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經贊述》下 ▪第4页
大乘 基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二疑也。謂有疑曰。前說菩薩不見彼是衆生不見我爲菩薩不見清淨佛國者。何以故。爲諸法無故不見。爲諸佛自不見耶。今此之文有其二。初明佛有能見故說五種眼。次如恒沙中已下明有所見。前中五眼即爲五段。一一中初佛問次善現答。此初明有肉眼也。無著雲自下第二爲無上見智淨具足故。于中文有其叁。初明爲無上見淨具足故說佛有五眼。次如恒河中下明爲無上智淨具足故說佛知衆生心。後若有人滿下明爲福自在具足故。初中五眼爲五段。如前可知也。謂外有疑。向說以無分別智內證真理是真莊嚴。于諸外相證真理時都不見故。謂佛唯有慧眼觀理無余眼也。爲釋此故說佛有五眼也。論意如此。又論雲于中略說有四種眼。謂色攝第一義谛攝世谛攝。一切種一切應知攝。色攝複有二種。謂法果修果。此爲五眼粗境界故。是初色攝。解雲肉天二眼色根爲性。謂淨色四大所造或異熟長養說名肉眼。此謂法果也。此通余界及四禅。若修禅除擁而得者此謂修果也。唯四禅地有。謂于諸色內外兩邊裏表上下皆悉能見也。論雲第一義智力故世智不顛倒轉。是故第一義谛攝在先。于中爲人說法。若彼法爲彼人施設。此智說名法眼者。謂要慧眼觀理故。法眼知機說法得不顛倒爲人說也。此意雲所诠能诠觀理觀事觀理知機如次慧法眼也。論雲一切應知中一切種無功用智說名佛眼。龍樹菩薩說約人差別。謂在凡夫名肉天眼。在二乘名慧眼。在菩薩名法眼。在如來名佛眼。此亦無妨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述曰。此明有後四眼也釋義如上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述曰。世親雲。上來說如來有五眼明有能見自下明知衆生種種差別亦顯有所見謂雖無遍計所執實衆生而可度可見。非無因緣假衆生而可見也。雖無作用緣。而有功能緣可得故。謂于因果之上不見彼所執實人法不得。故名衆生及國土空。非佛無眼而不見。亦非實無衆生可見。有彼因緣顛倒虛妄假法故。就此之中文有其五。初佛問恒沙。次善現答是沙。次寄恒沙爲喻問。次善現答甚多。第五佛廣成。此初也。無著雲。上來爲應知中證故安立見。爲教彼彼衆生寂靜心故安立智者。謂以肉天眼爲其前導故。而起慧法眼觀理知機爲他說法故也。前說爲見淨者顯證故。今說爲智淨者顯教授故。謂衆生中若有貪心無貪心等。如來悉觀知而教授之令舍染進善也。言所有沙佛說是沙不者。謂于因緣沙中佛說爲所執實沙不。問意如此也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述曰。此第二答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
述曰。此第叁寄沙喻多也。謂此且舉少分。談實衆生無有邊限。非只如爾許沙也
甚多世尊
述曰。此第四文也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
述曰。此第五如來成。于中初標次釋。此初也。若幹種心者。謂六識差別顛倒心諸虛妄心皆顛倒故。以離實念故說名顛倒。離實念者。謂遠離四念處故名不住彼實智。如是等心如來悉知也。無著雲若幹種心者應知有二種。謂染及淨即是共欲心離欲心等。記如是等衆生心如來知故。並教令斷惡起善名爲智淨故。論雲爲教彼彼衆生寂靜心故安立智也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
述曰。此釋中初明顛倒心非真住。次顯虛妄之相。此初也。如來說諸心住者謂虛妄心。皆爲非心者謂非真住心。住四念處名真住故。住真如理名真住故。是名爲心者謂是虛妄顛倒心也。無著雲。此智淨中說心住即非心住。如是見淨中何故不說眼則非眼耶。以一住處故見智淨後安立第一義故初亦得成就。子雲凡夫之心初妄後可成真故。于智淨中說心住非心住。佛眼一得已去圓滿足更無初後轉別異故。不說眼即非眼也。其意論文難曉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述曰。世親雲此示彼相續顛倒也。謂以過去未來故不可得。現在心虛妄分別故不可得。如是示彼心住顛倒諸識虛妄。以世觀故。無著雲。過去未來已滅未生故現在者第一義故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述曰。世親釋雲此爲第二段疑第叁文也。謂複有疑。向說心住顛倒。若如是福德亦是顛倒若是顛倒何名善法。爲斷此疑故。示現心住雖顛倒所行福德非也。以是佛智根本故。由行施時不著自身等但求無上菩提。所以功德甚多也此中初佛問。次善現答。後如來成。此初也。謂若將七寶等施。爲求般若聽聞修學。當成佛故其福甚多也。無著雲。此即無上見智淨中第叁爲福自在具足故也。謂若爲般若行施等故福法成滿也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述曰。此第二答也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述曰。此第叁如來成也。若福德有實者。謂說若爲般若故行施。如爲自體故行施。實有者佛則不說爲得福多也。以叁事體空行施不同著果報等行施故。