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仁王经疏》

「经疏部」经文1708卷33页码:P0359
唐 圆测撰

  《仁王经疏》六 ▪第4页

  大慈恩寺沙门圆测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常空寂故色身。而依俗故常用色身。以常寂故无知。而依故恒能照

  经。而用心(至)无住之住

  释曰。第二用而常寂。初之二句。显其有用。惔怕已下。显常寂义(有本任于无任之任者谬)

  经。在有(至)常万化

  释曰。第二合释有无。言在有常修空者。释上用而常寂。处空常万化者。释上寂而常用

  经。双照一切法故

  释曰。第三双结。谓俗不离真。寂而常用。真不离俗。用而常寂

  经。知是处非处。乃至一切智。十力观故

  释曰。第二明十力观。谓此位中。学十力观。举初后二。显中间八合。有十力观。十力差别。义如别章

  经。而能发摩诃罗伽位。化一切国土(有本无登字)

  释曰。第三登位差别。摩诃罗伽。若依本记。翻为大圣。即佛法之大将。或云无功用位。或翻大力。或翻龙象

  经。千阿僧祇劫(至)见佛三昧

  释曰。第三修行时分。此结住自位经尔所劫。从此以后。功难成故。时分渐多

  经。复次慧光神变者

  释曰。次辨第十二法师。文别有三。初标位列名。次辨观差别。后万阿僧祇下。明入位时分。此即初也。谓第九地四无碍智。化诸有情。或起六神通。名为慧光及神变者

  经。住上上无生忍

  释曰。自下第二辨观差别。文有四节。一配忍三品。二明灭心心相。三四眼见法观。四生净土。此即第一配忍三位。谓无生忍有其三品。此即上品。而言上上者。前上是胜义。后上顺品数。谓此第九地。得四辨等。故言胜也

  经。灭心心相

  释曰。第二明灭心相。于此位中。除灭心心有执相故。名言胜也灭心心相。有说灭见分相分二相。故言灭心心相。今解。灭心自性。名为灭心。若灭心上差别。名灭心相

  经。法眼见一切法三眼色空见

  释曰。第三四眼观门。谓法眼见一切法病药等种种别相。三眼见色空者。谓肉眼见粗色。天眼见粗细。慧眼见色空。据实慧眼观诸法空。今对肉天二眼。故但说见色空也。若依本记。法眼见一切真如也。余如前说

  经。以大愿力。常生一切净土

  释曰。第四常生净土

  经。万阿僧祇(至)佛华三昧

  释曰。第三入位时分。薄伽梵位。此云世尊。具诸德故。亦说九地名世尊。佛华三昧亦复如是。似佛定故。名为佛华

  经。复次观佛菩萨

  释曰。次辨第十三法师。文别有四。一标位列名。二登住时分。三善男子下。诸位相对辨差别相。四常修下。明入位住定。此即第一标位列名。谓此位中。二种观佛。一眼见者。唯他受用。二定心见。通观三身

  经。住寂灭忍者(至)住金刚台

  释曰。第二登位时分。文有四节。一配五忍。二迳时分齐。三辨所修德。四显登住位。言住寂灭忍者。配五忍位。谓寂灭忍。自有二种。一者下品。二者上品。今第十地。即是第五寂灭忍中。位下品忍也。言从始至迳百万阿僧祇劫者。总计从习种性。至灌顶忍。迳百万阿僧祇劫也。言修百万阿僧祇劫功德者。辨所修德量。言登一切法解脱者。就当得位。即是妙觉。住金刚台者。金刚三昧。正明等觉如来。或可解脱自有两种。一者等觉。二者妙觉。今此金刚虽非妙觉解脱果摄。而成等觉解脱。故名登一切法解脱

  经。善男子(至)一切烦恼

  释曰。自下第三诸位相对。辨差别相。文别有五。一伏断差别。二信见差别。三顿渐差别。四常无常异。五等无等异。此即第一伏断差别。文别有二。先伏。后断。此即伏也。谓从习忍。至顶三昧。皆名为伏一切烦恼者。伏义宽故。通名为伏。依本记云。皆名伏者。从十信至金刚末。断阿赖耶识。一刹那在。故说为伏一切烦恼。广说如彼

  经。而无相信(至)照第一义谛

  释曰。此显第二断义狭故。初地已上无漏信位。方能欲断。言无相者。即是无漏也。无有漏相。故名无相。谓无相信。为无间道。断灭一切烦恼。生解脱道。照见第一义谛

  经。不名为见。所谓见者。是萨婆若

  释曰。第二信见差别。文别有二。初正释信见。后引说证成。此即初也。除佛已前。但说为信。不名为见。所谓见者。是一切智

  经。是故(至)不见不觉(有本云。唯佛所知者谬)

  释曰。第二引说证成。知见觉三。异名同体。虽通因果。皆得此名。今从胜说。故唯在果

  经。唯佛顿解。不名为信。渐渐伏者

  释曰。第三渐顿差别。唯佛顿解。不名为信。渐渐伏者。所以者何。顿断一切二障尽故。但名为见。不名信者。亦不名为渐渐伏者

  经。慧虽起灭(至)无生无灭

  释曰。第四常无常异。或可无碍。与解脱异。即依此文。自有两释。一真谛三藏立如是义。佛果功德。菩提涅槃。皆无生灭。故通伏难。以三宗义。谓外难云。无间道时。慧有生灭。如何能生无生灭智。故作此言。金刚时慧虽有生灭。能证知无生灭理。由斯胜慧。证理深故。此心若灭。便能证得累尽涅槃。亦能证得无生无灭。常住菩提。故前经言。萨云若觉非有非无。湛然清净。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二慈恩三藏。作如是说。金刚时慧虽有生灭。而能证解无生灭理。故能证得果尽涅槃。亦能证得常住法大菩提也。前经所说常住不变者。就胜说故。且说实相。而非观照

