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本行集經》

「本緣部」經文190卷03頁碼:P0655
隋 阇那崛多譯

  《佛本行集經》叁十 ▪第2页

  隋天竺叁藏阇那崛多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無惱無濁。柔軟作業。于彼夜半。聞種種聲。乃至一切地獄等聲

  爾時菩薩。寂定清淨。無垢無惱。于彼夜半。成就欲證彼天眼時過于人眼。遍見一切。或複命終墮落衆生。或生。衆生。上界衆生。下界衆生。端正衆生。醜陋衆生。或墮惡道一切衆生。或生善道一切衆生。行者住者。或造業者。如所造業。悉皆以眼。通能達見。複知如是。衆生所作身業不淨。意業不淨。毀謗師僧。或著邪見。以邪見故。造是惡業。以是因緣。舍此身命。生于惡道地獄之中。受諸苦惱。如是衆生。以口業故。受于種種諸惡道苦。是等衆生。口業不淨造惡口業。一切具足。以是因緣。生于畜生。受諸苦惱。是等衆生。行身惡業。具身惡業。以是因緣。造意惡業。具意惡業。乃至毀謗一切諸聖。若幹邪見。以邪見故。邪見因緣。命終舍身。墮于餓鬼。受餓鬼苦。如是衆生。行身淨業。口清淨業。不毀諸聖。以行正見造正見業。以是因緣。命終舍身。生于天上。若幹衆生。以造清淨身行口行。一切具足。不犯不缺。不謗諸聖。以有正見。如是正見業因緣故。命終舍身。生于人間。如是菩薩。以天眼淨過于諸人。見諸衆生。或墮落時。或受生時。上界衆生。中下衆生。端正醜陋。或身有香。或身患臭。或至惡道。或至善道。如所造業。真實皆知。譬如有人。于國城邑聚落市間喧鬧之處。升上大臺高樓中坐。以淨天眼見于諸人。或東方來。或西方來。或西向東。或東向西。或南向北。或北向南。或從南來。或從北來。或來或去。或住或坐。展轉其間。或有逆行。或有順行。如是如是。菩薩如是。寂定清淨。無垢無惱。柔軟作業。于彼夜半。乃至見于諸衆生等隨業受報。若善若惡。而有偈說

  地獄受業苦極殃  畜生各各相啖食

  餓鬼恒常患饑渴  人間困厄求資財

  天上報盡愛別離  此苦最重無方喻

  展轉一切衆生類  處處無有歡樂時

  此名死命鬼深淵  亦是煩惱海根底

  衆生沒溺無出處  輪轉此彼來去行

  如是觀察五道中  以于天眼遍能見

  煩惱始終無有實  猶如葉葉破芭蕉 

  爾時菩薩。如是寂心。如是淨心。無垢之心。如是遠離一切諸惡。心調柔軟。可作于業。已得寂定。還于彼時。後夜將盡。心欲證知如意通故。而自發起。既發知已。複知他意。從何處生。思惟何事。一切遍至。如實通知。若有衆生。發于欲心。欲行欲事。如是真知。若離欲心。遠離于欲。如實證知。若瞋恚心。瞋恚發起。真實通知。厭離瞋心遠離瞋恚。如實通知。若有癡心。癡心發起。真實通知。厭離癡心。遠離癡已。如實通知。如是略說。愛心離愛。乃至有爲無爲。下等上流。靜亂廣狹大小。有邊無邊。有上無上。得定無定。解脫無脫。如實通知。譬如丈夫。或複女婦。正少年時。常喜嚴身。莊嚴身已。或時淨鏡。或淨水中。觀于自面相皆見盡。如是如是。菩薩如是寂定。其心如是清淨。如是無垢。如是無惱。柔軟調和。可作于業。已得寂定。還彼後夜。以清淨心。欲得證取宿命智通。如是自心他心亦然。從何發心。何處起心。心心遍盡。如實通知。若有欲心。若離欲心。如實通知。乃至解脫。不解脫心。如是通知。而菩薩得如是定心清淨之心。無垢穢心。離一切惡。柔軟之心可作于業。已得寂靜。還彼後夜。欲得證知漏盡神通。內發智心。彼如是念。此諸衆生。沒煩惱海。所謂數數生老病死。從此命終。至于彼處。受後生時。還得如是一切衆苦。不能知離此等衆苦。所謂生老病死等苦。如是思惟。我今當作何等方便。雲何得離此等諸苦。作何業行。雲何舍離生老病死。度至彼岸。而說偈言

