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律異相》叁十叁 ▪第2页
經律異相卷第叁十叁(學聲聞道諸國太子部下) /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續本經文上一頁去愁恨。召集宮女作倡伎樂叁七日中。從是得息。思惟是已。即敕忠臣。令辦好酒及諸甘膳。召諸群臣集王殿上。忠臣辦琉璃碗。碗受叁升。王先傾一碗。人辦一碗甘露妙藥。後論國事兼作衆妓。諸人得酒並聞音聲心中歡樂忘失仇恨沛然無憂。王複持碗白諸君曰。士夫修德曆世相承。遵奉聖教不應差違。諸君何爲因于小事忿诤如之。若不忍者恐亡國祠。是故重谏幸自宜息。諸臣白王。敬奉重命不敢違也。因是和平酒之功也(出未曾有經下卷)
鸠那羅失肉眼得慧眼四
阿育王夫人。名缽摩婆底(梁言芙蓉花)生一男兒。形色端正眼爲第一。人見無不愛樂。內人白王。夫人生兒。王大歡喜。故名此兒爲達磨(梁言法)婆陀那(梁言增長)即抱此兒示阿育王。時王見已歡喜說偈
我兒目端嚴 爲功德所造
光明甚輝耀 如優波羅花
以此功德眼 莊嚴于一面
其面目端正 譬如秋滿月
鸠那羅長大爲其納妃。妃名于遮那(梁言金)摩羅(梁言鬘花)時阿育王。將鸠那羅往至雞寺。寺有上座六通羅漢。名耶舍。是時耶舍見鸠那羅。未經幾時應當失眼。即白王言。故不令鸠那羅作其自業。時阿育王語鸠那羅。大德念汝所作。汝當隨之。時鸠那羅禮耶舍足。說言。大德教我所作。耶舍答言。眼非是常汝當思惟。即說偈言
汝鸠那羅 常思惟眼 無常病苦
衆苦所集 凡夫顛倒 由之起過
時鸠那羅于宮中靜處獨坐思惟。眼等諸入爲苦無常。時阿育王第一夫人。名微沙落起多。往鸠那羅處見其獨坐。觀其眼故而起欲心。以手抱之。而說偈言
以大力愛火 今來燒我心
譬如火燒薪 汝當遂我意
鸠那羅掩耳。說偈
今爲我母 此非法愛 應當舍離
開惡道門
母心嗔忿。複說偈言
愛心往汝處 而汝無愛心
汝心既有惡 不久須臾滅
鸠那羅言
我今甯當死 不起不淨心
若生惡心者 失人天善法
善法既不全 依何而得生
微沙落起多。恒伺其過而欲殺之。于北有國。名德叉屍羅。違逆于王。阿育王命鸠那羅。汝往彼國。答王言爾
王心念。故倍加莊嚴嚴治道路。老病死等悉令不見。時王與鸠那羅同載一車送之。近路將欲分別。手抱兒頸。見鸠那羅眼。啼泣而言
若有人見 鸠那羅眼 心歡喜故
有病皆除
相師見王。唯觀兒眼不緣余事。即說偈言
王子眼清淨 王視心歡喜
國土諸人民 見者如天樂
若失此眼時 一切當苦惱
乃至鸠那羅。次第行至德叉屍羅國。彼國人聞出半由旬嚴治諸道。處處置水以待來衆。時諸人民即便說偈
德叉屍羅人 執寶罂盛水
及諸供養具 迎鸠那羅王
時王至已。人民合掌而作是言。我等迎王。不爲鬥诤亦不與彼。大王相嫌。但王所遣大臣在我國者。爲治無道。願欲廢之。是時人民。以諸供具供養鸠那羅王迎至國中。時阿育王身遇重病。糞從口出諸不淨汁從毛孔出。一切良醫所不能愈。王即語諸臣。召鸠那羅還。我當灌頂授以王位。我于今者不貪身命。時微沙落起多白王。我能令王病得除愈。王受其語斷諸醫師。微沙落起多語諸醫師。外聞男女病如王者可將其入。時阿毗羅國有一人病如王不異。時病人婦爲覓醫師。醫師答言。