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莊嚴論經》一 ▪第2页
馬鳴菩薩造 / 後秦叁藏鸠摩羅什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不如佛經。然此佛經甯可得比僧佉論耶。憍屍迦言。如僧佉經說有五分論義得盡。第一言誓。第二因。第叁喻。第四等同。第五決定。汝僧佉經中無有譬喻可得明了如牛犎者。況辯法相而能明了。何以故。汝僧佉經中說缽羅陀那不生如常遍一切處亦處處去。如僧佉經中說缽羅陀那不從他生而體是常。能生一切遍一切處去至處處。說如是事多有[億-音+(夫*夫)]過。何以故。于叁有中無有一法但能生物不從他生。是故有過。複次遍一切處能至處處。此亦有過。何以故。若先遍者去何所至。若去至者遍則不遍。二理相違其義自破。若如是者是則無常。如其所言不從他生而能生物遍一切處去至處處。是語非也。親友婆羅門聞是語已語憍屍迦言。汝與釋種便爲朋黨。故作是說。然佛經中亦有大過。說言生死無有本際。又複說言一切法中悉無有我。時憍屍迦語親友言。我見佛法生死無際。一切無我故。吾今者敬信情笃。若人計我終不能得解脫之道。若知無我則無貪欲。無貪欲故便得解脫。若計有我則有貪愛。既有貪愛遍于生死。雲何能得解脫之道。複次若言生死有初始者。此初身者。爲從善惡而得此身。爲不從善惡自然有耶。若從善惡而得身者。則不得名初始有身。若不從善惡得此身者。此善惡法。雲何而有。若如是者汝法則爲半從因生半不從因。如是說者有大過失。我佛法無始故無罪咎。于時親友語憍屍迦。有縛則有解。汝說無我則無有縛。若無有縛誰得解脫。憍屍迦言。雖無有我猶有縛解。何以故。煩惱覆故則爲所縛。若斷煩惱則得解脫。是故雖複無我猶有縛解。諸婆羅門複作是言。若無我者誰至後世。時憍屍迦。語諸人言。汝等善聽。從于過去煩惱諸業得現在身及以諸根從今現在複造諸業。以是因緣得未來身及以諸根。我于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如谷子衆緣和合故得生芽。然此種子實不生芽。種子滅故芽便增長。子滅故不常。芽生故不斷。佛說受身亦複如是。雖複無我業報不失。諸婆羅門言。我聞汝說無我之法洗我心垢。猶有少疑今欲谘問。若無我者先所作事雲何故憶而不忘失。答曰。以有念覺與心相應。便能憶念叁世之事而不忘失。又問。若無我者過去已滅現在心生。生滅既異。雲何而得憶念不忘。答曰。一切受生識爲種子入母胎田。愛水潤漬身樹得生。如胡桃子隨類而生。此陰造業能感後陰。然此前陰不生後陰。以業因緣故便受後陰。生滅雖異相續不斷。如嬰兒病與乳母藥兒患得愈。母雖非兒藥之力勢能及于兒。陰亦如是。以有業力便受後陰憶念不忘。諸婆羅門複作是言。汝所讀經中但說無我法。今汝解悟生歡喜耶。時憍屍迦即爲誦十二緣經而語之言。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故憂悲苦惱滅。以從衆緣無有宰主。便于其中解悟無我。非經文中但說無我。複次以有身故則便有心。以有身心諸根有用識解分別。我悟斯事便解無我。又問。若如汝言生死受身相續不斷。設有身見有何過咎。答曰。以身見故造作諸業。于五趣中受善惡身形。得惡形時受諸苦惱。若斷身見不起諸業。不起諸業故則不受身。不受身故衆患永息。則得涅盤。雲何說言身見非過。複次若身見非過咎者。應無生死不于叁有受生死苦。是故有過。時婆羅門逆順觀察十二緣義。深生信解。心懷慶幸。略贊佛法。而說偈言
