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经疏》

「经疏部」经文1708卷33页码:P0359
唐 圆测撰

  《仁王经疏》三 ▪第5页

  西明寺沙门圆测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谓难胜地。四任运双观。八地以上。今于此中。证位双观

  经。权化众生游百国

  释曰。第三化土宽狭

  经。始登一乘无相道

  释曰。第四辨登一乘。然释此文。诸说不同。一云。就理说一乘。一云。依行说一乘。具如别章

  经。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

  释曰。第五释地别名。义谓极喜地。亦名为住。智住理故。即彼般若。亦名为地。生诸德故

  经。初住一心足德行

  释曰。第六显德具足。谓初地一念。具足八万四千波罗蜜

  经。于第一义而不动

  释曰。第七入理不动。谓入理时。非分别所动。故名不动。或不退故。名而不动

  经。离达开士忉利王(至)无无无生无二照

  释曰。第二此一颂文。释离达地。文有三节。初标名配位。次化土宽狭。如经可知。后显地别行。言离达开士忉利王者。标名配位。离犯戒垢。达照一味真如。故名离达。即当三十三天王。言现形六道千国土者。辨土宽狭。言无缘等。者第三显土别行。释此经文。诸说不同。一本记云。上句明境净。下句明智净。言无缘者。依他假缘空无相。分别假相空。第三谛者。真实性空。解云。除遣三性。存三无性也。言无无者。是无分别性。以体无故。言无生者。依他性空。言无二照者。圆成实性空。然此照言。该通上二。慈恩三藏云。上句境净。下句智净。准同前释。言无缘者。生无自性。性体即依他。无自在天等为缘生故。言无相者。相无自性。性即所执相。以无自体。为其性故。言第三谛者。胜义无自性性。真如为体。而无所执。真空相故。释能净智。准前应知

  经。明慧空照(至)变化生

  释曰。第三有一偈文。释明慧地。文有三节。初标名配位。次化土宽狭。如经可知。后显地别行。言忍心者。即是能观之智。言无二者。谓离有无二相。即用无二。为第三谛。言出有者。出三界有。言入无者。离分段有。入变化生。变化生者。即是变易生死也。如何得知第三地中。出有入无。变化生即是变易生死。解云。如显扬论。变易生死。亦名变化。又第三地。即施戒修中。修定地。由边际定力。受变易生。故知第三地。受变易生

  经。善觉(至)无遗照

  释曰。第四有一偈。明断惑分齐。谓上善觉离达明慧三位菩萨。能断三界色烦恼缚。所以者何。执三界色为实有故。下有半颂。释断所由。以彼菩萨。还观三界身口色上法性。第一真如。无遗照故。方能断也(或有本云。无唯照者谬也)

  经。炎慧妙光(至)空有了

  释曰。自下第二有四偈。释顺忍。于中有二。初有三偈。正明行位。后有一偈。明断惑分齐。前中有三。初有一偈。明炎慧地。次有一偈。明胜慧地。后有一偈。明法现地。此明炎慧地。即十地中。第四炎慧地。文别有三。初标名配位。次化土宽狭。后显地别行。炎慧妙光者。第一标地别名。道品慧光。断所知障。如炎烧薪。法喻双举。名为炎慧妙光。于十度中。行精进度。名大精进。配王摄土。如经可知。显别行中。言实智缘寂方便道者。略开二智。谓一实根本智。唯缘寂静真如。二后所得方便智。通缘真俗。故今且举方便道。不辨所缘。下句重释二智。达无生者。释上实智。照空有了者。释后得智。通照真俗

  经。胜慧(至)入无间

  释曰。第二偈。明胜慧地。文别有三。初标名配位。次化土宽狭。后显地别行。言胜慧者。即难胜地。真俗二智。难合能合。故名难胜。今此经意。了知真俗。及第一义。能了知故。名为胜慧。自达明了。不由他力。故名胜慧。配位分齐。如经可知。言空空谛观。至入无间者。第三显地别行。本记释云。就真谛门空有二义。一者人空。二者法空。故曰空空谛观。或可有无皆空曰空空。虽有无相。名无二相。俗谛门中。变化六道。无细不入。故言入无间

  经。法现开士自在王

  释曰。第三有一偈。释第六地。文别有三。初标名配位。次显地别行。后化土分齐。言法现者。是第六地。缘生空观法。现在前故。名为法现。即六天中。他化自在天王也。言无二无照至大智光者。显地别行。真即是俗。俗即是真。故言无二。或可离有无相。故言无二。无能所证。故言无照。内证生法两空。故言达理空。具足能证真俗二谛。及第一义。故言三谛现前大智光。化土宽狭。如文可知

  经。炎胜(至)迷心惑

  释曰。自下第二有一偈。明断惑分齐。文别有二。初上半正明断惑。后下半释断所由。此即初也。炎谓炎慧。胜即胜慧。法现即是法现。如是三人。起无漏定。皆离有无二相。及无能取所取相。名无相定。此上三智。能洗力三界迷心粗惑。理实通断迷色心惑。欲显胜劣。且说迷心

  经。定慧寂然(至)无量报

  释曰。第二释所由。缘空为境。故言空慧。行相寂静。无能缘所缘相。故名无缘观。前云无相定者。显所依定。此句即显能依观智。前迷心惑。缘心为境。故能断智。还观心空。无量报者。现所观境。无量三界心报

