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出曜經》

「本緣部」經文212卷04頁碼:P0609
姚秦 竺佛念譯

  《出曜經》二十七 ▪第2页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有父母樂衆聚和亦樂者。如佛契經所說。父母恩重不可得記。若使孝子欲報其恩。右肩負父左肩負母。從生至長周行天地經百千劫。亦不能報父母一日之恩。何以故。皆由父母長養五陰敷張六情使睹光明。推燥居濕隨時扶侍。是以孝子雖欲報恩。百千分未獲其一。是故說曰世有父母樂衆聚和亦樂也。世有沙門樂靜志樂亦然者。出家學道斷諸恩愛離棄家業。恒行叁業不失其操。複爲百千群生所見愛念。隨時供養供給所須。出家梵志勤身苦體求斷縛著。所行清淨不造惡本是故說曰世有沙門樂靜志樂亦然也

  諸佛興出樂  說法堪受樂

  衆僧和亦樂  和則常有安 

  諸佛興出樂者。如來出現甚不可遇。猶若優昙缽花數千萬劫時時乃出。爾時群生見優缽花。各各歡喜自相謂言。如來降世將在不久。瑞應以現豈有虛乎。古昔經籍自有成文。若有此花出現世者。如來出世亦複不久。諸天世人共相慶賀。皆設供養之具。遲睹如來光相形容。是故說曰諸佛興出樂也。說法堪受樂者。佛初得道衆相具足。七七四十九日寂然入定。不與衆生敷演法味。後爲梵天所請。便與四部之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旃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暢演善法群生蒙恩靡不濟度。是故說曰說法堪受樂也。衆僧和亦樂和則常有安者。衆者其事非一。或四或八或生無數。如來衆者爲最第一。如來衆中。有四[雨/只]八輩十二賢士。諸有衆生之徒競來供養。修敬聖衆者獲福無量。如斯福田出生道果。爲良爲美爲無旱霜。隨意所願靡不克獲。聖衆所貴唯和爲上。是故說曰衆僧和亦樂和則常有安也

  持戒完具樂  多聞廣知樂

  睹見真人樂  解脫行迹樂 

  持戒完具樂者。其有衆生遇持戒者承事供養。隨時瞻視後獲其報。安處無爲快樂自由。是故說曰持戒完具樂也。多聞廣知樂者。複有衆生遭遇多聞之人承受其教。一一不失名身句身味身。義理通達尋究暢義。聞便即寤不複重受。是故說曰多聞廣知樂也。睹見真人樂解脫行迹樂者。設有衆生宿殖德本。遭遇賢聖值彼羅漢。得滅盡定及空寂定。其有衆生施真人者現身獲報。錢財集聚所願從意無願不果。于諸結使永無所染。是故說曰睹見真人樂解脫行迹樂也

  駃水清涼樂  法財自集快

  得智明慧快  滅慢無邪快 

  駛水清涼樂者。猶若駛河澄靜清涼。聲響微細不傷害物甘甜極美。學者所貪多所成就。是故說曰駛水清涼樂也。法財自集快者。所謂法財者。以法合集不抂物理。不爲縣官盜賊水火災變所見侵欺。何以故。皆由正法獲其財利。不抂人物故使其然。是故說曰法財自集快也。得智明慧快者。如彼學人得世間。第一智。盡能分別一切衆法。普放光明有所接寤是故說曰得智明慧快也。滅慢無邪快者。人懷憍慢必倰蔑人。從永劫以來懷善德不究竟皆由興怒。是故說曰滅慢無邪快也

  得睹諸賢樂  同會亦複樂

  不與愚從事  畢故永以樂 

  得睹諸賢樂同會亦複樂者。賢聖之人道果以具衆德悉備。曩所修學積行乃致其有恭敬。承事賢者後受其樂財業無數。家人和穆宗族日熾。是故說曰得睹諸賢樂同會亦複樂也。不與愚從事畢故永以樂者。善人修德慕求良伴。見惡知識終以遠離。所以然者惡人所禀終無善行。墮人在冥不睹大明。是故說曰不與愚從事畢故永以樂也

  如與愚從事  經曆無數日

  與愚同居難  如與怨憎會

  與智同處易  如共親親會 

  如與愚從事經曆無數日者。若彼行人與愚從事。晝夜墮落墜在生死。億佛過去不蒙濟度。是故說曰如與愚從事經曆無數日也。與愚同居難如與怨憎會者。怨憎會苦難。皆由無明故。不逐良師不與善知識從事。是故說曰與愚同居難如與怨憎會也。與智同處易如共親親會者。智人所學必當上及相見同歡。先笑後語和顔悅色。內外清泰無有诤訟。是故說曰與智同處易如共親親會也

