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譬喻經》一 ▪第4页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勇健所能致矣。爲善福隨爲惡禍追。此爲自作。非天龍鬼神所不能與此。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心爲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車轹于轍
心爲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樂自追 如影隨形
佛說經偈已。王及臣民聽者無數。皆大歡喜逮得法眼
昔長者須達買太子園田。共造精舍奉上世尊。各請佛及僧供養一月。佛爲二人廣陳明法。皆得道迹。太子祇陀歡喜還東宮。歎佛之德作樂自娛。祇弟琉璃。常在王邊。時王素服與諸近臣及後宮夫人。往詣佛所稽首禮畢。一心聽經。琉璃在後典衛禦座。時諸倿臣阿薩陀等。奸謀啓曰。試著大王印绶。坐禦座上如似王不。于是琉璃即隨其言。被服升座。諸倿臣等皆共拜賀。正似大王千載遭遇黎庶之願。豈使東宮窺[門@俞]于此。此之禦座豈可升而複下也。即率所從貫甲拔劍。自就到祇洹精舍。斥徙大王不得還宮。與王官屬戰祇洹間。殺王近臣五百余人。王與夫人播迸。晨夜至舍夷國。中道饑餓。王啖蘆菔腹脹而薨。于是琉璃遂即專製便拔劍入東宮斫殺兄祇。祇知無常。心不恐懼顔色不變。含笑熙怡甘心受刃。命未絕間。聞虛空中自然音樂聲迎其魂神。佛于祇洹即說偈言
造喜後喜 行善兩喜 彼喜惟歡
見福心安 今歡後歡 爲善兩歡
厥爲自佑 受福悅豫
是時琉璃王尋興兵衆伐舍夷國。殺害釋種道迹之人。殘暴無道五逆兼備。佛記琉璃不孝不忠衆罪深重。卻後七日當爲地獄火所燒殺。又太史記記與佛同。王大怖懅即乘船入江。吾今處水火焉得來。七日日中有自然火。從水中出燒船覆沒。王亦被燒恐怖毒熱忽然沈終。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造憂後憂 行惡兩憂 彼憂唯懼
見罪心懅 今悔後悔 爲惡兩悔
厥爲自殃 受罪熱惱
佛說是已告諸比丘。太子祇者不貪榮位守死懷道。上生天上安樂自然。琉璃王者狂愚快意死墮地獄受苦無數。一切世間豪貴貧賤。皆歸無常無長存者。是以高士殒命。全行爲精神寶。佛說是時莫不信受
昔耆阇崛山後有婆羅門七十余家宿福應度。佛到其村現道神化。衆人見佛光相巍巍莫不敬伏。佛坐樹下問諸梵志。居此山中爲幾何世。有何方業以自供給。答曰。居此以來叁十余世。田作畜牧以此爲業。又問。奉修何行求離生死。答曰。事日月水火。隨時祭祠。若有死者。大小聚會唱生梵天以離生死。佛語諸婆羅門。夫田作畜牧祭祠日月水火唱叫生天。非是長存離生死法。極福無過二十八天。無有道慧還墮叁塗。唯有出家修清淨志。履行寂義可得泥洹。于得世尊即說偈言
以真爲僞 以僞爲真 是爲邪計
不得真利 知真爲真 見僞爲僞
是爲正計 必得真利 世皆有死
叁界無安 諸天雖樂 福盡亦喪
觀諸世間 無生不終 欲離生死
當行道真
七十婆羅門聞佛所說。欣然意解願作沙門。佛言。善來比丘。須發自墮皆成沙門。佛與比丘共還精舍。至于中路顧戀妻息各有退意。時遇天雨益懷憂慘。佛知其意。便于道邊化作數十間舍。入中避雨而舍穿漏。佛因舍漏而說偈言
蓋屋不密 天雨則漏 意不惟行
淫泆爲穿 蓋屋善密 雨則不漏
攝意惟行 淫匿不生
七十沙門聞說此偈。雖強自進猶懷瞢瞢。雨止前行。地有故紙。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問比丘。以爲何紙。諸比丘白佛。此裹香紙。今雖捐棄處香如故。佛複前行地有斷索。佛告比丘取之。受教即取。佛複問曰。此何等索。諸比丘白佛。其索腥臭。此系魚之索。佛語比丘。夫物本淨。皆由因緣以興罪福。近賢明則道義隆。友愚暗則殃罪臻。譬彼紙索近香則香。系魚則腥。漸染玩習各不自覺。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漸迷習非
不覺成惡 賢夫染人 如附香熏
進智習善 行成芳潔
七十沙門重聞此偈。知家欲爲穢薮。妻子爲桎梏。執信堅固往至精舍。攝意惟行。得羅漢道
放逸品第十