  世間生死沒溺海  數數死已複受生

  爲此老病衆苦纏  愚迷不能得出離 

  爾時菩薩。說此偈已。複更思惟。我老病死。從何而來。何因緣有此老病死。菩薩如是思惟念時。知老病死因生故。有此老病死。以有生故。老病死隨

  菩薩複更思惟。此生從何而有。何因緣故。得有是生。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有故故有是生

  菩薩複更思惟。此有從何而有。何因緣故得有此有。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取故故有是有

  菩薩複更思惟。是取從何而有。何因緣故得有是取。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愛故故有是取

  菩薩複更思惟。是愛從何而有。何因緣故得有是愛。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受故故有是愛

  菩薩複更思惟。此受從何而有。何因緣故得有此受。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觸故故有此受

  菩薩複更思惟。是觸從何而有。何因緣故得有是觸。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六入故有此觸

  菩薩複更如是思惟。此之六入。從何而有。何因緣故有此六入。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名色故有六入

  菩薩複更如是思惟。此之名色。何因緣有。從何而生。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于識故有名色

  菩薩複更如是思惟。此之識者。何因緣有。從何而生。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諸行故有此識

  菩薩複更如是思惟。此之諸行。何因緣有。從何而生。菩薩如是思惟念已。知因無明故有諸行

  菩薩複更如是思惟。緣無明故故有諸行。緣諸行故故有于識。緣于識故故有名色。緣名色故故有六入。緣六入故故有于觸。緣于觸故故有于受。緣于受故故有于愛。緣于愛故故有于取。緣于取故故有于有。緣于有故故有于生。緣于生故故有于老。緣于老故故有病死及以憂悲諸苦惱等。如是諸苦。各相因生。菩薩未曾從他人聞。未曾自見。從法生眼生智生意生慧生明

  菩薩複更如是思惟。有何無故無病老死。有何滅故滅老病死。菩薩如是思惟念知。以無生故無老病死。以滅生故。滅老病死

  菩薩複更如是思惟。以何無故。而無此生。以何滅故。而滅此生。菩薩如是思惟念知。以無有無。則無此生。以滅有滅。則滅此生

  菩薩複更如是思惟。以何無故。乃至一切諸行悉無。以何滅故。乃至一切諸行悉滅。菩薩如是思惟念知。以無無明故諸行無。以滅無明故諸行滅

  菩薩複更如是思惟。以滅無明故諸行滅。諸行滅故識亦隨滅。略說乃至生死憂悲苦惱皆滅。如是一切諸苦及集並皆悉滅

  菩薩如是昔未曾聞。如是法中。生眼生智生意生明生光生慧。時菩薩得如是定心。如是清淨如是無垢。如是得離一切諸惱柔軟之心。可作業心。既得靜心。此是無明。真實而知。亦知無明因如是生。亦知無明緣如是滅。真實谛了。此是無明盡滅之相。已得正道。真實而知。乃至略說。是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等。如實而知。此是一切老病死集。此是一切老病死滅。此是一切老病死滅。滅已得道。如是悉知。此苦谛集。如實而知。此苦谛滅。如實而知。此是苦谛。滅已得道。如實而知。如是等漏。真實而知如是漏集。如是漏滅。如是等漏。滅已得道。如實而知。此是欲漏。如實而知。此是有漏。此無明漏。如實而知。此處諸漏。悉滅無余。斷絕諸有

