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律異相》

「事彙部·外教部·目錄部」經文2121卷53頁碼:P0001
梁 寶唱等集

  《經律異相》四十七 ▪第3页

  經律異相卷第四十七(雜獸畜生部上) / 梁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續本經文上一頁道。除去須發被叁法衣。便得叁昧立不退轉。開化一切發大道意(出迦葉诘阿難經)

  白狗生前世兒家被好供給捊出先身所藏之物叁

  佛詣舍衛城遊行分衛。時到鹦鹉摩牢兜羅子家。遇其不在家。有白狗名具。坐好蓐上以金缽食粳米肉。白狗遙見世尊從遠而來。見已便吠。世尊言。止白狗。不須作是聲。汝本吟哦(梵志乞食音)于是作白狗。白狗極大嗔恚。下床蓐已至門阈下伏寂然而住。後摩牢兜羅見問邊人曰。誰觸我狗而令憂戚。今日有沙門瞿昙來詣家乞食。狗吠之。瞿昙言。止白狗。汝不應作是聲。汝本吟哦。狗恚不樂。鹦鹉摩牢兜羅子遙罵世尊。誹謗嗔恚詣孤獨園。遙見鹦鹉摩牢兜羅子來。告諸比丘。此人嗔恚身壞生泥犁中。彼時鹦鹉摩牢兜羅子白世尊曰。沙門瞿昙今至我家乞食。白狗于汝有何咎而令不樂。佛言。白狗見我而吠。我言。白狗汝不應作是聲。汝本吟哦。而白狗嗔恚。瞿昙此白狗本是我何等親屬。佛止摩牢不須問。汝或能憂戚不樂。如是再叁。世尊曰。此摩牢白狗前所生。是汝父名兜羅。倍增嗔恚。我父兜羅。常行施與常事于火。身壞死已生梵天上。何故當生狗中。此摩牢以汝增上慢。我父兜羅後亦複爾。生弊惡狗中。而說偈曰

  梵志增上慢  此終生六趣

  雞豬狗野狐  驢卵地獄中 

  佛言。若不信我說者。便可還家語白狗言。汝本生時是我父兜羅者。還上床蓐當于金缽中食粳米肉。當示我父遺財。汝本藏舉我不知處。于是鹦鹉摩牢兜羅子聞世尊所說。善思惟念。還至家已具語白狗。彼時白狗便還上床蓐坐。于金缽中食粳米肉。至本臥處床四腳下。以口足捊地。于是鹦鹉摩牢兜羅子大得錢財。歡喜心生。以右膝著地向祇樹園。自稱姓字。真實沙門語實不妄。叁自稱已。出舍衛城往詣祇樹。世尊遙見告諸比丘。汝見彼鹦鹉摩牢兜羅子來不。唯然世尊。若以此時。兜羅子命終者生于善處。于我有善心故。衆生因善心故。身壞死時生善處天上。彼時鹦鹉摩牢兜羅子往世尊所。面相慰勞竟雲。佛言無有異(出中阿鋡經第叁十九卷鹦鹉章中)

  弊狗因一比丘得生善心四

  有一長者財富無數。有一弊狗常喜齧人。凡人不得妄入其門。有一比丘。聰明善慧聖達難當逮。入其門乞。值狗出臥不覺入時。長者設食狗覺方見。念出臥不覺沙門得入。今既已坐當奈之何。若獨食者出必齧殺。啖其腹中所食美膳。若分我食乃原之耳。沙門知其心念。自食一揣與狗一揣。善生慈向于沙門。前舐其足。後出門臥。曾被其齧人劍斫其頭。其狗即生長者夫人腹中。生後短命尋複終亡。複生彼國余長者家。年十余歲。見一沙門前迎爲禮。啓其父母請爲我師。施設供養尋受經戒。再化家中一切大小誦經念道。因報二親求爲沙門。不受具足。供養和尚日夜不懈。和尚滅後乃受戒德(出十卷譬喻經第六卷)

  鹿第七

  鹿母落弶乞與子別還來就死一

  昔者有鹿數百爲群。隨逐美草侵近人邑。國王出獵遂各分迸。有一母鹿。懷妊獨遊被逐。饑疲失侶。時生二子舍行求食。茕悸失厝墮獵弶中。悲鳴欲出不能得脫。獵師聞聲便往視之。見鹿心喜即前欲殺。鹿乃叩頭求哀自陳。向生二子尚小無知。始視曚曚未曉東西。乞假須臾暫還視子。將示水草使得生活。旋來就死不違信誓。獵者驚怪。即答鹿曰。一切世人尚無至誠。況鹿身從死得脫豈有還期。鹿複報言。聽則子存。留則子亡。說偈曰

