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法無诤叁昧法門》

「諸宗部」經文1923卷46頁碼:P0627
陳 慧思撰

  《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上

  陳南嶽思大禅師撰

  如萬行中說。從初發心至成佛道。一身一心一智慧。欲爲教化衆生故。萬行名字差別異。夫欲學一切佛法。先持淨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諸叁昧門。百八叁昧。五百陀羅尼。及諸解脫。大慈大悲。一切種智。五眼。六神通。叁明。八解脫。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六波羅蜜。叁十七品。四弘大誓願。四無量心。如意神通。四攝法。如是無量佛法功德。一切皆從禅生。何以故。叁世十方無量諸佛。若欲說法度衆生時。先入禅定。以十力道種智。觀察衆生根性差別。知其對治。得道因緣。以法眼觀察竟。以一切種智。說法度衆生。一切種智者。名爲佛眼。亦名現一切色身叁昧。亦名普現色身叁昧。上作一切佛身。諸菩薩身。辟支佛身。阿羅漢身。諸天王身。轉輪聖帝諸小王身。下作叁塗六趣衆生之身。如是一切佛身。一切衆生身。一念心中一時行。無前無後。亦無中間。一時說法度衆生。皆是禅波羅蜜功德所成。是故佛言。若不坐禅。平地顛墜。若欲斷煩惱。先以定動。然後智拔。定名奢摩他。智慧名毗婆舍那。定有無量。總說叁種。下定名欲界定。中定名色界定。上定名無色界定。複次下定是聲聞定。總攬叁界。中定是辟支佛定。上定是如來定。及諸菩薩定。智有無量說有叁。一者道智。二者道種智。叁者一切種智。慧亦有叁。一者道慧。二者道種慧。叁者一切種慧。複次分別說有十一智。何者是耶。法智。世智。他心智。宿命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如實智。複次盡智無生智。分別則有十八種智。盡智有九。無生智有九。是名十八智。亦得名爲十八心。叁乘聖人共在四禅諸智慧中。問如實道如實智者。于一切法總相別相。如實能知故。名如實智。是諸智慧。即是一切智。亦名無智。何以故。如先尼梵志問佛。經中說。先尼梵志白佛言。世尊。如來一切智慧。從何處得。佛答先尼。無有得處。先尼複問。雲何智慧無有得處佛複答言。非內觀中得是智慧。非外觀中得是智慧。非內外觀中得是智慧。亦非不觀得是智慧。是故智慧無有得處。故名無智。如奇特品說。一字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還入一字。亦不見一字。唯佛與佛善知字法。善知無字法。爲無字法故說于字法。不爲字法故說于字法。是故四十二字。即是無字。複次欲坐禅時。應先觀身本。身本者如來藏也。亦名自性清淨心。是名真實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斷不常。亦非中道。無名無字。無相貌。無自無他。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住處。無愚無智。無縛無解。生死涅槃。無一二。無前無後。無中間。從昔已來無名字。如是觀察真身竟。次觀身身。複觀心身。身身者從妄念心生。隨業受報。天人諸趣。實無去來。妄見生滅。此事難知。當譬喻說。身本及真心。譬如虛空月。無初無後。無圓滿。無出無沒無去來。衆生妄見謂生滅。大海江河及陂池。溪潭渠浴及泉源。普現衆影似真月。身身心心如月影。觀身然欲甚相似。身本真僞亦如是。月在虛空無來去。凡夫妄見在衆水。雖無去來無生滅。與空中月甚相似。雖現六趣衆色像。如來藏身未曾異。譬如幻師著獸皮飛禽走獸種種像。貴賤男女差別異。端正醜陋及老少。世間種種可笑事。幻師雖作種種變。本丈夫形未曾異。凡夫雖受六趣色。如來藏色不變異。身本及真心。譬如幻師睡身心無思覺寂然不變易。身身及心數。如幻師遊戲故示六趣形種種可笑事。身身衆生體。難解譬喻說。如此法性無涅槃。亦無有生死。譬如眠熟時。夢見種種事。心體尚空無。何況有夢事。覺雖了了憶。實無有于此凡夫顛倒識。譬喻亦如是。禅定智慧能覺了。余散心智不能解非。但凡夫如夢幻。月影現水種種事。複次諸佛菩薩聖皆爾。從初發心至佛果。持戒禅定種種事甚深定心不變易。智慧神通幻化異。法身不動。如空月普現色身作佛事。雖無去來無生滅。亦如月影現衆水。何以故。如經論中說。欲學一切智定。必修諸善心。若在定能知世間生滅法相。亦知出世叁乘聖道。製心禅智。無事不辦。欲求佛道持淨戒。專修禅觀。得神通能降天魔。破外道。能度衆生斷煩惱。問曰。般若經中佛自說言。欲學聲聞。當學般若。欲學緣覺當學般若。欲學菩薩。當學般若。複次有六波羅蜜。般若爲前導。亦是叁世諸佛母。汝今雲何。偏贊禅不贊五波羅蜜。複次如經中說。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汝今雲何。偏贊度不贊明眼。誰能信者願廣解說。除我等疑惑。答曰。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決定說