將來我欲見之。當爲處藥。婦送與醫。醫送與王夫人。時王夫人將此病者置無人處。令破其腹出生熟二藏。有一大蟲。蟲若上行糞從口出。蟲若下行便從下出。若左右行從毛孔出。時王夫人以摩梨遮以置蟲邊。而蟲不死。複以荜缽以置蟲邊。蟲亦不死。複以幹姜以置蟲邊。蟲亦不死。乃至以大蒜置于蟲邊。蟲即便死。時王夫人以此事具以白王。王于今者應當食蒜。病即除愈。王答言。我是刹利不得食蒜。夫人複言。爲身命故作藥意食之。王遂便食蟲死病除。便利如本。王淨洗浴語夫人言。汝于今者當何所求隨意與之。夫人白王。願王七日聽我爲王。王語夫人若汝爲王必當殺我。夫人又言。過七日已我當還王。時王許之。夫人假作王。書與德叉屍羅人。令取鸠那羅眼作書已竟。須齒印印之。王眠。夫人欲印書便近王邊。王即驚覺。夫人白王。何故驚。王曰。我夢鹫鳥欲取鸠那羅眼。夫人答言。鸠那羅子今甚安隱。第二更夢。王複驚起我今更夢。夫人問言。夢複雲何。王答言。我見鸠那羅頭須發爪悉皆長利。而不能言。夫人答言。其今安隱願勿憂之。王複眠。夫人以大王齒竊印之。遣使送與德叉屍羅人。王又夢自齒悉皆墮落。至明清旦澡洗已畢。召相師以夢告之。相師答言。若人有此夢者。兒當失眼。不異失兒。時王聞。即便起立合掌。向西方神而咒願言
今一心歸佛 清淨法及僧
世間諸仙人 于世爲最勝
一切諸聖衆 皆護鸠那羅
使者執書至德叉屍羅國。時彼人民見此書至。念鸠那羅故共隱此書而不與之。彼諸人民複更思惟。阿育大王甚自可畏心不敬信。于其自兒尚欲取眼。況于我等而不起惡。以書與鸠那羅。鸠那羅得書已。語諸人言。若能取我眼者今隨汝意。時人即喚旃陀羅。汝當挑取鸠那羅眼。旃陀羅合掌說言。我今不能答
若人于滿月 能除其光明
是人當能除 汝面明月眼
是時鸠那羅。即脫寶冠語旃陀羅言。汝挑我眼我當與汝。複有一人形貌可憎。十八種醜。語鸠那羅言。我能挑眼。時鸠那羅尋憶大德耶舍所說。便說偈言
念善知識 是真實說 思惟此義
知眼無常 我善知識 能饒益者
是人已說 眼苦因緣 我常思念
一切無常 是師之教 深自憶持
我不畏苦 見法不住 常依王教
汝取我眼
語醜人言。汝當取我一眼置我手中我。欲觀之時。此醜人欲取其眼無。數諸人相與嗔罵而。說偈言
眼清淨無垢 如月在空中
汝今挑此眼 如拔池蓮華
是無數人悲號啼哭。是時醜人即出其眼置鸠那羅手中。時鸠那羅以手受之向眼說偈
汝于本時 能見諸色 而于今者
何故不見 本令見者 生于愛心
今觀不實 但爲虛诳 譬如水沫
空無有實 汝無有力 無有自在
若人見此 則不受苦
思惟諸法悉皆無常。得須陀洹果。又語醜人。所余一眼隨汝取之。時彼醜人複更挑之。置鸠那羅手中。既失肉眼而得慧眼。複說偈言
我于今者 舍此肉眠 慧眼難得
我今已得 王今舍我 我非王子
我今得法 爲法王子 從今自在
離苦宮殿 複登自在 法王宮殿
鸠那羅知其取眼是微沙落起多。而說偈言
願王夫人 長壽富樂 壽終常存
無有盡滅 由其方便 我得所作
鸠那羅婦聞夫失眼。見便悶絕水灑乃醒。啼泣說偈
眼光明可愛 昔見生歡喜
今見其離身 心生大煩惱
鸠那羅語其婦言。汝勿啼泣。我自起業自受此報。複說偈言
一切世間 以業受身 衆苦爲身
汝應當知 一切和合 無不別離
當知此事 不應啼泣
