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寶如來叁昧經》下 ▪第2页
東晉天竺叁藏只多蜜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菩薩致尊當于前入。如來言。我不于前入宮。諸尊菩薩當入。諸菩薩言。何所爲尊者。于慧無處是即尊。于意無形是故尊。于念不想是故尊。于法無所施是故尊。所作不離于道是故尊。已斷法輪是故尊。無念法不想是故尊。于法無有多少是故尊。欲漚和拘舍羅甚多是故尊。于薩芸若無相知者是故尊。已被法铠是故尊。于叁昧無有多少是故尊。如是者如來故當于前入宮也。如來語菩薩。故尊何等爲尊。年故尊故。諸菩薩言。今我年雖長尊者。譬如萬歲之枯死樹。根本以永盡。無複有華實可蔭覆蓋世者。今如來雖年少者。入慧甚深。譬如寶樹間人得之華實。莫不得度者。已故當于前入宮。如來于前入。諸尊天持萬種音樂隨如樂之。文殊師利及如來等各坐。王使夫人利修諸菩薩所食金器悉有八種味。出宮中燒萬種雜香飯食竟。王白文殊師利及如來言。我今欲得見十方佛大會時。當以何致之。如來言。欲得見十方佛會者。悉欲見衆慧者。但行九法。何等爲九。一者當視十方佛與是無異。二者當視我所道無有道徑。叁者當觀一切人無有脫者。四者當視飯食如化所見。五者當知五陰無有識想。六者當知六情觀之如幻耳。七者當知觀但是倒見。八者當于法中大施與。九者當知所施非施。王聞如來解之歡喜卻坐。佛爾時便在彼笑言。快哉快哉。如來爲說偈言
常當顯是功 所生常遇尊
從受大智慧 常除愛欲根
不貪亦不嫉 惡意不複生
乃從無數佛 得聞是叁昧
乃于叁千刹 常行尊叁昧
不于一切人 所有諸珍寶
法不從五陰 亦不離是處
從觀得脫名 一切皆如是
從觀得歡喜 發意無所生
其處已如是 故爲天中天
若在叁界中 不生亦不死
泥洹及泥曰 一切無有是
意不當邪念 所行作非法
若在叁界中 持心令不起
音響有還答 內外悉相應
不起悉寂然 諸法亦如是
叁千諸佛刹 名字悉如是
無聞亦無見 非法所當議
叁昧不挍計 已數持作多
慧者解是言 得佛無常海
法者悉清淨 廣大無有雙
常作無邊水 所載蔽叁千
意願陀鄰尼 發慧無有前
法者已如是 一切當奉行
我念求意時 從來若幹劫
志意常棄家 于欲無所求
常依善知識 得立正法住
是時于大會 得聞尊叁昧
志意大歡喜 即住虛空中
去地百卌丈 叉手在佛邊
今坐諸菩薩 受別亦如是
其意增歡喜 得聞諸叁昧
便從一佛刹 飛到諸佛前
不動亦不搖 驚動諸刹中
花香自然來 亂風自然生
百種諸音樂 悉住于座中
龍王大歡喜 即雨萬種香
化爲諸小池 上到叁千中
如來謂文殊師利菩薩言。今自然華香從叁千刹土來到是會。音樂悉具足。是爲佛威神如來之神足。文殊師利菩薩語如來言。卿欲知佛之威神及諸菩薩威神者不可見知。是樂者所處無名之樂。有所在處法者無名處。若苦若樂。是樂處。所有如化耳。是其樂。法無二法。是其樂。于羅漢辟支佛悉欲度之。是其樂。所見五道悉欲令得佛。是其樂。諸所度無有生。是其樂。一切無處。無所起。是其樂。于叁昧無煩荷。是其樂。一切處無有名。是其樂。諸所有皆如化。是其樂。非音處無所生處。是其樂。法所施無所施無所有。是其樂。叁千中無常處。是其樂。一切人令得信無所得。是其樂。當來過去現在叁處盡無有盡。是其樂。令還本無所見。是其樂。見法輪是爲無所見。是其樂。叁千刹一切等。是其樂。十方叁千樹法之藏。是其樂。十方諸刹但有名。是其樂。色欲合。是其樂。于名字無有主。是其樂。無邊幅一切寂。是其樂。一切明與冥合。是其樂。諸所行不失戒。是其樂。諸所念不離叁昧。是其樂。虛空實度無極。是其樂。諸慧覺無有處。是其樂。諸所可。是其樂。一切決無受者。是其樂。叁界中無與等。是其樂。貪于法不惜命。是其樂。一切明合複明。是其樂。諸所有但倒見。是其樂。若布施無所望。是其樂。意無極作大船師。是其樂。無邊園脫無極。是其樂。意寂。是其樂。無所定。是其樂。諸叁昧門無到者。是其樂。亦無聽亦無聞。是其樂。諸所念非正道。是其樂。一切人無極者。是其樂。諸所度譬如幻。是其樂。初發意叁昧具。是其樂。諸菩薩所從來無有處。是其樂。諸菩薩在意生到十方。是其樂。非青黃及白黑無道徑。是其樂。文殊師利菩薩謂如來。欲知佛及諸菩薩威神及所樂。其諸所樂如是。文殊師利答如來菩薩所問樂五事。如來便說偈言
文殊師利意 慧尊無有前
所施蔽叁千 其智莫不尊
威神所施行 悉除叁千中
諸樂無所欲 但爲不奪施
樂法爲最大 于化無度者
所施樂法與 若空無惡者
法與樂俱行 無有過是寶
所樂不有主 若空無處所
深入諸微妙 曉了一切人
使之得大法 斷滅勤苦根
一切世間人 悉有意不解
以法爲覺意 以慧救一切
佛是時說偈言
離空非想 是想非空 于法不起
