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諸法無诤叁昧法門》

「諸宗部」經文1923卷46頁碼:P0627
陳 慧思撰

  《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下 ▪第2页

  陳南嶽思大禅師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上下兩方。亦複如是。第二變化。八方各變二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同娑婆。第叁變化。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同于娑婆。如是叁變。各放眉間白毫光明。移諸天人阿修羅等叁塗八難。置于他方。不得聞法。當知如來心不平等。答曰。是事不然。如來智慧。非汝境界。不應難言佛不平等。彼以何故。妙法華會但說一乘頓中極頓諸佛智慧。爲大菩薩受如來記。難信難解。是故漏盡二乘人。新發意菩薩及以不退諸菩薩等。疑惑不能解。何況余人。譬如世間轉輪聖王。莊嚴四天下。集諸轉輪王。共論聖王事。唯有王邊智慧大臣。乃能信解。得近王座。同論王事。諸余惡臣。愚闇無智。則不堪聞。不得同座。何況余小王及諸仆使。而近王座。如來頓教。亦複如是。唯有一生補處無垢大士。得佛智慧。受如來記者。乃得聞之。此會不說引導之教。是故余人不得在座。余人若聞不解故。即生疑謗。墮于地獄。是故移之置于他土。四衆五千。亦複如是。譬如閻浮提人眼不得見上界諸天。若得見者。兩眼雙瞎。薄福德故。不堪見此諸天光明。是故見者兩眼雙瞎天人阿修羅叁塗八難。亦複如是。尚不得見肉眼眉間受記光明。何況聞說受如來記也。若得聞者。則生誹謗。永失信心。斷諸善根。作一闡提。將護彼意。不得聞之。譬如世間饑餓病瘦絕食來久薄腹者。不得一往多食幹麸及以強餅[起-巳+並]麫驗酒。一往飽食。必死不疑。五千四衆天人阿修羅叁塗八難。亦複如是。薄福德故。不堪得聞受如來記。問曰。諸佛神通無量方便。一音說法隨類得解。何故移之置于他土。答曰。如汝所問。他土之音。有二義。一者本土。是如來藏。一切衆生不能解故。貪善惡業輪回六趣。二者一切衆生。無量劫來。常在六趣。輪回不離。如己舍宅。亦名本土。天人阿修羅等薄福德故。不能感見叁變座席。複不感聞本無如教甚深妙聲。是本無如如來如一如無二如本末究竟等。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余人不解。五千四衆天人阿修羅叁塗八難。不聞本無如。不得究竟解故。是故名爲置于他土。複次五千天人阿修羅及難處。異座異聞。得解薄少。永舍六趣。是故複名置于他土。實不移卻。不覺不知。不離本座。物解不同。故言他土。欲重宣受念義。而說偈言

