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下 ▪第2页
陈南岳思大禅师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上下两方。亦复如是。第二变化。八方各变二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亦同娑婆。第三变化。八方各二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同于娑婆。如是三变。各放眉间白毫光明。移诸天人阿修罗等三涂八难。置于他方。不得闻法。当知如来心不平等。答曰。是事不然。如来智慧。非汝境界。不应难言佛不平等。彼以何故。妙法华会但说一乘顿中极顿诸佛智慧。为大菩萨受如来记。难信难解。是故漏尽二乘人。新发意菩萨及以不退诸菩萨等。疑惑不能解。何况余人。譬如世间转轮圣王。庄严四天下。集诸转轮王。共论圣王事。唯有王边智慧大臣。乃能信解。得近王座。同论王事。诸余恶臣。愚闇无智。则不堪闻。不得同座。何况余小王及诸仆使。而近王座。如来顿教。亦复如是。唯有一生补处无垢大士。得佛智慧。受如来记者。乃得闻之。此会不说引导之教。是故余人不得在座。余人若闻不解故。即生疑谤。堕于地狱。是故移之置于他土。四众五千。亦复如是。譬如阎浮提人眼不得见上界诸天。若得见者。两眼双瞎。薄福德故。不堪见此诸天光明。是故见者两眼双瞎天人阿修罗三涂八难。亦复如是。尚不得见肉眼眉间受记光明。何况闻说受如来记也。若得闻者。则生诽谤。永失信心。断诸善根。作一阐提。将护彼意。不得闻之。譬如世间饥饿病瘦绝食来久薄腹者。不得一往多食干麸及以强饼[起-巳+并]麫验酒。一往饱食。必死不疑。五千四众天人阿修罗三涂八难。亦复如是。薄福德故。不堪得闻受如来记。问曰。诸佛神通无量方便。一音说法随类得解。何故移之置于他土。答曰。如汝所问。他土之音。有二义。一者本土。是如来藏。一切众生不能解故。贪善恶业轮回六趣。二者一切众生。无量劫来。常在六趣。轮回不离。如己舍宅。亦名本土。天人阿修罗等薄福德故。不能感见三变座席。复不感闻本无如教甚深妙声。是本无如如来如一如无二如本末究竟等。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余人不解。五千四众天人阿修罗三涂八难。不闻本无如。不得究竟解故。是故名为置于他土。复次五千天人阿修罗及难处。异座异闻。得解薄少。永舍六趣。是故复名置于他土。实不移却。不觉不知。不离本座。物解不同。故言他土。欲重宣受念义。而说偈言
行者初观受念时 三种受法难舍离
苦受能生诸怖畏 亦生九恼诸怨害
常怀忿难作方便 得怨便时断其命
或净五欲起怨心 或诤名利作怨害
或贪住处获利养 见胜己来欲杀害
或加诽谤恶名流 或时愿人令杀害
是苦受法有三种 内受外受内外受
若欲断除诸苦受 当观怨家如赤子
亦如父母及兄弟 亦如诸师及同学
生生无不从彼生 是无量劫之父母
我旷劫来曾生彼 一切皆是我赤子
此观成时嗔恚尽 获得大慈大悲心
怨家悲叹生悔心 如见父母悉归命
我往昔曾彼受学 一切皆是我大师
或修俗礼及五经 或学出世解脱道
学善法故好名流 忍恼害故得神通
一切皆是我和尚 亦是诸师及同学
应当孝顺勤供养 恭敬供养如佛想
若受上妙五欲乐 人天王处自在乐
三界天王人王乐 无常至时皆碎破
一切乐受是苦本 乐报尽故苦报至
贪受荣华谓是常 爱别离时地狱至
苦乐受尽则无苦 不苦不乐则无生
具五方便除五欲 亦除五盖障道因
五欲五盖烦恼尽 具足五支入初禅
二禅三禅第四禅 还入初禅观五阴
见身如泡空如影 出入息如空中风
见过去世无量劫 诸受五阴生灭空
断五欲故烦恼尽 断五盖故获五通
断五欲故获如意 断五盖故获三明
是故诸佛而说偈 言内外怨贼皆已
除无明父亦灭退 若能断贪诸爱尽
自觉觉他名解脱 诸行魔母既灭尽
无明魔父亦破碎 既断烦恼获六通
立大誓愿度一切 自能断除三受已
亦断众生一切受 得自在受无量命
亦知一切解脱受 知受凡圣九道记
亦受补处如来记 若欲说法度众生
先现希有奇特事 深入禅定放光明
普照十方诸世界 变诸秽恶为净土
七宝行树以庄严 三涂八难悉解脱
等齐人天来听法 以受念处观察之
然后为其演说法 或令世界净秽异
众生各见不相知 形色音声种种别
众生各闻皆不同 各见佛同为说法
都不见他前有佛 虽复差别各各异
能令一时各解脱 随众生寿命长短
能自在受种种命 或见短寿入涅槃
或见长寿无量劫 是受念处初学时
能断苦乐诸系缚 初观诸受内外苦
亦观诸受内外空 不苦不乐受亦空
断阴界入破无明 观三受性非空有
则无系缚无解脱 法性无佛无涅槃
亦无说法度众生 众生与佛一如如
本末究竟无差别 坐道场得成佛道
即是导师方便说 如人梦中得成佛
放光说法度众生 此无佛道无众生
佛法性相亦复然 众生迷惑不觉知
深着苦因不暂舍 诸苦所因贪为本
舍贪求心无相依 见诸受空无生灭
证苦无生苦圣谛 内外假合名为集
无十八界集圣谛 生灭灭已名寂灭
证无寂灭灭圣谛 阴无缚解无邪正
证平等慧道圣谛 四谛无二是一谛
实无差别四种谛 一谛空故即无谛
