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經疏》四 ▪第2页
西明寺沙門圓測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此即初也。染謂煩惱。是生死根本。淨謂菩提。爲涅槃本。如斯二種。用空爲性。以未悟時。迷菩提性。故爲煩惱。至已悟時。覺煩惱性即是菩提
經。何以故
釋曰。次征。謂染淨乖違。如何成一
經。于第一義(至)一切法如故
釋曰。第叁釋成一義。有其二因。一遮。二表。謂第一義中。無染淨相。故言無二。一切諸法。皆悉如故。是一空義。依本記。有九種義。以釋不二。恐繁不述
經。白佛言(至)而行諸法相
釋曰。自下第二問答分別說法不二。于中有二。先問。後答。此即問也。此問意雲。若一切法如如中無文字。雲何諸佛。依于文字。行諸法相
經。大王(至)論議如
釋曰。第二如來正答。文別有二。初明說空。即是利他。後明修空。是自利空。前中有叁。初別明十二部空。次是名味下。總辨教空。後若取者。顯不行空。言法輪者。法輪有二。一教。二行。此中說教。以爲法輪。言法本如等者。列十二部經。然十二名。諸教不同。自有經文。唯梵非翻。如深密解脫經第叁卷。所謂修多羅.祇夜.和伽羅那.伽陀.憂陀那.尼陀那.阿婆陀那.伊帝憂多伽.阇多伽.毗佛略.阿浮陀檀摩.憂波提舍。自有經文。唯翻非梵。如解深密經第叁卷。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自有經文。梵翻雜用。如法華第一卷。所謂修多羅.伽陀.本事.本生.未曾有.因緣.譬喻.並祇夜.優波提舍等。所以如是諸本異者。諸代翻譯。意樂別故。深密解脫。與解深密。同本譯別。如是等義。具如別章。今雲法本如等者。一梵音修多羅。此雲法本。釋有二義。一教爲理本。二總爲別本。二祇夜。此雲重誦。誦前長行。叁和伽羅那。此雲受記。受佛記別。四伽陀。此雲不誦偈。亦名諷誦。不誦長行。五憂陀那。此雲無問自說。六尼陀那。此雲因緣。亦名調伏。由彼廣明製戒緣起。故名戒經。七阿婆陀那。此雲譬喻。八伊帝憂多伽。此雲法界。亦名本生。界是生義。九阇多伽。此雲本事。十毗佛略。此雲方廣(勘)。十一阿浮陀檀摩。此雲未曾有。十二憂波提舍。此雲論議。如是十二。皆雲如者。如是空義
經。是名味句(至)一切如
釋曰。第二總辨教空。若依本記。有其四義。故本記雲。二結成有四。一名味句。是應說。二音聲。是正說。叁果報。是能說。四一切如。即是依說。依此真如理。而說法。實無法可說也。今解不爾。此即第二總辨教體空。然出教體。諸說不同。有處說名等爲體。有處說聲。有處合說。具如別章。今依此經。名句文身及聲爲體。故前觀空品雲。佛說句文聲。而今所說名味句音聲果者。名等是假。聲體是實。依實聲上。假立名等。故言聲果。如是文字記句。皆是如也
經。若取文字者。不行空也
釋曰。第叁不行空。謂若依文字。不悟如者。如諸部等。不行空也
經。大王如如文字。修諸佛智母
釋曰。第二修空。若依本記。第二修學空有五。第一能修。第二所修。第叁本性。第四如理修。第五結成。一能修之智。修如如佛母。能生佛故名智母。二所修正是佛母。即薩婆若。即一切智。有叁義。一衆生性。譬如意珠。所須皆能成就。二衆生根。譬如清水。影和潤清。如慈悲心。叁衆生智。譬如虛空。于如如不轉不異。性是不改義。所求竟得。是不改。也根是能生義。能生慈悲。利益一切衆生。第叁明本性以爲母。未得佛時。以當佛爲智母。若得佛時。即薩婆若。是一切智。諸佛未成佛時。名自性。即是隱爲如來藏。後修得佛。解脫道時。性顯爲法身。即薩婆若。覺顯本性。名修者爲化。爲化能顯本佛。