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所行贊》二
佛所行贊卷第二(亦雲佛本行經) / 馬鳴菩薩造 / 北涼天竺叁藏昙無谶譯
車匿還品第六
須臾夜已過 衆生眼光出
顧見林樹間 跋伽仙人處
林流極清曠 禽獸親附人
太子見心喜 形勞自然息
此則爲祥瑞 必獲未曾利
又見彼仙人 是所應供養
並自護其儀 滅除高慢迹
下馬手摩頭 汝今已度我
慈目視車匿 猶清涼水洗
駿足馳若飛 汝常系馬後
感汝深敬勤 精勤無懈惓
余事不足計 唯取汝真心
心敬形堪勤 此二今始見
人有心至誠 身力無所堪
力堪心不至 汝今二俱備
捐棄世榮利 進步隨我來
何人不向利 無利親戚離
汝今空隨我 不求現世報
夫人生育子 爲以紹宗嗣
所以奉敬王 爲以報恩養
一切皆求利 汝獨背利遊
至言不煩多 今當略告汝
汝事我已畢 今且乘馬還
自我長夜來 所求處今得
即脫寶璎珞 以授于車匿
具持是賜汝 以慰汝憂悲
寶冠頂摩尼 光明照其身
即脫置掌中 如日曜須彌
車匿持此珠 還歸父王所
持珠禮王足 以表我虔心
爲我啓請王 願舍愛戀情
爲脫生老死 故入苦行林
亦不求生天 非無仰戀心
亦不懷結恨 唯欲舍憂悲
長夜集恩愛 要當有別離
以有當離故 故求解脫因
若得解脫者 永無離親期
爲斷憂出家 勿爲子生憂
五欲爲憂根 應憂著欲者
乃祖諸勝王 堅固志不移
今我襲余財 唯法舍非宜
夫人命終時 財産悉遺子
子多貪俗利 而我樂法財
若言年少壯 非是遊學時
當知求正法 無時非爲時
無常無定期 死怨常隨伺
是故我今日 決定求法時
如上諸所啓 汝悉爲我宣
唯願今父王 不複我顧戀
若以形毀我 令王割愛者
汝慎勿惜言 使王念不絕
車匿奉教敕 悲塞情惛迷
合掌而胡跪 還答太子言
如敕具宣言 恐更增憂悲
憂悲增轉深 如象溺深泥
決定恩愛乖 有心孰不哀
金石尚摧碎 何況溺哀情
太子長深宮 少樂身細軟
投身刺棘林 苦行安可堪
初命我索馬 下情甚不安
天神見驅逼 命我速莊嚴
何意令太子 決定舍深宮
迦毗羅衛國 合境生悲痛
父王年已老 念子愛亦深
決定舍出家 此則非所應
邪見無父母 此則無複論
瞿昙彌長養 乳哺形枯幹
慈愛難可忘 莫作背恩人
嬰兒功德母 勝族能奉事
得勝而複棄 此則非勝人
耶輸陀勝子 嗣國掌正法
厥年尚幼少 是亦不應舍
已違舍父王 及宗親眷屬
勿複遺棄我 要不離尊足
我心懷湯火 不堪獨還國
今于空野中 棄捐太子歸
則同須曼提 棄舍于羅摩
今若獨還宮 白王當何言
合宮同見責 複以何辭答
太子向告我 隨方便形毀
牟尼功德所 雲何而虛說
我深慚愧故 舌亦不能言
設使有所說 天下誰複信
若言月光熱 世間有信者
脫有信太子 所行非法行
太子心柔軟 常慈悲一切
深愛而棄舍 此則違宿心
願可思還宮 以慰我愚誠
太子聞車匿 悲切苦谏言
心安轉堅固 而複告之曰
汝今爲我故 而生別離苦
當舍此悲念 且自慰其心
衆生各異趣 乖離理自常
