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經疏》叁 ▪第4页
西明寺沙門圓測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攝衆。即歎僧寶。此即初也。然此頌文。諸說不同。若依本記。頌初二句。明佛叁業。具足五義。一世尊者。威德具足。二導師者。智慧具足。叁金剛體者。法身具足。四心行寂滅者。解脫具足。五轉法輪者。化他具足。解雲五中金剛體者。歎法身德。余之叁句。歎受用身。轉法輪者。贊其化身。叁身別相。具如別章。一雲。初二句。贊佛叁密。初之一句。贊佛身密。具一切德。衆所尊重。名爲世尊。相好圓滿。引導衆生。名爲導師。其身不壞。猶如金剛。故名金剛體。于後句中。贊二種密。初之四字。贊其意密。內證真如。離能所相。故名心行寂滅。後之叁字。贊其語密。遠近同聞。無所壅隔。名轉法輪。若廣分別。如叁密經
經。八辨洪音爲衆說。時衆得道百萬億
釋曰。第二贊佛說法。文有兩節。初贊妙辨。後贊德益。言詞巧妙爲辨。遠近皆遍曰洪。言八音者。如梵魔喻經雲。佛說法聲。有其八種。一最好聲。二易了聲。叁濡軟聲。四調和聲。五慧聲。六不誣聲。七深妙聲。八不女聲。又璎珞經。有八種聲。謂內外因果。及四無礙聲。即爲八也。又賢愚經。十住斷結經等。亦說八種。與此不同。恐繁不述。言時衆得道百萬億者。第二贊衆得益。如經可知
經。時六天人皆出家道。成比丘衆菩薩行
釋曰。第叁歎佛攝衆。謂說法時。六欲諸天。及人民衆。成出家道。及菩薩行等。問如何六天有出家衆益。依本記雲。出家二種。一心出家。二形出家。今六欲天。依于佛法。皆出生死家。故不相違
經。五忍功德(至)能盡原
釋曰。上來略歎佛德訖。自下第二二十五偈。廣歎五忍。于中有二。初有一頌。總歎五忍。後佛衆下二十四頌。別贊五忍。此即初也。文有叁節。初之一句。贊所了法。次有一句。辨能了人。後有二句。顯其勝劣。此明除佛以外。障未除故不能窮盡。故不名智但名爲忍。唯佛一人。能盡忍源。障已盡故
經。佛衆法海叁寶藏。無量功德攝在中
釋曰。自下第二有二十四頌。別贊五忍。文別有四。一有五偈。歎伏忍。二善覺下五偈。歎信忍。叁炎慧下有四偈。歎順忍。四遠達下有十偈。合釋無生寂滅二忍。就伏忍中。文別有叁。初有一偈半。頌方便。次有一偈。顯正位。後二偈半。顯勢力。前中有叁初之二句。信所依境。次有二句。明發信心。後有二句。配屬王位。此即初也。釋叁寶義。具如別章
經。十善菩薩(至)苦輪海
釋曰。第二明其發心。依本記雲。十信菩薩。由發大心。求出叁界。雖未即能永出叁界。以能遠離叁惡道苦。是故總言長別叁界
經。中下品(至)鐵輪王(或有本雲寶者謬也)
釋曰。第叁配屬王位。謂十善業道中下品者。得粟散王。若上品者。得鐵輪王。小王衆多。猶如散粟。從喻立號。名粟散王。依本業經。十善有叁。上品鐵輪。中品粟散。下品人王
經。習種(至)四天下
釋曰。第二一偈。頌其正位。謂十住菩薩習種性。作銅輪王。王二天下。十行菩薩性種性。銀輪王。王叁天下。十回向菩薩道種性。金輪王。王四天下。言七寶者。輪寶。主兵臣寶。主藏臣寶。象寶。馬寶。女寶。如意珠寶。問如是七寶。四種輪王。皆具有不。答皆悉具有。而勝劣異。故大婆沙叁十卷雲。諸轉輪王。力亦不定。王四洲者。有那羅延力(那羅延者。此名人種。人與天女和合王而生。根本是人種類。故名人種)。王叁洲者。有代根伽力。王二洲者。有缽羅塞建提力(是大力鬼神是鬼趣攝也)。王一洲者。有摩诃路健那力(此名露形是人中神)。此四輪寶。亦有差別。王四洲者。有金輪寶。其量正等四俱盧舍。王叁洲者。有銀輪寶。其量正等叁俱盧舍。王二洲者。有銅輪寶。其量正等二俱廬舍。王一洲者。有鐵輪寶。其量正等一俱盧舍。如四輪寶有此差別。應知余寶亦有勝劣。謂王四洲者。余寶最勝。乃至一洲者。余寶最劣
經。伏忍聖胎(至)十賢心
釋曰。第叁顯其勢力。文別有二。初之一偈。對佛辨力。後一偈半。就菩薩辨。前中有二。初之二句。標叁伏忍。後有二句。正贊勢力。此即初也。若依本記。初句總標叁十忍。次句別配叁位。言十信者。即十信位。十止者。即十解位。十堅心者。即十行位。今解不爾。十信即十解。亦名十住。十行名十止。十回向名十堅心。如上已說
經。叁世諸佛(至)伏忍生
釋曰。第二正贊勢力。如文可知
經。一切菩薩(至)信心難
釋曰。第二對菩薩辨。于中有二。初標發心。後釋二利。此即初也。言發心者。顯揚第二。有二發心。一世俗發心。謂如有一隨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發誓願言。長老憶念。或言聖者憶念。或者邬波柁耶。我如是名。從今日始發無上菩提心。爲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已往。凡我所修六波羅蜜。皆爲證得無上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诃薩。和合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第二第叁亦複如是。二證法性發心。謂如有一已過第一劫阿僧祇耶。已證菩薩初極喜地。已入菩薩定無生位。已如實知無上菩提方便。已悟自身將近等近大菩提果。解自他悉平等故。得大乘意。已至不住流轉寂滅。菩薩道故。得廣大意。由如是故。于大菩提願不退轉。是證發心。莊嚴第七。發心有四。一信行發心。謂信地。二淨依發心。謂前七地。叁報得發心。謂後叁地。四無障發心。謂如來地。若依瑜伽七十二。說十種發心。恐繁不述。今此經文。二發心中。世俗發心。四種發心。當信行發心。若依本業。在十信位。謂十信心。信心有十。修百法門。故言行本。或十住中。初發心住
