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過去現在因果經》

「本緣部」經文189卷03頁碼:P0620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 ▪第2页

  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照爲其最

  于諸福田中  佛福田爲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畢。還歸所住。洗缽漱口。坐于樹下。明日食時。複往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即便至弗婆提。取庵摩羅果。滿缽持來。迦葉未至。佛已先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缽中庵摩羅果。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缽中果不。迦葉答言。不識此果。佛言。從此東行。數萬逾阇那。到弗婆提。取此果來。名庵摩羅。極爲香美。汝可食之。迦葉聞已。心自念言。彼道去此。極爲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爾。以得往還。睹其神力。所未曾有。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佛即咒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爲最

  一切衆流中  大海爲其最

  于諸星宿中  月光爲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照爲其最

  于諸福田中  佛福田爲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畢。還歸所止。洗缽漱口。坐于樹下。明日食時。複往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即便至瞿陀尼。取呵梨勒果。滿缽持來。迦葉未至。佛已先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缽中呵梨勒果。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缽中果不。迦葉答言。不識此果。佛言。從此西行。數萬逾阇那。到瞿陀尼。取此果來。名呵梨勒。極爲香美。汝可食之。迦葉聞已。心自念言。彼道去此。極爲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爾。已得往還。睹其神通。所未曾有。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佛即咒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爲最

  一切衆流中  大海爲其最

  于諸星宿中  月光爲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照爲其最

  于諸福田中  佛福田爲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畢。還歸所止。洗缽漱口。坐于樹下。明日食時。複往請佛。佛言汝去。我隨後往。迦葉適去。俄爾之間。世尊即便至郁單越。取自然粳米飯。滿缽持來。迦葉未至。佛已先到。迦葉後來。見佛已坐。即便問言。年少沙門。從何道來。而先至此。佛以缽中粳米飯。以示迦葉。而語之言。汝今識此缽中飯不。迦葉答言。不識此飯。佛言。從此北行。數萬逾阇那。到郁單越。取此自然粳米飯來。極爲香美。汝可食之。迦葉聞已。心自念言。彼道去此。極爲長遠。而此沙門。乃能俄爾。已得往還。雖複神通難可測量。然故不如我道真也。迦葉即便下種種食。佛即咒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爲最

  一切衆流中  大海爲其最

  于諸星宿中  月光爲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照爲其最

  于諸福田中  佛福田爲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佛食已畢。卻歸所止。洗缽漱口。坐于樹下。明日食時。複往請佛。佛言善哉。即共俱行。既到其舍。下種種食。佛即咒願

  婆羅門法中  奉事火爲最

  一切衆流中  大海爲其最

  于諸星宿中  月光爲其最

  一切光明中  日照爲其最

  于諸福田中  佛福田爲最

  若欲求大果  當供佛福田 

  爾時世尊。咒願已畢。即便取食。獨還樹下。食竟心念須水。釋提桓因。即知佛意。如大壯士屈伸臂頃。從天來下。到于佛前。頭面禮足。即便以手指地成池。其水清淨。具八功德。如來即便得而用之。澡漱既畢。爲釋提桓因。說種種法。釋提桓因。既聞法已。歡喜踴躍。忽然不現。還歸天宮。是時迦葉。于中食後。林間經行。心自念言。年少沙門。今日受食。還歸樹下。我當往彼而看視之。即詣佛所。忽見樹側有一大池。泉水澄淨。具八功德怪而問佛。此中雲何忽有此池。佛即答言。旦受汝供。還歸此處。食訖須水。澡漱洗缽。釋提桓因。知我此意。從天上來。以手指地。而成此池。爾時迦葉。既見池水。複聞佛言。心自思惟。年少沙門。有大威德。乃能如此感致天瑞。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世尊。別于他日。林間經行。見糞穢中有諸弊帛。即便拾取。欲浣濯之。心念須石。釋提桓因。即知佛意。如大壯士屈伸臂頃。往香山上。取四方石。安置樹間。即白佛言。可就石上浣濯衣也。佛複心念。今應須水。釋提桓因。又往香山。取大石槽。盛清淨水。置方石所。釋提桓因。所爲事畢。忽然不現。還歸天宮

