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下 ▪第3页
西晉月氏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盡恩愛便滅。恩愛已盡所受便滅。其受以盡所有便滅。其有已盡起生便滅。老病死愁悒不可意悉盡。如是其大苦惱即除。爲得平等逮無爲。無合會得寂寞彼過法亦不滅。過去無黠亦不滅。當來無黠亦不盡。現在無黠爲用念。無清淨寂即立無黠。所念靜黠無黠則不立。已無有立則爲永寂。是謂無黠盡。彼以念靜盡觀四大之身。是爲愚癡之身。譬如草木。假使有意有心有識。無色亦不可見。無有聲亦無言說。譬若幻亦無內亦無外。亦無二中間亦無得。比丘作此靜寂念者。于一切法爲無所起。已無有起。彼則爲真空義。說是語時。其二百比丘得無起余漏盡意解
爾時薩遮尼揵子。失其衆弟子與五百眷屬俱。往到祇樹迦梨羅講堂上。詣佛所與世尊揖讓談語白佛言。我數數聞沙門瞿昙以幻蠱道迷亂轉他弟子。今者乃自睹見。文殊師利壞我衆會。增益沙門瞿昙弟子。如是世尊。爲用邪行受取。不複來詣我受教敕。亦不諷誦。不用吾語言。亦不受命著心。彼時有道人。名阇耶末。在衆會中坐。是薩遮尼揵親厚。于道中謂尼揵子言且止無得于佛起無淨意。亦無得于佛。諸弟子及文殊師利心懷亂意。用是故得無利之義。長夜不得安隱。當趣勤苦惡道。尼揵子且聽。今欲說譬喻。譬如愚癡之人。欲得醍醐行求酥持水著瓶中。搖動其瓶。終竟疲勞厭極。亦不能得醍醐。如是尼揵子。諸異外道所行亦爾。雖行學道不能斷邪行。譬如大瓶中水。不能出醍醐。不奉如來上妙法律之行死墮地獄。譬如尼揵有智者人黠慧明哲。欲得醍醐而行求蘇。彼以乳酪持著瓶中。而動搖之便生醍醐。用乳酪故則成醍醐。如是尼揵。其有于如來法中。若白衣及出家。學道至心信佛法喜行精進。即疾得賢聖解脫。如從乳酪而致醍醐。譬如尼揵有人從他家借百千瓦器而破壞之。便以寶器還償其主。主甯恚罵耶。答曰。不也。曰如是尼揵。諸外異道弟子。譬如瓦器以故破之。于如來所更造法寶器不當嗔恨罵詈。譬如尼揵衆人有導師。而無善權方便。將大衆賈人詣邪惡道。若有導師爲善權方便。悉將衆賈人出邪惡道詣著正道。如是尼揵。卿等諸師。以于邪徑不了道義。將無數人墮于惡道。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知道解義。將無量人出于惡道而著正路。于是尼揵。自將卿衆而去。彼時萬二千人與尼揵子俱去。其余者皆得神通。世尊悉下須發爲比丘也。爾時佛告阇耶末。汝爲見此萬二千人與薩遮俱去者不乎。阇耶末曰。唯然世尊已見。佛言。是萬二千人。皆當于彌勒如來。下須發作沙門。在于第一大會。所以者何。用聞是深法故。薩遮尼揵子當于彌勒如來。作弟子智慧最尊譬如我第一弟子舍利弗。所以者何。用于佛法起貢高輕慢意。然後棄捐諸見故。于是阇耶末道士白文殊師利。後五濁惡世多有貢高。文殊師利答曰。唯族姓子。後濁惡世衆。下劣卑賤之子等喜貢高。所以者何。不能具得四禅用自大故。而墮落五濁惡世時不複供養比丘衆。是諸比丘意不得定立。何況致第四禅。用彼後世有諸瑕穢。爲五濁惡世多喜自大憍慢。于是族姓子。諸善男子。爲有二事而造憍慢。何者爲二。一者自見以智慧而貢高。二者以用衣食供養。現已持戒智慧功德。便自墮落其有。而貢高誹謗如來法。當墮地獄餓鬼畜生。又問文殊師利。何緣而知他人有貢高意乎。答曰。凡夫之士意亂不定不謂阿羅漢者假使聞是說而恐畏者。則知爲貢高凡夫之士。