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叁 ▪第2页
西晉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五陰之所亂
無常苦不安 無我不清淨
身如空丘舍 明者觀如是
修行道地經曉了食品第十一
佛在巴質樹 天帝奉百味
又在舍衛城 波斯匿供養
比蘭若設飯 麥飯雖甘味
皆等意受之 稽首無所著
雖食此飯已 弗著不以色
亦不造憍慢 棄捐諸貢高
所在受供養 如越大曠路
不以爲甘美 是故稽首禮
爾時修行當觀飯食。設百種味及穢麥飯。在于腹中等無有異。舉食著口。嚼與唾合。與吐適同。若入生藏。身火煮之。體水爛之。風吹展轉。稍稍消化。墮于熟藏。堅爲大便。濕爲小便。沫爲涕唾。藏中要味以潤成體。此要衆味流布諸脈。然後長養發毛爪齒。骨髓血肉肪膏精氣頭腦之屬。是外四大養內五根諸根得力。長于心法起淫怒癡。欲知是者是揣食之本。由是而起。于是頌曰
計無央數諸上味 墮住腹中而無異
于體變化等不淨 故行道者不貪食
雖當飯食不求于肥趣欲支命。譬如大官捕諸飛鳥。皆剪其翅閉著籠中。日擇肥者以給官廚。時諸飛鳥日日稍減。中有一鳥心自念言肥者先死。若吾當肥亦死如前。設不食者便當餓死。今當節食令身不肥亦莫使羸。令身輕便出入無礙。不爲宰人所見烹害。羽翼可得漸漸生長。若從籠出便可飛逝從意所至。修行道者亦計如是。食趣安身令體不重。食適輕便少于睡眠。坐起經行喘息安隱鮮大小便。身依于行淫怒癡薄。其修行者當作是觀。吾不貪身除諸情欲。此身非要骨鎖相支。今此身中但盛不淨無有堅固。譬如怨家無益羅網。常懷怨賊而傷親友。當消息之供養奉事。譬如王者當以如何。遵承佛教坐起經行令無災患。常觀汙露具知多穢。將養其命趣得行道。如有親屬不可棄舍身亦如是。沐浴飯食衣被蓋形。如愛一子常將護之。不令寒溫饑渴之苦。非爲蚊虻蚤虱所齧。如有逆賊收閉牢獄。獄吏考治若幹種榜。卿爲前後劫盜誰物。家居所在盜何所藏。與誰同伴魁師黨部耶。五毒治之氣絕複蘇。即自思惟。以何方便得脫榜笞。心便開解對獄吏首。遠計某國大長者子名曰禁戒。前後所偷皆著彼所。居止其家共行竊盜是吾伴侶。獄吏聞之收長者子。與前賊共同一牢中俱系鐵靽。時長者子家有饷來。便自獨食不分與賊。賊大嗔怒張目齧齒。汗出歎息欲興惡意。令長者子不濟其命。況乃獨食。今我自在則當逼之。不獨飲水。何況獨食。其長者子少小驕樂。不忍須臾不行左右欲至舍後。便報賊言。共至廁上。其賊報言。在卿所至。吾不能行。時長者子逼急窮極。謂其賊言。無過于子。子橫牽吾閉在刑獄。今欲小起反不相從乎。設不共系終不相報。吾假相犯卿便說之。以當省過而謝其罪。時賊答曰。子實無過。吾橫相牽。卿眷屬多。欲自免罪。不見考治。蒙得飲食故相枉耳。仁有饷來而反獨食。永不相分故不相從。時長者子則報賊言。解子所恨。從今以往終不相失。若有饷來先當飯子。然後自食。曼我命存。願到舍後使身氣通。賊乃隨之。後日饷來便敕婢使。所持飯來先奉親厚。所食之余爾乃給我。時婢奉教辄如其言。使人還歸具啓長者。長者聞之心懷恚怒。明日詣獄謂其子言。卿生豪族。反與逆賊惡人從事。