即爲是起 常當軟意 淨無所有
色欲同合 無相入者 所說無形
不離形有 因法如夢 所欲無底
是寂離寂 無離不造 衆法無主
所可如化 都無所受 法無所舍
所作倒見 一切皆然 非色離色
是色所離 其法如色 其處如是
非音是響 無聞不見 不聽不觀
所有如是 于禮無名 自言爲是
法無是計 所度如是 于幻無見
所見離見 離貪著欲 非法所議
于欲無垢 不著無離 如是谛見
無有見者
如來菩薩知佛笑。便于宮中說偈言
疑本不解 謂法自然 本無常住
疑慧無是 于想無勞 識念無苦
舉名住字 非求法者 于本不爾
不還不退 所可無可 遠離無可
于生無滅 是即爲滅 于義無想
是爲非滅 于法無生 亦非相滅
所以者何 衆法皆空 亦不求言
我離泥洹 所以者何 本末淨故
不盡十方 舉之爲證 有言是我
是即是證 不當遠念 念于十方
真法不煩 是受無名 法非思念
可當還者 起行如是 不見尊法
要當解慧 于眇不恐 漫行不至
可謂慧門
如來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今日來會新發意者。我欲使得無極法。何以致之。文殊師利語如來言。于念無作即可得無極法。如來複問。何等爲念無作者。文殊師利答如來。當建九法寶。何等爲九法寶。一者意無處所。是即寶。二者觀法無主。是即寶。叁者不見有當來過去。是即寶。四者于法無有造作者。是即寶。五者所施但施法音。是即寶。六者見五道勤苦于中意不轉。是即寶。七者所覺不遠漚和拘舍羅。是即寶。八者直見諸法不處有二法。是即寶。九者到于泥洹亦如化是即寶。如來語舍利弗言。是爲九法寶。文殊師利菩薩說偈言
于可無所笑 所作無常名
若空無有垢 佛笑無不可
笑空不離末 如本無所笑
已住諸法名 一切皆如笑
本末皆自然 無有往來者
笑者有還報 不還亦不笑
法者皆是一 已笑便有二
于二無名字 是故爲是尊
所笑無所可 但爲衆法施
所動無所動 是故無上尊
文殊師利報如來偈
笑者無還報 一切無有主
其笑不離本 是故天中天
笑者無所趣 但爲倒見耳
于法悉寂然 寂然本無是
笑者不離化 以化大施與
于化無舉名 是故乃爲法
于法無有是 但爲不脫施
已脫不爲脫 佛者皆如是
故于大會中 議度無度者
于法作施與 無有與比者
是寂離寂 無離不造
衆法無主 所向如化
舍利弗複問如來言。欲使十方發意陀鄰尼行者。當行何等法。當行叁十二法寶。何等爲叁十二法寶。文殊師利言。一法寶者。欲使十方未發意皆度之如化。二法寶者。未發阿耨多羅叁耶叁菩提者皆令住正法。叁法寶者。欲使叁千大千日月視之一切等。四法寶者。若在住意者皆令遠離衆欲。在慧門無動無搖至于泥洹。五法寶者。人說有天無天志不動還。六法寶者。意不動還。七法寶者。一切無來受生者視當來過去無有二。八法寶者。觀諸叁昧禅寂然無處所。九法寶者。諸所度無有主一切從空引空。十法寶者。叁千日月諸佛者我從得決。十一法寶者。十方諸佛叁千日月。敢有來聽經者悉得佛莂。即住虛空中亦如是。十二法寶者。諸佛刹土華香自然來。缯蓋來者亦不喜。不來者亦不求。十叁法寶者。皆使敢有發意使得法住如其處。十四法寶者。當來過去無增減。所以者何。知本無二故。十五法寶者。悉欲使十方蜎飛蠕動持佛經戒令不毀傷。十六法寶者。無有邪念。在于十方轉意還本則向慧門。十七法寶者。常行忍辱。十八法寶者。從觀至觀無有度者。十九法寶者。本住無常住處。如是無常住處。二十法寶者。所度無有主名空。爲衆欲施于欲無常處是故爲道。二十一法寶者。施慧作施與無有舉名者。于欲無所可但爲脫耳。二十二法寶者。所說不離對因作施與故。曰大法故獲度無脫者。二十叁法寶者。常于無數佛刹飛到一佛前。二十四法寶者。十方諸刹等無得脫者。二十五法寶者。淨癡同合本淨無異。二十六法寶者。住于叁千住作橋梁故。是進學如冥見光明。二十七法寶者。常于無邊水廣作大船師所度無有極。二十八法寶者。常作無邊蓋閉塞叁千垢。二十九法寶者。常作無極慧不離十方。叁十法寶者。常作大慈動于十方。未度悉度之。未脫悉脫之。故無字爲天中天。叁十一法寶者。等行無有雙于無有及與人。字爲無上尊發意平等是故爲佛。叁十二法寶者。如來爲是尊所說不離法。遍聞叁千刹中虛空爲自然王。故立華香中。菩薩叁十二法寶如是
十方都大化 一切名無常
真法不煩荷 即說度十方
有想不離想 一切諸寶空
若華及于葉 其色不可當
一切衆欲所 立之可意王
諸寶無上尊 號爲天中天
故于大會中 議度無脫者
其本無常住 故字十方尊
一切爲倒見 世間樂之具
所可若如化 能脫十方中
虛空無常處 佛藏悉在中
已脫無脫者 故教十方中
十方諸佛刹 合之爲一國
自然衆大會 悉滿十方中
佛…
《佛說寶如來叁昧經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