  譬如郭邑。或複城傍。或複聚落。相去不遠。有一水池。其水涼冷。甘美清淨。間無穢濁。水常彌滿。其岸齊平。又岸四邊。多有諸樹。圍繞莊嚴池內。複有種種諸蟲或蚌或螺。鼋鼍龜鼈。多諸水性。或石或砂。或諸魚鳝。鳟鲂鳀鳢。及摩竭魚。在于水內。東西南北。交橫馳走。求覓飲食。或有住者。或相趁逐。而有一人。以清淨眼。在于岸上。洞徹分明。見于彼等一切諸蟲。知此是[口*豐]是螺是龜是鼍是鼈是砂是石是魚是蟲摩竭魚等。若幹求食。若幹蟄眠。若幹東西南北馳走。若幹相趁。如是如是。菩薩如是寂定于心。如是清淨。如是無垢。如是無惱如是柔軟。可作諸業。已得寂靜。此是無明。如實而知。此無明集。此無明滅。此是無明滅已得道。如實而知。乃至略說。此處諸漏。悉皆滅盡。無有遺余

  爾時菩薩。如是知時。如是見時。心從欲漏而得解脫。心從有漏。而得解脫。從無明漏。而得解脫。既解脫已。生慧解脫。生已即知。我生已盡。梵行成立。所作已辦。畢竟更不受後世生。其夜叁分已過。第四于夜後分。明星將欲初出現時。夜尚寂靜。一切衆生行與不行。皆未覺寤。是時婆伽婆。即生智見。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有偈說

  是夜四分叁已過  余後一分明將現

  衆類行不皆未動  是時大聖無上尊

  衆苦滅已得菩提  即名世間一切智 

  爾時婆伽婆。得智見時。于此世間。梵宮魔宮。天人沙門。及婆羅門。世皆大明。小鐵圍山。並大鐵圍。其間從來恒常黑暗。未曾見光此之日月。如是大德。如是光明。如是威力。遂不能令彼處光明照曜顯赫。今者自然皆大開朗。悉睹光明。其間所有一切衆生。各各相見。各各相知。各各相語。此處亦複有衆生乎。此處亦複有衆生乎。一切樹木。即生花果。隨熟墮地。世尊力故。虛空清淨。無有塵霧。無有煙霞。忽自起雲。降微細雨。以用灑地。複起涼風。冷暖調適。諸方澄淨。顯現分明。又虛空中。一切諸天。作天音樂。作天歌贊。而雨種種無量花雨。所謂曼陀羅花。摩诃曼陀羅花。複雨天衣憍奢耶等。複雨金銀琉璃等寶。複雨優缽羅拘物頭分陀利。複雨種種末香塗香。散于佛上。散已複散。彼地周匝滿一由旬。種種花雨。末香塗香。積至于膝。時此大地。六種震動。一切衆生。一向皆受極妙快樂。諸苦不惱。當于彼時。無一衆生有欲惱者。有瞋恚者。有貪癡者。亦複不生貢高之心。我慢之心。無有恐怖。不作衆罪。無有疾病。衆患皆差。更不發動。饑渴衆生。悉得飽滿。酒醉衆生。皆得醒悟。更不飲酒。顛狂衆生。皆得本心。盲瞑衆生。皆得見色。聾者聞聲。身體諸根。不完具者。悉得具足。貧窮衆生。皆得地藏。羸瘦衆生。皆得肥滿。牢獄系禁。悉皆得脫枷鎖自然解散。地獄衆生。悉免苦惱。畜生衆生。恐怖皆滅。餓鬼衆生。滅饑渴苦。悉得飽滿。而有偈說

  爾時衆生瞋等無  滅衆苦受大快樂

  酒醉狂顛得本性  一切怖者皆獲安 

  爾時世尊。既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即作如是師子音吼。而說偈言

  往昔造作功德利  心所念事皆得成

  速疾證彼禅定心  又複到于涅盤岸

  所有一切諸怨敵  欲界自在魔波旬

  不能惱我悉歸依  以有福德智能力

  若能勇猛作精進  求聖智者得不難

  既得即盡諸苦邊  一切衆罪皆除滅 

  爾時如來初成佛已。最先說此口業之偈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佛本行集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0】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