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二十論述記》下 ▪第5页
翻經沙門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即正理解于此頌文。或爲喻顯。如世未覺。不能自知夢心所見。定非實有。覺時亦爾。以喻釋難。即此半頌通以法喻二義解之。亦無違也。舊論下句。今在上說。今此上句。舊論下說。舊依梵本。今從唐言。亦無乖返。諸上下頌。應如是知
論曰。如未覺位不知夢境非外實有覺時乃知
述曰。此舉世喻。以釋頌文。要覺方知夢境非有。彼此共許。故以爲喻
論。如是世間虛妄分別串習惛熱如在夢中
述曰。下以理解。此釋下句頌中夢字。生死之識。不稱實理。說爲虛妄。無始已來。數數熏發。名爲串習。蓋纏覆蔽。稱之爲惛。毒火所煎。號之爲熱。或複串習無明稱惛。聖智不生。名之爲熱。猶如世間數習闇昧惛睡之識。名之爲夢。生死亦爾。睡者惛熱義。夢睡心之異名。即說生死名世間爾。如經所說生死長夜
論。諸有所見皆非實有
述曰。釋後句頌下之四字。生死妄夢。異真智生。故此所緣。皆非實有。顛倒虛妄。所顯現故。量雲。生死夢識所緣之境皆非實有。許夢境攝故。如極成夢境
論。未得真覺不能自知
述曰。釋頌初句。無始已來。串習虛妄。未植善種。真智不生。如何得知。生死夢境。不實顯現。如夢境無。此答前難。應立量言 生死之識不能稱理知自境無。許夢識攝故。如極成夢識 然亦許有少能自知。如今聞教。知境非有。如極成夢。亦少自知。不名真覺。恐違世間。及法差別隨一過故。宗雲稱理。因有許言。世間眠夢。彼此共許。名爲極成。簡生死夢。他不許故。外人伏難。既生死識。不能稱理如實自知何名真覺。而實得知今境非有
論。若時得彼出世對治無分別智即名真覺
述曰。二乘見道。亦名真覺。然于後得。不知境無。加行不作唯識入故。菩薩見道無漏正智。超世間故。名爲出世。能除生死。稱爲對治。離世分別。及事分別。名無分別。此爲無間道對治世間。契真如理。名無分別智。釋此名難如余處辨。不虛妄故名真。如實了故稱覺。此離諸縛。超諸粗重。得此名入諸聖朋流。故名真覺。簡異生死。少出夢時。亦言知。夢境皆非有。假名之覺。立真覺名。此翻頌中未覺之說
論。此後所得世間淨智現在前位如實了知彼境非實其義平等
述曰。于見道中。得此所說無分別智。後有緣世間無漏之智。現在前位。方能稱理。如實了知彼生死識境非實有。即後得智。緣世間故。名爲世間。非體有漏名世間也。體非是漏。立以淨名。稱境而知。名如實知。前無分別。唯緣如理。但名真覺。此後得智。遍緣世間。能知境無。名如實知。亦名真覺。此智得起。藉無分別。無分別智。獨名真覺。若生死識。雖少自知。不名真覺。無分別智。雖名真覺。不能知境皆非實有。此後得智。遍緣理事。能知境無。異前二智。其義與前知世眠夢。平等無二。前處眠夢。得世覺時。知先夢境體非實有。今從生死。得于真智出世覺時。知先生死夢境。體非真實。相似無二。平等。相似。一義二名。解頌如字故。若不知生死夢境非實有。但是未覺得真覺已。故能了知。攝大乘論。成唯識中。皆有此釋。義意既同。故不繁引
論。若諸有情由自相續轉變差別似境識起不由外境爲所緣生
述曰。自下大文第四。複釋外難二識成決定。外境非無失。小乘外道。作如是難。若諸有情。由自身中心等相續。識自證分。轉變自體。有差別相。在內識上。似外境現。實非是外。識緣此起。不由外境。爲其所緣引識等起。或從種子。轉變差別。乃有現行似境識起。不由外境爲所緣生
此則外人牒論主義。次申共許。後方正難
論。彼諸有情近善惡友聞正邪法二識決定
述曰。此申共許。如彼能緣不離識境。一切有情。或近善友。聞說正法。或近惡友。聞說邪法。如四親近行。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正性決定。能教者識。成悲決定。能聽者識。成慧決定。近惡友時。成邪定亦爾。即能所教。二識決定。或近善惡二種友如。其能近者。各成正邪二識決定。准此下釋。即能所教。二識決定。前解爲是。若准舊論。今此難中。文既含隱。其能近者。各隨所應。成于邪正二識決定。後解爲是。然文既含隱。二解並得。任情取舍
論。既無友教此雲何成
述曰。此正爲難。諸識既緣不離識境。無心外法。理即便無善惡二友。亦無他說正邪二法。此能聽者。或正或邪。二識決定。雲何得成。或無外境。雲何得有。能教所教。二識決定
論。非不得成
述曰。下釋妨難。此總答難。非不得成
論。頌曰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
述曰。下別答難。由能所教二人。展轉增上緣力。其能聽者。正邪二識。成決定也。或增上力。能所教者。二人之識得成決定。准前二釋
論曰。以諸有情自他相續諸識展轉爲增上緣
