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华严经论》

「经疏部」经文1739卷36页码: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华严经论》三十三 ▪第3页

  长者李通玄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行中无作之果。以此三法。成一法界体用自在无碍之门。遍与五位中五十个菩萨。以为因果。还如前以法界体中十波罗蜜为所乘之行。随其胜进中五位上五十重波罗蜜。皆有因果。如是五十善知识中一中有二。五十中有百。通法界中本常行十波罗蜜。为一百一十。文殊普贤弥勒佛果。此三法但为一法界无功用中大用自在门。但与一切胜进菩萨作因果以明胜进之功。然自无因果故。犹如帝王自无阶品。但如威德自在。而与一切官属。随有功者而作阶品故

  问曰。何故在此取弥勒佛为佛果。何不取毗卢遮那如来以为佛果

  答曰。明毗卢遮那是已成之果。弥勒是当来之佛果。明如今毗卢遮那佛所初发菩提心。一念成当来弥勒佛果契会相应。故同于弥勒楼阁之内。会三世时劫日月。总一时故。明以根本智印印三世古今无前后故。经云。积集法说一切佛相续法乃至说一切佛次第法。总如上释说。一切佛众会清净法。明一切佛众会皆同一清净故。身土众会不相障碍。重重重重以相映彻故。自余如文自具。如此三十四行颂。初四行颂。自叹生死由三有为首轮回诸苦生老不休。已下有三十行颂。明善财叹文殊德并及请法。三有为城郭者。明善财自叹居三有中自固其身不出如处城郭。三有者。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此三有身一切众生不能出离。憍慢者。非礼为憍。轻他曰慢。又有七慢。慢。过慢。慢过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诸趣者。所谓见趣戒趣。又有三趣。邪定趣。不定趣。正定趣。又有四恶趣。又人天五戒十善趣。又二乘厌苦出世间趣。大乘菩萨净土趣。一乘菩萨智悲圆会未自在趣。如是等诸趣。随善恶言之。皆是门户所入之业。爱水为池堑者。以爱能津润生死故。如池堑。愚痴者。能迷真谛号曰愚痴。凡夫有八万四千。十地菩萨有二十二种随位不了愚痴。若随五位上一百一十种愚痴若了。成一百一十种解脱。贪恚火炽然者。三界烦恼以贪。为十使之首。恚为嗔之眷属。无明为总。覆慢为轻。自轻他。疑与五见俱能障道。共成生死之因果。疑亡见谢智乃现前。十使之中。疑与五见俱能障圣道。贪嗔痴慢能障修道者行。若于行中不以道治之。还于生死中随业流转不得自在。今以经文略。言其贪恚二门。余八总例其义。以此贪恚二障。一切善根不生故。如火炽然。魔王作君主者。所谓四魔。阴魔。烦恼魔。天魔。生死魔童。蒙依止住者。所谓覆障令心不明。名为童蒙。贪爱为徽缠者。前因贪起恚。此因贪起爱。以自缠缚。徽缠者。执缚罪人之绳。谄诳为辔勒者。明乐虚诳被制御故。疑惑覆其明者。以于正道生疑。趣入。诸邪道者。以于无性理智生疑即邪道生也。悭嫉憍盈故者。悭有五种。住处家舍。财物不乐。称赞他善。于法悕惜。不乐与人。是为五。嫉者。憎余胜己。憍者。自纵为憍。不抱礼故。奢者。不俭也。如爱恚慢嫉悭。但为下界五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通上界下界五结。以如是十使正结四魔。入于三恶道。生老病死苦不得出世者。已上善财叹三界生死苦因缘竟。已下三十行颂。叹德请法。如文自明。如是三界烦恼。初地二地治下界惑。三地治上二界惑。四地出三界。五地习世伎。六地出世慧具足。七地入生死等三界六道行行大慈悲。八地无功用智悲圆。九地佛用方满。十地普贤行周。十一地功齐法界理智恒然。十住法则一分与此十地行门法用相似。但胜进不同。十行但论无染行门。十回向中会融悲愿。如下五十三善知识具彰至位具明。第二文殊师利知根与法令其成行发生后学门中。约立五门。一明信心已发。二明圣者摄受。三明圣者劝亲近善友。四明善财请法。五明文殊指授修行所归

  一明信心已发者。如经云。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此信心菩提入位菩提。以三昧行方能显得理行。相显业尽纯明

  二明圣者摄受者。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者。是摄受义。如大圣无方智圆形遍随根对现不背众生一切众生如应见者。皆悉对面时诸众生各不相知。但谓圣者独与我语。今言文殊师利见善财所请如象王回者。是知根采顾摄受与法故

  三明圣者劝亲近善友者。经云。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此一切智是菩提心无所得。因此而现名根本智。以无所得为体。而照现万法为用

