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六 ▪第2页
西晉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苦少安不宜習欲。如凡衆庶志在情欲。若如蒼蠅著于死屍。吾何方便除淫怒癡令滅無余。得盡漏禅然後安隱如淨居天。于是頌曰
已得于往還 修行一反生
則見欲不可 習之未永斷
淫欲火雖熾 不能危其心
以作惡露觀 增欲如羅刹
譬如有人在于盛暑。不能堪熱求扇自扇慕水洗浴。往來如是。見淫怒癡以爲甚熱。念求不還道。于是頌曰
成二吉祥道 行未永除欲
以得無漏禅 行即梵天同
其身諸有熱 水冷以除之
往求不還道 獲此則清涼
爾時修行作惡露觀。永脫色欲及諸怒癡。谛見五陰所從起滅。滅盡爲定知見如是。便斷五結而無陰蓋。得不還道。不退還世以脫愛欲。無有諸礙淫鬼之患。于是頌曰
以脫愛欲疾病困 常惡露觀除諸患
永離恐畏遠苦安 成不還道等第叁
即獲清涼無有衆熱。若睹色欲常見不淨則知瑕穢。譬如遠方有估客來若當疲極。二十九日冥無月光夜半來到。城門複閉繞至南牆。下有汪水天雨之潦也。解裝住邊。死屍人形雞狗象畜蛇蟲之屬。悉在水中或沈或浮。百千萬蟲跳[跳-兆+梁]身中。發毛浮出。城內掃除及漏穢水悉歸此汪。于是頌曰
譬如城傍有大水 不可目察況飲者
遠方人來值門閉 衆共止住此池邊
時衆人中或有遠客。初未曾至于此國土。不識是非。疲極既渴脫衣入洗。恣意飲水飽滿臥出。于是頌曰
其人初來詣此國 入于水浴除諸熱
祭祠水神飲解渴 甚大疲極因臥寐
明日早起天向欲曉。疲解覺已見于水中惡露不淨。或有舍走閉目不視。或自覆鼻又欲強吐。爾乃知水垢穢不淨。于是頌曰
已得第叁道 見欲樂不安
入禅定無患 睹欲如瑕水
爾時修行樂于禅定省于愛欲。如彼估客惡不淨水。譬如嬰兒自取屎弄。年小長大舍前所戲。更樂余事。年適向老悉舍諸樂。以法自樂。修行已得不還之道亦複如是。見諸生死五道所樂。猶小兒戲也。轉更精進欲脫終始。不樂求生。于是頌曰
譬如有小兒 在地弄不淨
年遂向長大 舍戲轉樂余
修行亦如是 求獲度叁界
爾時遂精進 具足成四道
譬如遠國有衆估人。從東方來止城外園。時彼城中有一谄人多端無信。詐作飲食華香異服。往詣導師前問起居。多賀遠至道路無他。饑渴日久始乃奉面。今與小食垂哀見受。導師即納。又有更啓。甯可入城。吾有大舍中有好殿具足細滑。舍有井泉溷廁別異。諸樹行列器物備有。願屈威光抂德入城。說此欺竟即舍之去。于是頌曰
有人懷谄欺 見遠衆估客
奉迎供導師 飲食後說曰
吾身有一殿 高大樂巍巍
其人無誠信 詐語便舍去
爾時城中有大長者。悉聞彼人詐欺導師。即自出迎謂導師言。莫信彼人居止其堂。穢濁澇水在其堂後。屎尿惡露普流趣前。以是之故不可止頓。導師聞之答長者曰。堂雖有臭可設方便。燒香散華以除其穢。于是頌曰
長者懷親念 故往詣導師
語之斯堂邊 有臭穢不淨
導師聞此言 則反答之曰
雖臭施方便 燒香散衆花
爾時長者謂導師曰。當複有難。諸弊惡蟲皆在其中。以肉血脈而爲飲食。假使饑者穿卿囊裏齧壞裝物。導師答曰。吾當給之。隨其所食令不穿物。于是頌曰
多有弊蟲處在堂 須肉血脈而爲食
我能供給隨所乏 導師以此答長者
長者報導師。其堂四角有四毒蚖。凶害喜诤不可近附。以何方便而安此蚖。導師答曰。吾能曉之。施藥神咒令無所犯。于是頌曰
有四毒蚖在其堂 弊惡懷害欲相危
以若幹藥及神咒 能除毒蚖所懷結
于是長者複謂導師。又有大難。牆之故基如是當崩。壁垣傾危不可依怙。導師答曰。設有此難吾不能處。亦無方便令不崩危。所以者何。傥其危敗者失命之難。于是頌曰
設堂久故欲崩壞 假使傾覆不可護
導師則報長者曰 有是恐懼吾不處
彼時導師具聞說堂諸難之瑕。又自目睹。心即遠離不肯居之也。不還如是。聞世尊教審知聖谛。不樂生死終始之患。于是頌曰
已得不還離衆苦 修行則求無量安
不慕生死如毛發 譬如導師不處堂
