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法無诤叁昧法門》

「諸宗部」經文1923卷46頁碼:P0627
陳 慧思撰

  《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下 ▪第3页

  陳南嶽思大禅師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無生法無生智

  無妄念心無緣慮  無雜染故無六道

  若人隨順妄念心  持戒坐禅欲求道

  如雨彩衣其色變  不證無漏著禅味

  不得解脫歸四趣  何況破戒無禅定

  顛倒亂心著文字  心性清淨如明珠

  不爲衆色之所汙  譬如清淨如意珠

  雜色物裹置水中  能令清水隨色變

  青物裹時水則青  黃赤白黑皆隨變

  珠色寂然不變異  心性清淨如意珠

  善惡業雜緣色雜  十善有漏禅生天

  行十惡業生四趣  持戒清淨修禅智

  證得無漏解脫道  從生死際至涅槃

  心性寂然不變異  譬如世間如意珠

  隨人所求皆應現  珠無心相無異念

  隨所求念悉周遍  心性無體無名字

  隨學者業凡聖現  若人欲求解脫道

  具足十善觀叁性  心性眼性及意性

  具足叁信叁解脫  觀身心空持淨戒

  證真如解名信戒  觀身如影如化生

  觀心無主無名字  觀罪不罪如夢幻

  乃至失命不破戒  持戒畢竟證寂滅

  速離得相之分別  持戒雖空不雜世

  亦不著空隨世法  深入涅槃解脫意

  不舍世間十善行  獲得無漏禅智慧

  無定亂心定信時  修四念處斷四倒

  證四真谛一谛相  是名般若波羅蜜

  諸法如性如慧信  若人具足此叁信

  是人乃可得法施  信施戒聞慧慚愧

  是此七財名導師  若不具足此七法

  是人不應升高座  既無信證自不知

  向衆妄語何所說  此人诳自亦诳他

  匆匆亂心謗佛說  如富長者自有財

  所行法施名實施  若人修道證解脫

  如富長者行實施  受者學者皆效此

  先學自證如實說  不應匆匆亂後世

  佛意甚深難可知  如教修行證乃解

  此性雖空無生滅  隨喜惡業必有報

  譬如虛空無明暗  風雲靜亂有明暗

  若平旦時無風雲  日出虛空大明淨

  若風黑雲暴亂起  虛空塵霧大黑風

  是虛空性無垢淨  不爲明暗之所染

  衆生心性亦如是  生死涅槃不能染

  衆生心性亦如是  不爲斷常之所染

  衆生心性若無常  念念滅壞無業報

  衆生心性若是常  如空不變無業報

  心性亦非非無常  除煩惱故得解脫

  生死解脫不失故  若言心性非無常

  求道不應得解脫  若舍生死得解脫

  當知解脫即無常  若生死性不可舍

  當知則無有解脫  若言生死不可舍

  此人所說不可舍  若言生死是可舍

  此人所說不可依  若言死法不可舍

  衆生則不得解脫  是義應然何以故

  衆生非是生死法  衆生若是生死法

  舍生死則舍衆生  衆生若是自舍者

  亦應自舍解脫法  衆生之性即心性

  性無生死無解脫  如虛空性無明暗

  無有生死無解脫  衆生心性如明珠

  生死解脫喻如水  萬惡萬善喻衆色

  隨善惡業種種現  顛倒妄念造善惡

  隨業受報遍六道  若持淨戒修禅智

  法身處處皆應現  雖隨業影種種現

  心性明珠不曾變  舍利弗問一比丘

  比丘汝今得解脫  比丘答言舍利弗

  我今獲得諸煩惱  法今不在于涅槃

  亦複不在于生死  若言生死即涅槃

  即陰計我是外道  若言生死非涅槃

  離陰是我是外道  若言不即不離是

  亦非不即非不離  此人具足六十二

  悉是邪見外道輩  衆生非是衆生相

  亦複非是非衆生  生死涅槃假名說

  唯佛與佛乃知此  (略說心義竟)