昔佛在世時。有五百賈客從海中出。大持七寶還歸本國。經曆深山爲惡鬼所迷不能得出。糧食乏盡窮頓困厄遂皆餓死。所赍寶貨散在山間。時有沙門在山中學。見其如此便起想念。吾勤苦學道積已七年不能得道又複貧窮無以自濟。此寶物無主取之。持歸用立門戶。于是下山拾取寶物。藏著一處訖便出山。求呼兄弟負馳持歸。方到道半。佛念比丘應當得度。佛便化作一比丘尼。剃頭法服莊面畫眉金銀璎珞。隨谷入山道逢沙門。頭面作禮問訊起居。道人呵比丘尼曰。爲道之法應得爾不。剃頭著法衣。雲何複莊面畫眉璎珞身體也。比丘尼答曰。沙門之法爲應爾不。辭親學道山居靜志。雲何複取非其財物。貪欲忘道快心放意。不計無常。生世如寄罪報延長。于是比丘尼爲說偈言
比丘謹慎戒 放逸多憂[億-音+(夫*夫)]
變诤小致大 積惡入火焚
守戒福致喜 犯戒有懼心
能斷叁界漏 此乃近涅盤
是時比丘尼說此偈已。爲現佛身相好光明。沙門見之悚然毛豎。稽首佛足悔過自陳。愚癡迷謬違犯正教往而不返。其將奈何。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若前放逸 後能自禁 是照世間
念定其宜 過失爲惡 追覆以善
是照世間 念善其宜 少壯舍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間 如月雲消
人前爲惡 後止不犯 是照世間
如月雲消
于是比丘重聞此偈結解貪止。稽首佛足還到樹下。數息相隨止觀還淨。獲道果證成阿羅漢
心意品第十一
昔佛在世時有一道人。在河邊樹下學道十二年中貪想不除。走心散意但念六欲。目色耳聲鼻香口味身更心法身靜意遊曾無甯息。十二年中不能得道。佛知可度。化作沙門往至其所。樹下共宿須臾月明。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複有一水狗饑行求食。與龜相逢便欲啖龜。龜縮其頭尾及其四腳藏于甲中。不能得噉。水狗小遠複出頭足行步如故。不能奈何遂便得脫。于是道人問化沙門。此龜有護命之铠。水狗不能得其便。化沙門答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龜。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宜自勉勵求滅度安。于是化沙門即說偈言
有身不久 皆當歸土 形壞神去
寄住何貪 心豫造處 往來無端
念多邪僻 自爲招患 是意自造
非父母爲 可勉向正 爲福勿回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于是比丘聞說此偈。貪斷望止即得羅漢道。知化沙門是佛世尊。敬肅整服稽首佛足。天龍鬼神莫不歡喜
華香品第十二
昔佛在舍衛國。國東南海中有臺。臺上有華香樹。樹木清淨。有婆羅門女五百人。奉事異道意甚精進。不知有佛。于時諸女自相謂曰。我等禀形生爲女人。從少至老爲叁事所鑒不得自由。命又短促形如幻化當複死亡。不如共至華香臺上采取香華。精進持齋降屈梵天當從求願。願生梵天長壽不死。又得自在無有鑒忌。離諸罪對無複憂患。即赍供具往至臺上。采取華香奉事梵天。一心持齋願屈尊神。于是世尊見此諸女。雖爲俗齋其心精進應可化度。即與大衆弟子菩薩天龍鬼神。飛升虛空往至臺上坐于樹下。諸女歡喜。謂是梵天自相慶慰得我所願矣。時一天人語諸女言。此非梵天是叁界尊。號名爲佛。度人無量。于是諸女前至佛所。爲佛作禮前白佛言。我等多垢今爲女人。求離鑒撿願生梵天。佛言。諸女快得善利乃發此願。世有二事其報明審。爲善受福爲惡受殃。世間之苦天上之樂。有爲之煩無爲之寂。誰能選擇取其真者。善哉諸女乃有明志。于是世尊即說偈言
孰能擇地 舍鑒取天 誰說法句
如擇善華 學者擇地 舍鑒取天
善說法句 能采德華 知世壞喻
幻法忽有 斷魔華敷 不現死生
見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
不現死生
于是諸女聞佛此偈。願學真道爲比丘尼。頭發自墮法衣具足。思惟寂定即得羅漢道。阿難白佛言。今此諸女素有何德。乃令世尊就而度之。一聞說法出家得道也。佛告阿難。昔迦葉佛時有大長者。財富無數夫人婇女有五百人。其性妒惡門不妄開。夫人婇女欲往見佛。終不肯聽。後日國王請諸大臣。上殿宴會會辄竟日。時夫人婇女見長者入會。便共至佛所稽首作禮。小坐聽經各發願言。令我世世莫與惡人共相遭遇。所生之處恒與道德聖人相值。聞來世有佛名釋迦文。願與相值出家學道奉持訓誨。佛語阿難。爾時夫人婇女五百人者。今此五百比丘尼是。本願懇恻。今應得度。是以世尊就度之耳。佛說是時莫不歡喜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句譬喻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