  行者初觀受念時  叁種受法難舍離

  苦受能生諸怖畏  亦生九惱諸怨害

  常懷忿難作方便  得怨便時斷其命

  或淨五欲起怨心  或诤名利作怨害

  或貪住處獲利養  見勝己來欲殺害

  或加誹謗惡名流  或時願人令殺害

  是苦受法有叁種  內受外受內外受

  若欲斷除諸苦受  當觀怨家如赤子

  亦如父母及兄弟  亦如諸師及同學

  生生無不從彼生  是無量劫之父母

  我曠劫來曾生彼  一切皆是我赤子

  此觀成時嗔恚盡  獲得大慈大悲心

  怨家悲歎生悔心  如見父母悉歸命

  我往昔曾彼受學  一切皆是我大師

  或修俗禮及五經  或學出世解脫道

  學善法故好名流  忍惱害故得神通

  一切皆是我和尚  亦是諸師及同學

  應當孝順勤供養  恭敬供養如佛想

  若受上妙五欲樂  人天王處自在樂

  叁界天王人王樂  無常至時皆碎破

  一切樂受是苦本  樂報盡故苦報至

  貪受榮華謂是常  愛別離時地獄至

  苦樂受盡則無苦  不苦不樂則無生

  具五方便除五欲  亦除五蓋障道因

  五欲五蓋煩惱盡  具足五支入初禅

  二禅叁禅第四禅  還入初禅觀五陰

  見身如泡空如影  出入息如空中風

  見過去世無量劫  諸受五陰生滅空

  斷五欲故煩惱盡  斷五蓋故獲五通

  斷五欲故獲如意  斷五蓋故獲叁明

  是故諸佛而說偈  言內外怨賊皆已

  除無明父亦滅退  若能斷貪諸愛盡

  自覺覺他名解脫  諸行魔母既滅盡

  無明魔父亦破碎  既斷煩惱獲六通

  立大誓願度一切  自能斷除叁受已

  亦斷衆生一切受  得自在受無量命

  亦知一切解脫受  知受凡聖九道記

  亦受補處如來記  若欲說法度衆生

  先現希有奇特事  深入禅定放光明

  普照十方諸世界  變諸穢惡爲淨土

  七寶行樹以莊嚴  叁塗八難悉解脫

  等齊人天來聽法  以受念處觀察之

  然後爲其演說法  或令世界淨穢異

  衆生各見不相知  形色音聲種種別

  衆生各聞皆不同  各見佛同爲說法

  都不見他前有佛  雖複差別各各異

  能令一時各解脫  隨衆生壽命長短

  能自在受種種命  或見短壽入涅槃

  或見長壽無量劫  是受念處初學時

  能斷苦樂諸系縛  初觀諸受內外苦

  亦觀諸受內外空  不苦不樂受亦空

  斷陰界入破無明  觀叁受性非空有

  則無系縛無解脫  法性無佛無涅槃

  亦無說法度衆生  衆生與佛一如如

  本末究竟無差別  坐道場得成佛道

  即是導師方便說  如人夢中得成佛

  放光說法度衆生  此無佛道無衆生

  佛法性相亦複然  衆生迷惑不覺知

  深著苦因不暫舍  諸苦所因貪爲本

  舍貪求心無相依  見諸受空無生滅

  證苦無生苦聖谛  內外假合名爲集

  無十八界集聖谛  生滅滅已名寂滅

  證無寂滅滅聖谛  陰無縛解無邪正

  證平等慧道聖谛  四谛無二是一谛

  實無差別四種谛  一谛空故即無谛

  無谛巧慧佛叁谛  一切衆生從本來

  無生無滅無縛解  五陰如性非明闇

  凡夫與佛無一二

  叁十七品亦在其中。觀受念處多故。受念處爲主。獨稱其名(略說受念處竟)