故名智母。未得爲性者。未得時但有本性。故名性佛性。若道中引出佛性。果即涅槃。即至果佛性也。未來得通二性。已得唯是涅槃性。叁乘有叁種叁乘。一乘叁乘者。樹王佛是小中大乘。緣覺中。聲聞小中小。同觀四谛故。次大乘叁乘。一回向聲聞緣覺。觀如得人無我空爲二。地前菩薩同觀如。得入見無我空故大若相望者。回向聲聞緣覺爲內。大乘內。外小中寂靜聲聞緣覺爲外。大乘外也。第叁就初地後爲叁者。初地名見。二地至七地爲修。八地至佛地爲究竟地。若取大望小乘。同觀四谛。皆名爲小。若小望大。同緣如如。皆名爲大。據修習雖有叁乘。論其本性。皆不生滅。一切衆生。以此爲覺性者。通結本性義。分爲叁也。第四如理修者。文言若菩薩無受下。有五波羅蜜。一無受無分別故波羅蜜。無受有二。一凡夫不能通達。亦名無受。不受著故。今菩薩通達。而不受著也。能不受故。二無文字。無語言波羅蜜。文字假說。理論無也叁離文字無二波羅蜜。四非非文字。無果波羅蜜。菩薩修解。能離文字。得解脫。此解是果。是非文字解。此解亦空。故言非非文字。五爲修文字者。明一味波羅蜜故。證真性爲最勝。翻波羅蜜。爲究竟最勝也。第五結護佛果。護十地。護因。護化衆生利他。今解不爾。問答分別說法不二。文別有初問答分別說法不二。後大王下。依上說法。修諸智母。上來已釋空訖。自下第二。修諸智母。文別有叁。初廣辨修習。次叁乘下。逐難重釋。後大王下。結修所成。就廣辨修。文別有二。初明因位智母。後即爲薩波若體者。果之智母。就因位中。文別有二。初明修性智母。後一切下。明理性智母。如是二性。能生佛智。故言智母。此即第一明修性智母。謂從地前。至金剛位。依教空修習。生受用身一切智果。即是生因。若望法身。即謂了因。或可如者指示。亦顯十二文字非一。是故重言如如文字。修諸佛智母者。謂諸位中。所修諸行。能生諸佛智。故言諸佛智母
經。一切衆生性根本智母
釋曰。自下第二明理性智母。謂諸因位。真如佛性。能顯法身本覺智果。故言性根本智母。即是正因。若望受用。即是依因
經。即爲薩波若體
顯果智母。謂薩波若。諸佛智根本。亦名智母
經。諸佛未成佛(至)已得爲薩波若
釋曰。此即第二依時屬當。謂諸佛未成佛。以當佛爲智母。用法身報身爲智母。未得爲性者。在因位中。行性理性。以爲佛性。已得爲薩波若者。至果位中。法身本覺。報身妙覺。爲一切智也
經。叁乘(至)以此爲覺性故
釋曰。自下第二逐難重釋。謂前文雲。修諸佛智母。或雲性根本智母。其相難解。故今重釋。文別有二。初釋理性。後菩薩下。重釋。文別有二。初釋理性。後菩薩下。重釋行性。此即初也。謂前所說性根本智母者。即叁乘身中。理性般若。不生不滅。自性常住。是故一切衆生。以此爲佛性。即以此文。一切衆生。皆有真如佛性。或可叁乘菩薩。皆名爲覺。用此實相般若。爲叁乘覺性
經。若菩薩(至)波羅蜜
釋曰。第二重釋行性。謂前所說。如如文字。修諸智母。而未能顯修相差別。故今重釋。文有兩節。即初釋如如文字。後修無修下。釋修諸智母。謂若菩薩無受乃至非非文者。名爲如如文字。然此四句。諸說不同。一雲。無受者總句。菩薩不執文字。故言不受。無文字者。下有叁句。別釋不受。一不受無文字。以不執著無文字故。離文字者。非文字義。若文字應非文字。故作此言。不受離文字。若非非文字。應非非文字。故作此言。不受非非文字。一雲。不受無文字。不受所執文字。不受離文字者。不受依他。不受非非文字者。不受圓成實性文字。修無修文字等者。釋上修諸佛智母。謂菩薩修行。不作是念。我是能修文字。爲所修者。乃得真性般若波羅蜜
經。大王(至)爲若此
釋曰。第叁結修所成。謂若菩薩。如上修習。能成叁答。所謂護佛。護化。護十地行
經。白佛言(至)爲無量耶
