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莊嚴經論》七
無著菩薩造 / 大唐天竺叁藏波羅頗蜜多羅譯
教授品第十五
釋曰。已說菩薩隨修。次說如來教授。偈曰
行盡一僧祇 長信令增上
衆善隨信集 亦具如海滿
釋曰。行盡一僧祇長信令增上者。若諸菩薩行行盡一阿僧祇劫。爾時長養于信方至上品。問獨信增耶。答衆善隨信集亦具如海滿。謂于信增時一切衆善隨信聚集。亦得具足如大海水湛然圓滿。偈曰
聚集福德已 佛子最初淨
極智及軟心 勤修諸正行
釋曰。聚集福德已者。如前所說聚集故。佛子最初淨者。令護清淨故。及于大乘作正直見。不顛倒受義故。極智者。得多聞故。軟心者。離諸障故。勤修諸正行者。有堪能故。偈曰
自後蒙諸佛 法流而教授
增益寂靜智 進趣廣大乘
釋曰。自後蒙諸佛法流而教授者。此諸菩薩從此已後。蒙諸佛如來以修多羅等法而爲說之。譬如爲說十地經。增益寂靜智進趣廣大乘者。此菩薩若得教授則增益奢摩他智。于廣大乘而能進修。如是得教授已。次起六種心。偈曰
想名及了句 思義亦義知
法總亦義求 六心次第起
釋曰。六心者。一根本心。二隨行心。叁觀察心。四實解心。五總聚心。六悕望心。想名者。謂根本心。初于修多羅等法觀察無有二義。唯想名聚故。了句者。謂隨行心。次隨諸句決了差別及次第故。思義者。謂觀察心。次于彼義內正思惟故。義知者。謂實解心。于彼思義如實知故。法總者謂總聚心。更聚前法複總觀故。義求者。謂悕望心。于彼義趣求得意故。如是起六心已。次起十一種作意。偈曰
有求亦有觀 一味將止道
觀道及二俱 拔沈並抑掉
正住與無間 于中亦尊重
置心一切緣 作意有十一
釋曰。十一種作意者。一有覺有觀作意。二無覺有觀作意。叁無覺無觀作意。四奢摩他作意。五毗缽舍那作意。六二相應作意。七起相作意。八攝相作意。九舍相作意。十恒修作意。十一恭敬作意。有求者。謂有覺有觀作意。此作意以意言相續觀察諸法。有觀者謂無覺有觀作意。此作意雖離于覺亦以意言相續觀察諸法。一味者。謂無覺無觀作意。此作意離于意言而相續觀察諸法。止道者。謂奢摩他作意。此作意但緣諸法名。觀道者。謂毗缽舍那作意。此作意但緣諸法義。二俱者。謂二相應作意。此作意能一時緣名義拔沈者。謂起相作意。此作意若緣名心沈即能策起。抑掉者。謂攝相作意。此作意若緣義心散即能攝持。正住者。謂舍相作意。此作意若心平等能住舍心。無間者。謂恒修作意。此作意能依正住修習無廢。尊重者。謂恭敬作意。能于習時尊重名義。如是起十一種作意已。複應修習九種住心。偈曰
系緣將速攝 內略及樂住
調厭與息亂 或起滅亦爾
所作心自流 爾時得無作
菩薩複應習 如此九住心
釋曰。九種住心者。一安住心。二攝住心。叁解住心。四轉住心。五伏住心。六息住心。七滅住心。八性住心。九持住心。此九住教授方便。應知系緣者。謂安住心。安心所緣不令離故。速攝者。謂攝住心。若覺心亂速攝持故。內略者。謂解住心。覺心外廣更內略故。樂住者。謂轉住心。見定功德轉樂住故。調厭者。謂伏住心。心若不樂應折伏故。息亂者。謂息住心。見亂過失令止息故。或起滅亦爾者。謂滅住心。貪憂等起即令滅故。所作心自流者。謂性住心。所作任運成自性故。爾時得無作者。謂持住心。不由作意得總持故。如是修習得住心已。次令此心得最上柔軟。偈曰