鸠那羅共其婦。從德叉屍羅國還阿育王所。二人生來未曾履地。其身軟弱不堪作業。鸠那羅善于鼓琴。複能歌吹。隨其本路乞食濟命。漸漸遊行至于本國。欲入宮門。時守門人。不聽其前。既不得前而複還。出住車馬廄。于後夜中鼓琴而歌。歌曰。我眼已失。四谛已見。複說偈言
若人有智慧 得見十二入
以此智慧燈 得解生死苦
若欲求勝樂 應當思念此
王聞歌聲。心大歡喜。即說偈言
今此說偈 及聞鼓琴 似是我子
鸠那羅聲 若是其至 何不見我
王命一人聽聞。似鸠那羅聲。清妙哀好令我心亂。如象失子回遑不安。汝可往看。是可將來。使人見無二眼。皮膚曝露不複可識。還白大王。是孤獨盲人共其婦俱住車馬廄。時王聞之煩惱思惟。而說偈言
如昔所夢見 鸠那羅失眼
今此盲人者 鸠那羅不疑
汝可更至彼 但將此人來
以思惟子故 其心不安隱
使人受教更至其所。語鸠那羅言。汝是誰兒何所名姓。鸠那羅複以偈言
父名阿輸柯 增長姓孔雀
一切諸大地 悉爲其所領
我是彼王子 名爲鸠那羅
姓日法王佛 今爲法王子
使人將鸠那羅及其婦至宮中。時王見鸠那羅。風日曝露以草弊帛雜爲衣裳。形容改異不複可識。時王心疑而語之言。汝是鸠那羅不。答言是。王悶絕墮地。傍人見王。而說偈言
王見鸠那羅 有面而無眼
苦惱自燒心 從床墮于地
傍人灑王乃得醒寤。還至坐處。抱鸠那羅置其膝上。複抱其頸啼哭落淚。手拂頭面憶其昔容。而說偈言
汝端嚴眼 今何所在 失眼因緣
汝今當說 汝今無眼 如空無月
形容改異 誰之所作 汝昔容貌
猶如仙人 誰無慈悲 壞汝眼目
汝于世間 誰爲怨仇 我苦惱根
由之而起 汝身妙色 誰之所壞
懊惱心火 今燒我身 譬如霹雳
摧折樹木 懊惱之雷 以破我心
如此因緣 汝今速說
時鸠那羅。以偈答言
王不聞佛言 果報不可說
乃至辟支佛 亦所不能免
一切諸凡夫 悉由業所造
善惡之業緣 時至必應受
一切諸衆生 自作自受報
我知此緣故 不說壞眼人
此苦我自作 無有他作者
如此眼因緣 不由于人作
一切衆生苦 皆亦複如是
悉由業所生 王當知此事
王複說偈
汝但說其人 我不生嗔心
汝若不說者 我心亂不安
時王知是微沙落起多所作。喚微沙落起多。而說偈言
汝今爲大惡 雲何不陷地
今汝不爲法 于我爲大過
汝今既爲惡 從今舍于汝
由如行善人 舍不如法利
王嗔火燒。心見微沙落起。多複說偈言
我于今者 欲出其眼 欲以鐵鋸
以解其身 以斧破身 以刀割舌
以刀截頸 以火燒身 令飲毒藥
以除其命
王說如此事。欲治微沙落起多事。鸠那羅聞。深生慈心。複說偈言
微沙落起多 所爲諸惡業
大王于今者 不應便殺之
一切諸大力 無過于忍辱
世尊之所說 其最爲第一
時王不受兒語。以微沙落起多。置落可屋以火焚之。又複令殺德叉屍羅人。是時比丘生疑。問大德優波笈多雲。鸠那羅先造何業今受此報。答言。昔波羅奈國有一獵師。至雪山中多殺群粗。又往雪山遇雷電霹雳。有五百鹿。以怖畏故入石窟中。獵師捕之一切皆得。若皆殺者肉當臭爛。無如之何。即挑其兩眼使其不死而不知去。後漸殺之。先獵師者鸠那羅是。于無數年常在地獄。從地獄出生于人中。五百世內常被挑眼。今是最後余殘果報。比丘又問。以何因緣生得大姓眼目端嚴。答言。過去久遠人壽四萬歲時。佛名迦羅鸠村大。出現于世入無余涅槃。時有一王。名曰輸頗(梁言嚴)爲佛起四寶塔。故時王命過。弟不信佛。