而與親厚都不覺知。此橫牽汝閉在牢獄。其子報言。父所言是。不敬此人以爲親厚也。具知是賊耳。我欲小行逼不相從。身重腹脹眼反耳聾。頭痛背裂脅肋欲拔。胸懷氣滿喘息欲斷。心意煩亂迷不自覺。諸節欲解骨體疼痛。命欲窮絕。惡對在上。汗出短氣。而賊語我。卿能隨吾。如病從醫。爾乃可耳。先以飯我。然後自食。吾當相從。用貪身命故爲親厚也。如長者子具知此賊爲怨家也。用窮逼故于外示現若如親厚。而內疏薄。知四大寄非常之物。四事增減辄無安隱。如蛇虺毒。如幻野馬。水月山響。解身如是。其行道者亦複解此。曉知五陰皆爲怨賊。趣以衣食將養其體令不危害。夙夜專精如救頭然。非以懈廢得成道德。至于無爲。度于叁界始終之患
修行道地經伏勝諸根品第十二
其修行者淫怒癡薄。設不習塵無所娆害。未成道德非見聖谛自謂獲矣。如是行者自誡心意。放之在于色聲香味細滑之念。著于五陰所作未辦。設心不隨五陰蓋者則知得道。若其心亂隨諸情欲。即還恐懅當更精進。如牧牛者牧牛于澤。其牛犇突踐他禾谷。牧牛者恐怖其主覺之。牽將歸家以杖捶治。明日複出還在牧上。陽如不視知複犯他禾稼不也時牛心念。牧者不見複食他苗。其主見之便複撾榜。牛後恐畏不敢複犯。行者如是自誡五根。不隨情欲則知道成也。若從六衰即還自製。觀叁塗之苦生死之難。晝夜精勤勝前萬倍。所未獲者當令成就。已得成就令不放逸
修行道地經忍辱品第十叁
設使有人撾罵行者。爾時修道當作是觀。所可詈詈但有音聲。谛惟計之皆爲空無。適起即滅。譬如文字其名各異。一一計字無有罵聲。譬如一盲目無所見。正使百盲亦無所睹。罵亦如此一字不成。正百千字亦悉空無。設使父母家室親裏。共稱譽我亦複皆空。當作是觀。譬如夷狄異音之人。雖來罵我譬如風響。是聲皆空
修行道地經棄加惡品第十四
假使行者坐于寂定。人來撾捶。刀杖瓦石以加其身。當作是觀。名色皆空。所捶可捶。悉無所有。本從何生。誰爲嗔者。向何人怒。我宿不善得致此患。設無名色無緣遭厄。我若欲嗔報其人者。衆怨甚多不可悉報。譬如毒蛇及與百足。蚤虱蚊虻蚑蜂之屬。是輩娆人無以加報。假使能除外諸憂患。安能辟除其內體中。四百四病八十種蟲。以是之故當伏內心。滅諸垢穢寂定其志。故謂修行
修行道地經天眼見終始品第十五
其修行者假使睡眠。當念無常不久趣死。想于衆苦生死之惱。澡手盥面瞻視四方。夜觀星宿以自禦心。棄捐懈怠不思臥寐。若睡不止當起經行。假令不定當移其坐。想欲見明。雖心中冥。思惟叁光。令內外明。于是頌曰
當念生死苦 觀罪睹四方
省視外光影 內心求照明
滅壞睡眠冥 若日消除闇
如是雖閉目 所見踰開者
其修行者。常思見明。晝夜無異。分別大小是非所趣。遠行普學無所不博。思惟如是則得道眼所見平等。無有彌延及淨居天。于是頌曰
雖爲眠目常如開 禅定所見踰天眼
普視世間衆生類 徹達天上無不見
其修行者已成道眼。悉見諸方叁惡之處。譬如霖雨一旦晴除。有明眼人住于山頂。觀視城郭郡國縣邑聚落人民。樹木花實流水源泉。師子虎狼象馬羊鹿。及諸野獸。行來進止皆悉見之。于是頌曰
譬如明鏡及虛空 霖雨已除日晴明
有淨眼人住高山 從上視下無不見
又觀城郭及國邑 其修行者亦如是
睹見世間及禽獸 地獄餓鬼衆生處