下倚修令進 爲進習本定
淨禅爲通故 當成勝軟心
釋曰。下倚修令進爲進習本定者。菩薩得住心時。應知已得下品身倚心倚。爲增進此倚更修根本禅定。問更修本定爲何功德。答淨禅爲通故當成勝軟心。諸菩薩爲起諸神通故。爲欲成就最勝柔軟心故。是故進修本定。問起諸神通欲何所作。勝柔軟心複雲何成。偈曰
起通遊諸界 曆事諸世尊
最上軟心得 供養諸佛故
釋曰。起通遊諸界曆事諸世尊者。諸菩薩欲往無量世界。欲經無量劫數。欲曆無量諸佛。欲承事供養及聞正法。爲此事故起諸神通。問何故作此事。答最上軟心得供養諸佛故。由供養諸佛爲因故。更得成就第一勝柔軟心。如是得勝心已。便得諸佛之所稱揚。偈曰
未入淨心前 五種稱揚得
器體成淨故 堪進無上乘
釋曰。未入淨心前五種稱揚得者。謂此菩薩于淨心地前。先得如來稱揚。其五種功德問此稱揚于菩薩有何利益。答器體成淨故堪進無上乘。此菩薩得如來稱揚已。便成就清淨器體。于無上乘則堪進入。問如來稱揚彼菩薩。何等五功德。偈曰
念念融諸習 身倚及心倚
圓明與見相 滿淨諸法身
釋曰。五功德者。一者融習。二者身倚。叁者心倚。四者圓明。五者見相。融習者。一一刹那消融一切習氣聚故。身倚者。修習輕安遍滿身故。心倚亦爾。圓明者。圓解一切種空離分數故。見相者。見無分別相爲後清淨因故。滿淨諸法身者。爲滿爲淨一切種法身。常作如是五因故。問何時滿何時淨。答十地時滿。佛地時淨。此中應知五種功德。前叁是奢摩他分。後二是毗缽舍那分。菩薩于此時中于世間法皆得具足。如是得稱揚已。次起通達分善根。偈曰
爾時此菩薩 次第得定心
唯見意言故 不見一切義
釋曰。此菩薩初得定心離于意言。不見自相總相一切諸義。唯見意言。此見即是菩薩暖位。此位名明。如佛灰河經中所說明。此明名見法忍。偈曰
爲長法明故 堅固精進起
法明增長已 通達唯心住
釋曰。此中菩薩爲增長法明故起堅固精進。住是法明通達唯心。此通達即是菩薩頂位。偈曰
諸義悉是光 由見唯心故
得斷所執亂 是則住于忍
釋曰。此中菩薩若見諸義悉是心光。非心光外別有異見。爾時得所執亂滅。此見即是菩薩忍位。偈曰
所執亂雖斷 尚余能執故
斷此複速證 無間叁摩提
釋曰。此中菩薩爲斷能執亂故。複速證無間叁摩提。問有何義故此叁摩提名無間。答由能執亂滅時爾時入無間。故受此名。此入無間即是菩薩世間第一法位。隨其次第說暖等諸位已。次說見道起。偈曰
遠離彼二執 出世間無上
無分別離垢 此智此時得
釋曰。遠離彼二執者。所執能執不和合故。出世間無上者。得無上乘故。無分別者。即彼二執分別無故。離垢者。見道所斷煩惱滅故。菩薩爾時名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偈曰
此即是轉依 以得初地故
後經無量劫 依淨方圓滿
釋曰。此即是轉依以得初地故者此離垢。即是菩薩轉依位。何以故。得初地故。問依極淨耶。答後經無量劫依淨方圓滿。非于此初即得極清淨。由後經無量阿僧祇劫。此依方得清淨圓滿故。偈曰
爾時通法界 他自心平等