  我身爲畜狩  遊處于林薮

  賤生貪軀命  不能故逆死

  今來入君弶  分當就刀機

  不惜腥臊身  但憐二子耳 

  獵者甚奇甚異。意猶有貪。又答鹿曰。夫巧僞無實奸詐難信。虛華萬端狡猾非一。愛身重死鮮能效命。人之無良由難爲期。而況禽狩將去豈複還。固不放汝。鹿複垂淚。以偈報言

  雖身爲賤畜  不識仁義方

  奈何受慈恩  一去不複還

  甯就分裂痛  無爲虛僞存

  哀傷二子窮  乞假須臾間

  世若有惡人  鬥亂比丘僧

  破塔壞佛寺  及殺阿羅漢

  返逆害父母  妻子及奴婢

  設我不來還  罪大過于是 

  獵者重聞鹿言。心益悚然。乃卻歎曰。惟我處世得生爲人。愚惑癡冥背恩薄義。殘害衆生殺獵爲業。詐僞苟得貪求無厭。不知非常識別叁尊。鹿之所言有殊于人。信誓叩至情見盡忠。便前解弶放之令去。于是鹿還至其子所。低頭鳴吟舐子身體。一悲一喜。並說偈言

  一切恩愛會  皆由因緣合

  合會有別離  無常難得久

  今我爲爾母  恒恐不自保

  生世多畏懼  命急于晨露 

  于是鹿母將其二子。示好水草。垂淚交流。說偈別言

  吾朝行不遇  誤墮獵者手

  即時當屠割  碎身化糜朽

  念汝求哀來  今當還就死

  憐爾小早孤  努力自活已 

  鹿母說已便舍而去。二子嗚呼悲淚戀慕。從後追尋頓仆複起。母顧命曰。爾還勿來。無得母子並命俱死。吾沒心甘傷。汝未識世間無常皆有離別。我自薄命爾生無祐。何爲悲懷徒益憂患。但當建志畢命。于是母複爲子說此偈言

  吾前生貪愛  今來愛持身

  世生皆有死  不脫不終患

  製意一離貪  然後乃大安

  甯就說信死  終不欺殆生 

  子猶悲戀鳴啼。相尋至于弶所。東西求索。乃見獵者臥于樹下。鹿母住立。說偈覺言

  前所可放鹿  今來還就死

  恩流惠賤畜  得見辭二子

  將行示水草  爲說非常苦

  萬沒無遺恨  念恩不敢負 

  獵者于是忽覺驚起。鹿複跪向。重說偈言

  君前見放去  德重過天地

  賤狩被慈覆  赴信來就死

  感仁恩難忘  不敢違命旨

  雖還于反報  猶不畢恩紀 

  獵者見鹿笃信死義。志節丹誠慈行發忠。放應征驗舍生赴誓。母子悲戀相尋而至。慈感愍傷。稽首謝曰

  爲天是神祇  信義妙乃爾

  恐懼情悚然  豈敢加逆害

  甯自殺鄙身  害及其妻子

  何忍向靈神  起想如毛發 

  獵者即放鹿使去。母子悲喜鳴聲呦呦。偈謝獵者

  賤畜生處世  當應充廚宰

  即時分烹殂  寬惠辭二子

  天仁重愛物  複蒙放赦原

  德祐積無量  非口所能陳 

  獵者具以聞王。國人鹹知。普感慈信。狩之仁行有踰于義。莫不肅歎。爲止殺獵。鹿還鳴群嘯侶遊集各甯其所。佛言。時鹿者我身是。二子者羅雲朱利母是也。時國王者舍利弗是。射獵者阿難是(出鹿子經)

  鹿王遭捕殺身以濟群衆二

  昔國王遊獵。作于場塹以捕群鹿。時有鹿王將鹿數億。次食美草入其場內。守者閉門。往白于王。王大歡喜。鹿王即知。自念。群鹿所以來者由我一身耳。當作方計以濟衆命。即以身橫伏塹上。使群鹿蹈背而出。足傷其背皮肉了盡。唯有骨在。忍痛濟之皆已得出。勢自上岸四向顧視。唯有一鹿不知求出。鹿王命呼乃來得出。于是鹿王命絕墮塹(出十卷譬喻經第八卷)