  经。入理尽金刚三昧(至)等无等等

  释曰。第五等无等异。或可无间与解脱异。文别有三。初法。次喻。后合。此即法说。谓入理尽金刚三昧。清净无染。同道后真如际等。于道前法性真如也。言而未能等无等等者。谓佛世尊下不及故。名为无等。与诸佛齐。故名为等。金刚已还无能等。无等等也

  经。譬如有人(至)无不斯了

  释曰。第二举喻。可知

  经。住理尽三昧。亦复如是

  释曰。第三合喻。应知

  经。常修一切(至)佛慧三昧

  释曰。第四入位住定。谓此位中。一切六度。及四摄等。行已满足。具功德藏。入婆伽度。住佛慧三昧。梵音婆伽度。此云世尊。即十号中之一位也。住此位中。观三身三昧。方得圆满

  经。善男子如是(至)等无有果

  释曰。就依请正说十三法师。文别有三。初标。次善男子下。别释。后善男子下。结叹。上来已释两段讫。此即第三结叹胜德与佛无异

  经。佛告波斯(至)般若波罗蜜

  释曰。自下第二付王受持。文别有四。一赞用劝持。二大王是般若下。赞名劝持。三大王我今下。释劝所由。四大王今下。称名付属。初中有二。前略赞劝持。后大王下。广赞劝持。略中有五。一应时劝持。二劝持所由。三结属诸王四外人征诘。五如来释。此即初也。谓我正法灭时。受持一部仁王般若

  经。大作佛事(至)般若波罗蜜

  释曰。第二劝持所由。有其三种。一大作佛事。谓灭恶生善。二国土安立。三万姓快乐。或可初一内护。后二外护。如是利益。皆由般若

  经。是故付属(至)清信女

  释曰。第三结属诸王

  经。何以故

  释曰。第四外人征诘

  经。无王力(至)解其义理

  释曰。第五始来正释

  经。大王吾今(至)帝王欢喜

  释曰。自下第二广赞劝持。文别有二。初总标。除难福生。后问答分别。别释七难。此即初也。三千大千世界分齐。义如常释。言七福者。如本记说。返前七难。以为七福。七福者。一万姓爱重国王。二四海宾伏。三怨敌退散。四国王自受已身。五四方歌赞。六百姓丰乐。七未来入善道

  经。云何为难

  释曰。第二问答分别释七难。文别有二。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经。日月失度(至)为一难也

  释曰。第二答也。就答七难。即分为八。此即第一日月失度难也。谓时节转异。多令饥饿。数量转异。多刀兵起。色相转异。多疾病也

  经。二十八宿(至)为二难也

  释曰。第二星宿变怪难

  经。大火烧国(至)为三难也

  释曰。第三大火焚烧难

  经。大水漂没(至)为四难也

  释曰。四大水漂没难

  经。大风吹杀(至)为五难也

  释曰。第五大风吹杀难

  经。天地国土(至)为六难也

  释曰。六亢旱不熟难

  经。四方贼来(至)为七难也

  释曰。第七恶贼侵逼难。广释七难。具如本记

  经。大王是般(至)龙宝神王

  释曰。第二赞名劝持。文别有二。初赞名殊胜。后劝持王供养也。此即初也。然此八名。诸说不同。一云。八中初一显实相般若。是诸凡圣心神体故。第二明观照般若。生诸国王慧解心故。后六辨文字般若。有六胜因。护国土故。一云。此能与凡圣为依。故名神本。能生王位。故譬父母。能护身命。故譬神符。能治邪魔。名辟鬼珠。能满诸愿。故名如意珠。令国安隐。名护国珠。明显因果。名天地镜。法中最胜。威力难思。名龙宝神王。本记云。六识名心。第七名识。第八名神。此经能与凡圣八识为依。故名为本。能生世出世国王。故譬父母。外道魔王不能降伏。故喻神符。能除不活等五种怖畏。名辟鬼珠。能摄利众生。名如意珠。能降七难。名护国珠。能显所知。名天地镜。道前道后。清净不异。名龙宝神王。广说如彼

  经。彼佛告(至)以经置。上

  释曰。第二劝王供养。文别有二。初示供养法。后别示行住供养。此即初也。法有六事。一九色幡长九丈。二九色华高二丈。三千枝灯高五丈。四九玉箱。五九玉巾。六七宝案。言九色者。依本记云。白黑黄赤青。此是五尘色。并四大色为九。四大色者。地依灰色。水依颇梨色水精。火作光色火珠。风作烟色

  经。若王行时(至)罪过不生

  释曰。第二行住供养。文别有二。初行时供养法。后住时供养法。此即行时也

  经。若王住时(至)如事帝释

  释曰。第二住时供养。如经可知

  经。大王我今五眼(至)七难安起

  释曰。第三释劝所由。文别有二。初明三世诸王福有兴衰。后明未来护持。大作利益。此即初也

  经。若未来世(至)往护其国

  释曰。未来护持。文别有三。一标章举数。二次第别释。三结释劝供养。此即初也

  经。一金刚吼(至)往护其国

  释曰。自下第二。次第别释。文显可知

  经。是大力士(至)而供养之

  释曰。第三结释劝供。是五大力士者。结五菩…

《仁王经疏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