如來說福多也以此准知。前以財命等施校量不及受持此經者。謂不能亡相故不求菩提故也。謂若舍身命之時。但于少少饑餓衆生有益非能廣利。若持般若者。當得成佛濟利甚多故功德勝也。若橫望言之舍身極苦。望豎說者不及持經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述曰。世親雲。上來破于本處生疑竟。自下第二有四疑。展轉釋疑故生也。此爲大段第叁破疑顯是展轉中第一大段也。于中文叁。一者以相好身爲佛疑。二者汝勿謂下疑佛有說。叁者頗有衆生下疑無人信。此爲初也。謂疑曰若諸佛以無爲法得名。雲何諸佛成就八十種好叁十二相而名爲佛耶。解雲此于前說雲如來者即諸法真如以生疑也。就此之中有二。初破于色身生疑。次破于相好生疑前中複二。初佛問次善現答。此初也。問意雲法身真佛可以作報身形好而見不。又可圓光一尋等隨好色身以見法身佛不。無著雲。此第叁爲隨形好身具足故。問意雲。佛隨機故而有報化隨好之色身。真理法亦有色性無差別之好。今問法身可差別之形好以見不。爲令衆生內證法身圓滿故外得形好之身具足。故有此文也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述曰。此第二答中初標次釋。此初也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述曰。此釋也。如來說具足色身者。謂報化隨好之身。即非具足色身者。非是法性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者。是名報化身也。無著雲。隨機現形有報化之形好。內證無相而有法身之好色性。由內證法性色身故。外具形好之身皆得圓滿。然形好之身即非法性之具足色身也。謂法身猶如虛空。雖無形相而于鏡中現虛渙影像。法身亦爾。雖無形相而于鏡智現報化身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述曰。世親雲。此第二破于相好生疑也。于中初問次答。此初也。問意雲。可以叁十二相見法身無相佛不。無著雲。此第四爲相身具足故。問意雲。佛有叁身。謂法身報化身。然報化身有叁十二差別之相。法身亦有無差別法性之相。今問法身可以差別之相好以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述曰。此第二答中初標也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述曰。此第二釋也。世親雲。如來非諸相具足者。謂差別叁十二相也。即非具足者。非法身無差別相具足也。是名諸相具足者。是外形相也。無著雲。法身雖無形相而有法性之相。謂理媚曰相也。于外化中亦有形相。爲令衆生得此種圓滿故。謂內證真理無相之相故。而外具有相之相也。然有相之相即非無相之相。是名諸相具足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述曰。世親雲此第叁段疑第二文也。謂有疑曰。若如來具足色身成就不可得見。若相成就不可得見。雲何如來說法耶。爲破此疑故也。于中初敕勿懷疑。次人言謗佛。後總結成。此初也。佛告善現雲。汝勿謂法身如來作是念言我當有所說。法身佛本無有念亦無有所說故。無著雲此第五爲語具足故。謂化報隨機而有言說。法身幽寂無說無形。內證無言理外能爲他說。爲令得此故言爲語具足故也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述曰。此第二文也。謂若有法身有所說法者。即謗法佛也。寂寞無言故。問若爾者何故前言應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耶。答彼推功歸本故。要內證真說于外可能說。所以喚法身無說。是真說也問何故楞伽經雲。法身說離相離言法。報身說十地法六波羅蜜法。化身說叁乘法耶。准此法身亦說故。答說有二種。一者起作說謂有說說也。二者無起作說謂無說說。前是報化後即法身。彼據不說之說。此約有說之說故不相違。雲何法身爲不說說。謂由衆生證達理故了解一切名法身說。如聞說法而了達故名之爲說也。猶如有人若語若不語令他解了名說法也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述曰。此第叁結也。說法者者謂總舉說法也。無法可說者。謂真理中無有少法可說也。謂要達遍計所執空無而說。是名說法也。若執真如爲實無說即非說法也。無著雲。報化有說法身無說。若言法身有說如報化者。即爲謗法佛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述曰。舍衛漏此文。世親此第叁疑中第叁文也。謂有疑曰。若言諸佛說者是無所說法不離于法身亦是其無。有何等人能信如是甚深法界耶。就釋此疑中。初善現問次如來答。此初也。無著雲。第六心具足中複有六種。一者念處。二者正覺。叁者施設大利法。四者攝取法身。五者不住生死涅槃。六者行住淨。此爲初也。問意雲。如來在世慈悲平等爲衆生說。有能聽聞而起思念如理作意如法修行法隨法行當得成佛。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諸惡…
《金剛般若經贊述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