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仁王經疏》

「經疏部」經文1708卷33頁碼:P0359
唐 圓測撰

  《仁王經疏》六 ▪第5页

  大慈恩寺沙門圓測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薩。五千神王等者。釋成利益。當立像形下。勸供養。勸供養法。如五神王因緣經中說。雷電吼菩薩因緣中。教人作讀經寫經法。法用者。應作一團屋。八面安壁。外薝隨力莊嚴。今其精好。八角之中。開小門通人入出。于其室內。置八面床。留小空地。擬人行處。八壁內外。香泥塗飾。一一壁上。各量身坐當兩眼前。以開兩吼。使得見經。正當二手。複開二孔。得容二手。來去捉經。欲讀經時。安經壁外經架案上。壁內壁外。並燒好香。香湯豆面。以浴身手。及將濑口。善須看風。若也東風。即東壁外安置經卷。在壁內向東讀經。使風吹口氣。隨風西去。不熏經卷。以口有番氣。故作此屋。寫經類贊。法用如前(更勘)

  經。大王吾今叁寶(至)一切諸王

  釋曰。第四稱名付屬。文別有叁。初總明付屬。次就勝列名。後如是一切下。結勸應持。此即初也

  經。憍薩羅國(至)波提國

  釋曰。第二就勝列名(或有經本。列十五國。阙沙陀衛國也)然十六大國名號。大集月藏分第十六。大毗婆沙一百二十四。梵音不同。不可和會(勘)

  經。如是一切(至)波羅蜜

  釋曰。第叁結勸應持

  經。時諸大衆(至)願不生彼國

  釋曰。第叁時衆得益。于中有五。一明修羅得益。二顯人王獲益。叁辨梵天等益。四解余衆獲益。五釋菩薩獲益。此即初也。時諸大衆即總句。阿修輪下。顯利益也。謂彼修羅聞說七難。身怖聲悲。發願不生彼惡國土。即是厭惡欣善益也

  經。時十六國王(至)出家修道

  釋曰。自下第二人王獲益。于中有二。初總明諸王舍俗入道。後明修道起觀差別。此即初也。以國付弟。即是舍俗。出家修道。即是入道。廣釋在家過失出家勝利。如文殊問經第二卷

  經。觀四大(至)勝出相

  釋曰。自下第二別明修道。起觀差別。于中有二。初明諸觀。後是爲下。結成證得。前中有四。一明八勝處二明十遍處。叁顯初地相。四辨九地相。此即初也。觀地水火風能造四大。青黃赤白所造四色。名八勝處。所緣境勝煩惱。故名勝處。出離貪欲。故名勝出。相謂體相。或是相狀。或是行相。是八勝處行解相也。依大般若。與此稍異。彼雲。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小。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叁內無色想觀外色小。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內無色想觀外諸色青黃赤白。複爲四種。名八勝處。依璎珞經。八名複異。四大同此經。四色同般若經。有色等四。不說青等以爲四色。或可此經。同璎珞經。義亦無違

  經。四大四色(至)入行相

  釋曰。第二明十遍處。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空處識處。名十遍處。亦十一切入。即是處所緣寬廣。無有間隙。故名遍處行相。即是十一切入行解相也。言不用者。乘語故也。故以不說八解脫者。此叁科法。是下中上叁根人觀。此中唯有中上二根。無下根故。以是不論

  經。叁十忍是初地相

  釋曰。第叁明初地相。地前叁十心。名叁十忍。即是初地方便相也。初地即用第一義谛爲體

  經。第一義谛九地相

  釋曰。第四明九地相。初地證如境智平等。名第一義。與後九地。作其因相。名九地相。故攝論雲。若于初地。達法界時。速能通達。後一切言如地頌有。如。作破初節。余節速能破。得初地真智。諸地疾當成