釋曰。第叁問答分別。法門不二。若依本記。文別有叁。一正明法門不二。二贊經德。叁立經名。就初門中。先問。後答。此即王問。有其叁問。一問根。根有二。一佛性爲根。二道中爲根。二問行。即八萬四千陰入等門。叁問法門。有二。一方便法門。無量隨衆生品修學。二正法門。常修不一不二。第一問理。第二問行。第叁問教也。今解不爾。即此品內五段中第叁問答分別。法門數量。文別有二。先問後答。此即問也。謂王問定有邪正定等無量品。衆生有利鈍等。根有無量。或貪慢等。或迷陰等。無量心行。爲彼所說。諸法觀門。爲一爲二。爲無量耶
經。大王(至)乃有無量
釋曰。第二如來正答。文別有叁。初隨問略答。次若菩薩下。廣釋。後衆生品品下結。文中有二。初明觀門。後明所觀法。此即初也。謂所說觀門。非但一二。乃至無量
經。一切法。亦非有相。非非無相
釋曰。第二明所觀法。非唯一二。故說亦言。然釋此文。諸說不同。有說。亦非有相者。單破有相。非非無相者。複破有相。依本記雲。相不可得。故言非有相。非非是非無相。彼相者。相與法一。與相異。般若相與法一。法未成就。誰與相一。若已成就。即不所相。有雲。應作四句。謂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爲存略故。且說初後。今解。准上有叁句。一非有相。若爾應是無相。故言非無相。若爾非應是非無相。故言非非無相。今舉初後。准顯中句。故但二句
經。若菩薩(至)第一義谛也
釋曰。自下第二廣釋。文別有叁。初依二谛。顯諸法相。次依叁谛。顯諸法相。後就叁假。辨諸法空。此即初也。謂若菩薩。觀衆生一二是俗谛。不見一二是真谛。今明俗即真故。言一二者。是第一義谛也
經。大王若有若無者。即世谛也
據實有無。即是俗谛。非有非無。即是真谛。今正顯俗。故言有無者即世谛也。或可有者色谛心谛。無者空谛
經。以叁谛攝一切法
釋曰。自下第二就叁谛以明諸法。文別有叁。初明叁谛攝一切法次列叁谛名。後引說證成。此即初也
經。空谛色谛心谛
釋曰。第二列叁谛名。言叁谛者。一空谛。謂第一義谛。二色谛。謂五根等。叁心谛。謂眼等六識。二谛門中。初一是真。後二是俗。若廣分別如本記
經。故我說一切法不出叁谛
釋曰。第叁引說證成
經。我人(至)一切法空
釋曰。第叁依叁假以明空相。我人知見。名假故空。五受陰。受假故空。一切法法。假故空也
經。衆生品品(至)非二法門
釋曰。第叁結答。本記雲。理論非一非二。俗乃無量者不然。本問有叁。爲一。爲二。爲無量。皆依俗義
經。大王(至)無二二無別
釋曰。自下第四贊經德。文別有叁。初明七佛同說。勸衆受持。次是經下。明多佛同說。贊經勸持。後況複下。依今佛說。勸衆受持。此即初也。文有二節。初明同說。後汝等下。勸衆受持
經。是經功德(至)不可窮盡
釋曰。第二多佛同說。勸衆受持。文顯可知。故不繁述
經。況複(至)得佛不久
釋曰。第叁依今佛說。勸衆受持。文別有二。初勸衆受持。後時衆得益。此即初也
經。時大衆(至)十地性
釋曰。第二時衆得益。若依本記。叁空者。叁假空也。地前觀。大空者。登地也。或可叁空者。空無相無願
經。大王(至)般若波羅蜜
釋曰。第五贊名勸持。文別有叁。初標名勸持。次重贊異名。後舉喻勸持。此即初也
經。是經複有(至)一切衆生身
釋曰。第二重贊異名。名有四種。一護國。二法藥。叁護舍。四護身
經。即此般若(至)亦複如是
釋曰。第叁舉喻勸持。文別有叁。初法說。次舉喻。後汝等下。舉法同喻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仁王經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