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律異相》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1卷53頁碼:P0001
梁 寶唱等集

  《經律異相》十八 ▪第3页

  經律異相卷第十八(聲聞無學第六僧部第七) /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續本經文上一頁其現在應當得度。化作異人。攜其父母詣害母人所。去之不遠中道而住。父母謂子此是正路。子言非正。遂共诤計。子現嗔怒殺化父母。已啼哭酸毒不能自勝。往殺母人所。謂言。我殺父母當墮地獄。哭言奈何。當設何計。其害母者而自念言。今此來人乃害二親。我但危母。其人癡冥罪莫大焉。我之爲逆尚差于彼。知彼受罪吾猶覺輕。其人悲哀酸酷口並宣言。吾當往詣能仁佛所。其無救者佛爲設救。其恐懅者佛能慰除。如佛所教我當奉還。于時化人啼哭進路在其前行。此害母者尋隨其後。如彼悔過吾亦當爾。吾罪微薄彼人甚重。化人詣佛稽首于地。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吾造大逆而害二親。犯斯大罪。佛告化人。善哉善哉。子爲至誠而無所欺言行相副詣如來前。言說至誠。口不兩舌。亦不自侵。當自察觀心之法。以何所心。危二親者。用過去心當來心乎。現在心耶。其過去心即已滅。現在心即以別去。無有處所。亦無方面。不知安在。當來心者。此則未至。無集聚處。未見旋反。亦無往還。子當知之。心亦不立于身之內。亦不由外亦無境界。不處兩間不得中止(如此文多不可備載)化人歎曰。未曾有。如來成最正覺。了知法界無有作者。亦無有受無有生者。無滅度者。無所依倚。願得出家。因佛世尊得作沙門。受具足戒。佛言。比丘善來。于時化人前作沙門。即白佛言。唯然世尊。吾獲神通今欲滅度。佛之威神使彼化人去地四丈九尺。于虛空中而取滅度。身中出火。還自燒體。逆子見之。心自念言。彼作沙門便得滅度。吾效此人。往詣佛所。稽首聖足。我亦造逆。自危母命。佛言。善哉。至誠而無所欺。言行相副。于是逆人地獄之火從毛孔出。其痛甚劇。而無救護。白佛言。我今被燒。唯天中天而見救濟。世尊出金色臂。著人頭上。火時即滅。見如來身。若幹相好。身痛休息。而得安隱。又前白佛。欲作沙門。佛尋聽之。即爲出家。說四谛法。其人聞之。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修行法教。逮得往還。證得羅漢。又白佛言。欲般泥洹。佛言隨意。時比丘踴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身自出火。還燒己體。百千天人于虛空中。而來供養。時舍利弗白佛言。如來恩施所說律。乃令逆者得度。唯有如來。諸大菩薩能睹一切群萌根源。隨而度之。非聲聞緣覺境界。佛言如是(出心本淨經)

  比丘貧老公垂殒佛說往行許其出家二十五

  舍衛國。有一貧窮老公。踰二百歲。眉生秀毛耳出于頭。齒如齊貝。手過于膝。貌而視之似如有相。而貧窮辛苦。衣不蓋形五體裸露。腹恒饑空行步。才動示有氣息。欲往見佛。釋梵侍門敕不通之。老公大聲。言曰。吾雖貧窮。民之斯下。千載有幸。今得值佛。欲問罪福。求離衆苦。我聞世尊仁慈普逮。莫不受恩。而獨斷我亦誣聖意。佛呼使前。匍匐寸進。爲佛作禮。悲喜交流。稱其窮苦。願一奉觐十年始果。氣力既惡。進退無路。但恐命絕穢汙聖門。重增其罪。天尊哀矜不奪本願。如此而死無複恨矣。唯願速終願垂恩施。佛言。人之受生多以緣致。我爲汝說。汝前世時。生豪強大國明慧王家。時爲太子。憍貴非凡。上爲父母所珍。下爲臣民所奉。用此恣意輕淩于人。高目大視矜抗邈然。財寶億萬皆是民物。百姓貧弊皆以調斂。唯知聚積初不布施。時有寒素沙門。名曰靜志。從遠國來。故往詣卿所求不多。唯法衣耳。而卿了不當接。遇之甚惡。衣既不乞。又不與食。空坐著前去複不聽。晝夜七日。水漿乖絕。示有氣息。方大歡喜。聚衆看之。以爲至樂。侍臣谏曰。沙門慈恭。道德內全。凍之不寒。餓之不饑。所以來乞欲爲福耳。既不施與。安可窮逼。幸發遣之。勿招其罪。太子乃曰。此是何人詐稱道德。試小困之。才令不死。正爾放去。無所憂也。即便遣去。驅逐出國。出界十余裏。逢遭餓賊。欲殺啖之。沙門言曰。我窮凍沙門。羸瘦骨立肉痟腥臊不中食也。空當見殺而無所任。餓賊答曰。我餓困累日但食土耳。卿雖小瘦故是肉也。終不相放但當就死。如此前卻良久。太子得知便馳往曰。我以不能乞其衣食。甯當令賊殺之耶。賊見太子皆各叩頭謝罪。放沙門去。時沙門者彌勒是也。故卿今日受此貧窮之罪。坐悭貪也。所以長壽救沙門之命也罪福各應如有影響。老公曰。去事以爾。願畢于今。乞得如垂沒之命。得作沙門。後生世世常侍佛邊。佛言善哉。應時老公。須發墮地。法衣在身。體氣更健。耳目聰明。立得上決。入叁昧門。以偈贊佛。作禮而退

