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燈論釋》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66卷30頁碼:P0051
唐 波羅頗蜜多羅譯

  《般若燈論釋》四 ▪第2页

  偈本龍樹菩薩 釋論分別明菩薩 / 大唐中印度叁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色。是義不然。何以故。異眼故。如瓶等。以前二門。見者不成故。複次分別丈夫以爲見者。無自體故。如偈言。離眼不離眼見者。不可得彼見者。自體有眼無眼不可見故。若謂見者有眼能見。此亦不然。何以故。由眼有體。見色得成。如火能燒。眼見亦爾。世谛中說。如此應知。若離彼眼。別有見者。盲人無眼。亦應能見。此義不然。複次鞞世師雲。見者合作。能見于色。如是應知。彼具業有故。此若無作。彼業具則無。譬如虛空。由有眼具見色爲業。知有見者。及彼見作。論者言。第一義中。于一切時。眼無有故。而立見者。是則不然。如偈曰

  見者無有故  能所二皆空

  釋曰。見者無體。則無所取。而言眼爲彼具。以此眼見者。是義不然。是故汝言具業有故者。彼因不成。亦違義故。過失如是。複次自乘人言。諸行因緣。依他故空。眼及彼我。俱不能見。是義應爾。而言所見能見都無體者。此義不然。何以故。彼識等果。四種有故。此若無者。彼識觸受愛。不名爲果。如生盲人。論者言。所見及見。此義不成。如先已破。今所謂者。如偈曰

  見所見無故  識等四種無

  釋曰。何故無。緣無故。以是義故。識等不成。能所既不成。譬喻亦無體。有人言。第一義中。有是識等。以彼取等果有體故。論者言。此應如是答。偈曰

  彼取緣等果  何處當可得

  釋曰。識等無故。取亦不成。偈義如此。攝受是取義。彼有幾種。謂欲取戒取我語取見取彼取緣有及生老死。如是過失。常隨逐汝。外人品初。舉譬喻等。成立眼見。如先已遮。彼耳聲等。例同前破。如偈曰

  耳鼻舌身意  聞者所聞等

  應知如是義  皆同眼見遮

  複次外人品初。說有是去。以作果者。是亦不然。如先偈說。是故去無性。去者亦複然。去時及諸法。一切無所有。以是義故。外人分別。有彼入起及去義者。此皆不成。如先說過。以入等體空令生信解。品義如此。是故得成。如無言說經。偈曰

  內外地界無二義  如來智慧能覺了

  彼無二相及不二  一相無相如是知

  又如金光女經言。文殊師利語彼童女。應觀諸界。童女答言。文殊師利。譬如劫燒時。叁界等亦爾。又說偈曰

  眼不能見色  意不知諸法

  此是無上谛  世間不能了

  又如般若波羅蜜經說。彼一切法。無知者。無見者。彼說法師。亦不可得。不可以心分別。不可以意能知。又如佛母經說。阿姊。眼不見色。乃至意不知法。如是菩提離故。眼色離。乃至菩提離故。意法離等。又如佛告極勇猛菩薩言。善男子。色不爲色境界。受想行識不爲識等境。以境界無故。極勇猛。色不知色。色不見色。若色不知不見。是爲般若波羅蜜。乃至受想行識不知不見亦複如是

  釋觀根品竟

  般若燈論釋觀五陰品第四

  複次欲令識知陰無性義。故有此品。有人言。第一義中。有諸入等。何以故。以陰攝故。若其無者。彼色入等。則非陰攝。如處空花。由有諸入彼陰攝故。如十種色入。一色陰攝。法入叁陰。謂受想行。及彼一分色陰所攝。彼意入識陰攝。以是因故。第一義中。有諸入等。論者言謂色陰者。略說二種。四大及所造。若叁世等一切差別總說色陰。彼眼等陰攝。外人欲爲因者。色粗易解。先分別說。如偈曰

  若離于色因  色則不可得

  釋曰。何等是彼色因。謂地等四種大。第一義中。若離此等。色不可得。而于世谛。依四大因。假施設色。第一義中。驗色無實。自因不受故。彼覺無體故。若自因不受。覺無體者。彼實非有。如軍衆等。色因不可取。色覺無自體。亦複如是。複次第一義中。色覺境界。體非實有。何以故。以覺故。譬如林等覺。複次第一義中。色聲句義。境界無實。何以故。以聞故。譬如軍等聲。若言受等諸陰非一向者。此義不然。何以故。識等心數。亦同遮故。非非一向。或謂第一義中。有彼實色。何以故。彼色變異。覺無別故。若物變異。覺亦別者。此世俗有。譬如瓶等。如青色別時。彼覺無異。以是義故。知有實色。論者言。第一義中。驗無體故。已觀因色。次遮四大。如偈曰

  若當離于色  色因亦不見

  釋曰。色聲香味觸等。此諸因色皆相離故。彼色因地等。不可見取。爲此義故。今造論者。初遮彼地。遮彼地等。有何所以。有大義故。雲何大義。如世谛中。從因起者。第一義中。體實無生。此無自體。如楞伽經偈曰

  離積聚無體  彼覺無可取

  故知緣起空  我說無自性

  無物從緣起  無物從緣滅

  起唯諸緣起  滅唯諸緣滅

  釋曰。以此方便。第一義中。地非實有。如是決定。彼因不可見。不見彼故。若不可見故。不見彼者。第一義中。彼不實有。如軍衆等。複次第一義中。地覺境界。體非實有。何以故。以覺故。如林等覺。複次第一義中。地聲句義境界無實。何以故。以聞故。譬如軍衆等聲。複次第一義中。自和合分。無彼異色。何以故。彼不可取。彼覺無體故。譬如地等自體。複次僧佉人言。汝言色等不異地等者。此成我所成。論者言。遮異故。非以不異令汝得解。汝邪分別言不異者我不受故。複次鞞世師言。汝出因者。非一向過。何以故。如不取燈。則無瓶覺。彼亦異故。論者言。汝不善說。我但遮彼。自和合支。不可取故。彼覺無體。不論余事。燈雖無體。而有寶珠藥草日月等光。彼瓶覺起。自和合支已外。更無異色可得。以是義故。汝喻非也。燈非彼瓶自和合支故。異門無體。非非一向過。如偈曰

