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經疏》

「經疏部」經文1708卷33頁碼:P0359
唐 圓測撰

  《仁王經疏》六 ▪第3页

  大慈恩寺沙門圓測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乘魔也

  經。以四大寶藏常授與人

  釋曰。第二寶施。諸說不同。一雲。叁藏及雜藏。施諸衆生。一雲。依勝鬘經。四種寶藏。一者無價。菩薩乘也。二者上價。緣覺乘也。叁者中價。聲聞乘也。四者下價。人天乘也。若依地持。四攝益物。名四寶藏

  經。複次德慧菩薩

  釋曰。第五德慧菩薩。文別有叁。初標位列名。次辨觀差別。後入位時分。此即初也。謂具律儀等叁種戒德。與慧俱生。故名德慧

  經。以四無量心

  釋曰。第二辨觀差別。文別有叁。初顯地別行。次辨除障。後位分齊。此即初也。爲欲對治嗔煩惱故。修四無量。義如上說

  經。滅叁有嗔等煩惱

  釋曰。第二辨除障也。由修慈故。能滅叁界嗔等煩惱。然嗔煩惱。諸宗不同。若依薩婆多。唯在欲界。依經部宗。嗔通叁界。依大乘宗。瑜伽等說。同薩婆多。今依此經。同經部說。或可此經隨轉理門。或可此文言總意別。謂叁有中。欲界有嗔。故言叁有。嗔等據實。不通上界

  經。住中忍中行一切功德

  釋曰。第叁位分齊也。謂信忍住。通在叁地。此當第二。故名中忍。謂此位中。無量爲首。通修諸行

  經。以五阿僧祇(至)化一切衆生

  釋曰。第叁入位時分。阇陀波羅。若依本記。翻爲滿足力。謂五大劫行大慈觀。常現前故。智力滿足。化諸衆生故。亦入阇陀波羅位。亦雲離阇。亦名無畏

  經。複次明慧道人

  釋曰。第六明慧菩薩。文別有叁。初標位列名。次辨觀差別。後入位時分。此即初也。謂此位中。行叁明觀。故名明慧

  經。常以無相(至)叁明觀

  釋曰。第二辨觀差別。文別有叁。初顯地別行。次辨位除障。後明滿足。前中有二。初標叁明觀。後釋其行相。此即初也。叁明觀者。一宿命智明。二生死智明。叁漏盡智明。廣如序品

  經。如叁世法(至)心心寂滅

  釋曰。第二釋其行相。知叁世法者。標叁明。知叁世法。無來無去無住處者。別顯叁明所行之境。謂未來未有。過去已滅。現在不住。不同薩婆多宗叁世皆有實體。心心寂滅者。所緣無故。能緣之心。念念寂滅

  經。盡叁界癡煩惱

  釋曰。第二辨位。除障知叁世故。能除叁界迷叁世愚

  經。得叁明一切功德觀故

  釋曰。第叁明德滿足。謂除叁世愚故。能得隨順叁明諸功德觀

  經。常以六阿僧(至)一切法

  釋曰。第叁入位時分。伽羅陀者。此雲度邊。謂此位中。離于邊鄙下賤諸見。故雲伽羅陀。雖有此釋。未勘誠文。謂六大僧祇集無量明故。入伽羅陀位。以無相行。受持諸法

  經。複次(至)聖覺菩薩

  釋曰。自下第七法師。文別有叁。初標位列名。次顯地別行。後行位時分。此即初也。言爾炎者。此雲智母。謂此位中。生法二空。能生聖道。故名智母。言聖覺達者。即所生聖智。前之叁地。行施戒修。相同凡夫。于此位中。起道品觀。初證聖覺。達二空理。名聖覺達

  經。修行順法忍

  釋曰。第二顯地別行。文別有叁。初修忍法位。次起五神通。後滅障分齊。就初位中。文複有二。初屬順忍。後辨住位。此即初也。謂順忍中。有其叁位。謂下中上。此第四地。于叁忍中。位在初忍。順聖道故。名爲修行。順法忍也