  人尊甚難遇  終不虛托生

  設當托生處  彼家必蒙慶 

  人尊甚難遇終不虛托生者億千萬劫不可遭遇。所謂人尊者諸佛世尊是。所謂生之處其種清淨父母真正。其家饒財多寶七珍具足。金銀珍寶車磲馬瑙真珠虎珀象馬車乘無所渴乏。所生國土上下和穆共相順從。是故說曰人尊甚難遇終不虛托生也。設當托生處彼家必蒙慶者。眷屬成就處在中國不在邪僻。是故說曰設當托生處彼家必蒙慶也

  一切得善眠  梵志取滅度

  不爲欲所染  盡脫于諸處

  盡斷不祥結  降伏內煩熱

  永息得睡眠  心識悉清徹 

  昔佛成道未久。初度五人次後五人江村十叁人賢士衆中叁十七人。通佛六十一人。爾時世尊告諸弟子汝等各各四面教化。度閻浮利地人。吾欲獨往詣江水側。度叁迦葉師徒千人。次度舍利弗目揵連。次度洴沙王。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爾時阿那邠低長者。有少俗緣來至羅閱城中。造大長者欲得寄住。正值彼家男女仆從各各作役。或破薪然火。或吹生熟食。或有布置坐具氍毹毾[登*毛]是時長者躬敷高座懸缯幡蓋香汁灑地是時阿那邠低長者問彼長者。貴家今日辦具待賓之調亦非小節。爲欲請國王過舍。爲是貴家男欲娶婦女欲嫁乎願聞其意。其主報曰我今所辦肴馔之具。亦非天及世人所能測度。亦非國王群臣百僚。男不娶婦女不出門。我所以辦具甘馔飲食者。清旦請佛及比丘僧在家供養。阿那邠低聞佛名號及比丘僧。衣毛悚豎悲而且喜。尋往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斯須退坐前白佛言。伏惟天尊興居輕利遊步康強。聞僑在此得善眠乎。爾時世尊與阿那邠低而說斯偈是故說曰

  一切得善眠  梵志取滅度

  不爲欲所染  盡脫于諸處

  盡斷不祥結  降伏內煩熱

  永息得睡眠  心識悉清徹

  慎莫著于樂  當就護來行

  當念舍于世  觀于快樂事 

  慎莫著于樂當就護來行者。夫人學道不苦不成。要當須苦然後乃成。舍世俗禅及俗解脫。修無漏禅無漏解脫。是故說曰慎莫著于樂當就護來行。當念舍于世觀于快樂事者。人遇小樂當更求索增其樂本。是故說曰當念舍于世觀于快樂事也

  如世俗歡樂  及彼天上樂

  此名爲愛盡  十六未獲一 

  如世俗歡樂及彼天上樂者。世俗樂者欲界之樂。及彼天樂者色界之樂。衆生之類長夜之中。迷惑五趣不知禀真。貪著世俗禅福之報。流轉五趣周而複始。謂爲得道永滅不起。是故說曰如世俗歡樂及彼天上樂也。此名爲愛盡十六不獲一者。其有行人先斷愛根永去枝葉。執意懷懼防惡未然。後得無漏之樂遊心自然。于十六分中未得其一。是故說曰此名爲愛盡十六不獲一也

  能舍于重擔  更不造重擔

  重擔世之苦  能舍最快樂 

  能舍于重擔更不造重擔等者。如人負重擔經過崄難處。所負既不要世俗不急貨。亦非金銀珍寶車磲馬瑙真珠琥珀。乃是世俗不要之貨。傍人谏語觀君所負。非是真寶何不舍之。更求真者。其人即舍。更求真者。觀此衆生亦複如是。負五陰身遊處欲界。宛轉生死不能得出。聖人告曰汝今所負五陰之形。穢漏臭處荷負是爲。宜可速舍更求輕者。爾時衆生即設方便。舍欲界形受色界身。已受色界之形。聖人複往就彼教化。使令舍身就無漏智五分法性。是故說曰能舍于重擔更不造重擔重擔世之苦能舍最快樂也

  盡斷諸愛欲  及滅一切行

  並滅五陰本  更不受叁有 

  如彼行人以無漏慧觀。滅欲愛色愛無色愛。身行口行意行。除身叁口四意叁永盡無余。解知五陰興起本末。更不複著叁有之行。是故說曰盡斷諸愛欲及滅一切行並滅五陰本更不受叁有也

  義興則有樂  朋友食福樂

  彼滅寂然樂  展轉普及人

  苦爲樂爲本 

  義興則有樂朋友食福樂等者。猶若商賈之人勞形苦體。冒涉危崄采致重寶。安隱還家宗族慶賀。男女大小靡不歡喜。朋友同伴悉皆蒙恩。若使開意惠施普及一切。無複衆苦以樂爲本。宗族娛樂不能舍離。是故說曰義興則有樂朋友食福樂彼滅寂然樂展轉普及人苦爲樂爲本也