平等有五種 五無差別故
釋曰。爾時通法界他自心平等者。菩薩于初地即得通達平等法界。由此通達故能觀他身即是自身。亦得心平等。問此時得幾種心平等。答平等有五種。五無差別故。何謂爲五。一者無我平等。謂于自他相續不見有我。無差別故。二者有苦平等。謂于自他相續所有諸苦。無差別故。叁者所作平等。謂于自他相續欲作斷苦。無差別故。四者不求平等。謂于自他所作不求反報。無差別故。五者同得平等。如余菩薩所得我得亦爾。無差別故。偈曰
諸行虛分別 淨智了無二
解脫見所滅 如是說見道
釋曰。諸行虛分別淨智了無二者。此中菩薩于叁界諸行唯見不真分別。以極淨智了彼無二。淨智者。出世間故。無二者。二執無故。彼無二體即法界也。解脫見所滅如是說見道者。謂解脫見道所滅煩惱。法界即是解脫。若見解脫滅煩惱時。說名菩薩初得見道。偈曰
無體及似體 自性合叁空
于此叁空解 此說名解空
釋曰。叁空者。一無體空。謂分別性。彼相無體故。二似體空。謂依他性。此相如分別性無體故。叁自性空。謂真實性。自體空自體故。此偈顯菩薩得空解脫門。偈曰
應知緣無相 悉盡諸分別
此中無願緣 不真分別盡
釋曰。此偈上半顯得無相解脫門。下半顯得無願解脫門。應知此中菩薩具得叁解脫門。偈曰
此時所得法 一切菩提分
應知彼菩薩 同得如見道
釋曰。一切菩提分者。謂四念處等。彼菩薩得見道時亦得此法。偈曰
覺世唯諸行 無我唯苦著
無義自我滅 大義依大我
釋曰。覺世唯諸行無我唯苦著者。此菩薩覺諸世間但是諸行實無有我。衆生計著唯著苦耳。無義自我滅者。謂染汙身見滅故。大義者。利益一切衆生故。大我者。以一切衆生爲自己故。此中菩薩滅自我見。依大我見作衆生利益事。是謂大義依大我。偈曰
無我複我見 無苦亦極苦
益彼不求報 以利自我故
釋曰。此中諸菩薩。無我者。謂無自身無義我見。複我見者。謂有他身大義我見。無苦者。謂無自身所起諸苦。亦極苦者。謂有他身所起諸苦。益彼不求報者。無悕望故。何以故。以利自我故。諸菩薩利益衆生時。即是利益自我。是故無外希望。偈曰
自脫心最上 他縛即堅廣
苦邊不可盡 如是應勤作
釋曰。自脫心者。謂滅自見道所斷煩惱故。最上者。此解脫由無上乘故。他縛即堅廣者。由一切衆生相續所起煩惱故。苦邊不可盡者。衆生界無邊如虛空故。如是應勤作者。衆生如是苦。菩薩應爲衆生斷苦。作邊作已複作。不應休息故。偈曰
自苦不自忍 豈忍他諸苦
此生及窮生 翻彼謂菩薩
釋曰。衆生于一期生苦及窮生死際。不可思議苦無能忍受者。此菩薩翻彼不能忍受。悉能爲之忍受故。言翻彼謂菩薩。偈曰
于他行等愛 利彼不退轉
希有非希有 他利自利故
釋曰。于他行等愛利彼不退轉者。菩薩于一切衆生行。平等愛心無有差別。若求樂利益。若行樂利益。若求行時。利益之心無有退轉。希有非希有他利自利故者。此不退轉事于諸世間希有最上。然此希有亦非希有。何以故。他得益時即是菩薩自得益故。偈曰
余地說修道 二智勤修習
無分別建立 淨法及衆生
釋曰。余地者。謂後九地。問余地何所修。答二智勤修習。二智…
《大乘莊嚴經論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