解喻。堂者。謂人身也。穢濁水者。謂九瘡孔常出不淨。蟲滿水者。謂身中八十種蟲常食軀中肉血骨髓者也。平地治牆者。謂供養身給以飲食。其四蚖者。謂身四大地水火風。堂朽故危晝夜欲崩者。謂老病死。其修行者晝夜方便欲免衆難。其導師者。謂不還道。修行專精聽世尊教。睹于叁界皆見熾然。目所察形悉歸無常不離朽敗。譬如導師見大堂危。于是頌曰
蚖蛇而懷毒 弊惡叵觸近
各處在四角 謂人身四大
朽敗欲傾危 謂身有增減
常遭衆苦惱 老病死窮道
城中谀谄人 以喻漏禅智
其人入貪欲 恩愛之挂礙
持禁戒長者 謂師無著哀
常救濟修行 使度衆苦難
譬如大估客 中有導師者
佛子服甘露 以得無著道
師爲行者講 苦空非常身
谛睹于叁界 擾動而不安
當求一心至無學地谛見無著。于是頌曰
佛愍衆生演 能濟一切苦
吾察佛諸經 歎說無學地
修行道地經無學地品第二十六
其王放醉象 凶害牙甚利
諸龍懷毒氣 皆化令調伏
救護衆恐難 逮得常自在
十力佛無終 吾禮及弟子
諸天龍神奉大聖 吉祥人民皆歸命
悉以恭敬得度脫 衆聖所宗願稽首
其修行者已在學地不樂終始。已無所樂不貪叁界。超色無色斷一切結。志念根力及諸覺意。見滅爲寂是謂永定。睹觀如是。離色無色遠戲自大。于是頌曰
心已住學地 曉了諸學意
製于生死畏 滅恐無所樂
衆患盡無余 所見如審谛
除戲及自大 消癡亦如是
修行自念。當知今時已成羅漢得無所著。諸漏永盡修潔梵行。所作已辦棄捐重擔。逮得己利生死則斷。獲平等慧超出溝塹。鋤去穢草無有穿漏。成聖賢幢已度彼此。于是頌曰
修行住學地 不動成聖道
已逮得己利 度苦常獲安
盛熱山源竭 永盡無流水
奉敬離調戲 是謂無所著
已斷五品爲人中上。于是頌曰
已斷于五品 具足成六通
蠲除諸塵勞 如水浣衣垢
而離生死患 依度得安隱
是謂爲政士 最上無塵埃
斯謂阿羅漢得無所著。應服天衣處于神宮。遊居紫殿飲食自然。百種音樂常以樂之。歡喜踴躍便從坐起。口宣揚言。今者吾身爲十力子。逮得是者天上世間一切衆祐。其奉敬者增益天種損阿須倫。于是頌曰
巍巍四德成六通 忍辱之慧求最上
順于佛教致究竟 是故講說無學地
修行道地經無學品第二十七
方便勝衆苦 永脫諸恩愛
已離生死惱 滅盡于塵勞
如日出除雲 尊離諸愛冥
歸命佛聖道 無痛長安隱
已度諸入界 如人出牢獄
譬如紫磨金 在火而無損
至定泥洹寂 未曾愛于身
佛以逮甘露 吾願稽首禮
其修行者住于有余泥洹之界。畢故不造不複受身。而心專一未曾放逸。在諸色聲香味細滑。離一切著無複取舍。窮盡苦根。于是頌曰
已得度無爲 永都無所欲
立于有余地 畢故不造新
不在色聲香 諸味細滑斷
譬之若蓮花 不著于塵水
諸根爲已定 不隨諸入惑
如金不雜鐵 永與生死別
無有因緣著 爾乃長安隱
是謂閑居行 滅盡勤苦根
譬如燒鐵令其正赤。以錘鍛之。其上垢除稍稍還冷。不知其火熱之所湊也。修行如是。設至無余泥洹之界。而滅度者漸漸免苦。是故此經名曰修行。于是頌曰
若如以錘鍛燒鐵 火焰忽出便複滅
其修行法亦如是 以得滅度不知處
譬如天雨而有泡 其泡適壞不知處
設有行者得滅度 永不可知其所湊
諸天神仙龍人民 不見度者何所至
其修行者非常空 聰明智慧得滅度
假令行者以獲斯 計于甘露莫踰是
爾乃覺了長安隱 已得滅度令無余
其佛世尊說是喻 如錘鍛鐵火炎出
以漸向于滅度者 永不可知神所趣
已得滅度道 平等解如是
佛智慧明者 其神安不動
已濟諸瑕穢 生死自大離
獲致彼無欲 清淨淡如淵
其有奉行是道地教。漸得解脫至于無爲。于是頌曰
其求無爲欲滅度 永離濁亂逮甘露
當講說斯修行經 從佛之教冥獲炬
其有說此經 假使有聽者
佛當示其路 常安無窮極
學如是者便得究竟。修行道地心如虛空。五通自然不懼終始。永若燈滅
佛說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修行道地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