  銘陀第八

  銘陀獸剝皮濟獵師命一

  佛在羅閱耆阇崛山。身有風患。耆域醫王爲合蘇藥。用叁十二種。日日服叁十二兩。時提婆達常懷嫉妒。心自高大望與佛齊。效佛亦服注諸脈理。身力微弱苦惱呻喚。世尊憐愍手摩其頭。藥消病除看識佛手。曰。悉達余術世不承用複學醫道。佛言。提婆達懷不善心不但今日。昔閻浮提城名波羅奈。王名梵摩達。凶暴無慈。夢見一獸。身毛金色毛端金光。即召獵師。我夢具以告之。汝等求捕。若得其皮當重賞汝。若不得者誅滅汝族。時諸獵師憂愁愦愦聚會議計。共募一人令行求之。若汝不吉還亦當以物與汝妻子。其人自念。分棄身命即可當行。涉崄而去。經久身弊。天時暑熱郁蒸欲死。悲悴而言。誰有慈悲拯我身命。有一野獸名曰銘陀。身毛金色聞甚憐愍。身入冷泉來就裹抱。小還有力將至水所。爲其洗浴拾果食之。體既平複。而自念言。今睹此獸王正求之。然我垂死賴其濟命。感恩未詶何心當害。若複不獲。彼諸獵師必被誅戮。念是而悲。銘陀問言以何不樂。答心所懷。銘陀語言。此事莫憂我皮易得。舍身無數未曾爲福。今以身皮濟彼衆命。如有所獲。但剝取皮莫便絕命。我以施汝終無悔恨。獵師剝皮。銘陀即自立願。今我以皮用施此人。救彼愛命。持此功德施彼衆生。用成佛道普度一切。作此願已叁千國土六反震動。剝皮去後身肉赤裸血出流離。複有八萬蠅蟻之屬。集其身上同時唼食。時欲趣穴複恐傷害。忍痛自持身不動搖。死于彼中。時諸蠅蟻食者命終生天。獵師擔皮上王。王見奇之常敷用臥。身心安隱快樂。獸銘陀者今我身是。梵摩達王今提婆達是。八萬諸蟲我初成佛始轉法輪。上八萬諸天得道者是(出賢愚經第叁卷)

  野狐第九

  野狐從師子乞食得肥後爲師子所食一

  有野狐往從師子乞食。每得殘余往遂不息。正值師子饑未得食。便呼野狐鼻嗅便取吞之。未死咽中呼言。大家活我。師子心念。養汝肥毳當持備之耳。汝複何雲(出十卷譬喻經)

  狼第十(第八分)

  狼得他心害怨女嬰兒

  有女置其嬰兒在于一處。狼擔兒而走。時人捕蹑而語之言。汝今何故擔他兒去。狼答之言。此小兒母是我怨家。五百世中常食我兒。我亦五百世常殺其子。若彼能舍舊怨之心。我亦能舍。時人語其兒母。可舍怨心。兒母答言。我今已舍。狼觀兒母。雖口言舍而心不放。害之而去(出抄毗昙第二十八卷)

  猕猴第十一 猕猴等四獸與梵志結緣一 猕猴奉佛缽蜜二 猕猴爲五百仙人師叁 五百猕猴效羅漢起佛圖四 猕猴學禅墮樹死得生天上五 猕猴與婢共戲六

  猕猴等四獸與梵志結緣一

  昔有梵志年百二十。少不娶妻無有淫泆。靜處深山以茅爲廬。蓬蒿爲席以水果苽充爲食。不積財寶。王娉不往端然無爲。數千余歲與禽獸相娛。有四種獸。一名狐。二者猕猴。叁者獺。四者兔。此四獸于道人所聽經說戒。如是積久。食諸果苽皆悉訖盡。後道人意欲去。此四大獸愁憂不樂。共議言。我曹各求供養。猕猴取甘果來以上道人。狐亦求食得一囊飯糗來以上道人。獺入水取大魚來以上道人。兔自思念。我當用何等供養道人耶。自念。當持身供養耳。便行取樵以燃火作炭。往白道人言。今我小薄。請作炭入火中。以身上道人。火爲不然。道人感其仁…

《經律異相四十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