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曜經》十九 ▪第2页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如是。無力無強亦無堅固。是故說是身如沫也。幻法自然者。猶如幻化之物诳惑他人。非真非實愚人染著謂爲己有智者觀察無一可貪。是故說幻法自然。斷魔華敷者。見谛思惟所斷結使永盡無余。更不適彼言而親近之。是故說斷魔華敷也。不見死王者。見谛思惟結已盡。獨王叁千。存亡自由更不爲自在天子所拘錄。是故說不見死王也。解身與貪。一而不異。學能舍牢有。如選憂昙缽。比丘度彼此。如蛇脫故皮。學能舍牢有者。有中牢者何者是。可謂五欲是。心意染著不能舍離。令此衆生興意染著。流轉五道周而複始。一形毀壞複受一形。世間複有何者牢。所謂五盛陰身是。複使衆生類終日玩習不能去離然彼學人執意牢固。能舍此牢有者。可謂賢聖能舍五盛陰身及五欲者。是謂應賢聖行。是故說學能舍牢有也。如選憂昙缽者。善別之人選擇妙華求憂昙缽。形神疲勞不能克獲。意便疲厭即舍而去。是故說如選憂缽也。比丘度彼此者。所謂比丘者。破諸結使毀辱形體。著衣持缽行乞度人。度彼此者。謂內外六情內六入外六塵。是故說比丘度彼此也。如蛇脫故皮者。賢聖人。叁有牢者。爲賢聖之道也。聖人能舍賢聖道。入無爲泥洹城。是故說如蛇脫故皮也
出曜經馬喻品第二十
如馬調軟 隨意所如 信戒精進
定法要具 忍和意定 是斷諸苦
如馬調軟隨意所如者。如有善調馬之士。以策禦馬隨意所如不失本徹。馬性剛直複恐鞭捶。恒自將護以慮爲失。是故說如馬調軟隨意所如也。信戒精進定法要具者。比丘執行亦如彼馬內。恒思惟恐有過失複。恐諸梵行人來見呵責。信心向佛法僧。精進牢固不可沮壞。意常入定分別諸法亦不漏失。是故說信戒精進定法要具也。忍和意定者。學人進行調禦諸根不令放逸。于諸根門悉得自在忍力具足。若人毀譽稱譏苦樂。不興恚心亦無是非。是故說忍和意定也。是斷諸苦者。有中有余無余盡能斷入泥洹中。是故說是斷諸苦
從是住定 如馬調禦 斷恚無漏
是受天樂
從是住定者。彼習定人收攝諸根執意不亂。心無他念心所念法亦不流馳。是故說從是住定也。如馬調禦者。如彼調馬人。見彼惡馬[怡-臺+龍]悷不調。著之羁靽加複策捶。然後乃調隨意所如無有疑滯。是故說如馬調禦也。斷恚無漏者。諸恚已盡無複諸漏。更不受當來有後不複生。是故說斷恚無漏也。是受天樂者。諸天晝夜衛護羅漢說功德。舍天重位來至人間。稱譽賢聖功德。展轉遠布無不聞者。是故說是受天樂也
不恣在放恣 于眠多覺寤
如羸馬比良 棄惡乃爲賢
不恣在放恣于眠多覺悟者。如彼修行人心無放逸。歎說不放逸之德。樂于閑靜不處愦亂。見放逸者勸使除貪。夫放逸人不獲善本多失財貨。于眠多覺悟。憶佛契經如來所說。若人睡眠多有所損。應成之物反更壞敗。不應成物反更成立。皆由睡眠而有此變。是故說不恣在放恣。于眠多覺悟也。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爲賢者。猶如兩馬同趣一向。一馬肥良走速。一者羸劣走不及伴。然彼羸者先得正道垂欲究竟。後良馬。以進超過于劣馬。此衆生類亦複如是。有利根人貪著睡眠不肯修學。有鈍根人意勤修學不著放逸。是故說如羸馬比良棄惡乃爲賢
慚愧之人 智能成就 是易誘進
如策良馬
慚愧之人智能成就者。如人習行恥不及衆。得一望一轉欲前進。于行阙一者便自羞恥。吾宿有何緣習行而不果獲煩惋自責如喪二親。意常欲離惡不善法。是故說慚愧之人智能成就也。是易誘進如策良馬者。盡能滅一切諸惡。永拔根原無複塵翳。如斯之人易進爲道。是故說是易誘進。良馬者彼禦馬人。調禦惡馬能令調良。豫知人意之所趣向。是故說如策良馬
譬馬調正 可中王乘 調爲人尊
乃受成信
譬馬調正者。如彼王廄有叁種馬。一者上二者中叁者下。喂食養育盡無差別。上馬者王數觀視。中馬者遣人看視。下馬者遣奴看視。是故說譬馬調正也。可中王乘者。金銀挍具種種纓絡。乘有所至行步安庠。如王所念終不違錯。是故說可中王乘也。調爲人尊者。處衆人中爲尊爲上無有過者。最爲第一無以爲喻亦無俦匹。是故說調爲人尊也。乃受成信者。聞彼譏謗不懷憂戚逆愍其人。後當受殃己終不瞋亦無恚怒。不生惡心向于前人。是故說乃受誠信也
雖爲常調 如彼新馳 亦最善象
不如自調