  爾時世尊。浣濯已竟。還坐樹下。是時迦葉。來至佛所。忽見樹間。有四方石。及大石槽。即自思惟。此中雲何有此二物。心懷驚怪。而往問佛。年少沙門。汝此樹間。有四方石。及大石槽。從何而來。于是世尊。即答之言。我向經行。見地弊帛取欲浣之。心念須此。釋提桓因。知我此意。即往香山。而取之來。迦葉聞已。歎未曾有。而自念言。年少沙門。雖有如是大威神力能感諸天。然故不如我道真也。爾時世尊。又于他日。入指地池。而自洗浴。洗浴訖已。心念欲出。無所攀持。池上有樹。名迦羅迦。枝葉蔚映。臨于池上。樹神即便按此樹枝。令佛攀出。還坐樹下。于時迦葉。來至佛所。忽然見樹曲枝垂蔭。怪而問佛。此樹何故曲枝垂蔭。佛即答言。我于向者。入池洗浴。出無所攀。樹神致感。爲我曲之。于是迦葉。見樹曲枝。又聞佛言。歎未曾有。而自心念。年少沙門。乃有如此大威德力。能感樹神。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迦葉。心自念言。明日摩竭提王。及諸臣民。婆羅門長者居士等。當來就我作七日會。年少沙門。若來在此。國王臣民。婆羅門長者居士等。見其相好及以神通威德力者。必當舍我而奉事之。願此沙門。于七日中。不來我所。佛知其意。即便往詣北郁單越。七日七夜。停彼不現。過七日已。集會畢訖。國王辭去。迦葉心念。年少沙門。近于七日。不來我所。善哉快哉。我今既有集會余馔。欲以供之。其若來者。善得時宜。于是世尊。即知其意。從郁單越。譬如牡士屈神臂頃。來到其前。于時迦葉。忽見如來。心大驚喜。即問佛言。汝近七日。遊行何處。而不相見。佛即答言。摩竭提王。及諸臣民。婆羅門長者居士。于七日中。就汝集會。汝近心念。不欲見我。是故我往北郁單越。以避汝耳。汝今心念欲令我來。所以今者。故來詣汝。迦葉聞佛說此言已。心驚毛豎。而作此念。年少沙門。乃知我意。甚爲奇特。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世尊。又于他日。心自思惟。優樓頻螺迦葉。根緣漸熟。今者正是調伏其時。思惟是已。即趣尼連禅河。既到河側。是時魔王。來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宜般涅盤。善逝今者宜般涅盤。何以故。所應度者。皆悉解脫。今者正是般涅盤時。如是叁請。世尊爾時。答魔王言。我今未是般涅盤時。所以者何。我四部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未具足故。所應度者。皆未究竟。諸外道衆。悉未降伏。爾時如來。亦複叁答。魔王聞已。心懷愁惱。即還天宮。世尊即便入尼連禅河。以神通力。令水兩開。佛所行處。步步塵起。使兩面水皆悉湧起。迦葉遙見。謂佛沒溺。即與弟子。乘船而來。既至河側。見佛行處。皆悉塵起。歎其希有。而自念言。年少沙門。雖有如此神通之力。然故不如我道真也。是時迦葉。即問佛言。年少沙門。欲上船不。佛言甚善。于時世尊。即以神力。貫船底入。結加趺坐。迦葉見佛從船底入。而無穿漏。歎其希有。心自念言。年少沙門。乃有如是自在神力。然故不如我得真阿羅漢也。佛即語言。迦葉汝非阿羅漢。亦複非是阿羅漢向。汝今何故起大我慢。迦葉聞說如此語時。必懷愧懼身毛皆豎。而自念言。年少沙門。善知我心。即白佛言。如是沙門。如是大仙。善知我心。唯願大仙。攝受于我。佛即答言。汝既年耆。百二十歲。又複多有弟子眷屬。又爲國王臣民所敬。若欲決定入我法者。先與弟子。熟共論詳。迦葉答言。善哉善哉。如大仙敕。然我內心。非不決定。爲當還與弟子論耳。作此語已。即還本處。集諸弟子。而語之言。年少沙門。住此以來。見其種種神通變化。極爲奇特。智能深遠。性又安庠。我今便欲歸依其法。汝等雲何。弟子答言。我等所知。皆尊者恩。年少沙門。既爲尊者之所歸信。豈當有虛。我等亦見有諸奇異。尊者若欲必受其法。我等亦願隨從歸依。于時迦葉。聞諸弟子作是言已。即便相與俱詣佛所。而白佛言。我及弟子今定歸依。唯願大仙。時攝我等。佛言。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即隨所應。廣說四谛。于時迦葉。聞說法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乃至漸漸成阿羅漢

  爾時迦葉。五百弟子。既見其師已爲沙門。心生願樂。亦欲出家。即白佛言。我等大師。已爲大仙之所攝受。今成沙門。我等亦樂隨大師學。唯願大仙。聽我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于是世尊。即爲轉于四谛法輪。時五百弟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成須陀洹果。漸漸修行。乃至亦得阿羅漢果。爾時迦葉。及五百弟子。以其事火種種之具。悉皆捐棄尼連禅河。師徒相與。隨佛而去。爾時迦葉二弟。一名那提迦葉。二名伽耶迦葉。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在尼連禅河側。居兄下流。忽見其兄並及弟子。所事火具。悉逐流來。心大驚愕。而自念言。我兄今者有何不祥。事火之具。今隨水流。將非惡人之所害耶。是時二弟。奔競相就。而共議言。我兄今者若複不爲惡人所害。諸物何緣。從水而來。苦哉怪哉。我等宜速共至兄所。即便相與。泝流而上。至兄住處。空寂無人。心大悲絕不知其兄及諸弟子之所在。四向推尋。遇見舊人。而問之言。我仙聖兄。及諸弟子不知所在。汝見之不。舊人答言。汝仙聖兄。與諸弟子。棄事火具。皆悉往于瞿昙之所。出家學道是時二弟。聞此語已。心大懊惱。怪未曾有又自念言。雲何棄于阿羅漢道。而複更求他余法耶。即便馳往至其兄所。到已見兄並及眷屬。剃除須發身披袈裟。即便跪拜。而問兄言。兄本既是大阿羅漢聰明智能。無與等者。名聞十方。莫不宗仰。何故于今自舍此道。還從人學。此非小事。爾時迦葉。答其弟言。我見世尊。成就大慈大悲。有叁事奇特。一者神通變化。二…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