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曜經》二十九 ▪第2页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自知罪畢更不受胎。永離魔界亦不與欲塵相應。是故說曰。心得永休息比丘攝意行以盡老病死便脫魔縛著
心以得永寂 比丘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複受有
有者生死之累。所以沈漂周旋五道者。皆由意惑不盡其源故。是故說曰。心以得永寂比丘攝意行以盡老病死更不複受有。行人執意多有所濟。常求方便以自濟渡
以斷于愛根 比丘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複受有
愛之爲病多所危害。欲界愛者其事有二。一者食愛。二者欲愛。色界無色界禅味愛。是故說曰。以斷于愛根
無有結使心 比丘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複受有
所謂結使者。衆行之本漏諸穢濁。是故說曰。無有結使心比丘攝意行以盡老病死更不複受有
不以斷有根 比丘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複受有
以度生死。更不受有
比丘攝意行 以盡老病死
更不複受有 以脫于魔界
永離于魔界更不處于欲界。以脫永脫更不受有
以勝叢林刺 及除罵詈者
猶如憑泰山 比丘不受苦
以勝叢林刺者。此名爲色聲香味細滑法。更複有者何者爲林刺。所謂林刺者。淫怒癡病最爲根本。唯有諸佛世尊乃能除耳。設彼罵我解知無形。內自思惟身爲苦器內外無主。分別此身何可貪樂。一病以發四百四病同時俱作。此名身之內患。所謂外患者。荊棘叢林誹謗之名毀形汙辱。或被撾打。如斯之類從外而至。或被蚖蛇毒害百足之蟲。此皆外事來逼其身。猶若泰山不用幻咒奇術之法所可移動。是以比丘欲得離衆苦之本。唯有真如四谛。彼比丘不知苦樂。所謂不知苦樂者。苦至不以爲酸楚。樂到不以歡娛。是故說曰。以勝叢林刺及除罵詈者猶如憑泰山比丘不受苦
不念今後世 觀世如幻夢
比丘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猶若明行人。意知今世後世變易不停。是故說曰。不念今後世觀世如幻夢比丘勝彼此如蛇脫故皮
能斷愛根本 盡竭欲深泉
比丘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所以說此喻者。欲使行人知其深淺。料量正行皆順于法。爾時世尊訓以道德。恐後衆生不別愛本。是故演說知其出源是故說曰。能斷愛根本盡竭欲深泉比丘勝彼此如蛇脫故皮。略說其要欲怒癡憍慢亦複如是。著欲者說其欲。著瞋者說其瞋。著騃者說其騃
能斷于五欲 斷于欲根本
比丘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猶如有人身被五系。愁憂苦惱無複情意。後得蒙赦得免危厄。是以如來爲喻。欲使後生審知明白是故說曰。能斷于五欲斷于欲根本比丘勝彼此如蛇脫故皮
能斷于五結 拔于愛欲刺
比丘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所謂五結者。貪欲結瞋恚結睡眠結調戲結疑結。覆蓋人心使不睹慧明。使人盲冥不睹光明。滅于智能永斷諸趣。不得至于泥洹。是故說曰。能斷于五結拔于愛欲刺比丘勝彼此如蛇脫故皮。拔于愛欲刺者。刺有叁義。欲刺恚刺無明刺。盡斷無余更不複生。無起滅法見斷五蓋。是故說曰。拔于愛欲刺也
諸有無家業 又斷不善根
比丘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彼修行人執苦來久。修菩薩德終日不舍。舍家出學不貪世榮。是故說曰。諸有無家業又斷不善根比丘勝彼此如蛇脫故皮
諸不有熱惱 又斷不善根
比丘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所謂熱惱者。一者欲熱惱。二者瞋恚熱惱。叁者愚癡熱惱。叁熱惱中恚最爲上。火所焚燒從欲界乃至初禅地。叁毒熾火燒欲界至無色界。能滅此叁毒界者。乃爲第一無爲之樂。是故說曰。諸不有熱惱又斷不善根比丘勝彼此如蛇脫故皮
斷欲不遺余 如拔不牢固
比丘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人之著欲無不喪命。所以然者。皆由意斷心惑之所致。是以聖人先製淫欲。是故說曰。斷欲不遺余如拔不牢固比丘勝彼此如蛇脫故皮。略說其要貪欲瞋恚愚癡憍慢亦複如是