縱令我今日 不舍諸親族
死至形神乖 當複雲何留
慈母懷妊我 深愛常抱苦
生已即命終 竟不蒙子養
存亡各異路 今爲何處求
曠野茂高樹 衆鳥群聚棲
暮集晨必散 世間離亦然
浮雲興高山 四集盈虛空
俄而複消散 人理亦複然
世間本自乖 暫會恩愛纏
如夢中聚散 不應計我親
譬如春生樹 漸長柯葉茂
秋霜遂零落 同體尚分離
況人暫合會 親戚豈常俱
汝且息憂苦 順我教而歸
歸意猶存我 且歸後更還
迦毗羅衛人 聞我心決定
顧遺念我者 汝當宣我言
越度生死海 然後當來還
情願若不果 身滅山林間
白馬聞太子 發斯真實言
屈膝而舐足 長息淚流連
輪掌網鞔手 順摩白馬頂
汝莫生憂悲 我今忏謝汝
良馬之勤勞 其功今已畢
惡道苦長息 妙果現于今
衆寶莊嚴劍 車匿常執隨
太子拔利劍 如龍曜光明
寶冠籠玄發 合剃置空中
上升凝虛境 飄若鸾鳥翔
忉利諸天下 執發還天宮
常欲奉事足 況今得頂發
盡心加供養 至于正法盡
太子時自念 莊嚴具悉除
唯有素缯衣 猶非出家儀
時淨居天子 知太子心念
化爲獵師像 持弓佩利箭
身被袈裟衣 徑至太子前
太子念此衣 染色清淨服
仙人上標飾 獵者非所應
即呼獵師前 軟語而告曰
汝于此衣服 貪愛似不深
以我身上服 與汝相貿易
獵師白太子 非不惜此衣
用謀諸群鹿 誘之令見趣
苟是汝所須 今當與交易
獵者既貿衣 還自複天身
太子及車匿 見生奇特想
此必無事衣 定非世人服
內心大歡喜 于衣倍增敬
即與車匿別 被著袈裟衣
猶若青绛雲 圍繞日月輪
安詳而谛步 入于仙人窟
車匿自隨矚 漸隱不複見
太子舍父王 眷屬及我身
愛著袈裟衣 入于苦行林
舉首仰呼天 迷悶而躃地
起抱白馬頸 望絕隨路歸
徘徊屢反顧 形往心反馳
或沈思失魂 或俯仰垂身
或倒而複起 悲泣隨路還
佛所行贊入苦行林品第七
太子遣車匿 將入仙人處
端嚴身光曜 普照苦行林
具足一切義 隨義而之彼
譬如師子王 入于群獸中
俗容悉已舍 唯見道真形
彼諸學仙士 忽睹未曾見
懔然心驚喜 合掌端目矚
男女隨執事 即視不改儀
如天觀帝釋 瞪視目不瞬
諸仙不移足 瞪視亦複然
任重手執作 瞻敬不釋事
如牛在轅轭 形來而心依
俱學神仙者 鹹說未曾見
孔雀等衆鳥 亂聲而翔鳴
持鹿戒梵志 隨鹿遊山林
麤性鹿睒[目*昜] 見太子端視
隨鹿諸梵志 端視亦複然
甘蔗燈重明 猶如初日光
能感群乳牛 增出甜香乳
彼諸梵志等 驚喜傳相告
爲八婆薮天 爲二阿濕波
爲第六魔王 爲梵迦夷天
爲日月天子 而來下此耶
要是所應敬 奔競來供養
太子亦謙下 敬辭以問訊
菩薩遍觀察 林中諸梵志
種種修福業 悉求生天樂
問長宿梵志 所行真實道
今我初至此 未知行何法
隨事而請問 願爲我解說
爾時彼二生 具以諸苦行
及與苦行果 次第隨事答
非聚落所出 清淨水生物
或食根莖葉 或複食華果
種種各異道 服食亦不同
或習于鳥生 兩足鉗取食
有隨鹿食草 吸風蟒陀仙
木石舂不食 兩齒齧爲痕
或乞食施人 取殘而自食
或常水沐頭 或複奉事火
