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經疏》

「經疏部」經文1708卷33頁碼:P0359
唐 圓測撰

  《仁王經疏》六 ▪第4页

  大慈恩寺沙門圓測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常空寂故色身。而依俗故常用色身。以常寂故無知。而依故恒能照

  經。而用心(至)無住之住

  釋曰。第二用而常寂。初之二句。顯其有用。惔怕已下。顯常寂義(有本任于無任之任者謬)

  經。在有(至)常萬化

  釋曰。第二合釋有無。言在有常修空者。釋上用而常寂。處空常萬化者。釋上寂而常用

  經。雙照一切法故

  釋曰。第叁雙結。謂俗不離真。寂而常用。真不離俗。用而常寂

  經。知是處非處。乃至一切智。十力觀故

  釋曰。第二明十力觀。謂此位中。學十力觀。舉初後二。顯中間八合。有十力觀。十力差別。義如別章

  經。而能發摩诃羅伽位。化一切國土(有本無登字)

  釋曰。第叁登位差別。摩诃羅伽。若依本記。翻爲大聖。即佛法之大將。或雲無功用位。或翻大力。或翻龍象

  經。千阿僧祇劫(至)見佛叁昧

  釋曰。第叁修行時分。此結住自位經爾所劫。從此以後。功難成故。時分漸多

  經。複次慧光神變者

  釋曰。次辨第十二法師。文別有叁。初標位列名。次辨觀差別。後萬阿僧祇下。明入位時分。此即初也。謂第九地四無礙智。化諸有情。或起六神通。名爲慧光及神變者

  經。住上上無生忍

  釋曰。自下第二辨觀差別。文有四節。一配忍叁品。二明滅心心相。叁四眼見法觀。四生淨土。此即第一配忍叁位。謂無生忍有其叁品。此即上品。而言上上者。前上是勝義。後上順品數。謂此第九地。得四辨等。故言勝也

  經。滅心心相

  釋曰。第二明滅心相。于此位中。除滅心心有執相故。名言勝也滅心心相。有說滅見分相分二相。故言滅心心相。今解。滅心自性。名爲滅心。若滅心上差別。名滅心相

  經。法眼見一切法叁眼色空見

  釋曰。第叁四眼觀門。謂法眼見一切法病藥等種種別相。叁眼見色空者。謂肉眼見粗色。天眼見粗細。慧眼見色空。據實慧眼觀諸法空。今對肉天二眼。故但說見色空也。若依本記。法眼見一切真如也。余如前說

  經。以大願力。常生一切淨土

  釋曰。第四常生淨土

  經。萬阿僧祇(至)佛華叁昧

  釋曰。第叁入位時分。薄伽梵位。此雲世尊。具諸德故。亦說九地名世尊。佛華叁昧亦複如是。似佛定故。名爲佛華

  經。複次觀佛菩薩

  釋曰。次辨第十叁法師。文別有四。一標位列名。二登住時分。叁善男子下。諸位相對辨差別相。四常修下。明入位住定。此即第一標位列名。謂此位中。二種觀佛。一眼見者。唯他受用。二定心見。通觀叁身

  經。住寂滅忍者(至)住金剛臺

  釋曰。第二登位時分。文有四節。一配五忍。二迳時分齊。叁辨所修德。四顯登住位。言住寂滅忍者。配五忍位。謂寂滅忍。自有二種。一者下品。二者上品。今第十地。即是第五寂滅忍中。位下品忍也。言從始至迳百萬阿僧祇劫者。總計從習種性。至灌頂忍。迳百萬阿僧祇劫也。言修百萬阿僧祇劫功德者。辨所修德量。言登一切法解脫者。就當得位。即是妙覺。住金剛臺者。金剛叁昧。正明等覺如來。或可解脫自有兩種。一者等覺。二者妙覺。今此金剛雖非妙覺解脫果攝。而成等覺解脫。故名登一切法解脫