經。若得信心(至)初地道
釋曰。第二釋自利行。文別有叁。初之二句。明自利行。次有一句。顯利他行。後一句。雙結二利。此即初也。言信心者依莊嚴論。此當上品。故彼第七雲。行盡阿僧祇。長信令增長。衆善隨信集。亦具如海滿。釋雲。若諸菩薩行行。盡一阿僧祇劫。爾時長養于信。方至上品。若准彼文。當十回向。今此經文。重贊十住第七不退也。問此種性菩薩。爲如此經。必不退耶。或有退耶。設爾何失。若言退者。此經所說如何會釋。若言不退。本業經等。如何會釋。解雲。此義兩釋不同。一龍猛菩薩宗。種性菩薩。決定不退。故金剛仙論第一卷中。作如此說。然此習種性人。亦有二種。一者性決定。二者不定。不定者。未能決定入于性地。乃至初地。容有進退。故言不定。若遇善知識即不退。若不遇者。退入外凡及二乘地。或性種性。猶退墮地獄。馬鳴菩薩起信論中。亦同此說。又樂莊嚴經中說。性地菩薩。決定不退。是故寶鬘論中。有人問龍樹菩薩雲。地持經中。道性地菩薩。退墮阿毗地獄。此義雲何。龍樹菩薩答言。地持經中。雖雲性地菩薩墮地獄。我不明作如是說。何以故。不增不減經中。明性地菩薩。畢竟不墮地獄。又樂莊嚴經中說。性地菩薩。若一時殺閻浮提衆生。雖有此罪。猶不墮地獄。若殺四天下。乃至大千世界衆生。亦不墮地獄。何以故。此人曠劫修行。多供諸佛。功德智慧。善根純熟。雖造重罪。以福德力故。罪即消滅。不墮地獄。如熱鐵[金*敖]。以一渧水。投之于上。即自消滅。以此驗知。性地菩薩。不墮地獄。問若爾者。二經相違。雲何會通。解雲。地持經中。道言入者。摧怖地前。令其生懼。速證初地。非謂實入阿鼻地獄。如十地經中七勸。勸八地菩薩言。汝莫樂住寂滅。然八地菩薩。既位出功用。永絕識務。念念無生。運運自進。豈有樂住寂滅。假勸方進也。欲速入九地十地乃至佛地。是故加勸。非謂實樂住寂滅。此亦實如是。實不墮地獄。言其墮者。欲令速證初地。非謂實墮也。故知性種以上。一向不退。二慈氏菩薩宗。種性菩薩。亦有退入惡趣。墮入外凡。如前所引。本業經第一卷雲。信想心中行者。是分善根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上觀現在前。後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爲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無我主者。畢竟無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識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薩心。如我初會衆中。有八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惡因緣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是爲退相。准此等文。亦有退者。而樂莊嚴等。說不退者。如本業經。修第六度。遇善知識。故知種性。有退不退。問十信位。有不退不。此有兩釋。一雲。亦有不退。故本業經第一卷說。十信第六。名不退心。而與十住。有差別者。十住第七住。位不退。十信第六。唯信不退。一雲。無不退義。是故此經第六名施。本業第二自說戒心。由斯十住第六已前。一向是退。第七住後方名不退。而言十信第六不退者。譯家謬也
經。教化衆生覺中行
釋曰。第二顯利他行。如文可知
經。是名菩薩初發心
釋曰。第叁總結二利。上來明信不退者。說伏忍位。又解。一切菩薩已下一偈半。說信忍方便。以莊嚴論說僧祇末上品信故。于理無違
經。善覺菩薩四天王
釋曰。自下第二有五偈。別釋信忍。文別有四。一有兩偈釋善覺地。二有一偈明離達地。叁有一偈。釋明慧地。四有一偈。斷障分齊。此即第一也。文有七節。一標名配位。二顯地別行。叁化土寬狹。四辨登一乘。五釋地別名。六顯德具足。七入理不動。此即第一標名配位。謂初覺生法二空。無相見道。及叁心等。故名善覺。配位如上
經。雙照二谛平等道
釋曰。第二顯地別行。依真谛釋。雙觀二義。一入觀見真。二出觀見俗。出入合說。故雲雙觀。慈恩叁藏。一時雙緣。故名雙觀。然此雙觀。略有四種。一方便雙觀。謂十回向中。四善根位。于一刹那。緣名義等。假有實無。假有是俗。實無即真。于中初習。容有前後。若純熟位。即得雙觀。二證位雙觀。如即此經。叁功用雙觀…
《仁王經疏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