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五 ▪第2页
無著菩薩造 / 大唐天竺叁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得無上菩提。如此叁位。如佛勝鬘經說。如是聲聞次得緣覺後得作佛。如大譬中說。一者先見谛位。二者佛空時生。自能修禅舍于生身而受化身。叁者當得無上菩提。已說求一乘。次說求明處。偈曰
菩薩習五明 總爲求種智
解伏信治攝 爲五五別求
釋曰。菩薩習五明總爲求種智者。明處有五。一內明。二因明。叁聲明。四醫明。五巧明。菩薩學此五明總意爲求一切種智。若不勤習五明。不得一切種智故。問別意雲何。答解伏信治攝爲五。五別求如其次第學。內明爲求自解學。因明爲伏外執學。聲明爲令他信學。醫明爲所治方學。巧明爲攝一切衆生。已說求明處。次說求長養善根。所謂作意滿足諸波羅蜜。此作意有四十四種。初謂知因作意。乃至最後謂知我勝作意。此等作意今當顯說。偈曰
知因及念依 共果與信解
四意隨次第 修習諸善根
釋曰。此偈有四種作意。一知因作意。二念依作意。叁共果作意。四信解作意。菩薩最初住性而作是念。我今自見波羅蜜性知可增長。是名知因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已發大心諸波羅蜜決定當得圓滿。何以故。以此大心爲依止故。是名念依作意。次作是念。我已發心。爲利自他勤修諸波羅蜜。此果若共即願受之。若不共他即願不受。是名共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勤行自他利時。應通達涅槃真實方便。所謂不染叁輪如過去諸佛曾解。未來諸佛當解。現住諸佛今解。我皆正信。是名信解作意。如是後後作意應知。次第亦爾。偈曰
得喜有四種 二惡不能退
應知隨修意 此複有四種
釋曰。此偈有叁種作意。一得喜作意。二不退作意。叁隨修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信解諸波羅蜜得四種喜。謂障斷喜聚滿喜。攝自他二利喜。與依報二果喜。是名得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爲成就自他佛法修行諸波羅蜜時。雖遇惡人違逆惡事逼惱終無退心。是名不退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爲得無上菩提。于諸波羅蜜應起四種隨修。所謂應忏悔六波羅蜜諸障。應隨喜六波羅蜜諸行。應勸請六波羅蜜法義。應以六波羅蜜回向無上菩提是名隨修作意。偈曰
淨信及領受 樂說與被鉀
起願亦悕望 方便複七種
釋曰。此偈有七種作意。一淨信作意。二領受作意。叁樂說作意。四被鉀作意。五起願作意。六悕望作意。七方便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應于諸波羅蜜法義起深信力持。是名淨信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諸波羅蜜法義。應一向起求不生誹謗。是名領受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以諸波羅蜜法義開示他人。是名樂說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令諸波羅蜜滿足起大勇猛。是名被鉀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爲滿足諸波羅蜜願值滿足諸緣。是名起願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求正成就緣。是名悕望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思惟諸波羅蜜業伴方便。是名方便作意。此中被鉀作意。起願作意。悕望作意。教授中當分別。偈曰
勇猛及憐愍 如是二作意
應知二差別 一一有四種
釋曰。此偈有二種作意。一勇猛作意。二憐愍作意。此二各有四種差別。菩薩思惟方便已。次作是念。我今應起四種勇猛爲堅牢故。爲成熟故。爲供養故。爲親近故。爲堅牢者六。六波羅蜜修。所謂六施乃至六智。六施謂施施乃至施智。戒等六種亦複如是。爲成熟者。以諸波羅蜜爲攝物方便成熟衆生。爲供養者以檀爲利益供養。以戒等爲修行供養。爲親近者。親近不倒教授諸波羅蜜人。是名勇猛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起四無量心。諸波羅蜜現前時應起慈心。悭等現前時應起悲心。他人諸波羅蜜現前時應起喜心。他人信諸波羅蜜時應起無染心。是名憐愍作意偈曰
有羞亦有樂 及以無屈心
修治與稱說 此複爲五種
釋曰。此偈有五種作意。一有羞作意。二有樂作意。叁無屈作意。四修治作意。五稱說作意。菩薩次作是念。若我于諸波羅蜜。懈怠不作及以邪作。應起深慚愧等。應轉檀等不轉是名有羞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所緣諸波羅蜜境界。應持心不亂。是名有樂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退諸波羅蜜方便作怨家想。是名無屈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諸波羅蜜相應諸論。應善集修治。是名修治作意。次作是念。我今爲生他解。應如其根器應贊揚諸波羅蜜法義。是名稱說作意。偈曰
依度得菩提 非隨自在等
過惡及功德 此二亦應知
釋曰。此偈有二作意。一依度作意。二應知作意。菩薩如前稱揚已。次作是念。我今依止諸波羅蜜得大菩提。非依自在天等。是名依度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知障諸波羅蜜過惡及諸波羅蜜功德。是名應知作意。偈曰
喜集及見義 樂求求四種
平等無分別 現持當緣故
釋曰。此偈有叁種作意。一喜集作意。二見義作意。叁樂求作意。菩薩知已。次作是念。我應歡喜聚集福智二聚。是名喜集作意。次作是念。我今見諸波羅蜜自性。能得無上菩提利益。是名見義作意。次作是念。今見是利應起四求。一求平等。止觀雙修故。二求無分別。叁輪清淨故。叁求現持。求持能成諸度法義故。四求當緣。求未來成就諸度緣故。是名樂求作意。偈曰