  经。远达无生初禅王

  释曰。自下第四有十偈。释后二忍。于中有三。初两偈半。别释下品无生忍。次等观下五偈。合释二忍。后圆智下两偈半。释上品寂灭忍。前中有二。初广释行相。后断惑分齐。释行相中。文别有三。初标名配位。次化土宽狭。后显地别相。此即初也。言远达无生初禅王者。标名配位也。此七地至功用位。最后边际。纯作真如无生观。故名远达地。如解深密。谓此地中。无缺无间。证入无相。不同六地暂时现前。又复邻近第八净地。具斯二义。名远行地

  经。常万亿土教众生

  释曰。第二化土宽狭。若准前文。言百万亿。略举大数。故言万亿

  经。未度报身(至)空寂行

  释曰。第二显地别相。文有五节。一住报时分。谓此地中。受分段生。唯一身在。故智度论云。七地菩萨。未舍虫身肉身。或可二十一生中。末后一生。故言一生。二进入胜位。谓所入地。双观二谛。故言等观。圣道恒行。故言法流。三始入行相。此有两释。一云。始入第八。任运而起。故曰无缘。功用不动。犹若金刚。一云。第七初证无生。离分别相。名曰无缘。其智坚利。名金刚忍。四不受分段。亦有两释。一云。八地已上永不受。二云。七地当永不受。五依境辨观。初句观真。后句缘俗。亦有两释。一云。第八观第三谛。离有无相。名无二照。却观分段二十一生。作空寂行。一云。第七作二谛观。大同前释

  经。三界爱习(至)独谛了

  释曰。第二断惑分齐。然释此文。诸说不同。一本记云。三界爱习一句。谓三界爱。皆须如理。不复别见。故言顺道定。远达一句。别前未证见如如。故言独了。一一类。诸师依十地经。共作此释。有爱佛习。不违道定。故名顺道定。如是爱习。远达正士。独能解了。而此段文。不辨断惑。今解不尔。此文正明断惑分齐。所以知然。如诸位中。理应合释断惑分齐。故知此文正明断惑。今依二经。释此文意。一十地经云。此远行地。不名有烦恼者。一切烦恼不行故。贪求如来智慧未满足故。不名无烦恼者。此经亦尔。爱佛智慧。习未断故。名顺道定。远达正士。独谛了者。谛谓谛实。前之六地。但断烦恼。未断习气。故今第七。名独谛了。二依解深密经。与前少异。谓从初地乃至十地。由故意力。起烦恼故。无染污相。于自身中。不生苦故。无有过失。于有情界。能断苦因。有无量功德。以此三义故。此经言顺道定。而言三界爱习者。彼云粗重。此云爱习。其义一也

  经。等观菩萨二禅王

  释曰。第二五偈。合释二忍。文别有二。初有四偈。别释三品。后有一偈。断惑分齐。前中有三。初一偈平。释等观地。次一偈文。释慧光地。后一偈半。释灌顶位。就等观中。文别有四。一标名配位。二显其胜用。三化土宽狭。四显地别行。此即第一标名配位

  经。变生法身无量光

  释曰。第二显其胜用。谓于此地。受变易生。名为法身。证法性如所生身故。名为法身。惑诸功德所依止故。称为法身。放无量光。照诸国土

  经。入百恒土化众生

  释曰。第三化土宽狭

  经。圆照三世恒劫事

  释曰。第四有三句。显地别行。有其三义。初句照俗。次句重释。后句照真。此即初也。依本记云。道前为过去。道中为现在。道后为未来

  经。返照乐虚无尽源

  释曰。第二句。重释圆照三世。依本记云。言返照者。返照过去地前之事。言乐虚者。缘现在乐。虚而不实乐。言无尽源者。照知未来道后。不可尽其源

  经。于第三谛常寂然

  释曰。第三明其照真。谓第八地。观智寂然。照智真如。第三谛也

  经。慧光开士(至)一念了

  释曰。第二一偈。释慧光地。文别有三。初标名配位。次化土宽狭。如文可知。后显地别行。谓此地中。得四辨故。虽在真如无为空行。而恒沙佛。三藏圣教。一念能了

  经。灌顶菩萨四禅王

  释曰。第三一偈半。释灌顶位。文别有三。初标名配位。次化土宽狭。后显地别行。此即初也。言灌顶者。华严经第二十七云。譬如轮王太子。成就王相。取四大海水。灌子顶上。即名为灌顶大王。菩萨亦如是。受职时。诸佛以智水。灌是菩萨顶。名灌顶法王。是名菩萨入大智慧职地

  经。于亿恒土化群生

  释曰。第二化土宽狭。如文可知

  经。始入金刚(至)常湛然

  释曰。第三显地别行。文有四节。一明胜用。谓金刚一念。断障已了。或可照境已了。二辨度生。谓三十生中。一生未尽。三显品数。位在下忍。四辨入位。谓解脱道。即成妙觉

  经。等慧(至)一切尽

  释曰。第二一偈。断惑分齐。于上等观慧光灌顶三品。除前缘心。无明习尽。谓无间道现在前时。无明习相故烦恼等。一切皆尽

  经。圆智无相(至)无极悲

  释曰。第三有两偈半。明妙觉位。文别有二。初正赞三德。后第一义下。重赞其德。前中有四。一标名配位。谓圆满智。缘无相故。名为无相。或可智用离能所缘故。名为无相。二尽生分位。谓三十生尽。于一切境。齐等而觉。名等大觉。此上二句。赞智德也。三证大无为…

《仁王经疏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