述曰。此釋初句頌。以諸有情。他能教者。自能聽者。各各相續八種諸識。此彼展轉爲增上緣。此意即顯親緣心內自所變境。名爲唯識。非遮心外他有情等。外人說心緣心外法親得他人所說之法。今則不然。能所教者。展轉互爲增上緣故。自識變似能教所聽。爲自相續識親所緣。不能親取他所說法。爲疎所緣。于義無失。此說展轉爲增上緣故。成唯識說。爲疎所緣故
論。隨其所應二識決定
述曰。隨其所應顯義不定。由增上緣。若近善友。聽聞正法。自相續中正識決定。若近惡友。聽聞邪法。自相續中邪識決定。或近善惡友。及由展轉爲增上緣。能說法者。正邪悲愛。能聽法者。正邪智慧。二識決定。言隨所應二識決定。此由未顯
論。謂余相續識差別故令余相續差別識生各成決定不由外境
述曰。此即廣前增上緣義。答外所征。謂能教者。余相續中見相分識。正邪差別。增上緣故。令能聽者。余相續中差別見相諸識得生。能所教者二識。各各得成決定。或聽者正邪二識。各成決定。不由外境識決定成。即由自他增上緣力。識得決定。非由自他親相緣見。成決定識。故知識生不是親緣。由于外境增上緣。由我亦許有故。雖無外境。而友教亦成
論。若如夢中境雖無實而識得起覺時亦然
述曰。自下半頌。大文第五。又釋外難夢覺心無異。無造行果差失。初外人難。後論主釋。初難之中。先牒此義。後方爲難。此即牒也。若覺時識。猶如夢中。境雖無實。而亦得起
論。何緣夢覺造善惡行愛非愛果當受不同
述曰。此申難也。夢時與覺。無境是同。覺時與夢。俱造衆業。何故覺行。感果苦楚。或有現報等。夢時造行。感果微劣。或無果等。如夢殺人定無現在爲他報殺。若覺時殺。定爲現在他人殺報。未來感果故定不同。如殺他人。淫他人等。余一切行。其果亦爾。此外人質以問論主
論。頌曰心由睡眠壞夢覺果不同
述曰。下論主答。上句顯理。下顯不同。由在夢位。造善惡心。睡眠所壞。故夢與覺。感果不同
論。在夢位心由睡眠壞勢力羸劣覺心不爾
述曰。釋上句頌。不定四中。睡眠心所。能令有情。身分沈重。心分惛昧。在寐夢心。爲此所壞。令心昧故。慮不分明。勢力羸劣。其覺時心。既無眠壞。緣境明了。勢力增強。不同夢位。其狂醉等。爲緣壞心。羸劣亦爾。此但答問如夢位心
論。故所造行當受異熟勝劣不同非由外境
述曰。由夢壞心。覺時不爾。故此二位所造善惡。當受異熟。非夢果勝。夢果乃劣非由外境其果不同 外人伏問。既爾夢心。爲睡所壞。覺心不爾。何不夢位。由眠所壞。其境實無覺境便有。複由此理。當果異耶 既爾汝宗覺時見色等。既是實有。夢時見色等。應例非無。見色雖複義齊。其境有無不等 或薩婆多。夢覺境俱是有。造行當果不同。何妨我義無境覺夢雖同。造行感果有別。此中難釋。返覆無窮。恐厭煩文。略示綱要。諸有智者。准此應思
論。若唯有識無身語等羊等雲何爲他所殺
述曰。自下二頌。大文第六。又釋外難無境殺等無。返诘他宗失。初敘外二難。次一頌解。後一頌诘。此即初難。若唯有識。色等境無。由此便無身語業等。彼羊等雲何爲他人所殺。心外法故。方今世士此難多生。達此論文。應休劣意
論。若羊等死不由他害屠者雲何得殺生罪
述曰。此第二難。心外羊等。若其死位。不由他人之所害者。世間殺羊魚等。屠者雲何可得殺生之罪。若許罪是有。即殺心外之羊。心外羊無屠者。雲何得罪。返覆二責。無所逃刑
論。頌曰由他識轉變有殺害事業如鬼等意力令他失念等
述曰。上二句頌。先以理釋。下二句頌。舉喻以成。由能殺者。爲增上緣。起殺害識。轉變力故。令所殺者。有殺害已。斷命事成。故能殺者。得殺生罪。如由鬼等意念等故。令他有情。有失念等。至下當知
論曰。如由鬼等意念勢力。令他有情失念得夢
述曰。先釋下半頌能成喻也。如世間鬼。惱亂有情內意念力。令他有情。失本正念。心發狂等。或鬼意變彼。令他得異夢 如鬼等者。瞿波解雲。等取天神。龍神。犍達縛。夜叉神。仙人等。及如胎中子。由母憂惱。子心變異。或生。或死。或子起欲樂。母隨子欲得夢
已下釋頌末句失念等字
論。或著魅等變異事成
述曰。由貓鬼等意念勢力。令他著魅變異事成。既彼親能令他作此。但由意念增上緣故。此事便成。殺羊等亦爾。雖無外身語。殺事亦成
上解失念。下解得夢有二事
論。具神通者意念勢力令他夢中見種種事
述曰。頌言鬼等。等中等此
此則總舉。下別指事
論。如大迦多衍那意願勢力令婆刺拏王等夢見異事
述曰。即佛在世。摩诃迦旃延。摩诃言大。迦多衍。此雲剪剃。如常所釋。此即其姓。那者男聲。即剪剃種。男聲中。呼表是男也。如言尼者。女聲中。呼表其女也。婆刺拏者。舊言娑羅那。此雲流轉。即由剪剃神通意願。令王得夢。說此緣者。如舊中阿含經說娑羅那王。是眉稀羅國主。容貌端政。自謂無雙。求覓好人。欲自方比顯己殊勝。時有人曰。王舍城內。有大迦旃延。形容甚好。世中無比。王遣迎之。迦旃延至。王出宮迎。王不及彼。人睹迦延。無看王者。王問…
《唯識二十論述記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