七非有取見 四種希有想
翻此非希有 此想亦有四
釋曰。此偈有叁種作意。一見非有取作意。二希有想作意。叁非希有想作意。菩薩樂求已。次作是念。七種非有取。我今應見。一非有爲有非有取。二過失非失非有取。叁功德非德非有取。四非常爲常非有取。五非樂爲樂非有取。六非我爲我非有取。七寂滅非滅非有取。如來爲對治此七非有取。次第說空等叁叁昧。及說四種法優陀那。是名見非有取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諸波羅蜜。應起四種希有想。所謂大想廣想不求報恩想不期果報想。是名希有想作意。次作是念。翻此希有于諸波羅蜜亦有四種非希有想。所謂由諸波羅蜜廣大故。能得無上菩提。能住自他平等。能不求一切世間供養。能不求過諸世間勝身勝財。是名非希有想作意。偈曰
離墮衆生邊 大義及轉施
究竟與無間 如是複五種
釋曰。此偈有五種作意。一離邊作意。二大義作意。叁轉施作意。四究竟作意。五無間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應以諸波羅蜜于一切衆生轉。是名離邊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以諸波羅蜜廣饒益一切衆生。是名大義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所有諸波羅蜜功德願施一切衆生。是名轉施作意。次作是念。願一切衆生所有諸波羅蜜叁處究竟。謂菩薩地究竟。如來地究竟。利益衆生究竟。是名究竟作意。次作是念。我應修習諸波羅蜜于一切時無有間斷。是名無間作意。偈曰
方便恒隨攝 心住不顛倒
于退則不喜 進則歡喜生
釋曰。此偈有叁種作意。一隨攝作意。二不喜作意。叁歡喜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應住不顛倒心于佛所知應以諸波羅蜜恒時隨攝。是名隨攝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退屈諸波羅蜜者不應生悅。是名不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增進諸波羅蜜者應生慶悅。是名歡喜作意。偈曰
相似不欲修 真實欲修習
不隨及欲得 欲得有二種
釋曰。此偈有四種作意。一不欲修作意。二欲修作意。叁不隨作意。四欲得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今于相似諸波羅蜜不應修習。是名不欲修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真實諸波羅蜜應勤修習。是名欲修作意。次作是念。我今于諸波羅蜜障礙作意應斷。是名不隨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欲得授記位諸波羅蜜。欲得決定地諸波羅蜜。是名欲得作意。偈曰
定作未來行 常觀他行滿
信解自第一 知體無上故
釋曰。此偈有叁種作意。一定作作意。二觀他作意。叁我勝作意。菩薩次作是念。我見當來諸趣以智方便一切波羅蜜決定當行。是名定作作意。次作是念。我今應觀十方諸大菩薩諸波羅蜜得滿足時願我亦得滿足。同一事故。是名觀他作意。次作是念。我今自信所行諸波羅蜜。于諸行中最爲第一。何以故。我觀此體更無上故。是名我勝作意。偈曰
以此諸作意 修習于諸度
菩薩一切時 善根得圓滿
釋曰。此偈總結前義應知。已說求長養善根。次說求法差別。偈曰
求法謂增長 上意及廣大
有障亦無障 及以諸神通
無身亦有身 得身及滿身
多慢及少慢 及以無慢故
釋曰。求法有十叁種差別。一者增長求。謂以正聞增長信故。二者上意求。謂在佛邊受法流故。叁者廣大求。謂得神通菩薩具足遠聞諸佛法故。四者有障求。謂初增長信者故。五者無障求。謂上意求者故。六者神通求。謂廣大求者故。七者無身求。謂聞思慧無法身故。八者有身求。謂修慧有多聞熏習種子身故。九者得身求。謂初地至七地。十者滿身求。謂八九十地。十一者多慢求。謂信行地。十二者少慢求。謂初七地。十叁者無慢求。謂後叁地。已說求法差別。次說求法因緣。偈曰
爲色爲非色 爲通爲正法
相好及病愈 自在無盡因
釋曰。求法有四因緣。一爲色。二爲非色。叁爲神通。四爲正法。爲色者。相好因故。爲非色者。滅煩惱病因故。爲神通者。自在因故。爲正法者。無盡因故。如梵天王問經說。菩薩求法具足四想。一者如妙寶想。難得義故。二者如良藥想。除病義故。叁者如財物想。不散義故。四者如涅槃想。苦滅義故。由法是相好莊嚴因故如妙寶想。由法是滅煩惱病因故如良藥想。由法是神通自在因故如財物想。由法是正法無盡因故如涅槃想。已說求法因緣。次說求遠離分別。偈曰
無體體增減 一異自別相
如名如義者 分別有十種
釋曰。有十種分別。一者無體分別。二者有體分別。叁者增益分別。四者損減分別。五者一相分別。六者異相分別。七者自相分別。八者別相分別。九者如名起義分別。十者如義起名分別。般若波羅蜜經中爲令諸菩薩遠離此十種分別故說十種對治。爲對治無體分別故。經言有菩薩菩薩。爲對治有體分別故。經言不見菩薩等。爲對治增益分別故。經言舍利弗色自性空。爲對治損減分別故。經言非色滅空。爲對治一相分別故。經言若色空非色。爲對治異相分別故。經言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爲對治自相分別故。經言此色唯名。爲對治別相分別故。經言色不生不滅非染非淨等。爲對治如名起義分別故。經言名者作客故如名義不應著。爲對治如義起名分別故。經言一切名不可見不可見故如義名不應著。已說求遠離分別。次說求法大偈曰
菩薩勝勇猛 二求得真實
隨順諸世間 功德如海滿
釋曰。求法有叁種大。一者方便大。由最上精進求世谛第一義谛。真實不顛倒故。二者他利大。由作世間依怙以第一義安置故。叁者自利大。由一切功德如海滿足故。述求品究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乘莊嚴經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8】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