愛生而流溢 猶蛇含毒藥
比丘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人隨愛意不自禁製。漸從欲界乃至叁有。流轉五趣不離四生。所以論比丘勝彼此者。彼者六塵此者六情。比丘能滅彼此者。如蛇脫故皮
諸有斷想觀 內不造其心
比丘勝彼此 如蛇脫故皮
觀有叁觀。欲觀恚觀無明觀。能滅此者乃謂爲道士。是故說曰。諸有斷想觀內不造其心比丘勝彼此如蛇脫故皮
持戒謂比丘 有空乃行禅
行者究其源 無爲最爲樂
比丘執行以威儀爲本。戒以檢形服以法衣。所行法則不違先聖。有空定意然後名爲禅不舍假號。如彼行人受則信解分別其義。求于無爲快樂之處。無有饑寒苦惱之患。是故說曰。持戒謂比丘有空乃行禅行者究其源無爲最爲樂也
比丘憂忍憂 分別床臥具
當念無放逸 斷有愛無余
比丘修行處。樂不以爲歡。遭難不以爲苦。利衰毀譽無增減心。在閑靜處一意端坐心不流馳。斷諸結使念無想著。是故說曰。比丘憂忍憂分別床臥具當念無放逸斷有愛無余也
出曜經梵志品第叁十四
所謂梵志 不但倮形 居崄臥棘
名爲梵志
爾時有一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自今以後。聽諸弟子皆悉倮形不著衣服。世尊告曰。咄。愚所戾不應法律。此梵志之法。非是內藏所修行也。人懷慚愧。便有尊卑高下。知有父母兄弟。何爲複說倮形行世。爾時複有一異比丘詣佛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自今以後。聽諸道人各留頭發。佛告比丘。咄。愚所戾不應法律。此梵志之法非是內藏所修行也。複有異比丘詣世尊所。頭面禮足前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聽諸道人皆白灰塗身。複有異比丘白世尊言。自今以後聽諸道人服氣不食。複有比丘白世尊言。自今以後聽諸道人倮形露地臥。世尊告曰。咄。愚所戾。複有異比丘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自今以後。聽諸道人在浴池沐浴清淨。佛告比丘。不以此法得至于道
棄身無猗 不誦異言 兩行以除
是謂梵志
昔佛在波羅奈國仙人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度五比丘未經數日。爾時波羅奈國有一長者。名曰夜輸。種姓豪族饒財多寶。顔貌端正世之無雙。欻一日之中得非常觀。自觀家裏男女之屬。斯如死身無一可念。視己形體冢間無異。即從坐起並作是說。惑愚至深不別幻化。爾時長者即自舍家逃走出城。脫琉璃履屣價直一萬。即渡江水奔趣世尊。頭面禮足在一面立尋白佛言。世事多故變易非一。萬物幻化不可恃怙。我今自歸欲求無爲安樂之處。佛告長者。善哉善哉。族姓子賢聖法中甚大寬弘。正是汝身之所願樂。爾時長者聞如來教。歡喜踴躍不能自勝。爾時世尊漸與說法。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爲大患爾。時長者聞斯法已。即于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彼以見法得法成就諸法。即從坐起重自歸命。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然天中天。聽在道次出家學道。佛告長者。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自然法服。重聞說法得羅漢道。爾時長者家中父母兄弟男女。儀從嚴駕象馬追迹。求覓夜輸長者。到江水側見琉璃履父自思惟。我子將渡江水必然不疑。所以知其然今脫此琉璃履價直億萬。吾今渡江所在求覓。即渡江水遙見世尊光相炳然。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唯然世尊。頗見夜輸童子遊此過乎。佛以神足隱彼夜輸比丘使父不見。佛告長者。汝今求子不如自求。汝但速坐吾與汝說法。長者尋坐佛爲說法。即于坐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世尊即舍叁昧使父見子。父告子曰。汝速還家。汝母愁苦恐汝不還。佛告長者。止止長者。勿作斯語。雲何長者。如有修行之人。本在學地愛欲未盡。後得無學離于學地。欲使無學之人習于學法。于長者意雲何爲可爾乎。長者對曰。不也世尊佛告長者。汝子今日以得無著住無學地。長者當知以得無著。焉得還家習于五欲。長者聞之歡喜踴躍。即起禮子五體投地。自歸真人永無所著。爾時世尊即與長者而說斯偈