得見如來。阿羅漢不見。設使聞此語而恐畏者。則知爲貢高凡夫之士。爲衆祐當施與之。不當慧羅漢。假使聞此恐畏者。則知爲貢高。如來贊歎凡夫之士。不舉阿羅漢。設使聞此言而恐畏者。則知爲貢高。其有不出諸塵勞。是爲無所著。此謂于世間爲最厚。假使有出塵勞。是則爲著。非是世間衆祐。若有于此作行者則爲貢高。一切諸法但以言說而爲受。是謂貢高。不知一切。亦無所斷。亦無所行。亦不作證。是爲入于審谛。又問文殊師利。以智慧貢高者。有何言說乎。答曰。不诤亦非不诤不稱憍慢。譬如師子百獸之王。吼時一切皆畏其音。如是善男子。比丘不樂貢高者。不畏一切音。所以者何。謂音譬如呼聲之響報應。其響亦無心意識。用因緣合故其音響出。如是族姓子。其心意識審如慧彼不分別。諸因緣音聲皆衍諸響應而無所起。彼佛音響亦無來。外異道聲亦無憂。佛音聲亦不覺衆音響。于諸瑕恚音亦不憂衆塵勞響。一切音聲無去來本末意。即印無所樂印。諸所語無高無下印。其印爲立平等印。其相自然印。以一印入爲法界平等禦印。無所壞印。審如本無住印。真空義印。叁世平等印。無起無滅印。自然現印。以是印印諸法。所樂無樂亦無有貢高。比丘聞是。不狐疑無猶豫。不得吾我也。爾時阇耶末道士白佛。唯天中天。我從郁閻異道人親友。聞說是大乘功德。今者亦複從文殊師利。聞如講辯才。發無上正真道意。是故願世尊。爲我如應說法。令吾具足道品疾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教授開度不可計無央數人。佛言。阇耶末。今當爲汝說菩薩行。有二法疾得智慧而建大乘。何等爲二。一者精進。二者無放逸何謂精進。謂求法才一切所有而施不惜。不望其報勸助道意。一所謂精進用斷諸不善法故。皆具足衆賢善法意平等行而無放逸。于戒清淨不願諸所生二精進者。謂不貪身意。忍辱之行無有放逸無害心救護衆生。叁精進者。謂積累諸功德法。無有放逸不知厭足。諸所修善積德賢良之法以勸道意。四精進者。謂一心具足無厭無放逸禅無所欲不退轉。五精進者。謂多求博聞。于彼施無放逸常寂靜然奉聖賢智慧。六精進者。謂習四恩之行以善權慧教授放逸。七精進者。謂身意行。其身意不亂心爲空寂。八精進者。謂爲一切故。于諸行等慈意。于法義精進而無放逸慈。于諸法無所著。九精進者。謂爲他人及衆生皆發道意無放逸觀諸世間。譬如焰幻不舍道也。十精進者。謂所造行如救頭然。入于誠谛無放逸。滅于盡證慧無起施。十一精進者。謂具足諸相好。積累善本入無放逸。觀于法身無所起。十二精進者。謂嚴其佛國而無放逸。淨于衆生之土。十叁精進者。謂嚴淨具足叁十七道品之法已脫諸滅冥。喜樂如來菩薩善權方便。是皆從精進而致之。是謂善權智慧。菩薩受是則致擁護不退轉。立無上正真道。說是語時。阇耶末菩薩。得不起法忍。欣然而踴住于虛空。去地四丈九尺。叁千大千世界地。則爲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遍佛國。于虛空中而雨天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
爾時佛便笑。諸佛世尊笑法。無央數不可計。百千光色從佛口出。青黃赤白黑。遍諸無量佛國。還繞佛叁匝。于頂上忽然不現。于是賢者阿難整衣服從坐起。右膝著地。長跪叉手。以偈嗟歎。而問佛曰
智慧力吉祥明 導師光七尺華
微妙相叁十二 諸種好爲具足
如師子在衆中 行步威猛勢至
今佛者何緣笑 願尊將爲解說
所說法駃如電 音殊妙師子吼
羯隨鳴振寶響 其聲勝于梵天
