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經疏》

「經疏部」經文1708卷33頁碼:P0359
唐 圓測撰

  《仁王經疏》叁 ▪第5页

  西明寺沙門圓測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謂難勝地。四任運雙觀。八地以上。今于此中。證位雙觀

  經。權化衆生遊百國

  釋曰。第叁化土寬狹

  經。始登一乘無相道

  釋曰。第四辨登一乘。然釋此文。諸說不同。一雲。就理說一乘。一雲。依行說一乘。具如別章

  經。入理般若名爲住。住生德行名爲地

  釋曰。第五釋地別名。義謂極喜地。亦名爲住。智住理故。即彼般若。亦名爲地。生諸德故

  經。初住一心足德行

  釋曰。第六顯德具足。謂初地一念。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

  經。于第一義而不動

  釋曰。第七入理不動。謂入理時。非分別所動。故名不動。或不退故。名而不動

  經。離達開士忉利王(至)無無無生無二照

  釋曰。第二此一頌文。釋離達地。文有叁節。初標名配位。次化土寬狹。如經可知。後顯地別行。言離達開士忉利王者。標名配位。離犯戒垢。達照一味真如。故名離達。即當叁十叁天王。言現形六道千國土者。辨土寬狹。言無緣等。者第叁顯土別行。釋此經文。諸說不同。一本記雲。上句明境淨。下句明智淨。言無緣者。依他假緣空無相。分別假相空。第叁谛者。真實性空。解雲。除遣叁性。存叁無性也。言無無者。是無分別性。以體無故。言無生者。依他性空。言無二照者。圓成實性空。然此照言。該通上二。慈恩叁藏雲。上句境淨。下句智淨。准同前釋。言無緣者。生無自性。性體即依他。無自在天等爲緣生故。言無相者。相無自性。性即所執相。以無自體。爲其性故。言第叁谛者。勝義無自性性。真如爲體。而無所執。真空相故。釋能淨智。准前應知

  經。明慧空照(至)變化生

  釋曰。第叁有一偈文。釋明慧地。文有叁節。初標名配位。次化土寬狹。如經可知。後顯地別行。言忍心者。即是能觀之智。言無二者。謂離有無二相。即用無二。爲第叁谛。言出有者。出叁界有。言入無者。離分段有。入變化生。變化生者。即是變易生死也。如何得知第叁地中。出有入無。變化生即是變易生死。解雲。如顯揚論。變易生死。亦名變化。又第叁地。即施戒修中。修定地。由邊際定力。受變易生。故知第叁地。受變易生

  經。善覺(至)無遺照

  釋曰。第四有一偈。明斷惑分齊。謂上善覺離達明慧叁位菩薩。能斷叁界色煩惱縛。所以者何。執叁界色爲實有故。下有半頌。釋斷所由。以彼菩薩。還觀叁界身口色上法性。第一真如。無遺照故。方能斷也(或有本雲。無唯照者謬也)

  經。炎慧妙光(至)空有了

  釋曰。自下第二有四偈。釋順忍。于中有二。初有叁偈。正明行位。後有一偈。明斷惑分齊。前中有叁。初有一偈。明炎慧地。次有一偈。明勝慧地。後有一偈。明法現地。此明炎慧地。即十地中。第四炎慧地。文別有叁。初標名配位。次化土寬狹。後顯地別行。炎慧妙光者。第一標地別名。道品慧光。斷所知障。如炎燒薪。法喻雙舉。名爲炎慧妙光。于十度中。行精進度。名大精進。配王攝土。如經可知。顯別行中。言實智緣寂方便道者。略開二智。謂一實根本智。唯緣寂靜真如。二後所得方便智。通緣真俗。故今且舉方便道。不辨所緣。下句重釋二智。達無生者。釋上實智。照空有了者。釋後得智。通照真俗