  法念處品

  複次菩薩初學坐禅觀法念處者。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善法者。有二種。一者有漏十善道。及有漏四禅四空定。是世間善法。二者出世間善。無漏四禅四空定四四定滅受想定叁十七品。是出世間善法。不善法者。有二種。一者身口意十惡法。二者身口意作五逆罪。複有一人。重于五逆。是人學道。值惡知識。魔鬼入心。常說是言。我解大乘甚深空義。犯四重罪。淫欲熾盛。飲酒食肉。不持齋戒。作如是言。諸法悉空。誰垢誰淨。誰是誰非。誰作誰受。作是念已。即便破威儀。破正命。無量衆生。懶墮懈怠。不能求道。見此易行惡趣空法。即便破戒。共相朋黨。謗佛謗法。罵比丘僧。輕毀一切比丘。令使疑惑悉皆破戒。斷諸佛種。罪重五逆。命終悉入阿鼻地獄。常詐稱言。我如善根法師。解甚深義。余精進者。悉是勝意比丘。不如我等。如是欺诳。壞衆生故。但著惡趣空。實不識佛法。毀叁寶故。罪重五逆。大集經中。佛告頻婆娑羅王。未來世有諸惡比丘。行淫破戒。飲酒食肉。向四衆說。我解如此大乘空義。多領無量破戒眷屬。四衆無力。不能治之。佛複語王言。我今以此大乘經法。付囑國王。令治破戒諸惡比丘。王若不治。死入地獄。頻婆娑羅王聞已。悉之是名惡法。法行比丘。則不行此破戒惡法。無記法者。一非十善。二非十惡。中間散亂無記之心。善惡不攝。是名無記。複次阿毗昙中。色中一可見十則說有對。無記謂八種。余則善不善。此是十二入。色中一可見者。眼有二入。但見前境。善惡衆色不自見。眼根覺是名一可見。若見人等。怨親中人記之。妄別經久。後得相見時。猶故相識。我曾某處共居。相見余衆生非衆生色。亦複如是。皆屬一色入。是故說言色中一可見。十則說有對者。耳對音聲。鼻對香臭。舌對于味。身對衆觸。意對法。是故說言十則說有對。無記謂八種者。耳根對聲。不能相見。不知處所。不見色像。不能記錄。亦複不識冤親中人及余音聲非人響聲。若眼不見。心意不覽。悉不能記。但能相對。譬如有人于說法座下坐。心緣外事。境外境界。眼亦不觀。乃至緣座。都不曾聞法師語聲。鼻舌身根。亦複如是。不能記錄故名無記。設有記者。悉意等叁事和合。乃能記之。獨不能記。四根對四塵。故言八種不能相記。是故說言無記謂八種。余則善不善者。意法相對。悉能記錄善不善事。我曾某處作如是功德若幹善法。我曾某處作若幹重罪。若幹輕罪。我于某處不作善惡。隨宜而住。都無所作。我曾某處得若幹好物。若幹不好物。善不善法。亦複如是。然其意根。都無處所。能懸屬正當五塵之事。譬如神龜懸悟密事悉能記錄。不名無記。但得名爲善不善法心。能總覽十二入法。六識由心。意但少分。不能盡知。攀緣計校。名之爲心。屬當受持。名之爲意。是故大集經中。坐禅學道法行比丘。但觀叁性。一者心性。二者眼性。叁者意性。此叁法輕利用事強故。複次法念處。內法外法內外法。內法者。是六情。外法者是六塵。名爲六境。內外法者。名爲六識。亦名六神。名十八界叁毒四大五陰十二入十二因緣。悉是其中。今但總說余者。亦攝一切。一切煩惱。無明爲主。因眼見色。生貪愛心。愛者即是無明。爲愛造業。名之爲行。至心至念。名之爲識。識共色行。名曰名色。六處生貪。名爲六入。因入求受。名之爲觸。念色至法。名之爲受。貪著心者。即名爲愛。四方求覓。名之爲取。如是法生。名之爲有。次第不斷。名之爲生。次第斷故。名之爲死。衆苦所逼。名之爲惱。乃至識法因緣生貪。亦複如是。如是十二因緣。一人一念中心。悉皆具足。名爲煩惱。生老病死。十二因緣。非是解脫。夫解脫者。因眼見色。生貪愛心。名爲無明。爲愛造業。名之爲行。未睹色時。名爲獨頭無明。亦名無始無明。亦名不共無明。若眼不對色。則不能生愛。無伴共合故。無愛行二法。不能于中種識種子。是故名爲無明。獨頭無明。不共無明。二乘聲聞。及諸行人。初入道者。不能斷此無始無明。諸佛菩薩。及二乘行人。但斷有始共伴。無明共愛合故。名之爲伴。能作行業。名爲始生。是身初因。是故爲無始無明。無明爲父。愛心爲母。行業和合。生識種子。亦得名爲種識種子。種未來身故名爲種。名色是芽故名生。如是別知乃能斷除。求解脫者。應觀察生死父母。斷令皆盡。不令有余。夫觀察者。眼見色時。應作是念。空明根塵。意識屬當。妄想和合。共生眼識。睹衆色像。假名爲眼。複作是念。何者是眼。空是眼耶。明是眼也。塵是眼也。意是眼也。爲當識獨生名爲眼也。眶骨是眼也。精淚是眼也。瞳人是眼也。若空是眼。無色無對無所見故。不應是眼。若明是眼。無根無覺無所知故。不應是眼。