无谛巧慧佛三谛 一切众生从本来
无生无灭无缚解 五阴如性非明闇
凡夫与佛无一二
三十七品亦在其中。观受念处多故。受念处为主。独称其名(略说受念处竟)
心念处品
复次行者。初学禅时。思想多念。觉观攀缘。如猿猴走。不曾暂停。假使行者。数随心观。亦不能摄。即作是念。三界虚妄。皆心所作。即观是心从何处生。心若在内。何处居止。遍观身内。求心不得。无初生处。亦无相貌。心若在外。住在何所。遍观身外。觅心方所。都不见心。复观中间。亦不见心。如是观时。不见内入心。不见外入心。不见内外入心。不见阴中心。不见界中心。当知此心空无有主。无名无名行。无相貌。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亦非自生。是是名者。能观心念。心念生灭。观念念生灭。观念念相。不可得故。亦无生灭。如观我心。他心亦然。复观心性。无有心性。无有心性。亦无相貌。毕竟无心。亦无不见心。如是观竟。身心空寂。次第入禅。能起神通。复次菩萨摩诃萨。观心念处。学得一切禅定解脱起如意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应先观其心入初禅。次第入至第四禅。乃至灭受想定。还入初禅心。观念处。内心外心内外心。亦复观察三毒四大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如是观竟。观诸解脱遍一切他心智三昧。以他心智如意神通。亦入天眼宿命漏尽神通遍观中。如是诸神通已观七觉分。住他心智三昧。用念觉分择分觉分及精进觉分遍观十方一切众生心心性欲。用十力智分别之。一一众生。感闻何法。闻何音声。见何色像。于何解脱门。而得解脱。如是观竟。用喜觉分神通三昧。悉令十方六道众生皆大欢喜。用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用如意神通。普现色身。上中下根。随机说法。悉令解脱。此心念处。初修学时。身心得证。自断一切心想妄念诸结烦恼。亦能如已教他人学。但未得神通。不能明力。不识众生种种根性所念各异。不称其机。利益甚少。作是思惟。但是学时。未是说时。不应强说非时之言。若修禅定。获大神通如意自在。得他心智差别三昧。一念悉知凡圣差别之心。通达无量阿僧祇劫过去未来。如现在世。如是学竟。乃可说法。思惟既竟。还入初禅观于身心。空如影。息如空风。心无相貌。轻空自在。即得神通。住第四禅。放大光明。一者色光遍照十方凡圣色身。二者放于智慧光明遍照十方九道凡圣上下智慧。悉能遍知彼是处非处。及知宿世因缘果报。亦如身念处受念处三昧。如是竟现一切身。十方远近。如对眼前。各为说法。悉令解脱。欲说法时。现希有事。悦可众生。令大欢喜。以神通力。十方世界秽恶之处。变为净土。金银琉璃一切众宝。间错其地。充满世界。上妙栴檀。七宝行树。华果茂盛。行列相当。台馆楼橹。城邑聚落。七宝房榻。如意宝珠。光明相照。若日月现。犹如如来所居净土。诸佛菩萨充满其中。各现神通。降伏天魔。破诸外道。或有诸佛。寂然禅定。上下身分。放大光明。犹如段云。遍满十方光明中现一切佛事。或有菩萨。现不思议。四大海水。置一毛孔。水性之属。不觉往来。须弥王置芥子中。亦不迫迮。还置本处。诸四天王及忉利天。不觉不知。三千世界置一毛端。亦不倾侧。一切大众不觉宽迮。如故不异。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一切人天未得道者。及诸声闻小行菩萨。皆得见此不思议事。十方诸佛诸四天王。及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护罗伽等。悉与菩萨对面共语。能以一面对一切面。如镜中像面亦不异然后说法。悉令闻者一时得道。是名菩萨住心念处如意神通如愿三昧。三十七品一切佛法。悉在其中。观心念处本。是故心念处为主。独举其名宣心议。而说偈言
内心外心中间心 一切皆是心心数
心性清净无名相 不在内外非中间
不生不灭常寂然 非垢非净非明暗
非定非乱非缘虑 非动非住非来去
非是非死非涅槃 非断非常非缚解
非如来藏非凡圣 不了名凡了即圣
行者初学求道时 观察心数及心性
观察心数名方便 觉了心性名为慧
初坐禅时观不净 观出入息生灭相
不净观及出入息 是心心数非心性
观心心数断烦恼 心性即是烦恼性
心数心性平等观 具足禅慧成大圣
不净初学断五欲 久修获得如意通
初观息解假名空 久修飞行无障阂
二观具足成一观 获得三明见三世
身念受念及法念 觉了三念由观心
内假外假内外假 此三假名非实法
心念非假非真实 求了三假当观心
一名心相二名性 三假由相不由性
从无明缘至老死 皆是心相之所造
此假名身及诸受 善不善法及无记
皆由妄念心所作 观妄念心无生处
即无烦恼无无明 心性无念不可观
观四念处心想尽 烦恼尽故即尽智
若观心性了四念 解…
《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下》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