  經。是故大王(至)般若波羅蜜

  釋曰。此即第二結成證得。文有兩節。初明舍凡入聖。後明舍分段入變易。言是故大王者。結所告人。言舍凡夫身者。謂舍地前凡夫身也。言入六住身者。謂入初地至第六地住地身也。此上即舍凡入聖。言舍七報身者。謂舍七地分段報身也。故智度論雲。七地未舍蟲身肉身。言入八法身者。謂入八地已上變易法身。故前偈雲。未度報身一生在。進入等觀法流地。言一地行般若波羅者。此法身萬行俱也。或可通說。十地萬行俱也

  經。十八梵天王同無生境

  釋曰。自下第叁梵天等益。等言等取阿須輪也。于中有二。初明得益。後顯供養。此即初也。謂梵天等。隨其根性。證得叁乘真實觀門。問觀人法無生空理。以爲境也。前說修羅。得厭世益。今此修羅得叁乘觀。與前異故。與梵天同。故與梵天一處合說

  經。複散華供養

  釋曰。自下第二別釋供養。文有叁別。初總標供養。次別列華名。後正顯供養。此即初也。供養有二。一財。二法。今此文中。顯法供養

  經。空華(至)叁十七品華

  釋曰。第二別列華名。空華顯人空。法性華明法空。此二種華。表伏忍也。地前仰學二空觀故。聖人華表信忍也。初入聖法無漏信故。順華表順忍也。四五六地順無生故。無生華表下中品無生忍也。證解無生最是初故。法樂華表上品無無忍也。四辨自在說法樂故。金剛華表下品寂滅忍也。金剛叁昧破諸結故。此上七華表大乘法。緣觀中道華表緣覺法。證解緣生中道觀故。叁十七品華表聲聞法。道品觀中得自在故

  經。而散佛上(至)大菩薩衆

  釋曰。第叁正顯供養。由前梵等。得叁乘觀。以叁乘華。散佛等上

  經。其余一切衆證道迹果

  釋曰。第四明余衆益。文有叁段。初明得益。次列華名。後正供養。此即初也。是前衆余。故名余衆。道迹是向。果即是果。又解。道迹有學。果即無學。通叁乘也。前得叁乘觀。此證叁乘果。故有差別

  經。散心空華(至)妙覺華

  釋曰。第二別列華名。心空華者。四空也。叁學之中名爲心學。心樹華者。緣生觀也。十二緣生名爲華樹。六波羅蜜華者。十地行也。此上叁華。如次顯彼叁乘法也。妙覺華者。佛果行也。因中說果。名妙覺華

  經。十千菩薩念來世衆生

  釋曰。第五明菩薩益。于中有二。初明十千菩薩得叁昧益。後顯十億菩薩現成佛益。前中有二。初明能證人。後辨所證定。此即初也。謂此皆是地上菩薩。得同體大悲。憐念未來惡世衆生也

  經。即登(至)金剛叁昧

  釋曰。第二明所證定。于中有叁。初明緣果定。次顯緣義定。後顯得余定。此即初也。謂佛果德妙窮真俗。故雲妙覺。照理圓盡。故曰圓明。不沮壞故雲金剛。今此菩薩證得緣叁之定。從所緣爲名也

  經。世谛叁昧(至)第一義谛叁昧

  釋曰。第二緣義定也。于中有二。初明叁定。後顯叁勝。此即初也。知有漏定。名世谛叁昧。知無漏定。名真谛叁昧。知非安立真如。名第一義谛叁昧

  經。此叁谛(至)王叁昧

  釋曰。第二顯叁勝也。此叁統攝一切叁昧。有大勝用。故名爲王。智度論雲。叁昧王叁昧

  經。亦得(至)一切行叁昧

  釋曰。第叁得余定也。無量叁昧者。四無量定也。七財叁昧者。緣七財定也。一信二戒叁慚四愧五施六聞七慧。如璎珞經說。廣釋如集異門論第十六卷。二十五有叁昧者。證解二十五有定也。四人四惡趣四空及四禅梵王六欲天無想及那含。是名二十五有。廣如涅槃叁十四。及智度論說。又解。對治二十五有定。名二十五有叁昧。故涅槃雲。無垢叁昧。能對治地獄有。乃至得我叁味。能對治非想非非想有。廣說如彼。一切行叁昧者。總攝諸行定也