若根是眼。精淚瞳人。匡骨白異。空明未現。睹不見色。空明設現。精盲之人。眼不破。不能見色。當知空明及根。都無有眼。若色是明。色性無知。不能自見。空無生處。無情無對。不與根合。當知色塵空無有眼。何以故。假使根塵對。空明不現。意不屬當。即不見色。當知根塵空無眼。複作是念。意是眼也。若意是眼。能見色者。盲瞎之人。意根不壞。不能見色當知無眼。假使不盲有眼之人。眼不對時。意根不壞。不能見色。以是定知意非是眼。意空無根。無生無滅。無名無字。眼空無根。無有生滅。亦無眼名字諸因緣故。無集無散無識名。如是觀時。不見眼始來處。無始法亦無。求無始法。不可得故。名曰無始空無。有無始可破故。亦無無始空。爲世流布故。名爲方便慧明解。無始空是名方便慧。無始空亦無。無無性亦無。名之爲慧性。若破和合。共伴無明。是方便智。若破無始無明。名之爲度。故名爲智度菩薩母。方便慧以爲父。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萬行。得蒱蔬則生如來家故。名不生生。更有一解。若斷有始和合無明。是名無生。若知無始無明。能斷能知。無所斷故。是名無生法。名之爲慧。是名中慧。破有始無明。名爲盡智慧。亦得名爲盡智。有爲煩惱盡故。名爲盡智。斷無始無明。名爲無生智。若知無無始則無始空。名無生法忍。無法亦無不見。不無無亦不有。是觀無明生亦無。亦不見無性。不見無無性。亦非是不見。非非無所見。無有無所見。亦非非無。有無所見。不名有所得。不名無所得。名爲如如性。無生法忍慧非智之所及。十八種空智所能攝無名可說故。亦非是無明。是故佛言五陰之法。既非是有。亦非是無。不斷不常不在中道。無空無無相亦無有無作。不合亦不散。名相法亦無。既見有衆生。不見無衆生。涅槃非是有。亦複非是無。是名法念處。雖知諸法爾。精進禅定。苦行求佛道。不墮惡趣空。誓度一切衆。其心不退轉。更略說。複次眼見色時。即反觀察內求覓眼。誰能見色。何者是眼。從何處生。如是處生。如是觀時。都不見眼。亦無生處。亦不見。亦無生。名無字。都無明貌。複觀于色。從何處生。誰使汝來。如是觀時。不見生處。亦無使來者。求其生處。不可得故。如空中影。如夢所見。如幻化。無生無滅。即無有色。無所得故。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六識爲枝條。心識爲根本。無明波浪起。隨緣生六識。六識假名字。名爲分張識。隨緣不自在。故名假名識。心識名爲動轉識。遊戲六情作煩惱。六識緣行善惡業。隨業受報遍六道。能觀六根空無主。即悟諸法畢竟空。觀妄念心無生滅。即斷無始無明空。解六識空得解脫。無六識空無縛解。何以故。六識非有。亦非空。無名無字無相貌。亦無系縛無解脫。爲欲教化衆生故。假名方便說解脫。解脫心空。名金剛智。何以故。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無生滅。無名字。無相貌。無系無縛無解脫。一切結無障礙。假名說爲金剛智。更總說心作。二分名心相。二分名心性。相常共六識行心性畢竟常空寂。無有生滅。無叁受則無一切諸煩惱。複次修行者。欲破業障諸煩惱。作如是思惟。由我有身故。諸業聚集生。我今此身。從何處來。本無從何生誰之所作。如是觀時。即知此身因過去世無明行業和合聚集。而來生此。我今不能見過去世造業因緣。但觀現世從生已來所作善惡。比知過去。作是念竟。觀我現在世殺生偷劫邪淫善惡及無記心。先觀淫欲。愛境強故。我于某處某年某時。共某甲。誰使我作業。在何處。業若屬我遍身。內外中間。觀察都不見業。業若在身外。在何方所。遍觀察之。都無處所。既不見業觀造業心。業若與心俱。心念念滅。業亦應滅。如是觀時。亦不見不滅。初念見和合。觀察即空。無念無滅。默然正定。念起即更觀數數重觀察。不念見和合。念生不複生。既無妄念心。則無現在世。過去亦爾。複作是念。心行若無常。我亦無業報。何以故。念念滅盡故。心行若是常。我亦無業報。何以故。常法如空。不變易故。但虛妄念如夢所見。無作夢者。何況見夢法。心相如夢者。諸行如夢法。無夢無夢法。亦無觀夢者。夢非是生滅。亦非無生滅。觀夢者亦然。觀察心相及行業。不斷不常觀亦爾。是名觀心相破一切業障。名之爲解脫。即觀心性時。心性無生滅。無名無字。無斷常。無始無原。不可得。當知無心無無心。亦無心名字。如是觀察竟。坐禅眼不睡。覺觀不複生。次第入諸禅。觀身如泡影。次第發五通。獲得如意通。誓度衆生。是名字脫也