  我昔爲寵子  不識仁義方

  驕貴自放恣  時爲大國王

  自謂無罪福  以此可保常

  唐悟生死對  于今受其殃

  從罪複蒙祐  得睹天中天

  解脫既往罪  垂命入法門

  永離悭貪心  長受智慧根

  世世不遠佛  保持萬劫存(出貧窮老公經卷) 

  比丘見一須陀洹先作維那今獲苦報畏故得道二十六

  摩偷羅國有一男子。于優波笈多所出家。笈多說法。比丘精進思惟。得須陀洹果。不放逸故脫惡道怖。七生天上。七生人中。受人天樂。當入涅槃。笈多見其意。共入摩偷羅國。次第乞食至旃陀羅舍。有旃陀羅子。得須陀洹果。身有惡病。一切身體爲蟲所食。口氣臭穢。優波笈多語弟子言。汝觀此小兒。得須陀洹。受如此苦

  生旃陀羅姓  樂著于叁月

  惡蟲食其體  爲愛自在故

  生死無有實  猶如芭蕉林 

  比丘問何緣。得須陀洹。而受此苦。笈多答曰。先身出家。衆僧坐禅其爲維那。有一羅漢。居此惡病。搔刮作聲。維那語言。惡蟲食汝。而作此聲。即牽臂出言。汝入旃陀羅室去。阿羅漢語維那。汝當精進。莫往生死受苦。是維那即忏悔之。忏悔竟得須陀洹果。不複精進。今小兒是也。牽羅漢出。今生旃陀羅處。受此報也。比丘怖畏勤精進。即得阿羅漢果(出阿育王經第十卷)

  二比丘所行不同得報亦異二十七

  昔有兩比丘。持戒智慧正等。俱得須陀洹道。一比丘但行乞丐。以用布施。飯諸比丘僧及貧窮者。一比丘但坐禅自守。謂行乞丐作布施者言。何以不坐禅。自守空自勤苦。一比丘答言。賢者。佛言。爲比丘亦當布施。不則後世貧窮。後二比丘俱得羅漢。迦羅越子作沙門。前世乞丐。今得自守衆人。自持衣食日日與之。其一比丘前世但自守。今爲婢子。作沙門乞丐。無有與者。常大饑渴故應持戒布施。不當自守也(出十卷譬喻經第叁卷)

  沙門樹下坐貪想不除佛化身說法得羅漢道二十八

  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于河邊樹下學道。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身靜意遊曾無甯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往至其所。樹下共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複有水狗饑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啖龜。龜縮頭尾及其四腳。藏于甲中不能得啖。水狗小遠。複出頭足行步如故。遂便得免。時化沙門語言比丘。吾念世人不如此龜。有護命之铠。能令水狗不得其便。世人無智放恣六情。天魔得便殺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即爲說偈而勸勉之。比丘聞偈貪斷望止。得羅漢道。知化沙門是佛世尊。敬肅正服稽首佛足(出法句經譬喻第二卷)

  沙門飯僧汙手拭柱柱爲之裂二十九

  有沙門。作摩波利。飯比丘。分酪蘇著手。以手塗柱。柱即破裂(出譬喻經)

  沙門小便不彈指尿漈鬼面叁十

  有一沙門。不彈指來小便。漈清中鬼面。厲鬼大恚。欲殺沙門。沙門持戒。厲鬼隨逐。伺覓其短。不能得便。沙門後作摩波利。有人上此僧物者。即于坐上。得羅漢道(出一卷雜譬喻經)

  沙門開戶五指火出叁十一

  有沙門先共學道。同住一堂。一沙門言。此沙門惡性不可共止。捐往他國。還過視之。爲得道未。夜到其舍。沙門鑰開召呼前坐。舉五指頭火出外來。沙門即大驚愕。歎其得道(出一卷雜喻經)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經律異相》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2】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