修行如是睹叁千界。見人生死善惡所趣。是之名曰所達神通。于是頌曰
雖有甘露無上味 見叁千世德踰彼
其修行道隨佛教 疾得神通無挂礙
佛皆普見一切淨 愍傷衆人故說此
決終始根令速度 以無極義而分別
修行道地經天耳品第十六
識慧爲毂寂應緣 無所挂礙順正道
其有轉此道法輪 稽首轉輪大聖族
察省若幹之伎樂 設有悲哀心正等
聞諸天人地獄聲 叉手稽首尊淨性
其修行者適成天耳。便得徹聽亦無煩愦。譬如有人掘地求藏。本規索一並得余藏。行者如是本求天耳徹聽隨從。悉聞天上世間之聲。于是頌曰
計彼修行者 興法以善權
精勤得天眼 睹天上世間
徹聽自然生 所聞亦無限
如人地求藏 自然得余寶
譬如夜半衆人眠寐。一人獨覺上七重樓。于寂靜時聽省諸音。妓樂歌舞啼泣悲哀撾鼓之聲。修道所見亦複如是。心本寂靜遙聽地獄啼[口*睾]酸苦。見聞餓鬼及與畜生。天上世間妓樂之音。是爲天耳神通之證。于是頌曰
如夜衆庶皆眠寐 一人起上七重樓
靜心而聽一切人 妓樂歌舞之音聲
其修道者亦如是 天耳徹聞諸音聲
其在叁界諸形色 悉曉了知其語言
從無央數大經義 我得其余服甘露
譬如人病服良藥 今演世尊天眼教
修行道地經念往世品第十七
智慧爲牙善根元 經法成華德爲果
解脫示現立不動 今吾歸命佛大樹
從億百生殖善根 昔無限世寂梵行
識百千億本宿命 佛覺意強歸心定
假使修行心自念言。吾從何來致得人身。以天眼視明心徹睹。本生爲人若在非人。譬如有人從一縣邑複至一縣。識前往反坐起之處也。修行如是。自念本生所曆受身。名姓好惡壽命長短。飲食被服皆悉識之。彼沒生此此終生彼。如是之比知無央數。所更生死。是號曰識本宿命神通。于是頌曰
以天眼睹曰修行 知無數劫所曆生
皆見過去可受身 譬如乘船自照面
佛所生處悉識念 吾觀諸經而鈔取
是爲號曰昔所更 以慧之心采至要
修行道地經知人心念品第十八
不可計哀宣 知衆所趣念
自睹心所思 是非定放逸
志所懷至意 解了無量智
而除諸瑕穢 願歸尊最勝
其修行者以天眼。視人及非人是非善惡端政醜陋。徹睹心行所明窈冥。喜嗔恚者其心如斯。志和悅者當所趣矣。于是頌曰
天眼之徹視 見諸人非人
睹察衆顔色 亦睹心所念
知其意本元 何緣獲此行
其修道悉省 懷嗔及和悅
譬如有人坐于江邊。見水中物魚鼈鼋鼍。及無央數異類之蟲。修行如是。睹衆生心。所念善惡了了無疑。是名神通知他人心所念善惡。于是頌曰
覺眼明了心清淨 因修道行而獲斯
知他心念所思想 猶如見樹根枝葉
譬如賈客欲得水精之珠。便入江海則得此寶。並獲真珠金剛珊瑚砗磲馬瑙。修行如是。棄于睡眠專心在明。則得天眼並獲天耳神足。自知己所從來見他人本。是故修行當習覺明。于是頌曰
如以一事入江海 而獲無數大珍寶
修行如是除睡眠 天眼聽飛識本末
修行若斯志寂定 今吾所宣如佛教
見無量色踰天眼 睹衆生心念是非
其忍辱力踰于地 柔軟安和過于水
秉志堅固如須彌 越于人民超虛空
深慧過于江 如海無嗔恨
其德莫能及 願稽首最勝
其心而懷道 諸天所嗟歎
執心而一定 非以爲歡喜
…
《修行道地經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