  經。勝慧(至)入無間

  釋曰。第二偈。明勝慧地。文別有叁。初標名配位。次化土寬狹。後顯地別行。言勝慧者。即難勝地。真俗二智。難合能合。故名難勝。今此經意。了知真俗。及第一義。能了知故。名爲勝慧。自達明了。不由他力。故名勝慧。配位分齊。如經可知。言空空谛觀。至入無間者。第叁顯地別行。本記釋雲。就真谛門空有二義。一者人空。二者法空。故曰空空谛觀。或可有無皆空曰空空。雖有無相。名無二相。俗谛門中。變化六道。無細不入。故言入無間

  經。法現開士自在王

  釋曰。第叁有一偈。釋第六地。文別有叁。初標名配位。次顯地別行。後化土分齊。言法現者。是第六地。緣生空觀法。現在前故。名爲法現。即六天中。他化自在天王也。言無二無照至大智光者。顯地別行。真即是俗。俗即是真。故言無二。或可離有無相。故言無二。無能所證。故言無照。內證生法兩空。故言達理空。具足能證真俗二谛。及第一義。故言叁谛現前大智光。化土寬狹。如文可知

  經。炎勝(至)迷心惑

  釋曰。自下第二有一偈。明斷惑分齊。文別有二。初上半正明斷惑。後下半釋斷所由。此即初也。炎謂炎慧。勝即勝慧。法現即是法現。如是叁人。起無漏定。皆離有無二相。及無能取所取相。名無相定。此上叁智。能洗力叁界迷心粗惑。理實通斷迷色心惑。欲顯勝劣。且說迷心

  經。定慧寂然(至)無量報

  釋曰。第二釋所由。緣空爲境。故言空慧。行相寂靜。無能緣所緣相。故名無緣觀。前雲無相定者。顯所依定。此句即顯能依觀智。前迷心惑。緣心爲境。故能斷智。還觀心空。無量報者。現所觀境。無量叁界心報

  經。遠達無生初禅王

  釋曰。自下第四有十偈。釋後二忍。于中有叁。初兩偈半。別釋下品無生忍。次等觀下五偈。合釋二忍。後圓智下兩偈半。釋上品寂滅忍。前中有二。初廣釋行相。後斷惑分齊。釋行相中。文別有叁。初標名配位。次化土寬狹。後顯地別相。此即初也。言遠達無生初禅王者。標名配位也。此七地至功用位。最後邊際。純作真如無生觀。故名遠達地。如解深密。謂此地中。無缺無間。證入無相。不同六地暫時現前。又複鄰近第八淨地。具斯二義。名遠行地

  經。常萬億土教衆生

  釋曰。第二化土寬狹。若准前文。言百萬億。略舉大數。故言萬億

  經。未度報身(至)空寂行

  釋曰。第二顯地別相。文有五節。一住報時分。謂此地中。受分段生。唯一身在。故智度論雲。七地菩薩。未舍蟲身肉身。或可二十一生中。末後一生。故言一生。二進入勝位。謂所入地。雙觀二谛。故言等觀。聖道恒行。故言法流。叁始入行相。此有兩釋。一雲。始入第八。任運而起。故曰無緣。功用不動。猶若金剛。一雲。第七初證無生。離分別相。名曰無緣。其智堅利。名金剛忍。四不受分段。亦有兩釋。一雲。八地已上永不受。二雲。七地當永不受。五依境辨觀。初句觀真。後句緣俗。亦有兩釋。一雲。第八觀第叁谛。離有無相。名無二照。卻觀分段二十一生。作空寂行。一雲。第七作二谛觀。大同前釋