如來在世時 說法摧諸論
佛日照世間 群邪皆隱蔽
我今遇遺法 如在世尊前
釋種中勝妙 深達諸法相
所言如來者 真實而不虛
逆順觀諸法 名聞普遍滿
向佛涅盤方 恭敬合掌禮
歎言佛世尊 實有大悲心
諸仙中最勝 世間無倫匹
我今歸依彼 無等戒定慧
憍屍迦言。汝今雲何乃爾深解佛之功德。親友答言。我聞此法。是故知佛無量功德。如沈水香黑重津膩。以是因緣燒之甚香遠近皆聞。如是我見如來定慧身故。便知世尊有大功德。我于今者雖不睹佛見佛聖迹則知最勝。亦如有人于花池邊見象足迹則知其大。睹因緣論雖不見佛知佛聖迹功德最大。見其親友深生信解歎未曾有。而作是言。汝于昔來讀誦外典亦甚衆多。今聞佛經須臾之頃解其義趣。悉舍外典極爲希有。即說偈言
除去邪見論 信解正真法
如是人難得 是故歎希有
不但歎于汝 亦歎外諸論
因其理鄙淺 我等悉舍離
以彼諸論有過咎故。令我等輩得生厭離生信解心。佛實大人無與等者。名稱普聞遍十方剎。外諸邪論前後有過。猶如谄語不可辯了。由彼有過令我棄舍得入佛法。猶如春夏之時人患日熱皆欲離之。既至冬寒人皆思念。外道諸論亦複如是。誠應舍離如夏時日。然由此論得生信心亦宜思念。猶如寒時思念彼日。于時親友問憍屍迦。我等今者當作何事。憍屍迦言。今宜舍棄一切邪論。于佛法中出家學道。所以者何。如夜暗中然大炬火一切鴿鳥皆悉墮落。佛智能燈既出于世。一切外道悉應顛墜。是故今欲出家學道。于是憍屍迦從親友家。即詣僧坊求索出家。出家已後得阿羅漢。何因緣故說是事耶。以諸外道常爲邪論之所幻惑故。說十二因緣經論而破析之
(叁)
複次夫取福田當取其德。不應簡擇少壯老弊。我昔曾聞。有檀越遣知識道人詣僧伽藍請諸衆僧。但求老大不用年少。後知識道人請諸衆僧。次到沙彌。然其不用。沙彌語言。何故不用我等沙彌。答言。檀越不用非是我也。勸化道人即說偈言
耆年有宿德 發白而面皺
秀眉齒缺落 背偻支節緩
檀越樂如是 不喜見幼小
時寺中有諸沙彌。盡是羅漢。譬如有人觸惱師子枨其腰脈令其瞋恚。諸沙彌等皆作是語。彼之檀越愚無智能。不樂有德唯貪耆老。時諸沙彌即說偈言
所謂長老者 不必在白發
面皺牙齒落 愚癡無智能
所貴能修福 除滅去衆惡
淨修梵行者 是名爲長老
我等于毀譽 不生增減心
但令彼檀越 獲得于罪過
又于僧福田 誹謗生增減
我等應速往 起發彼檀越
莫令墮惡趣 彼諸沙彌等
尋以神通力 化作老人像
發白而面皺 秀眉牙齒落
偻脊而柱杖 詣彼檀越家
檀越既見已 心生大歡慶
燒香散名花 速請令就坐
既至須臾頃 還服沙彌形
檀越生驚愕 變化乃如是
爲飲天甘露 容色忽鮮變
爾時沙彌即作是言。我非夜叉亦非羅剎。先見檀越選擇耆老。于僧福田生高下想壞汝善根。故作是化令汝改悔。即說偈言
譬如蚊子[目*(隹/乃)] 欲盡大海底
世間無能測 衆僧功德者
一切皆無能 籌量僧功德
況汝獨一己 而欲測量彼
沙彌複言。汝今不應校量衆僧耆少形相。夫求法者不觀形相唯在智能。身雖幼稚斷諸結漏得于聖道。雖老放逸是名幼小。汝所爲作甚爲不是。若以爪指欲盡海底。無有是處。汝亦如是。欲以汝智測量福田而知高下。亦無是處。汝甯不聞如來所說四不輕經。王子蛇火沙彌等都不可輕。世尊所說庵羅果喻。內生外熟。外生內熟莫妄稱量前人長短。一念之中亦可得道。汝于今者極有大過。汝若有疑今悉可問。從今已後更莫如是于僧福田生分別想。即說偈言