  叁乘般若同一觀  隨證淺深差別異

  如大海水無增減  隨取者器大小異

  聲聞緣覺及菩薩  如來智慧亦如是

  十二因緣四種智  下智聲聞中緣覺

  巧慧上智名菩薩  如來頓覺上上智

  以無名法化衆生  方便假名差別異

  叁乘智慧不能知  唯佛世尊獨知耳

  如大集經雜四谛  叁乘法行同一義

  陳如稽首白世尊  十方菩薩大衆集

  雲何名法行比丘  願佛演說法行義

  爾時佛告憍陳如  至心谛聽今當說

  若求法行諸比丘  誦如來十二部經

  謂修多羅及毗昙  優婆提舍及毗尼

  樂爲四衆敷暢說  是樂誦說非法行

  若更複有諸比丘  誦如來十二部經

  能廣演說思惟義  是樂思惟無法行

  若複次有諸比丘  更讀誦十二部經

  演說思惟觀其義  是名樂觀無法行

  夫法行者叁乘同  一觀我今當說者

  有比丘能觀身心  心不貪著一切相

  謙虛下意不生慢  不以愛水洗業田

  不于中種識種子  滅覺觀法境界息

  永離煩惱心寂靜  比丘如是觀身心

  佛說是人真法行  如是比丘即能得

  聲聞緣覺佛菩提  法行比丘觀叁事

  觀身觀受及觀心  比丘觀察叁念已

  一心四禅十八智  複次大智論中說

  聲聞緣覺及諸佛  四禅二九十八智

  同共證道明闇異  共觀四谛十二緣

  隨機感悟種種異  聲聞四谛十六心

  辟支獨覺無漏智  菩薩亦解二乘法

  獲得無礙十六谛  如諸天共寶器食

  飯色黑白各有異  四谛譬喻如镫品

  定如淨油智如炷  禅慧如大放光明

  照物無二是般若  镫明本無差別照

  睹者眼目明暗異  禅定道品及六度

  般若一法無有二  覺道神通從禅發

  隨機化俗差別異

  問曰。佛何經中說般若諸慧皆從禅定生。答曰。如禅定論中說。叁乘一切智慧皆從禅生。般若論中。亦有此語。般若從禅生。汝無所知。不解佛語。而生疑惑。作是狂難。汝何不見。十方諸佛。若欲說法度衆生時。先入禅定。以神通力。能令大地十方世界。六種震動。叁變土田。轉穢爲淨。或至七變。能令一切未曾有事。悉具出現。悅可衆心。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他方菩薩。悉來集會。複以五眼觀其性欲。然後說法。複次般若波羅蜜光明釋論中說。有人疑問佛。佛是一切智人。智慧自在。即應說法。何故先入禅定。然後說法。如不知相。論主答曰。言如來一切智慧。及大光明。大神通力。皆在禅定中得。佛今欲說摩诃般若大智慧法。先入禅定。現大神通。放大光明。遍照一切十方衆生。報禅定恩故。然後說法。爲破外道執。外道六師。常作是言。我是等智慧。于一切常用常說。不須入禅定。佛爲降伏如是邪見諸外道輩。先入禅定。然後說法。複次如勝定經中所說。若複有人。不須禅定。身不證法。散心讀誦十二部經。卷卷側滿。十方世界皆闇誦通利。複大精進。恒河沙劫。講說是經。