佛語普遍衆人 其聲皆暢叁千
于一切常如應 聞柔軟無不了
語弟子以緣覺 彼智慧無善明
終不與普惠等 衆菩薩亦難及
今誰當得慧力 願導師說開度
若天龍世間人 阿須倫皆發意
以脫于一切受 心中聞無所著
無量行無挂礙 踰不等無數億
不可限無計數 以平等爲度世
今願問空正慧 以何故而喜笑
青赤黃白之色 種種光甚照曜
其妙晖從口出 照無數恒沙土
遍無量百佛國 諸種大等無身
一切寂無所見 佛善利無恐懼
其光明欲出時 諸弟子莫能及
得未曾晃而照 佛亦說緣覺事
今願解大乘行 一切智慧最上
其光炎從頂入 今所至無垢穢
善哉快過諸天 及世人所奉事
願審谛而說義 佛一言無有異
斷六會諸狐疑 今正覺何緣笑
聞佛語歡喜悅 無數人悉踴躍
佛告賢者阿難。汝爲見阇耶末族姓子。踴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住于空中已得法忍。叉手如立稽首禮我。百千諸天來共供養。阿難言。唯然已見世尊。佛告阿難。是阇耶末族姓子。已奉事七十二億佛。修善積德。常作轉輪聖王。悉奉事諸佛世尊。佛般泥曰已後。皆于七十二億佛所。建清淨梵行。皆護佛正法。佛言。阿難。是阇耶末族姓子。後當見奉事五恒沙等如來。供承教述清淨行。當教授無央數菩薩。然後積累覺意之法。無數劫已。得作佛號曰慧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世教授具足慧行天人師無上士道法禦天上天下尊佛天中天。其世界名曰喜見。劫號一寶嚴淨。佛告阿難。其喜見世界。譬如他化自在第六天上所有。喜見佛國人民所居處供養亦如是。是諸人民。無有六境界之法來至。其前。一切人民相見。皆歡喜悉喜樂。見慧王如來皆忻悅。以是故彼世界名曰喜見。彼時如來教授一劫爲作佛事。其正覺壽亦一劫。是故其劫號曰一寶嚴淨。彼世尊但以純菩薩爲衆。九十二億菩薩。皆不退轉。諸菩薩逮無所挂礙慧。起光德本。其慧王如來欲般泥洹。有菩薩名曰師子過而行。當受彼決我般泥曰已後。是師子過而行菩薩當得佛。亦號師子過而行如來在世間教授。彼如來般泥曰已後。其法住十小劫。其如來舍利並合俱起一塔。廣長二千四百裏。高叁千二百裏。皆以七寶作塔。衆人悉各各共供養塔。于是阇耶末族姓子。從虛空來下。前稽首佛足。住世尊前說法界無所壞。以偈而贊佛曰
我種及法界 人土亦俱等
是界爲慧壃 以此授吾決
法界及塵勞 空種亦平等
一切法如是 我爲已至法
法壃淫欲種 嗔怒亦如此
虛空界爲同 以此授吾決
生死無爲土 法界而無異
水種爲如是 及火土亦然
陰壃與界法 眼識諸有分
意部法境界 諸分數悉定
其諸有爲種 亦並無爲界
不見法有二 則爲授吾決
世尊無五陰 四大及諸入
無名亦無色 亦不有內外
佛以音聲說 而授于我決
于此悉寂寞 以是定受決
佛者無有意 如此授吾決
我者無有識 佛爲授我決
此決爲誠谛 如是則平等
法界無所壞 即如來無住
等覺諸天人 正立于正法
寂然如虛空 權慧善具足
爾時阇耶末族姓子。以此偈贊佛已。繞叁匝卻坐一面。于是佛告賢者阿難。受是經諷誦贊。廣爲他人說之阿難白佛。唯然受已。是經名曰何等。雲何奉行。佛言。是經名曰文殊師利所現變化降伏衆魔化諸異學奉受正法贊說經義。名曰寶藏。當奉持之。佛說如是。文殊師利童子。阇耶末菩薩。賢者阿難諸天人阿須倫世間人民。聞經歡喜。皆前爲佛稽首作禮而退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