  經。逆五見流(至)住須陀洹

  釋曰。第二辨其住位。言須陀洹者。有其二義。一逆流。二修習。于此地中。起道品觀。逆五見流。集無量德故。名住須陀洹位。依瑜伽等翻爲預流。預者入也。流即流類。初入聖流。故名預流。問是不五見分別起者。入初地時。皆已永斷。如何此雲依第四地。逆五見流。解雲。據實分別五見。初地位斷。今斷習氣。名斷五見。若不爾者。疑但分別煩惱所攝。唯見所斷。如何此雲五地所斷。故知此約習氣而說

  經。常以天眼(至)身通達

  釋曰。此即第二起五神通。于此位中。未至究竟。故六通中除漏盡通。而智度論及下文中。說菩薩漏盡者。依未盡位。假說漏盡。故不相違

  經。念念中滅叁界一切見

  釋曰。此即第叁滅障分齊。謂此位中配須陀洹。故說能滅叁界諸見

  經。亦以(至)不離心

  釋曰。第叁行位時分。以七大劫。行五神通。及波羅蜜故。于滿分中。如上功德。常不離色也

  經。複次勝達菩薩

  釋曰。次辨第八法師。文別有叁。初標位列名。次顯地別行。後修行時分。此即初也。謂能了達二叁谛。故名勝達。亦名勝慧。或可此地真俗雙行。如是難事此地能勝。故名勝達

  經。于順道忍以四無畏

  釋曰。第二顯地別行。文別有叁。一行四無畏。二辨除障。叁入位分齊。就地數中。文別有二。初總標四數。後次第別釋。此即初也。謂第五地依順道忍。起四無畏。于外四難。心無怯懼。故名無畏

  經。觀那由他谛(至)一切智人

  釋曰。第二次第別釋。釋四無畏。即分爲四。此即第一一切智無畏。謂于二境無所不知。一觀那由他谛。謂二叁谛及八谛等。其數甚多。名那由他。二觀內道論。即五明中。內明論也。外道論者。因明論及聲明。藥方即是醫方。工巧究術。並是工巧明論。此四明論雖通內外。今依一相。且說外言。我是一切智人者。自唱德號。于四無畏。皆有二義。一執迹生疑。謂外疑難佛。問阿難從何所來。或問外聲是何聲等。若一切智。何謂發問。二自唱德號。我是一切智。隨順世間故。作此慰問

  經。滅叁界(至)我相已盡

  釋曰。第二漏盡無畏。亦有二事。一執迹生疑。謂外難言。世尊或時愛語羅睺。呵罵提婆。如何漏盡。二自唱德號。我漏已盡。順世間故。示現愛嗔(或有本雲我相已盡謬也)

  經。知地地有所出故名出道

  釋曰。第叁釋出苦道無畏。亦有二事。一執迹生疑。謂外難言。以諸聖道。不能盡苦。見阿羅漢。蛇蜇等苦。似不盡故。二自唱德號。謂諸羅漢斷未來苦。故言斷苦。非謂現苦無故說斷

  經。有何不出故名障道

  釋曰。第四惑能障道無畏。亦有二事。一執迹生疑。謂須陀洹等。雖有愛等。而有聖道故。欲不能障道。叁自唱德號。雖不能障預流果等。而能障礙那含等道。上來且釋佛四無畏。今此文中。說第五地菩薩無畏。無畏之相。尋即可知

