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7卷44頁碼:P0052
唐 大乘光撰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上

  大慈恩寺沙門大乘光撰

  將欲造文。略以叁門分別。第一明造論意。第二釋題目。第叁隨文解釋。第一明造論意者。尋夫叁界有情五趣漂溺。循環不息。輪回無替者。莫不以斷常空有紛糾于懷。所以菩薩降生垂範利物。爲除空有兩執故。開空有二門。前明百法有體。爲遣執空。後明人法二空。爲除有見。所以有體。世谛非無。所以言空。真谛何有。隨病說藥。病息藥亡。執藥成病。悟病成藥。非空非有。即有即空。既絕百非。又亡四句。然因诠顯旨故假論以明。既不說而說。亦聽無所聽。論之興也其在茲乎。此即第一明造論意。第二釋題目。言大乘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略錄名數者。大是遮小得名。乘以運載爲義。此言大乘。遮诠立號。非是直诠。言遮诠者。簡小乘故名曰遮诠。十十名百。廣如後釋。持自性故名之爲法。明者是慧與明爲門故曰明門。問答往還稱之爲論。言本事分中者。即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也。本事分中文繁浩博。此論文略故言略錄。非義略也。目召諸法。稱之曰名。一十百千名之爲數。故言大乘百法明門論本事分中略錄名數。此即第二釋其題目。第叁隨文解釋者。就此文中。義別不同分爲叁段。第一引經標宗。第二尋經起問。第叁依問爲通

  論雲。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者 解雲。此初第一引經標宗。明法無我。如佛世尊。諸經皆說一切法中都無有我。故今舉教標以爲宗

  論雲。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者 解雲。自下第二依經起問。既引聖言。諸法無我未知。何者是一切法。雲何爲無我

  論雲。一切法等者 解雲。自下第叁依問爲通。就答文中有二。初答前問。第二言無我者以下答後問。此言一切法者。略有五種。等者。此答初問。就初答中有叁。第一牒前問舉數列名。第二廢立五法前後次第。第叁別釋五法。就初有二。一舉數。二列名。此即第一牒章舉數

  論雲。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者 此即第二列五法名

  論雲。一切最勝故者 解雲。自下第二廢立五法前後次第。問何故第一明其心法。一切法中心法最勝。是故經言。心淨故衆生淨。心染故衆生染。由此心故。或著生死。或證涅槃。以勝用強。是故第一明其心法

  論雲。與此相應故者 解雲。何故第二明其心所有法。謂此心法常與心王同依同緣及與同時。若約小乘。更有同行。今依大乘。心法與王不同其行。所以者何。由心法等與王行相各各不同。如緣青色。心王自變心法自變。是故不同。此之心法與其心王各緣諸境。一時相應。心起即起。心無即無。如王左右不離于王。心數相應亦複如是

  論雲。二所現影故者 解雲。何故第叁明其色法。謂此色法不能別起。依心及所數之所變生。是彼二法所現影故。是故第叁明其色法

  論雲。叁位差別故者 解雲。何故第四明心不相應。謂不相應無別有體。總是假立。于前色心及心所有法叁法之上分位差別。假施設有。是故第四明心不相應

  論雲。四所顯示故等 解雲。何故第五明其無爲。無爲之法相難了知。若不約法以明。何能顯示。故能依色心心所有法不相應行四法之上顯示無爲。是故第五明無爲法

  論雲第一心法者 解雲。自下第叁別解五法。于中有五。第一解心法。第二解心所有法。第叁解色法。第四解心不相應行法。第五解無爲法。就第一解心法中有叁。一牒章。二舉數。叁列名。此即第一牒章