不如一念思惟入定。何以故。但使發心欲坐禅者。雖未得禅定。已勝十方一切論師。何況得禅定。說是語時。五百論師來詣佛所。俱白佛言。我等多聞。總持十二部經。及韋陀論五部。毗尼講說無礙。十六大國。敬我如佛世尊。何故不贊我等多聞智慧。獨贊禅定。佛告諸論師。汝等心亂。假使多聞何所益也。汝欲與禅定角力。如盲眼人欲睹衆色。如無手足欲抱須彌山王。如折翅鳥欲飛騰虛空。如蚊子翅欲遮日月光。如無船舫人欲度大海。皆無是處。汝等論師。亦複如是。欲角量禅定。無有是處。複次毗婆沙中說。若有比丘。不肯坐禅。身不證法。散心讀誦。講說文字。辨說爲能。不知詐言知。不解詐言解。不自覺知。高心輕慢坐禅之人。如是論師。死入地獄。吞熱鐵丸。出爲飛鳥。豬羊畜獸。雞狗野幹。狐狼等身。若複有人。不近善知識。雖複坐禅獲得四禅定。無有轉治。無方便智。不能斷煩惱。雖得寂靜之樂煩惱不起。獲四禅時。謂得寂滅涅槃之道。便作是念。我今已得阿羅漢果。更不複生。如此比丘。實不得道。不斷煩惱。但得似道禅定。不近善知識。無方便智。謂得實道。起增上慢。臨命終見受生處。即生疑悔。阿羅漢者更不複生。我今更生。當知諸佛诳惑于我。作是念時。即墜地獄。何況余人不坐禅者。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自求度及衆生  普遍十方行六度

  先發無上菩提心  修習忍辱堅持戒

  晝夜六時勤忏悔  發大慈悲平等心

  不惜身命大精進  欲求佛道持淨戒

  專修禅智獲神通  能降天魔破外道

  能度衆生斷煩惱  從初發心至成佛

  一身一心一智慧  爲欲教化衆生故

  萬行名字差別異  欲覺一切諸佛法

  持清淨戒修禅定  舍諸名聞及利養

  遠離愦鬧癡眷屬  念十方佛常忏悔

  不顧身命求佛道  獲得百八叁昧門

  亦得五百陀羅尼  及諸解脫大慈悲

  五眼六通一切智  亦得叁明八解脫

  具足十力四無畏  叁十二相八十好

  叁十七品具六度  十八不共微妙法

  視諸衆生如一子  四弘誓願具四攝

  四無量心道種智  一切種智四如意

  觀察衆生廣法施  入四禅定放光明

  遍照十方諸世界  變穢爲淨大震動

  現諸奇特希有事  十方菩薩悉集會

  叁界天王皆在此  端坐瞻仰一心待

  同聲叁請願聞法  從禅方便叁昧起

  爲衆隨應演說法  色身香聲種種別

  禅定寂然心不異  雖在座坐現法身

  十方九道無不遍  淨戒禅定叁昧力

  十方了了分明見  應可度者如眼前

  未可度者即不見  如空月影現衆水

  闇室深井即不現  譬如幻師種種變

  盲瞎之人則不見  盲瞎睡重者不見

  諸佛法身…

《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上》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