水居習魚仙 如是等種種
梵志修苦行 壽終得生天
以因苦行故 當得安樂果
兩足尊賢士 聞此諸苦行
不見真實義 內心不欣悅
思惟哀念彼 心口自相告
哀哉大苦行 唯求人天報
輪回向生死 苦多而果少
違親舍勝境 決定求天樂
雖免于小苦 終爲大苦縛
自枯槁其形 修行諸苦行
而求于受生 增長五欲因
不觀生死故 以苦而求苦
一切衆生類 心常畏于死
精勤求受生 生已會當死
雖複畏于苦 而長沒苦海
此生極疲勞 將生複不息
任苦求現樂 求生天亦勞
求樂心下劣 俱墮于非義
方于極鄙劣 精勤則爲勝
未若修智能 兩舍永無爲
苦身是法者 安樂爲非法
行法而後樂 因法果非法
身所行起滅 皆由心意力
若離心意者 此身如枯木
是故當調心 心調形自正
食淨爲福者 禽獸貧窮子
常食于果葉 斯等應有福
若言善心起 苦行爲福因
彼諸安樂行 何不善心起
樂非善心起 善亦非苦因
若彼諸外道 以水爲淨者
樂水居衆生 惡業能常淨
彼本功德仙 所可住止處
功德仙住故 普世之所重
應尊彼功德 不應重其處
如是廣說法 遂至日雲暮
見有事火者 或鑽或吹然
或有酥油灑 或舉聲咒願
如是竟日夜 觀察彼所行
不見真實義 則便欲舍去
時彼諸梵志 悉來請留住
眷仰菩薩德 無不勤勸請
汝從非法處 來至正法林
而複欲棄舍 是故勸請留
諸長宿梵志 蓬發服草衣
追隨菩薩後 願請小留神
菩薩見諸老 隨逐身疲勞
止住一樹下 安慰遣令還
梵志諸長幼 圍繞合掌請
汝忽來至此 園林妙充滿
而今棄舍去 遂成丘曠野
如人愛壽命 不欲舍其身
我等亦如是 唯願小留住
此處諸梵志 王仙及天仙
皆依于此處 又鄰雪山側
增長人苦行 其處莫過此
衆多諸學士 由此路生天
求福學仙者 皆從此已北
攝受于正法 慧者不遊南
若汝見我等 懈怠不精進
行諸不淨法 而不樂住者
我等悉應去 汝可留止此
此諸梵志等 常求苦行伴
汝爲苦行長 雲何相棄舍
若能止住此 奉事如帝釋
亦如天奉事 毗梨诃缽低
菩薩向梵志 說己心所期
我修正方便 唯欲滅諸有
汝等心質直 行法亦寂默
親念于來賓 我心實愛樂
美說感人懷 聞者皆沐浴
聞汝等所說 增我樂法情
汝等悉歸我 以爲法良朋
而今棄舍汝 其心甚怅然
先違本親屬 今與汝等乖
合會別離苦 其苦等無異
非我心不樂 亦不見他過
但汝等苦行 悉求生天樂
我求滅叁有 形背而心乖
汝等所行法 自習先師業
我爲滅諸集 以求無集法
是故于此林 永無久停理
爾時諸梵志 聞菩薩所說
真實有義言 辭辯理高勝
其心大歡喜 倍深加宗敬
時有一梵志 常臥塵土中
萦發衣樹皮 黃眼修高鼻
而白菩薩言 志固智能明
決定了生過 善知離生安
祠祀祈天神 及種種苦行
悉求生天樂 未離貪欲境
能與貪欲爭 志求真解脫
此則爲丈夫 決定正覺士
斯處不足留 當至頻陀山
彼有大牟尼 名曰阿羅藍
唯彼得…
《佛所行贊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