  論雲。略有八種者 舉數

  論雲。一眼識二耳識叁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者 解雲。自下第叁列名。眼識眼根識能了別。謂此之識依于眼根了別色塵。識從所依名爲眼識。如眼識既然。耳鼻舌身及與意識隨義應知。七末那者。末那梵音。此翻爲意。意以思量爲義。此即隨義立名。八阿賴耶識者。阿賴耶識西國梵音。此翻爲藏亦名爲宅。宅即攝持諸法。藏即貯積無遺。藏宅之名此皆從義立名。上來第一略釋其名。今複略以五門料簡八識。第一緣境分別。第二四緣分別。第叁四界分別。第四重數分別。第五叁性分別。第一緣境分別者。就緣境中有二。初約因位辨。次約果位辨。初因位辨者。眼等五識所緣境界西方諸師有其兩釋。第一釋雲。眼等五識唯緣實塵不緣于假。所以者何。眼等五識緣證量塵。不待名言不待此余根境。由長短等諸余假色。要待名言及待此余根境。是故不緣長等假色問曰。五塵之中何者是實何者是假。解雲。色塵之中。青黃赤白四種是實。余並是假。聲塵之中。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此叁是實。余並是假。香塵之中。好香惡香平等香。此叁是實。余並是假。味塵之中。苦酢甘辛鹹淡。此六是實。余並悉假有。觸塵之中。地水火風四種是實。余並是假有。問曰。眼等五識既不緣假。何故諸論色塵之中說有長等假色。乃至觸塵之中說有滑等假觸。解雲。所以色塵之中說有假色。乃至觸塵之中說有假觸者。此文但據攝假從實。是故合說。據實不緣。問曰。若不緣者。猶如陰夜遠望樹林。唯見長等不見青黃。雲何眼識不緣其假。解雲。此亦得緣青黃實色。陰夜遠望青黃赤白雖非分明。了了至觸而見。然亦得緣。是故唯緣青等實色不緣于假。問曰。長等假色眼識不緣。此諸假色何色中攝。答曰。當知此諸假色法處之中遍計所起色攝。問曰。忿等諸惑是貪上假則皆法處中攝。何故長等假色是青等上假非色處中收。解雲。忿貪俱意緣。是故法處攝。長等非眼見故非色處收。如色塵中作此分別。乃至觸塵分別隨義應知。又一釋雲。眼等五識假實並緣。若緣于假必緣其實。緣實之時不緣于假。所以者何。假依實有。緣假之時其必緣實。實不依假。緣實之時不緣于假。此家所說諸假法等非法處中遍計性攝。如長等假色即色處中收。乃至觸塵之中滑等假觸處中攝。第六意識緣一切法。如其所應隨義應知。第七末那緣境。西方諸德亦有兩釋。一釋雲。末那緣阿賴耶識見分爲我。緣阿賴耶識相分爲其我所。問曰。何一心執阿賴耶識見分爲我。複執阿賴耶識相分爲其我所。解雲。且如眼識。一時尚緣青等種種諸色。一心所緣我我所此亦何過。問曰。諸論並雲。末那執阿賴耶識爲我我所。不言執其相分。何故今者乃言執其相分以爲我所。解雲。當知此相不離于見。所以諸論並言緣阿賴耶識爲我我所。此亦無過。又一釋雲。末那執阿賴耶識爲我我所。問曰。執阿賴耶識爲我。雲何複執爲其我所。解雲。謂此末那先執阿賴耶識爲我。後複執此所計之我。是我家所有。故名我所。問曰。若執阿賴耶識相分爲我所者。此有何過。解雲。諸論中但言執阿賴耶識爲我我所。不言執其相分是其我所。末那直執阿賴耶識爲我我所。何能複更外執相分以爲我所。于義不可。是故不緣。第八阿賴耶識緣于種子五根五塵。問曰。何故不緣六七等識。解雲。阿賴耶識緣任運境。六七等識非任運境。是故不緣。問曰。何故第六識得緣諸識。解雲。第六識分別用強。是故得緣。第八識無此分別。是故不緣。此即第一約因位辨也。第二約果位辨者。若至果位眼等諸識皆緣諸法。第二四緣分別者。阿賴耶識當體自望。若約粗言但有叁緣。約細言之具四緣。約粗言之具叁緣者。種子望現行得作因緣。前心滅後心生。得作等無間緣。不相障礙故得有增上緣。阿賴耶識前後不相緣故無所緣緣。若約細言之亦有所緣緣。謂一心起時有其四分。所謂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此四分中有前後相緣故得有所緣緣。阿賴耶識望末那得有二緣。阿賴耶識生現行末那故得有因緣。不相障礙故得有增上緣。不由阿賴耶識滅故末那得生無等無間緣。阿賴耶識不能緣末那故無所緣緣。阿賴耶識望第六識得有二緣。阿賴耶識生現行六識故得有因緣。不相障礙故得有增上緣。不由阿賴耶識滅故第六識得生無等無間緣。阿賴耶識不能緣六識爲境故無所緣緣。阿賴耶識望五識有二緣。阿賴耶識生現行五識故得有因緣。不相障礙故有增上緣。不由阿賴耶識滅故五識得生無等無間緣。阿賴耶識不能緣五識故無所緣緣。第七末那當體自望。若約粗言之有二緣。若約細言之有叁緣。約粗言之有二緣者。前念與後念爲次第緣。不相障礙有增上緣。約細言之有叁緣。二緣者如前。更加所緣緣。謂一心中有其四分。前後相緣故有所緣緣。此之四分如前已說。不煩重列。末那望阿賴耶識得有叁緣。謂末那熏阿賴耶識故得有因緣。末那緣阿賴耶識得有所緣緣。不相障礙故得有增上緣。不由末那滅故阿賴耶識生故無等無間緣。末那望第六識得有一緣。謂不相障礙故得有增上緣。不由末那滅故第六識生故無等無間緣。末那不熏第六識故無因緣。末那不能緣六識爲境故無所緣緣。末那望五識得有一緣。謂不相障礙故有增上緣。末那不熏五識故無因緣。不由末那滅五識生故無等無間緣。末那不能緣五識爲境故無所緣緣。第六意識當體自望得有叁緣。謂前後相緣故有所緣緣。前心有開辟義故有等無間緣。不相障礙故有增上緣。從阿賴耶識種子生故無因緣。第六識望阿賴耶識得有叁緣。熏阿賴耶識故有因緣。緣阿賴耶識爲境故得有所緣緣。不相障礙故得有增上緣。不由第六識滅故阿賴耶識生故無等無間緣。第六識望末那有二緣。謂緣末那爲境故得有所緣緣。不相障礙故得有增上緣。不熏末那故無因緣。不由第六識滅故末那生故無等無間緣。第六識望五識得有叁緣。謂緣五識爲境故得有所緣緣。由有開辟義故有等無間緣。不相障礙故得有增上緣。不能熏五識故無因緣。五識當體自望。若約粗言之有一緣。若約細言之有二緣。約粗言之有一緣者。謂五識前後不相障礙故有增上緣。五識從阿賴耶識種子生故無因緣。五識後必起意識。以間斷故自類相望無等無間緣。五識前後不相緣故無所緣緣。約細言之有二緣者。亦得有所緣緣。謂五識起時有四分。前後相緣故得有所緣緣。五識望阿賴耶識得有二緣。謂五識熏阿賴耶識故有因緣。不相障礙故有增上緣。不由五識滅故阿賴耶識生故無等無間緣。五識不能緣阿賴耶識爲境故無所緣緣。五識望末那得有一緣。謂不障礙故有增…

《大乘百法明門論疏上》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