皆掘取塔下物唯土木在。一切人民見塔毀壞。懊惱發聲。時諸長者子問。彼諸人何事懊惱。諸人答言。世尊之塔本有四寶。不謂于今悉皆毀壞。時長者子即以四寶如本莊嚴。複令高廣有勝于初。又起金像以置塔中。所作已訖。複發願言。迦羅鸠村大佛本爲世間師。願我後師亦如今日。比丘當知。昔長者子即鸠那羅是。以其修治迦羅鸠村大如來塔故得生于大姓。以其造作如來像故今所得身端嚴第一。以其發願值善師故今遇釋迦。及見四谛(出阿育王經第四卷)
諸太子問佛已等有出家者佛出所更皆悉悟道五
昔佛在波羅奈國鹿野場上。爲衆說法。時大國王太子將從小國王世子五百余人。往到佛所。爲佛作禮卻坐一面。而聽說法。諸太子等即白佛言。佛道清妙玄遠難及。自古以來。頗有國王太子大臣長者子。舍國吏民恩愛榮樂行作沙門者不。佛言。世間國土榮樂恩愛。知幻化夢響。卒來卒去不可常保。又曰。國王太子以叁事故不能得道。何謂叁事。一者憍恣不念學問佛經妙義以濟神本。二者取貪不念布施下貧困危。群臣將士所有財寶。不與民共以修財本。叁者不能遠離淫欲愛樂之事。舍棄牢獄憂煩之惱。行作沙門滅衆苦難以修身本。是以菩薩所生爲王。除此叁事自致得佛。又有叁事。一者少壯學問領理國土。率化民庶使行十善。二者中以財施貧窮孤寡群臣壯士與民同歡。叁者每計無常命不久留。宜當出家行作沙門。斷苦因緣勿更生死。叁事不施凡死所得。世尊曰。昔我前世作轉輪聖王。名曰南王皇帝七寶導從。自念。人命短促無常難保。但當作福以求道真。念常布施。世間人民所有財物。與民共之已種福德。唯當出家行作沙門。斷絕貪欲乃得滅苦。梳頭發白拔著案上。王涕泣曰。第一使者忽然複至。宜當出家行作沙門求自然道。擎發掌中。自說偈言
今我身首上 白發生爲被
已有天使召 時正宜出家
行作沙門入山修道。畢人之壽即生第二天上。爲天帝釋太子。于後領理天下亦如大王。複見白發行作沙門。經爲父子。上爲天帝。下爲聖王。中爲太子。各叁十六反。數千萬歲終而複始。行此叁事自致得佛。爾時父者今我身是也。太子者舍利弗是也。孫王者阿難是也。更相從生展轉爲王以化天下。時國王太子並諸人民。皆大歡喜。受佛五戒爲優婆塞。得須陀洹道(出法句譬喻經第五卷)
最勝王子植德堅固終不可移六
昔卑先匿王。有二夫人。第一夫人子名流離。第二夫人子名只(梁言最勝)。只初生之日。四方奉寶一時俱至。王曰。吾諸子生未曾如此。可名爲只。長大學問靡經不通。王爲別立舍宅七寶所成金銀男女在門左右。持寶缽滿中七珍。晝夜持去轉滿如故。太子嫉妒遣兵往奪。時有天兵五百余騎。衛護只舍。流離軍見怖退走還。太子怒。只來問曰。我夜遣兵慰勞汝。汝伏兵于內欲反耶。只曰。不敢不養文武。內無寸仗。流離遣撿內外皆無。流離意解具以啓佛。佛言。只之殖德遇堅固因。是故不可奪也。維衛佛時。有人詣寺飯僧訖以一奴一婢給掃寺廟。自爾之後天上人中受福無量。即最勝是(出十卷譬喻經第一卷)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經律異相》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7】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