  猶彼火爐  赫焰熾然  漸漸還滅

  不知所湊 

  如是等見人  免于愛欲泥

  去亦無處所  以獲無動樂 

  猶彼火爐赫焰熾然者。猶若彼匠火燒鐵丸。極自熾然甚難可近。是以聖人觀衆生類淫怒癡火。而自燒炙不自覺知。是故說曰猶彼火爐赫焰熾然也。漸漸還滅不知所湊者。如彼熱鐵丸漸漸至冷。不知熱之所湊。亦複不知冷之所在是故說曰漸漸還滅不知所湊也。如是等見人免于愛欲泥者。彼修行人得等解脫無複罣礙。免于愛欲之深泥便得離于生死之岸。是故說曰如是等見人免于愛欲泥也。去亦無處所以獲無動樂者。如是之類神與冥合識與空體。亦複不知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來亦不知所從來。去亦不知所從去。猶如熱鐵丸漸漸欲冷不知熱之所湊。亦複不知冷之所在。是故說曰去亦無處所以獲無動樂也

  中間無有恚  有變易不停

  除憂無有愁  寂然觀世有 

  中間無有恚者。所謂恚者。染汙人心不至于道。唯有無垢之人。乃能免此恚怒之心。是故說曰中間無有恚也。有變易不停者。世多有行行有輕重舉操不同。或有冥契運至不造結使。或有知而故犯以興塵勞。是以聖人布誡後生。欲令執行之人改既往之失。絕將來之禍。貪學之人玩之寶之未墜于心。便能進適賢聖之室。然後方知聖法之可崇。穢法之叵近。是故說曰有變易不停也。除憂無有愁者。如彼修行人。永拔愁憂之本。與樂根共相應。寂然觀世變。如彼幻野馬也。是故說曰除憂無有愁寂然觀世有也

  有樂無有惱  正法而多聞

  設見有所損  人人貪于色 

  有樂無有惱正法而多聞者。如彼入定人。晝夜禅寂不離定意。空無相願以爲遊觀。當時雖複身遭苦行。神寂無爲無所傷損。如彼行人無瞋怒心。慈愍群萌與己無異。是故說曰有樂無有惱正法而多聞也。設見有所損人人貪于色者。如彼學者。觀彼根原淫怒癡病衆禍之首。皆起欲怒心意。共相染汙以成大患。便不能脫生老病死愁憂苦惱衆患之原。是故說曰設見有所損人人貪于色

  無結世善壽  大法知結原

  人當明結瑕  人人心縛著

  亦縛于色本 

  無結之人淫怒癡盡。不複樂俗衆結之本。怨雠恚心亦複不興。明人所鑒能斷斯病。既自去病複治他人使無有病。亦複不念著于衆色。利衰毀譽其心不動。是故說曰無結世善壽大法知結原人當明結瑕人人貪縛著亦縛于色本

  一切受辱苦  一切任己樂

  勝負自然興  竟不有所獲 

  一切受辱苦一切任己樂者。人遭困厄意不得舒。瞻人顔色恒恐失意。自恣之人隨意所欲。如念即至如響應聲。是故說曰一切受辱苦一切任己樂也。勝負自然興竟不有所獲者。如人處世貴賤無常。或爲轉輪聖王。後便爲粟散諸王。一尊一卑或高或下。唯有賢聖之道無有尊卑高下。是故說曰勝負自然興竟不有所獲也

  諸欲得樂壽  能忍彼輕報

  忍者忍于人  不忍處諸有 

  取要言之略說其義。無害而生害無惱而生惱。無恚而生恚無怨而生怨。如上無異

  諸欲得樂壽  于惑而無惑

  惑者惑于人  我斯無有惑

  諸欲得樂壽  終己無結著

  當食于念食  如彼光音天

  恒以念爲食  意身無所猗

  村野見苦樂  彼此無所燒

  雖值更樂迹  無迹焉有更 

  村野見苦樂彼此無所燒者。人之修道或在城傍依村而住。或在曠野無人之處。或時遇苦衆人痛心。時複遭樂不以爲歡。不興更樂起十二種病。彼者彼六塵此者此六情。是故說曰村野見苦樂彼此無所燒也。雖值更樂迹無迹焉有更者。人之處世心恒放逸。先更後樂遂增罪根。或時生彼地獄更樂。無更則無迹。亦複無有地獄更樂。是故說曰雖值更樂迹無迹焉有更也

  所在有賢人  不著欲垢穢

  正使遭苦樂  不興于害心 

  所在有賢人不著欲穢垢者。聖人處世多自隱遁。不著欲想不興欲垢。所謂賢人阿那含阿羅漢是。故說曰所在有賢人不著欲穢垢也。正使遭苦樂不興于害意者。雖遭苦樂不興想著。是故說曰正使遭苦樂不興于害意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出曜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