  坐禅修覺意

  複次修法念處。應勤坐禅。久久修習。得一切定解脫叁昧如意神通。發願誓度一切衆生。先觀衆生感聞何法而得入道。若修多羅。若優婆提舍。若毗尼。若阿毗昙。若布施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若說叁毒對治之法。若四大。若五陰。若十二入十八界。若十二因緣。若四念處。若四禅。若四真谛。若不說法直現神通。若疾是遲是處非處。如是各各感聞。不同色像音聲。名字差別。各各不同。皆得聖道。或有衆生。不可教化。假使說法神通變化無如之何。或有衆生。若先說法。及現神通。不能生信。要先同事自恣五欲。及余方便破戒之事。欲心得息。隨應說法。即可得道。如是觀竟。示諸衆生。一切世事。應可度者。乃得見耳。余人不見。如是籌量。觀弟子心。而爲說法。是名好說法。不令著機。十號中名修伽陀佛。如是觀察入初禅。初禅起入二禅。二禅起入叁禅。叁禅起入四禅。四禅起入四空定。四空定入滅受想定。滅受想定起住第四禅。觀四念處。入法念處叁昧如意神通。十方世界六種震動。放大光明。遍照十方。諸大菩薩叁界人天悉來集會。四念處力。能令大衆各見世界淨穢不等。各不相知。現不思議神通變化無量種異。感見佛身。亦複如是。于一法門。無量名字。差別不等。現無量身。爲衆說法。各不相知。獨見一佛。一念心中一時說法。見聞雖複各不同。得道無二。只是一法。是名菩薩法自在叁昧。法念處成就故。叁十七品亦在其中。但法念處爲主。獨稱其名。總說法念處竟

  諸法無诤叁昧法門卷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