  經。善男子(至)一切煩惱

  釋曰。自下第叁諸位相對。辨差別相。文別有五。一伏斷差別。二信見差別。叁頓漸差別。四常無常異。五等無等異。此即第一伏斷差別。文別有二。先伏。後斷。此即伏也。謂從習忍。至頂叁昧。皆名爲伏一切煩惱者。伏義寬故。通名爲伏。依本記雲。皆名伏者。從十信至金剛末。斷阿賴耶識。一刹那在。故說爲伏一切煩惱。廣說如彼

  經。而無相信(至)照第一義谛

  釋曰。此顯第二斷義狹故。初地已上無漏信位。方能欲斷。言無相者。即是無漏也。無有漏相。故名無相。謂無相信。爲無間道。斷滅一切煩惱。生解脫道。照見第一義谛

  經。不名爲見。所謂見者。是薩婆若

  釋曰。第二信見差別。文別有二。初正釋信見。後引說證成。此即初也。除佛已前。但說爲信。不名爲見。所謂見者。是一切智

  經。是故(至)不見不覺(有本雲。唯佛所知者謬)

  釋曰。第二引說證成。知見覺叁。異名同體。雖通因果。皆得此名。今從勝說。故唯在果

  經。唯佛頓解。不名爲信。漸漸伏者

  釋曰。第叁漸頓差別。唯佛頓解。不名爲信。漸漸伏者。所以者何。頓斷一切二障盡故。但名爲見。不名信者。亦不名爲漸漸伏者

  經。慧雖起滅(至)無生無滅

  釋曰。第四常無常異。或可無礙。與解脫異。即依此文。自有兩釋。一真谛叁藏立如是義。佛果功德。菩提涅槃。皆無生滅。故通伏難。以叁宗義。謂外難雲。無間道時。慧有生滅。如何能生無生滅智。故作此言。金剛時慧雖有生滅。能證知無生滅理。由斯勝慧。證理深故。此心若滅。便能證得累盡涅槃。亦能證得無生無滅。常住菩提。故前經言。薩雲若覺非有非無。湛然清淨。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二慈恩叁藏。作如是說。金剛時慧雖有生滅。而能證解無生滅理。故能證得果盡涅槃。亦能證得常住法大菩提也。前經所說常住不變者。就勝說故。且說實相。而非觀照

  經。入理盡金剛叁昧(至)等無等等

  釋曰。第五等無等異。或可無間與解脫異。文別有叁。初法。次喻。後合。此即法說。謂入理盡金剛叁昧。清淨無染。同道後真如際等。于道前法性真如也。言而未能等無等等者。謂佛世尊下不及故。名爲無等。與諸佛齊。故名爲等。金剛已還無能等。無等等也

  經。譬如有人(至)無不斯了

  釋曰。第二舉喻。可知

  經。住理盡叁昧。亦複如是

  釋曰。第叁合喻。應知

  經。常修一切(至)佛慧叁昧

  釋曰。第四入位住定。謂此位中。一切六度。及四攝等。行已滿足。具功德藏。入婆伽度。住佛慧叁昧。梵音婆伽度。此雲世尊。即十號中之一位也。住此位中。觀叁身叁昧。方得圓滿

  經。善男子如是(至)等無有果

  釋曰。就依請正說十叁法師。文別有叁。初標。次善男子下。別釋。後善男子下。結歎。上來已釋兩段訖。此即第叁結歎勝德與佛無異

  經。佛告波斯(至)般若波羅蜜

  釋曰。自下第二付王受持。文別有四。一贊用勸持。二大王是般若下。贊名勸持。叁大王我今下。釋勸所由。四大王今下。稱名付屬。初中有二。前略贊勸持。後大王下。廣贊勸持。略中有五。一應時勸持。二勸持所由。叁結屬諸王四外人征诘。五如來釋。此即初也。謂我正法滅時。受持一部仁王般若

