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義記》

「經疏部」經文1715卷33頁碼:P0572
梁 法雲撰

  《法華經義記》五 ▪第6页

  光宅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北道一步此亦是背國。若使涉北萬裏亦是背國。而歸未必近者故如涉北萬裏。始回南向作意還向。始舉一步此亦是向國而歸。故知背國未必遠向國未必近。但背國雖近有日遠義。向國雖遠有日近義。內合爲義假設過去佛爲衆生說法。過去佛既滅後中間且作經一劫。釋迦方出教化衆生。于時背過去佛已經半劫。此是背國日遠。若使後半劫去釋迦出轉近此則是向國而還義。故言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此下是第二明父覓子不得亦有二階。第一正明覓子不得。第二明雖失一子之苦不廢家業大事。今言其父先來求子不得此是第一階。正明覓子不得。內合明佛從二萬億佛所大乘化衆失解之後。恒覓衆生大乘根機都不得矣。中止一城此下是第二階。明父雖失一子之苦不廢家業大事。內合如來于此一方衆生無機感可爲說法。余方教化終自不廢中止一城。城者防非拒難爲義。如來教法爲城。若言教一坐能使正理恒存。外道即隱故詺教法。爲城。教明佛果備有衆德故言財寶無量等。其諸倉庫。倉者養命庫者養身。明如來法身慧命養育衆生之義也。多有僮仆者內外凡夫受學弟子如僮仆。八地以上菩薩如臣。七地以下初地以上菩薩如佐。緣覺如吏聲聞如民。大乘如象。自余叁乘等如馬牛羊。出入息利者教。從佛宣名出化功歸己如入息利也。商估賈客者商估之徒本買賤求貴。此明諸菩薩從佛受教廣利益衆生

  時貧窮子此下是第叁明子漸還近父亦有二階者。第一明近父緣由。第二正明近父也。時貧窮子下乃至經曆國邑以來第一明子得近父之緣由。由遊行不已遂得近父。內合爲義由衆生在五戒十善經教國邑中修行不已。有感佛出世之機也。遂到其父所止之城此是第二階正明子近父。內合衆生正有感佛說法之機也

  父每念子此下第四明父既失子來久憂念轉深。但衆生失解廣起煩惱。如來慈悲愍傷其義彌至。就中亦有二階者。第一明念子之苦。第二明假設作念得子之樂也。從父每念子下竟是以殷勤每憶其子此是第一。明父念失子之苦失解之子違離如來備經六道。故言別離。五十余年。所以言余年者解有二種。一解雲。實只自有五道無別有阿修羅道。阿修羅道只攝入鬼神道。鬼神道中最勝者離出詺作阿修羅道。既被出故言余也。一家所習不然。善有叁品下品感阿修羅。其多谄曲求道甚難故貶之在鬼神道也。此一段衆生既失大乘解。唯如來自知一應以來不向聲聞辟支佛等說。故言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也。心懷悔恨者悔在于我恨在于子。何以知之。只悔我不堅償此兒遂令失去也。恨在于子者汝不孤然而要有父母雲何都不尋求。天性存父子之義內合爲論。悔我昔日二萬億佛所時用大乘化。不能得令登內凡夫信首得立使不退墮。恨者汝衆生神解本異乎木石。雲何不堪憶我昔大乘之化而流浪生死耶。故言悔恨也。自念老朽者廢大乘來久故言老朽也。財物如前解。無有子息者無有委付以弘法紹繼之人故言無有子息也。一旦終沒財物散失者此明衆生既無機緣。如來便舍化他方故言終沒。大乘經教于衆生無用故義言散失無所委付也。複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複憂慮下是第二階。假設作念得子之樂。內合明得衆生有大機發有可化之緣。便稱如來大慈悲之意。故言無複憂慮也

