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現在因果經》四 ▪第3页
宋天竺叁藏求那跋陀羅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者慧心清徹。決定成就一切種智。叁者善知人根。隨順攝受。以此事故。于佛法中。出家修道。我今雖複國王臣民。所見宗敬。世論機辯。無能折者。然非永絕生死之法。唯有如來所可演說。能盡生死。即值如是大聖之尊。而不自勵。師彼高勝。則是無心。亦爲無眼。二弟白言。若如兄語。決定是成一切種智。我所知得皆是兄力。兄今既已從佛出家。我等亦願隨順兄學。即各語其諸弟子言。我今欲同大兄。于佛法中。出家學道。汝意雲何。時諸弟子。即答師言我等所以得有知見。皆大師恩。大師若欲于佛法中而出家者。亦願隨從。于是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各與二百五十弟子。至于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唯願。慈哀濟度我等。佛言。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時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又白佛言。我諸弟子。今皆欲于佛法出家。唯願世尊。垂愍聽許。佛即答言。善哉善哉。爾時世尊。便呼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即爲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及諸弟子。現大神變。又應其心。而爲說法。語言。比丘。當知。世間皆爲貪欲瞋恚愚癡猛火之所燒炙。汝等往昔奉事叁火既能絕棄。除此外惑。今叁毒火。尚猶在身。宜速滅之。時諸比丘。聞佛此語。于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世尊又爲廣說四谛。皆悉得于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心自念言。頻毗娑羅王。往昔于我。有約誓言。道若成者。願先見度。今日時至。宜應往彼滿其本願。作此念已。即與迦葉兄弟及千比丘眷屬圍繞。往王舍城。詣頻毗娑羅王所。爾時頻毗娑羅王。昔以聚落。給優樓頻螺迦葉者。既見迦葉及其弟子。悉爲沙門。即還啓王。說如此事。王與諸臣。既聞此語。心大驚怪。默然無聲。時外人民。聞此語已。各相謂言。優樓頻螺迦葉。智能深遠。無與等者。年又耆老。已得阿羅漢。雲何反爲瞿昙弟子。終無此理。乃可說言。沙門瞿昙爲弟子耳。爾時世尊。漸近王舍城。住于杖林。時優樓頻螺迦葉。即便遣其常所使人。白頻毗娑羅王言。我今于佛法中。出家修道。今隨從佛。來至杖林。大王宜先禮拜供養。王聞來信說此言已。方決定知優樓頻螺迦葉。爲佛弟子。即敕嚴駕。與諸大臣。婆羅門。及人民衆。往詣佛所。至杖林外。王即下輿。除卻儀飾。步至佛前。爾時空中有天。而語王言。如來今者在此林中。是諸天人最上福田。大王宜應恭敬供養。又應宣示國中人民。皆悉令其供養如來。時王既聞彼天語已。心大歡喜。倍增踴躍。便進林中。遙見如來。相好莊嚴。又見優樓頻螺迦葉。兄弟叁人。並其弟子。前後圍繞。如盛滿月處衆星中。步步踴悅。不能自勝。既至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是月種摩竭提王。名頻毗娑羅。世尊知不。佛即答言。善哉大王。于是頻毗娑羅王。卻坐一面。時婆羅門。及以大臣。諸人民衆。皆悉就座。爾時世尊。既見來衆皆安坐已。即以梵音。慰問頻毗娑羅王言。大王四大常安隱不。統理民務。無乃勞耶。王即答言。蒙世尊恩。幸得安隱。爾時頻毗娑羅王。及余大學婆羅門長者居士。大臣人民。既見迦葉。爲佛弟子。自相謂言。嗚呼如來。有大神力。智能深遠。不可思議。乃能伏于如此之人。以爲弟子。爾時複有諸余人衆。心自念言。優樓頻螺迦葉。有大智能。普爲世人之所歸信。雲何當爲沙門瞿昙。而作弟子。心懷狐疑。爾時世尊。知彼心念。即語迦葉。汝今宜應現諸神變。于時迦葉。即升虛空。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複現小。或分一身。爲無量身。或現入地。還複踴出。于虛空中。行住坐臥。舉衆見已。歎未曾有。悉皆稱言。第一大仙。爾時迦葉。現此變已。即從空下。到于佛前。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實是天人之師。我今實是尊之弟子。如是叁說。佛即答言。如是如是。迦葉汝于我法見何等利。棄舍火具。而出家耶。于是迦葉。以偈答言
我于昔日中 所事火功德
得生天人中 受于五欲樂
恒如是輪轉 沒于生死海
我見此過患 所以棄舍之
又複事火福 得生天人中
增長貪恚癡 是故我遠離
又複事火福 爲求將來生
既已有生故 必有老病死
已見如此事 是故棄火法
施會修苦行 及以事火福
雖得生梵天 此非究竟處
以是因緣故 所以棄事火
我見如來法 離生老病死
究竟解脫處 是故今出家
如來真解脫 爲諸天人師
以是因緣故 歸依大聖尊
如來大慈悲 現種種方便
及諸神通力 而以引導我
雲何而複應 奉事于火法