雖爲常調者。猶如調馬人少來知馬進趣。良善驽鈍悉皆了知。某者易調某者難調。某者性急某者性緩。能別此者乃謂善察。是故說雖爲常調也。如彼新馳者。複知惡馬不可調禦。方始教習乘走東西。未經旬日複得調良。若志固不可調者。即付外人馱薪負草。是故說如彼新馳也。亦最善象者。最善象者意伏心調身體粗澀獸中最大。爲人所愛觀者無厭。是故說亦最善象也。不如自調者。人能自調禦除非去邪。爲諸天世人諸佛世尊神通得道者所見敬。是故說不如自調也
彼不能乘 人所不至 唯自調者
乃到調方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者。不能乘此乘至無畏境。亦複不能乘此乘至安隱處。複不能乘此至無災患處。是故說彼不能乘也。唯自調者乃到調方者。人能自調禦識神速到安隱處。不調者能使調。不正者能使正。永處無爲。不複經曆憂悲喜怒。是故說唯自調者乃到調方
彼不能乘 人所不至 唯自調者
滅一切惡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者。不能乘此乘去離地獄餓鬼畜生。亦複不能超越八難。是故說彼不能乘人所不至也。唯自調者滅一切惡者。人能自調衆善普會。于諸結使最得自在。盡能滅地獄餓鬼畜生蹤迹。是故說唯自調者滅一切惡
彼不能乘 人所不至 唯自調者
脫一切苦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者。乘此乘不能盡苦原本從此岸至彼岸。何以故。乘者非至竟乘非第一義乘。是故說彼不能乘人所不至也。唯自調者脫一切苦。永盡于苦無複生死。是故說唯自調者脫一切苦也
彼不能乘 人所不至 唯自調者
得至泥洹
彼不能乘人所不至者。不知蹤迹。況當知泥洹有可見耶。此事不然。是故說彼不能乘人所不至也。唯自調者得至泥洹。解知泥洹亦自虛寂專意一向無他異念。是故說唯自調者得至泥洹
常自調禦 如止奔馬 自能防製
念度苦原
常自調禦者。念自調禦去惡即善。如契經說。佛告咒那曰。自不調禦意不專一故。調禦余者此事不然。欲得調人先當自調。是故說常自調禦也。如止奔馬者。如彼調馬人。調和奔逸馬避危就安。是故說如止奔馬也。自能防製念度苦原者。衆行已具便不履苦越過苦表。何者苦表。滅盡泥洹是。彼無複衆苦熱惱。是故說自念防製念度苦原也
自爲自衛護 自歸求自度
是故躬自慎 如商賈良馬
昔佛在羅閱城竹園迦蘭陀所。爾時耆域藥王請佛及比丘僧。又除般特一人。所以然者。以彼般特四月之中不能誦掃帚名得。爾時如來及比丘僧。往到彼家各次第坐。耆域即起行清淨水。如來不受清淨水。耆域白佛言。不審如來以何因緣不。受水佛告耆域今此。衆中無有般特比丘。是故不受水耳耆域。白佛此般特四月。之中不能誦。掃帚名得行道放牛牧羊人。皆誦得此偈。何故請此人。佛告耆域。汝不請般特者。吾不受清淨水。時耆域承佛教誡。即遣人往喚般特。佛告賢者阿難。汝授缽與般特。佛複告般特。莫起于坐。遙授缽盂著如來手中。爾時耆域見神力如是乃自悔責。咄我大誤毀辱賢聖。今日乃知不可犯其口言。即生恭敬心向般特比丘。乃不殷勤于五百人許。爾時世尊廣說曩昔因緣。過去久遠無數世時。爾時耆域身躬爲馬將。販賣轉易。時驅千匹馬往詣他國。中路有一馬産駒。其主即以駒與人驅馬進路。尋進他國與國王相見。王問馬將吾今觀此千匹馬。是凡常馬。然其中有一馬悲鳴聲不與常馬同。此馬必生駁駒。其駒設長大者。價與此千匹馬等。若我得此駒者諸馬盡買。不得駒者吾不買馬。馬將報曰。自涉路已來。不憶馬産駒。王告彼人。吾誦馬相聞馬母聲。必知其駒好惡。馬將追憶退還自念。近于道路此馬母如産駁駒。即與中路主人。其駒未經旬日便作人語。語其主曰。若使馬將來索我者。得五百匹馬持我身與。不得五百匹馬莫持與之。數日之中馬將自至。近留馬駒以相付托。君有養活勞苦。今以一匹好馬贖之。願見相還。其人答曰。吾本不強從君索駒。自君去後勤苦養活。若今以五百匹馬贖爾乃相還。即如其言以五百匹馬贖乃得本駒。佛告耆域。汝昔先薄賤馬駒用持乞人。後以五百匹馬贖取。先賤而後貴。今亦如是。請五百比丘。留般特一人。今反貴重般特。薄賤五百人。斯緣久矣非適今日。是故說如商賈良馬也(馬喻品第二十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出曜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1】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