棄身無猗 不誦異言 兩行以除
是謂梵志 今世行淨 後世無穢
無習無舍 是謂梵志
人執邪見至死不改。計常之人不與斷滅見相應。斷滅見不與計常見相應。能舍此見不著叁世。是故說曰。今世行淨後世無穢無習無舍是謂梵志
若猗與愛 心無所著 已舍已正
是滅終苦
初習行之人雖在學次。未能分別思惟道果。一一明了不失其緒。未獲者獲。未得者得。是故說曰。若猗與愛心無所著已舍已正是滅終苦
諸有無所猗 恒習于正見
常念盡有漏 是謂爲梵志
猶如大象從寸孔出。欲得出城門不容象。衆人見之各各驚愕。謂彼象曰。汝今出于寸孔往來無難。然欲出城反更不受。是以聖人借以爲喻。衆生之類雖得出家。修習道法不能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能解脫。是故說曰。諸有無所猗恒習于正見常念盡有漏是謂爲梵志
愚者受猥發 並及床臥具
內懷貪濁意 文飾外何求
愚者不自覺長養其發。所以剃發者剃其結使。非但剃發。愚人執迷長養其發以爲文飾。過去恒沙諸佛之法。各各相授。剃除須發法服齊整。自古有之非適今日。今日愚人貪著臥具。然我法中製以叁衣不畜遺余。樹下冢間以此爲常。廣說如其本。內懷邪見興貪濁意。外自文飾謂爲無瑕。舍迷就道其法不惑。是故說曰。愚者受猥發並及床臥具內懷貪濁意文飾外何求也
被服弊惡 躬承法行 閑居思惟
是謂梵志
修行之人被服粗惡不著文飾。思惟法行無所貪求。節言省語不鬥亂彼此。是故說曰。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閑居思惟是謂梵志
見癡往來 墮塹受苦 欲單渡岸
不好他語 唯滅不起 是謂梵志
夫人執癡意不開悟。亦複不能越次取證。恒在嫌疑不淨之地。此則非淨行之人。斷諸有漏永盡無余。是謂梵志。是故說曰。見癡往來墮塹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截流而渡 無欲如梵 知行以盡
是謂梵志
若使以水沐浴其身。得至于道者水性之類。皆稱于道但非沐浴而至于道。分別諸法審谛其義。清淨無瑕衆結智行永盡無余。是故說曰。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以盡是謂梵志
不以水清淨 多有人沐浴
能除弊惡法 是謂爲梵志
夫人沐浴不能去腹裏垢。盡除惡法更亦不造。乃名爲梵志。是故說曰。不以水清淨多有人沐浴能除弊惡法是謂爲梵志
非剃爲沙門 稱吉爲梵志
謂能滅衆惡 是則爲道人
所謂沙門者。未必剃除須發。內有正行應于律法乃應爲沙門。夫爲梵志終日稱吉得生梵天者見人盡當生于彼處。但彼稱吉生于梵天。謂能滅衆惡修清淨行。是故說曰。非剃爲沙門稱吉爲梵志謂能滅衆惡是則爲道人
彼以無二 清淨無瑕 諸欲結解
是謂梵志
盡舍一切弊惡之法。出入行來周旋之處。言不及殺不害一切無所傷損。清淨無瑕永無諸縛。是故說曰。彼以無二清淨無瑕諸欲結解是謂梵志
出惡爲梵志 入正爲沙門
棄我衆穢行 是則爲舍家
梵志之行去諸惡法。內外清徹衆穢永盡。不懷悕望貢高于人。意定不移覺寤一切諸法之本。梵行已立所作已辨。更不複受有。修清淨行無所遺失。是故說曰。出惡爲梵志入正爲沙門棄我衆穢行是則爲舍家
人無幻惑意 無慢無愚惑
無貪無我想 是謂爲梵志
人之在世不懷幻惑。梵志自謂言。百劫一過大海之中。自然有幻惑食噉天下人。去諸憍慢不興著想。如來至真等正覺。離世八法不染于世。亦名爲比丘亦名爲沙門亦名佛。是故說曰。人無幻惑意無慢無愚惑無貪無我想是謂爲梵志
我不說梵志 托父母生者
彼多衆瑕穢 滅則爲梵志
所謂梵志從父母生多諸瑕穢。或複出家離諸世俗。修清淨行無選擇施平等無二不雜想施。或複施時求作國王生天。此名雜想之施。無雜想施者。盡爲一切不自爲己。是故說曰。我不說梵志托父母生者彼多衆瑕穢滅則爲梵志
身口與意 淨無過失 能攝叁行
是謂梵志
出言柔和初無罵詈。分別義趣如掌觀珠。音響清淨聽者樂受多所成就。淨無過失不觸娆人。是故說曰。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攝叁行是謂梵志
見罵見擊 默受不怒 有忍辱力
是謂梵志
擊人得擊罵人得罵。皆由不忍致此患害。夫能忍者戰中爲上。忍爲良藥能愈衆病。若有罵者默然不對。是故說曰。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出曜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