  經。複有現成正覺

  釋曰。第二十億菩薩現成佛益。謂此皆是第十地菩薩。聞經力故。登金剛座。坐金剛定。現成佛故

  囑累品第八

  將釋此品。略有二義。一釋品名。二正釋文。釋品名者。囑謂付囑。累即重累。如來重付囑此經。累代流行。故名囑累品

  經。佛告(至)我誡敕汝等(有本無等字者脫也)

  釋曰。自下第二正釋經文。前品已明勸學流通。故此品明付囑流通。于中有二。初明付囑誡勸。後爾時無量下。依教奉持。前中有二。初累標付屬誡敕。後廣釋付囑誡勸。此即初也。誡謂誡勸。即標七誡。敕謂教敕。明其付囑。等言等取余大衆也

  經。吾滅度後(至)信女時

  釋曰。第二廣釋付囑誡勸。于中有二。初明付囑。後五濁下。廣明誡勸。前中有二。初明付囑時。後正明付囑。此即初也。言八十年等者。釋此經文。諸說不同。一雲。佛滅後一百年內。五人住持。一迦葉二十年。二阿難二十年。叁未田地二十年。叁人持法。經六十年。見佛在世。以行法故。持法不滅。第四商那和修二十年持。第五優婆毱多亦二十年。此上二人。各二十年。商那和修以不現見佛化故。威儀法滅。言八百年者。正法五百年內。二十五師住持佛法。並是聖人相傳。佛法不滅。第六百年馬鳴菩薩。第七百年龍樹菩薩。二人持故。佛法不滅。八百年中持法人小。故言法滅。言八千年者。像法末法。衆生行邪法。故像末二法滅。涅槃雲。末世有十二萬大菩薩。善持我法不滅。就凡所見。故言滅耳。有說。此雲八十年者。正法五百年內後八十年。八百年者。像法一千年中後八百年。故言八百年。八千年者。末法一萬年中取後八千年。故八千年也。雖有此說。未見誠文。故不可依。然此正像末法。意趣難了。故今略以五門分別。第一釋名。二出體性。叁時分長短。四四滅法之相。五會釋違文廣如別記。言無佛至信女時者。顯上唯舉八十年八百年八千年意。以此時中叁寶沈沒弘法人希。是故唯舉八十年等無佛法時。今言無少有名無。亦有令無名無

  經。此經叁寶(至)讀誦解義者

  釋曰。自下第二正明付囑。文別有二。初付法令持。後付衆令化。此即初也。謂此惡時付王四衆。皆令受持讀誦解義

  經。爲叁界衆生(至)化一切衆生

  釋曰。第二付衆令化。謂與叁界衆生。開叁行化也。言叁行者。一者空行。二七賢行。叁十善行。有說。付囑有二。初付囑令解。後爲叁界下。付衆令化。開空慧道者。無漏慧也。七賢行者。七方便觀。十善行者。十善業道。此即從勝向劣行也。或可信行等七賢行也。問何故前品唯付諸王。今此品中通付四衆。解雲。前品付囑護持。故唯付王。此品付囑令解教化衆生。故通四部衆也

  經。後五濁世(至)滅破吾法

  釋曰。自下第二廣辨七誡。文別有二。初廣辨七誡。後爾時十六下。依教奉持。此即第一廣辨七誡。即分爲七。一誡諸滅法過。二誡壞四部行。叁誡約因禁不依法。四誡自毀。五誡使役。六誡自咎。七誡謬信。此即…

《仁王經疏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