爾時頻毗娑羅王。及諸大衆。聞優樓頻螺迦葉說此偈言。心大歡喜。于如來所。深生敬信。決定得知如來必成于一切種智。審知迦葉是佛弟子。爾時諸天。于虛空中。雨衆天花。作妙伎樂。異口同音唱言。善哉優樓頻螺迦葉。快說此偈。爾時世尊。知諸大衆心意決定無複狐疑。又觀其根皆已成熟即爲說法。大王當知。此五陰身以識爲本。因于識故。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于色。而此色法。生滅不住。大王若能如是觀者。則能于身。善知無常。如此觀身。不取身相。則能離我及于我所。若能觀色。離我我所。即知色生便是苦生。若知色滅便是苦滅。若人能作如此觀者。是名爲解。若人不能作斯觀者。是名爲縛。法本無我及以我所。以倒想故。橫計有我及以我所。無有實法。若能斷此倒惑想者。則是解脫。爾時頻毗娑羅王。心自思惟。若謂衆生言有我者。而名爲縛。一切衆生。皆悉無我。既無有我。誰受果報。爾時世尊。知彼心念即語之言。一切衆生。所爲善惡。及受果報。皆非我造。亦非我受。而今現有造作善惡受果報者。大王谛聽。當爲王說。大王但以情塵識合。于境生染。累想滋繁。以是緣故。馳流生死。備受苦報。若于境無染。息其累想。則得解脫。以情塵識叁事因緣。共起善惡。及受果報。更無別我。譬如鑽火。因手轉燧。得有火生然彼火性。不從手生及以燧出。亦複不離手及燧鑽。彼情塵識。亦複如是。時頻毗娑羅王。又自思惟。若以情塵識和合故。而有善惡受果報者。便爲常合。不應離絕。若不常合。是則爲斷。爾時世尊。知王心念。即便答言。此情塵識。不常不斷。何以故合故不斷。離故不常。譬如緣于地水因彼種子。而生芽葉。種子既謝。不得名常。生芽葉故。不得名斷。離于斷常故名中道。叁事因緣。亦複如是。爾時頻毗娑羅王。聞此法已。心開意解。于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萬那由他婆羅門大臣人民。亦于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九十六萬那由他諸天。又于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頻毗娑羅王。即從坐起。頂禮佛足。合掌白佛。快哉世尊。能舍轉輪聖王之位。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我昔愚癡。欲留世尊臨治小國。今睹慈顔。又聞正法。方懷慚愧。追悔昔過。唯願世尊。以大慈悲。受我忏悔。我于昔日。白世尊言。若得道時。願先度我。今日始蒙宿願成遂。荷世尊恩。得履道迹。我從今日。供養世尊及比丘僧。當令四事不使有乏。唯願世尊。住于竹園。令摩竭提國。長夜獲安。佛即答言。善哉大王。乃能舍于叁不堅法。求叁堅報。當令王願得滿足也。時頻毗娑羅王。知佛受請住竹園已。頂禮佛足。辭退而去。王還城已。即敕諸臣。令于竹園。起諸堂舍。種種莊飾。極令嚴麗。懸缯幡蓋。散花燒香。悉皆辦已。即便嚴駕。往至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竹園僧伽藍。修理已畢。唯願世尊。與比丘僧。哀愍我故。往住彼也。爾時世尊。與諸比丘及無量諸天。前後圍繞。入王舍城。當于如來蹈門阃時。城中樂器。不鼓自鳴。門狹更廣。門下更高。一切丘墟。皆悉平坦。臭穢塵垢。自然香淨。聾者得聽。啞者能言。盲者得視狂者得正。拘癖疾病。普皆除愈。枯木發花。腐草榮秀。涸池增瀾。香風清靡。鳳雀孔翠。凫雁鴛鴦。異類衆烏。缤粉翔集。出和雅音。有如是等。種種祥瑞。既入城已。與頻毗娑羅王。俱往竹園。爾時諸天。滿虛空中。時王即便手執寶[卸-ㄗ+並]。盛以香水。于如來前。而作是言。我今以此竹園奉上如來及比丘僧。唯願哀愍爲我納受。作此言已即便舍水。爾時世尊。默然受之。說偈咒願
若人能布施 斷除于悭貪
若人能忍辱 永離于瞋恚
若人能造善 則遠于愚癡
能具此叁行 速至般涅盤
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布施
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
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
爾時婆羅門大臣。及余人民。見王奉施如來僧伽藍。皆悉踴躍。生隨喜心。爾時頻毗娑羅王。施僧伽藍已。心大歡喜。頭面禮足。退還所住。閻浮提中。諸王見佛。頻毗娑羅王。最爲其首。諸僧伽藍。竹園僧伽藍。最爲其始。爾時世尊與諸比丘。住竹園僧伽藍。于時王舍城中。有二婆羅門。聰明利根。有大智能。于諸書論。無不通達。辯才論議。莫能摧伏。一姓拘栗。名優波室沙。母名舍利故。舉世喚爲舍利弗。二姓目揵連。名目揵羅夜那。各有一百弟子。普爲國人之所宗仰。二人互共以爲親友。極相愛重。鹹共誓言。若先得聞諸妙法者。要相開悟無得吝惜
爾時阿舍婆耆比丘。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攝諸根。威儀庠序。路人見者。皆生恭敬。時舍利弗。忽于路次。逢見阿舍婆耆。善攝諸根。威儀庠序。彼舍利弗。善根既熟。見阿舍婆耆。心大歡喜。踴躍遍身。停步瞻視。不能暫舍。即便問言。我意觀汝。似新出家。而能如此。攝諸情根欲有所問。唯願見答。汝今大師。其名何等有所教誡。演說何法。時阿舍婆耆。即便安庠。而答之言。我之大師。得一切種智。是甘蔗種天人之師。相好智能。及神通力。無與等者。我既年幼。學道日淺。豈能宣說如來妙法。然以所知。當爲汝說。即說偈言
一切諸法本 因緣生無主
若能解此者 則得真實道
時舍利弗。聞阿舍婆耆說此偈已。即于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道迹已。心大踴躍。身諸情根。皆悉悅預。而自念言。一切衆生。悉著于我。所以輪回…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