  四明善财请法者。经云。云何学菩萨道。有十一问请菩萨道

  问曰。何故但云求菩萨道。不云学菩提心

  答曰。为菩提无所得无所修无所学无所行。是故但求菩萨道学菩萨行。然菩提心自恒明现。如下妙峰山上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者。明托事表法。以艮为山。为止。以约止心无念。妄想不生正慧现前。名为忆念。以正慧与一切诸佛无相妙理合故。以此无相正慧现前普照心境。身边等五见总亡万境虚寂。见亡业谢。名曰光明。故言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此明三昧禅定是方便行。能显理智体用二门。圆周自在。乃至不可说三昧。总是现正智之方便行故。如十波罗蜜中唯智波罗蜜。是无功用自在之果。余九波罗蜜。是助显之行。从初发心住。十十互参。如炼真金转转明净。而令成就种种庄严。业亡智满。行周入因陀罗网法门。方可称法界。功堪任运。从初发心住。皆以菩提心无作用。无所修无所行为体。而求修学普贤一切无尽行门。以此但求菩萨道学菩萨行。无作菩提随行自明。以行行之中常有禅波罗蜜助显。体用理智转令明白自在故。大意初发心住以无念无作三昧加行方便。助显菩提。以菩提无体无性。与一切诸行作无住之缘。以此求菩萨诸行。以诸行即菩提无体性故。若于行外别修菩提。声闻缘觉及空观菩萨菩提。非一乘文殊普贤理智万行悲愿自在菩提。以是如来对权教菩萨。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以权教菩萨修行。法明空观破三界有。如来对此说诸行无常。未明三界诸有即菩提用故。以此一乘实教菩萨。但求菩萨道行菩萨行。即菩提用。明理智体用总该不别求也。若也别求菩提即体用各别二见恒存。不名乘不思议乘故。是故但求菩萨道无别菩提也。以明菩提无求无发心无所行无处所无问无答无得无证。行一切行具普贤道。无行无修。是菩提大用圆满故。但求菩萨道学菩萨行故。始可得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五明文殊师利指授修行所归者。经云。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曰妙峰。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云者是也。又于此知根与法令其成行发生后学门中。直至经末。长科为八段

  一从尔时文殊师利如象王回已下。至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并颂。有二十二行。明文殊师利劝发善财童子亲近善知识。明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即妙峰山上德云比丘所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是以次向下至王女慈行童女。有十个善知识。总是十住位中善知识也。从此妙峰山已下约立七门

  一从信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十住品是

  二依真发起诸行门。即善见比丘并已下。共有十善知识。是十行品是

  三理智大悲愿行会融门。即从鬻香长者青莲花等。已下十善知识。是十回向品是

  四蕴修悲智成德门。即夜神婆珊婆演底并已下共有十善知识。是十地品是

  五悲终起智成佛门。即佛母摩耶夫人并下共有十善知识。是十定品已下共有十品是。

  六修行已满佛果门。即慈氏如来。是如来出现品经是

  七法界自在无功大用如因陀罗网互参圆融门。无功法界大用。是法界品是。明总法界该括所收。如是五十三善知识起此行门。方便令发菩提心者识其五位进修行门。令易解故。前虽法说在行恐迷。是故令善财重起行门。表示令学者不错谬故。第一从信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中。从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已下。至愿学普贤乘并颂有二十二行经。于此段中分为四段

  一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已下。至是故于此勿生疲厌。有五行经。明文殊师利称叹善财发菩提心劝亲近善知识勿生疲厌分

  二善财白言已下。至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有五行半经。明善财请问十一问菩萨所行分

  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已下。可有一行经。明文殊师利说颂赞叹善财分

  四正申其颂。云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则具普贤道一切无能坏者。明以生死苦为菩提即无所坏若离生死苦修菩萨行发菩提心即有所坏。何以故。即有生死涅槃染净二障所坏。即有是非二见断常所坏。又云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随导师学当成一切智者。明以大愿大悲万行海为方便方可安住佛菩提。若于一切法一切行。一法不明。一行不行。即菩提心不得圆满。以菩提心无障碍无体性。一法一行上有取有舍。即有障碍但以法界普光明智印印之。无法不彻。以此但求菩萨行满。即菩提心圆满。以菩萨行与菩提心无一不俱无合散故。二俱不可得故。如是而行菩萨行故。生死涅槃二俱不可得故。住于生死安住涅槃。如是修行一切菩萨行。长大慈大悲大愿。满普贤道故。自余如文自明。又第一从信趣入十住以定会理契真门中。从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下。至德云比丘当为汝说。有十二行半经。分为五段

  一从尔时已下。有两行半经。明文殊师利叹善财发无上菩提心分

  二善男子已下。至倍更为难。有两行经。明叹善财求善知识倍更为难分

  三善男子已下。至应决定求真善知识。有一行经。明求一切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分

  四善男子已下。至勿见过失。有两行半经。明文殊师利教诫善财见善知识勿生厌足勿见过失分

  五善男子已下。至德云比丘当为汝说。有四行半经。约有五法。一示善知识所居方面。二示善知识所居国土。三示善知识所居处所。四举善知识约德立名。五举善知识道德堪能演说何法如文具说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新华严经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7】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