  經。叁界愛習(至)獨谛了

  釋曰。第二斷惑分齊。然釋此文。諸說不同。一本記雲。叁界愛習一句。謂叁界愛。皆須如理。不複別見。故言順道定。遠達一句。別前未證見如如。故言獨了。一一類。諸師依十地經。共作此釋。有愛佛習。不違道定。故名順道定。如是愛習。遠達正士。獨能解了。而此段文。不辨斷惑。今解不爾。此文正明斷惑分齊。所以知然。如諸位中。理應合釋斷惑分齊。故知此文正明斷惑。今依二經。釋此文意。一十地經雲。此遠行地。不名有煩惱者。一切煩惱不行故。貪求如來智慧未滿足故。不名無煩惱者。此經亦爾。愛佛智慧。習未斷故。名順道定。遠達正士。獨谛了者。谛謂谛實。前之六地。但斷煩惱。未斷習氣。故今第七。名獨谛了。二依解深密經。與前少異。謂從初地乃至十地。由故意力。起煩惱故。無染汙相。于自身中。不生苦故。無有過失。于有情界。能斷苦因。有無量功德。以此叁義故。此經言順道定。而言叁界愛習者。彼雲粗重。此雲愛習。其義一也

  經。等觀菩薩二禅王

  釋曰。第二五偈。合釋二忍。文別有二。初有四偈。別釋叁品。後有一偈。斷惑分齊。前中有叁。初一偈平。釋等觀地。次一偈文。釋慧光地。後一偈半。釋灌頂位。就等觀中。文別有四。一標名配位。二顯其勝用。叁化土寬狹。四顯地別行。此即第一標名配位

  經。變生法身無量光

  釋曰。第二顯其勝用。謂于此地。受變易生。名爲法身。證法性如所生身故。名爲法身。惑諸功德所依止故。稱爲法身。放無量光。照諸國土

  經。入百恒土化衆生

  釋曰。第叁化土寬狹

  經。圓照叁世恒劫事

  釋曰。第四有叁句。顯地別行。有其叁義。初句照俗。次句重釋。後句照真。此即初也。依本記雲。道前爲過去。道中爲現在。道後爲未來

  經。返照樂虛無盡源

  釋曰。第二句。重釋圓照叁世。依本記雲。言返照者。返照過去地前之事。言樂虛者。緣現在樂。虛而不實樂。言無盡源者。照知未來道後。不可盡其源

  經。于第叁谛常寂然

  釋曰。第叁明其照真。謂第八地。觀智寂然。照智真如。第叁谛也

  經。慧光開士(至)一念了

  釋曰。第二一偈。釋慧光地。文別有叁。初標名配位。次化土寬狹。如文可知。後顯地別行。謂此地中。得四辨故。雖在真如無爲空行。而恒沙佛。叁藏聖教。一念能了

  經。灌頂菩薩四禅王

  釋曰。第叁一偈半。釋灌頂位。文別有叁。初標名配位。次化土寬狹。後顯地別行。此即初也。言灌頂者。華嚴經第二十七雲。譬如輪王太子。成就王相。取四大海水。灌子頂上。即名爲灌頂大王。菩薩亦如是。受職時。諸佛以智水。灌是菩薩頂。名灌頂法王。是名菩薩入大智慧職地

  經。于億恒土化群生

  釋曰。第二化土寬狹。如文可知

  經。始入金剛(至)常湛然

  釋曰。第叁顯地別行。文有四節。一明勝用。謂金剛一念。斷障已了。或可照境已了。二辨度生。謂叁十生中。一生未盡。叁顯品數。位在下忍。四辨入位。謂解脫道。即成妙覺

  經。等慧(至)一切盡

  釋曰。第二一偈。斷惑分齊。于上等觀慧光灌頂叁品。除前緣心。無明習盡。謂無間道現在前時。無明習相故煩惱等。一切皆盡

  經。圓智無相(至)無極悲

  釋曰。第叁有兩偈半。明妙覺位。文別有二。初正贊叁德。後第一義下。重贊其德。前中有四。一標名配位。謂圓滿智。緣無相故。名爲無相。或可智用離能所緣故。名爲無相。二盡生分位。謂叁十生盡。于一切境。齊等而覺。名等大覺。此上二句。贊智德也。叁證大無爲…

《仁王經疏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