  此物與彼物  異者則不然

  釋曰。此義如後當說。複次第一義中。燈與瓶異。此亦不成。以是義故。非非一向過。複次鞞世師言。彼軍衆等總實。以初起有故。汝言地等無實。立驗令解者。譬喻不成。論者言。軍衆諸枝。非彼軍衆總實初起之因。何以故。以總故。如樹根莖枝葉等諸分。彼軍衆象等諸分。非彼軍衆初起之因。何以故。彼非分故。譬如經等。亦非譬喻無體。如偈言。若當離于色。色因亦不見。如前立義出因譬喻。驗彼色等。無異地等。及彼地等。無異色等。異如前遮。不異後破。若不異者。乳即是酪。酪亦爲乳。以不異故。以是義故。此證得成。如楞伽經偈曰

  不異無有體  束蘆及別處

  若一若異等  凡夫妄分別

  釋曰。如色入等。彼欲成立。說因有故。以爲因者。此因不成。亦違義故。複次若汝分別離彼色因而有色者。此亦不然。何以故。有過失故。如偈曰

  離色因有色  色則墮無因

  釋曰。諸說無因者。言欲令無因有色彼應如是問縱令汝說與理相應。隨何等物。是汝所說無因種耶。不欲令爾。如偈曰

  無因而有物  終無有是處

  釋曰。此義雲何。以無譬喻。顯彼體故。若撥無因。有大過失。此執不成。如觀緣品中已破。僧佉言。第一義中。實有地等。色等無異故。如色自體。論者言。汝因不成。喻亦無體。色等無異。及色自體。前已遮故。複有人言。第一義中。有彼地等。何以故。彼果有故。此若無者。彼果不有。如虛空花。今有果色故。地等不無。此執不然。如偈曰

  若離色有因  此因則無果

  無果而有因  雲何有是義

  釋曰。若離色等果。有色因者。即是無果有因。何以故。以其異故。如竹篾等。又彼因者。亦色等聚故。由如此義。因果不成。如汝所說果有故。爲因違于義故。此執不成。複次分別此色。若有若無。二俱不然。因無用故。如偈曰

  色若已有者  則不待色因

  色若先無者  亦不待色因

  釋曰。色若先有。則不須因。何以故。以其有故。如彼瓶衣。色若先無。即是未有。如彼余物。義意如是。複次執無因者。謂因無體。是義不然。如偈曰

  無因而有色  是義則不然

  釋曰。于世谛中。色無因者。義亦不爾。複次毗婆沙師言。未來色有者。同前偈答。複次于世谛中因未取果。色則無體。而言有者。是義不然。以是因故。于一切時。執有四大及造色者。與義相違。如偈曰

  是故于色境  不應生分別

  釋曰。雲何分別。謂有實色。或因不異。及果不異地等色因如是色等形相差別。于此境界。不應分別。以不免前所說過故。欲得真實無分別智。聰慧眼者應善谛觀。如夢所見覺則不然。彼智亦爾。複有人言。先因功能次第相續後果起時。彼因功力相亦可見。如紫礦汁染白疊子。以熏習故次第相續。至後果時彼色可得。爲遮此執。故如偈曰

  若果似因者  此義則不然

  釋曰。此驗彼非果因。語義如是。何以故。第一義中。不欲令彼青等色經爲青等疊因以相似故。如余青疊等。僧佉人言。汝說彼余青疊因亦無者不然。何以故。汝立譬喻以無體故。論者言。汝不善說。彼疊起時。此因非分。以不成彼疊故。如是譬喻得成。複次自部人言。有相似因果。不相似因果。彼前後刹那。世雖有異。于物類中。如風燈焰。刹那起滅。此名相似因果。如燒木成灰。變乳爲酪等。此名不相似因果。論者言。彼相似因果。如先已遮。不相似者。此如今破。偈曰

  若果不似因  義亦不應爾

  釋曰。第一義中。驗此谷子。不爲芽因。何以故。不相似故。譬如碎瓦。或謂稻谷。是彼芽因。以谷有體。彼芽得有。可指示故。如大鼓聲。及麥芽等。論者言。汝不善說。諸有起者。一切遮故。以譬喻無體能成不足。有此過故。若謂彼眼等根生識等果。此不相似。非一向故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如破諸法。彼眼識等亦如是遮。更無異門故。非非一向過。如前所說有實地等彼果有故者。二皆不成。以違義故。複次毗婆沙者言。所作因有故。謂有爲法起時。一切相似不相似法。爲彼因故。譬喻無體。論者言。汝不善說。有簡別故。彼自分生不共等所作因能起者已遮故。品初已來此諸文句已遮四大及彼因色。令他解知色陰無體。余受陰等者。如偈曰

  受陰及心陰  想行一切種

  如是等諸法  皆同色陰遮

  釋曰。如遮色陰。受等亦爾。已說第一義中色非實有。自因不取故。彼覺無體故。如軍衆等。如是第一義中受心想觸。及作意等皆非實有。自因不取故。彼亦不取。如軍衆等。一切亦應如此類知。複次受等諸因所謂觸也及色明…

《般若燈論釋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