  經。逆叁界疑

  釋曰。第二除障。此約習氣。故說除疑。據實已斷。唯分別故

  經。修集無量(至)入斯陀含位

  釋曰。第叁入位分齊。謂此地中。已滅叁界疑等惑故。修集無量勝分功德。由此便入斯陀含位。斯陀含者。此雲一往來。謂斷欲界六品惑盡。有叁品故。于人天中一往來。名一往來

  經。複集行(至)不去心

  釋曰。第叁修行時分。謂于此地。八劫修行諸陀羅尼。及四無畏。常不去心

  經。複次常現真實

  釋曰。次釋第九法師。文別有叁。初標位列名。次辨觀差別。後明修行時分。此即初也

  經。住順忍中

  釋曰。自下第二辨觀差別。文別有五。一配忍分齊。二作地別觀。叁辨取除障。四辨觀行相。五立果差別。此即初也。謂順忍中。上品取攝。故言住順忍中

  經。作中道觀

  釋曰。第二作地別觀。謂入無相觀。離于有無。及常斷等。或依十二緣生觀。離斷常故。名中道觀也

  經。盡叁界集因集果一切煩惱故

  釋曰。第叁辨所除障。言集因者。總標叁煩惱。及業名爲集谛。言集業者。別釋罪等諸業。一切煩惱者。別釋根本隨惑等諸煩惱。或可集因者。發業煩惱。一切煩惱者。潤業煩惱

  經。觀非有非無(至)而無二

  釋曰。第四辨觀行相。言一切者。真如一味相。即是一相。名爲無相。是以無量義經雲。一相即無相也。而無二者。結上一相及無相。皆無有無等二相也

  經。證阿那含位

  釋曰。第五立果也。謂此地中。雖斷叁界一切煩惱。而微細者。猶現在前。是取解深密等雲。第七地來諸菩薩衆。猶起叁界貪等煩惱。是故此中。立阿那含。阿那含者。翻爲不還。據實六地菩薩。亦生欲界。如智度論。今一相配。故言不還

  經。複作九阿僧祇劫(至)一切佛土

  釋曰。第叁修行時分。樂謂願樂。謂于此地。九阿僧祇集中道觀。隨願樂力。生諸佛土

  經。複次玄達菩薩

  釋曰。辨第十法師。文別有叁。初標位列名。次入位時分。叁常行叁空下。辨觀差別。此即標名。玄謂玄遠。達即通達。遠至功用後邊。名之爲玄。創入無生忍。名爲達也

  經。十阿僧祇劫中修無生法樂忍

  釋曰。自下第二入位時分。文有五別。一入位分齊。二辨所滅分辨。叁住身分齊。四具諸德。五立果。此即第一入位分齊。語五忍中。第四無生忍。有其叁品。此即下品。此地菩薩十僧祇。修下無生忍

  經。滅叁界習因業果

  釋曰。第二所滅分齊。于此位中。滅叁界中業果細習

  經。住後身中

  釋曰。第叁住身分齊。住分段生死中。最後一身。至第八地。即成變易報也

  經。無量功德(至)皆滿足

  釋曰。第四顯具諸德。謂六神通。盡無生智。乃至五分法身。悉皆具足。如是諸德。皆如上說

  經。住第十地(至)梵天位

  釋曰。第五立果也。謂十叁法師中。住第十法師位。于四果中。第四果也。梵天位者。梵者淨也。已住清淨行位故

  經。常修叁空(至)弘化法藏

  釋曰。第叁辨觀差別。謂此地中。空等叁昧。已得圓滿。具足百萬叁昧。又以如來修多羅藏等叁藏聖教。弘化衆生

  經。複次等覺者

  釋曰。次辨第十一法師。文別有叁。初標位列名。次辨觀差別。後千阿僧祇下。修行時分。此即初也。者謂假者。謂第八地。于一切或時。真俗雙觀。名等覺者

  經。住無生忍中

  釋曰。自下第二辨觀差別。文別有叁。初明有無觀。次辨十力觀。後顯登位差別。前中有二。初配屬忍位。後正明有無觀。此即初也。謂于叁品無生忍中。住中品忍也

  經。觀心心寂滅(至)無知知

  釋曰。第二辨有無觀。文別有叁。初別釋有無。次合釋有無。後雙結有無。前中有二。初寂而常用。後用而常寂。此即初也。此地中。觀心心寂滅者。念念皆空故。心心寂滅。此顯常寂靜義。言無相相無身身無知知者。顯常用義。謂常寂故離一切相。而依俗故示現無相。似…

《仁王經疏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