  爾時窮子傭賃展轉此下是第二父子相見譬。此則領上火宅中第二長者見火譬。亦遠領方便品中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等也。但上譬中唯明長者見子義不道子見父義。內合上單明佛見五濁衆生有人天等小機。今此譬中委悉。先明人天小機感佛即是子見父義。後明佛見此機即是父見子義。然感應之義只感時應應時是感。然逐義爲便有感故有應。不得先應後感。是故此譬中有兩段。第一子見父。第二于師子座見子便識以下明父見子。就此兩段中各有四階。子見父中有四者。第一明見父緣由。第二明見父之處。第叁正明見父。第四明子見父生懷畏避之心。言傭賃展轉此是見父之緣由。若不傭賃何容得與長者相見。內合衆生修五戒十善相資。遠得助一乘機發之義也。遇到父舍住立門側此是第二明見父之處。內合衆生五戒十善小機感佛不正如立門側也。遙見其父踞師子床此下是第叁正明見父尊嚴。五戒十善機來窺佛故言見父也。遙者此機遠窺法身地故言遙也。如來處在無畏之座如師子床也。寶機承足者有二種解。一解戒定爲腳足。二谛境爲寶機。一家言權實二智爲腳足。二谛境爲寶機如來二智常照二谛境如寶機承足也。外國言婆羅門者高良大姓八地以上如婆羅門。七地以還如刹利也。大乘內凡夫如居士也。問者言既言佛在法身地雲何言有內凡夫等圍繞。解釋者言。此經明法身不同常住經所明法身。今此經言法身者指他方應身爲法身。故如佛在無量壽國此間衆生機感無量壽來應仍詺無量壽佛爲法身也。真珠璎珞者解有二種。一雲明諸菩薩備有功德智慧。一雲佛果具有功德智慧如真珠璎珞。在辟支如吏聲聞如民外凡夫如僮仆。手執白拂者叁乘人用智慧手執無生之理拂煩惱塵。此乃是叁乘人自拂。何故言侍佛左右即成佛。解釋者言。此乃是自拂則由佛教故義言拂佛也。且淨名雲。衆生病故我病衆生病愈我病亦愈。故義言拂佛。覆以寶帳者明如來大慈大悲最高而能覆下如寶帳也。垂諸華幡者華幡本招致看者。此譬如來有四攝之德攝化衆生也。香水灑地者雲法師言。以禅定水灑淨戒地。淹煩惱塵正以禅定資戒令止惡義強也。然佛地乃無惡可止但有定故。恒無惡可生故義言淹之也。散衆名華者七淨爲華也。羅列寶物者如來說一乘因果萬善同歸。明諸功德故言羅列寶物也。教從佛出故言出。化功歸佛故言內。前人受教爲取。拂授記爲與也。窮子見父有大力勢此下是子見父中第四階。明窮子既見長者尊貴。生畏避之心。內合衆生唯有五戒十善之機感佛。此小機擬一乘圓教永無堪受之理則有怖畏之心。五戒十善小機不應一乘大教從擬無益故言悔來也。竊作是念此是理中爲論非公灼發言故言竊也。若是王王等者。說一乘教佛是王。說叁乘教佛爲王等也。若是一乘教佛者亦非是五戒十善機相應。只縱複說叁乘教佛亦非是五戒十善機所宜。故言非我傭夫作力得物之處也。不如往至貧裏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者。人天教爲貧裏。于此人天教中修行。即肆力者賣也。五戒十善爲因感人天果報如衣食易得也。若久住此或見逼迫者內合人天小機扣佛大教。佛或能用大乘教逼小令行。故言逼迫也。非我所爲欲令爲故言強也。欲背大向小故言疾走。欲去猶未去也

  時富長者于師子座見子便識此下是第二父見子此中亦有四階。第一明見子之處。第二正明見子。第叁明見子故歡喜。第四明長者生開暢之心念也。今于獅子座者是第一明見子之處。內合如來在法身無畏之座也。見子便識此是第二階正明見子。內合明如來見衆生便識是我昔日以大乘所化之人。即是領上火宅中雲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也。亦是方便品中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也。心大歡喜者此是第叁階。明長者既知是兒故歡喜。內合明佛既見此衆生小機發。用此善根資益得昔大乘之解。稱大慈之意故言歡喜也。即作是念下是第四階明長者生開暢之念。內合明如來見衆生善根機發。必可以委付法化。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者。從二億佛所衆生失大乘解。恒覓衆生善機不得故雲無由見之。今者始見無機發故言適我願也。我雖年朽者廢大乘化來久故言年朽也。猶故貪惜者雖廢化久猶欲用大乘與衆生故言貪惜。此四法中第二第四正領上能見。第一第叁非正領上也

  即遣傍人急追將還以下是第叁呼子不得譬。即領火宅中言我身手有力。明長者救子不得譬。遠領方便品中我始坐道場下明以大乘化衆生不得也。上火宅譬中本有勸誡兩段各分爲叁別。今此中即並領之。既並領時開爲叁段。第一訖何爲見捉名一喚不來。即領上勸擬宜與無機。第二從使者執之逾急下訖悶絕躄地此名爲再喚不來。即領上誡擬宜與無機。第叁從父遙見之下名爲父置兒譬。即並領誡勸兩家息化也。是則領開譬中不相應。領合譬中言相應也。又就此叁段中各開爲二。初段中二者第一領上勸教擬宜。第二窮子驚愕以下明無機。就兩段中各自有二重。領勸教擬宜有二者。第一言即遣傍人急追將還。此領上思惟作勸教。即是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所以言傍人者此就經教爲義也。理是正大乘言教是傍。教乃诠于理。然教非即是理故言傍人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法華經義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