  經。大作佛事(至)般若波羅蜜

  釋曰。第二勸持所由。有其叁種。一大作佛事。謂滅惡生善。二國土安立。叁萬姓快樂。或可初一內護。後二外護。如是利益。皆由般若

  經。是故付屬(至)清信女

  釋曰。第叁結屬諸王

  經。何以故

  釋曰。第四外人征诘

  經。無王力(至)解其義理

  釋曰。第五始來正釋

  經。大王吾今(至)帝王歡喜

  釋曰。自下第二廣贊勸持。文別有二。初總標。除難福生。後問答分別。別釋七難。此即初也。叁千大千世界分齊。義如常釋。言七福者。如本記說。返前七難。以爲七福。七福者。一萬姓愛重國王。二四海賓伏。叁怨敵退散。四國王自受已身。五四方歌贊。六百姓豐樂。七未來入善道

  經。雲何爲難

  釋曰。第二問答分別釋七難。文別有二。先問。後答。此即問也

  經。日月失度(至)爲一難也

  釋曰。第二答也。就答七難。即分爲八。此即第一日月失度難也。謂時節轉異。多令饑餓。數量轉異。多刀兵起。色相轉異。多疾病也

  經。二十八宿(至)爲二難也

  釋曰。第二星宿變怪難

  經。大火燒國(至)爲叁難也

  釋曰。第叁大火焚燒難

  經。大水漂沒(至)爲四難也

  釋曰。四大水漂沒難

  經。大風吹殺(至)爲五難也

  釋曰。第五大風吹殺難

  經。天地國土(至)爲六難也

  釋曰。六亢旱不熟難

  經。四方賊來(至)爲七難也

  釋曰。第七惡賊侵逼難。廣釋七難。具如本記

  經。大王是般(至)龍寶神王

  釋曰。第二贊名勸持。文別有二。初贊名殊勝。後勸持王供養也。此即初也。然此八名。諸說不同。一雲。八中初一顯實相般若。是諸凡聖心神體故。第二明觀照般若。生諸國王慧解心故。後六辨文字般若。有六勝因。護國土故。一雲。此能與凡聖爲依。故名神本。能生王位。故譬父母。能護身命。故譬神符。能治邪魔。名辟鬼珠。能滿諸願。故名如意珠。令國安隱。名護國珠。明顯因果。名天地鏡。法中最勝。威力難思。名龍寶神王。本記雲。六識名心。第七名識。第八名神。此經能與凡聖八識爲依。故名爲本。能生世出世國王。故譬父母。外道魔王不能降伏。故喻神符。能除不活等五種怖畏。名辟鬼珠。能攝利衆生。名如意珠。能降七難。名護國珠。能顯所知。名天地鏡。道前道後。清淨不異。名龍寶神王。廣說如彼

  經。彼佛告(至)以經置。上

  釋曰。第二勸王供養。文別有二。初示供養法。後別示行住供養。此即初也。法有六事。一九色幡長九丈。二九色華高二丈。叁千枝燈高五丈。四九玉箱。五九玉巾。六七寶案。言九色者。依本記雲。白黑黃赤青。此是五塵色。並四大色爲九。四大色者。地依灰色。水依頗梨色水精。火作光色火珠。風作煙色

  經。若王行時(至)罪過不生

  釋曰。第二行住供養。文別有二。初行時供養法。後住時供養法。此即行時也

  經。若王住時(至)如事帝釋

  釋曰。第二住時供養。如經可知

  經。大王我今五眼(至)七難安起

  釋曰。第叁釋勸所由。文別有二。初明叁世諸王福有興衰。後明未來護持。大作利益。此即初也

  經。若未來世(至)往護其國

  釋曰。未來護持。文別有叁。一標章舉數。二次第別釋。叁結釋勸供養。此即初也

  經。一金剛吼(至)往護其國

  釋曰。自下第二。次第別釋。文顯可知

  經。是大力士(至)而供養之

  釋曰。第叁結釋勸供。是五大力士者。結五菩…

《仁王經疏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