衆僧功德海 無能測量者
佛尚生欣敬 自以百偈贊
況余一切人 而當不稱歎
廣大良福田 種少獲大利
釋迦和合衆 是名第叁寶
于諸大衆中 勿以貌取人
不可以種族 威儀巧言說
未測其內德 睹形生宗仰
觀形雖幼弱 聰慧有高德
不知內心行 乃更生輕蔑
譬如大叢林 薝蔔雜伊蘭
衆樹雖參差 語林則不異
僧雖有長幼 不應生分別
迦葉欲出家 舍身上妙服
取庫最下衣 猶直十萬金
衆僧之福田 其事亦如是
供養最下者 獲報十萬身
譬如大海水 不宿于死屍
僧海亦如是 不容毀禁者
于諸凡夫僧 最下持少戒
恭敬加供養 能獲大果報
是故于衆僧 耆老及少年
等心而供養 不應生分別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身毛爲豎。五體投地求哀忏悔。凡夫愚人多有[億-音+(夫*夫)]咎。願聽忏悔。所有疑惑幸爲解釋。即說偈言
汝有大智能 以斷諸疑網
我若不谘問 則非有智者
爾時沙彌即告之曰。恣汝所問當爲汝說。檀越問言。大德。敬信佛僧何者爲勝。沙彌答曰。汝甯不知有叁寶乎。檀越言。我今雖複知有叁寶。然叁寶中豈可無有一最勝耶。沙彌答曰。我于佛僧不見增減。即說偈言
大姓婆羅門 厥名突羅阇
毀譽佛不異 以食施如來
如來既不受 叁界無能消
擲置于水中 煙炎同時起
瞿昙彌奉衣 佛敕施衆僧
以是因緣故 叁寶等無異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即作是言。如其佛僧等無異者。何故以食置于水中不與衆僧。沙彌答言。如來于食都無吝惜。爲欲顯示衆僧德力故爲是耳。所以者何。佛觀此食。叁界之中無能消者。置于水中水即炎起。然瞿昙彌故以衣奉佛。佛回與僧。衆僧受已無有變異。是故當知。僧有大德。得大名稱佛僧無異。時彼檀越即作是言。自今以後于衆僧所若老若少等心恭敬不生分別。沙彌答言。汝若如是不久當得見谛之道。即說偈言
多聞與持戒 禅定及智能
趣向叁乘人 得果並與向
譬如辛頭河 流注入大海
是等諸賢聖 悉入僧大海
譬如雪山中 具足諸妙藥
亦如好良田 增長于種子
賢善諸智人 悉從僧中出
說是偈已而作是言。檀越汝甯不聞經中。阿尼慮頭難提黔毗羅。此叁族姓子鬼神大將。名曰伽扶。白佛言。世尊。一切世界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能心念此叁族姓子者。皆能令其得利安樂。僧中叁人尚能利益。況複大衆。即說偈言
叁人不成僧 念則得利益
如彼鬼將言 未得名念僧
尚獲是大利 況複念僧者
是故汝當知 功德諸善事
皆從僧中出 譬如大龍雨
唯海能堪受 衆僧亦如是
能受大法雨 是故汝應當
專心念衆僧 如是衆僧者
是諸善之群 解脫之大衆
僧猶勇健軍 能摧魔怨敵
如是衆僧者 勝智之叢林
一切諸善行 運集在其中
趣叁乘解脫 大勝之伴黨
爾時沙彌說偈贊已。檀越眷屬心大歡喜。皆得須陀洹果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莊嚴論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4】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