  心念處品

  複次行者。初學禅時。思想多念。覺觀攀緣。如猿猴走。不曾暫停。假使行者。數隨心觀。亦不能攝。即作是念。叁界虛妄。皆心所作。即觀是心從何處生。心若在內。何處居止。遍觀身內。求心不得。無初生處。亦無相貌。心若在外。住在何所。遍觀身外。覓心方所。都不見心。複觀中間。亦不見心。如是觀時。不見內入心。不見外入心。不見內外入心。不見陰中心。不見界中心。當知此心空無有主。無名無名行。無相貌。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亦非自生。是是名者。能觀心念。心念生滅。觀念念生滅。觀念念相。不可得故。亦無生滅。如觀我心。他心亦然。複觀心性。無有心性。無有心性。亦無相貌。畢竟無心。亦無不見心。如是觀竟。身心空寂。次第入禅。能起神通。複次菩薩摩诃薩。觀心念處。學得一切禅定解脫起如意神通。立大誓願。度一切衆生。應先觀其心入初禅。次第入至第四禅。乃至滅受想定。還入初禅心。觀念處。內心外心內外心。亦複觀察叁毒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如是觀竟。觀諸解脫遍一切他心智叁昧。以他心智如意神通。亦入天眼宿命漏盡神通遍觀中。如是諸神通已觀七覺分。住他心智叁昧。用念覺分擇分覺分及精進覺分遍觀十方一切衆生心心性欲。用十力智分別之。一一衆生。感聞何法。聞何音聲。見何色像。于何解脫門。而得解脫。如是觀竟。用喜覺分神通叁昧。悉令十方六道衆生皆大歡喜。用除覺分定覺分舍覺分。用如意神通。普現色身。上中下根。隨機說法。悉令解脫。此心念處。初修學時。身心得證。自斷一切心想妄念諸結煩惱。亦能如已教他人學。但未得神通。不能明力。不識衆生種種根性所念各異。不稱其機。利益甚少。作是思惟。但是學時。未是說時。不應強說非時之言。若修禅定。獲大神通如意自在。得他心智差別叁昧。一念悉知凡聖差別之心。通達無量阿僧祇劫過去未來。如現在世。如是學竟。乃可說法。思惟既竟。還入初禅觀于身心。空如影。息如空風。心無相貌。輕空自在。即得神通。住第四禅。放大光明。一者色光遍照十方凡聖色身。二者放于智慧光明遍照十方九道凡聖上下智慧。悉能遍知彼是處非處。及知宿世因緣果報。亦如身念處受念處叁昧。如是竟現一切身。十方遠近。如對眼前。各爲說法。悉令解脫。欲說法時。現希有事。悅可衆生。令大歡喜。以神通力。十方世界穢惡之處。變爲淨土。金銀琉璃一切衆寶。間錯其地。充滿世界。上妙栴檀。七寶行樹。華果茂盛。行列相當。臺館樓橹。城邑聚落。七寶房榻。如意寶珠。光明相照。若日月現。猶如如來所居淨土。諸佛菩薩充滿其中。各現神通。降伏天魔。破諸外道。或有諸佛。寂然禅定。上下身分。放大光明。猶如段雲。遍滿十方光明中現一切佛事。或有菩薩。現不思議。四大海水。置一毛孔。水性之屬。不覺往來。須彌王置芥子中。亦不迫迮。還置本處。諸四天王及忉利天。不覺不知。叁千世界置一毛端。亦不傾側。一切大衆不覺寬迮。如故不異。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一切人天未得道者。及諸聲聞小行菩薩。皆得見此不思議事。十方諸佛諸四天王。及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護羅伽等。悉與菩薩對面共語。能以一面對一切面。如鏡中像面亦不異然後說法。悉令聞者一時得道。是名菩薩住心念處如意神通如願叁昧。叁十七品一切佛法。悉在其中。觀心念處本。是故心念處爲主。獨舉其名宣心議。而說偈言

  內心外心中間心  一切皆是心心數

  心性清淨無名相  不在內外非中間

  不生不滅常寂然  非垢非淨非明暗

  非定非亂非緣慮  非動非住非來去

  非是非死非涅槃  非斷非常非縛解

  非如來藏非凡聖  不了名凡了即聖

  行者初學求道時  觀察心數及心性

  觀察心數名方便  覺了心性名爲慧

  初坐禅時觀不淨  觀出入息生滅相

  不淨觀及出入息  是心心數非心性

  觀心心數斷煩惱  心性即是煩惱性

  心數心性平等觀  具足禅慧成大聖

  不淨初學斷五欲  久修獲得如意通

  初觀息解假名空  久修飛行無障閡

  二觀具足成一觀  獲得叁明見叁世

  身念受念及法念  覺了叁念由觀心

  內假外假內外假  此叁假名非實法

  心念非假非真實  求了叁假當觀心

  一名心相二名性  叁假由相不由性

  從無明緣至老死  皆是心相之所造

  此假名身及諸受  善不善法及無記

  皆由妄念心所作  觀妄念心無生處

  即無煩惱無無明  心性無念不可觀

  觀四念處心想盡  煩惱盡故即盡智

  若觀心性了四念  解…

《諸法無诤叁昧法門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