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義記》六
光宅寺沙門法雲撰
信解品之余
第二爾時使者疾走往捉此是領用大乘教擬宜。此則領上火宅中當以衣裓機案從舍出之句也。第二領勸無機有二者。窮子驚愕此是第一明有小乘人天等機。上火宅譬明無機中本有二。第一言此舍唯有一門而複狹小明大教于其無用。今不領此唯領正明無機本有二。初明有小次明無大。今此一句領有小機即是諸子幼稚句大乘教擬。非意所期故言驚愕也。稱怨大喚以下第二領無大機即是上未有所識句。我若有大乘機往犯汝大乘教。可得大乘教來見捉。我既無大何爲見捉。是故稱怨大喚也
使者執之此下是第二名爲再呼不來段。上領誡宜與無機。就中亦有二。第一先領誡教擬宜。第二于時窮子以下領無機。又就此二段中各有二重。誡教擬宜中有二者。即是領譬說兩段。使者執之逾急此是第一。領上思惟作誡教則是火宅中我當爲說怖畏之事。大乘誡教疾故言急也。第二強牽將還正領誡教擬宜。即火宅中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明于時小機與大教不相從故言強牽也。第二于時窮子自念無罪下是領誡無機。就中亦有二。即是領譬說兩段。第一言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此先領無大機。即是火宅中第二正明無大機。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意下是也。我既無有大機汝強用誡教逼我。或起誹謗斷善根慧命也。轉更惶怖悶絕躄地此是第二追領有小機。即是火宅中第一有人天小機。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也。小機不堪受大教如躄地也
父遙見之此下是第叁放舍兒譬。則並領兩家息化。此則領火宅中勸息化。言或當墮落爲火所燒誡息化。言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也。亦遠領方便品中我即自思惟下乃至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句。就此息化中亦有二。第一思惟欲放舍兒內合欲息化。第二從使者語之以下正明放兒內合正明息化。又就此兩段中各有二。思惟息化中有二者。第一思惟欲息化。第二從所以者何下釋欲息化意。此兩段各有二意。一者思惟欲息化。二者先明有小後明無大也。今先明有小父遙者。小機望大教相去殊遠故言遙也。將教作使于時欲息化。如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人天機如面人天等教如冷水。人天等教稱會根性。故言灑面令醒悟也。莫複與語者此明無大機。由無大機故勿複與語無大機也。所以者何。此下是第二釋上兩種欲息化之意。只由有小無大故息化便成兩段。志意下劣者此即是有小。此即釋上冷水灑面句。自知豪貴爲子所難此下釋明無大。此即釋上莫複與語句也。亦言釋上勿強將來句也。審知是昔日二萬億佛大乘所化之子。只自不語諸菩薩道。是失大乘解之子故言不語他人也。使者語之下領息化中本有二段。此下是第二正明息化。就中亦有二。第一言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此是正息化。佛複不用大乘教擬宜故言放也。即是火宅中勸教息化言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等。誡教息化言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即是方便品中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義也。第二言窮子歡喜此明息化得宜。含有二義。故喜一者少機既不爲大教所逼故言歡喜。二從地而起者向被大乘教擬宜之時如躄地。今既不複被大乘教所擬宜故如從地而起。人天教如貧裏。其中人天果報如衣食。則是人天小教稱會人天小機故喜也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自此下是第四喚子得譬。此則是第四譬及第五譬共領上第四譬也。今此第四譬領上第四譬中前兩段擬宜與見叁乘機。就此譬中自有二段。第一明父喚子。第二從既已得之以下明見子受喚也。內合爲論。先領佛用叁乘教擬宜後見叁乘人能受。就此兩段中各有四階。第一父喚子中有四階者。且就外譬爲語。第一先覓可使之人。第二即得可使之人。第叁與使之人語。第四使人受命喚之也。今言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者此是第一覓可使之人。內合明如來覓叁乘教。此則領火宅中我今當設方便也。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此是第二得可使之人。內合明如來得二乘教在法身之地。于時未說二乘教只是法身地擬宜故言密遣。形色憔悴者以理來名教。若用大乘教诠大乘理名形色晖華。今二乘教不能诠大乘因果之理故言憔悴也。無威德者二乘教不說聲聞辟支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四無畏等德。故言無威德也。向者言叁乘方便今何故言二乘也。解釋者言。今止道聲聞辟支二人領解故仍道二乘也。汝可詣彼此下是第叁與使人語。內合明佛作二乘教方法也。四谛如此十二因緣如彼也。二乘教非正直化物入大乘解義奢故言徐語也。倍與汝直者。二乘教擬宜爲說二乘家盡無生智勝天等果故倍直也。將來使作者二乘人若受教應令修行。故言將來使作也。雇汝除糞者二乘人若受教之後望見修治道斷九十八使煩惱。如雇汝除糞也。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言此二乘教有爲衆生诠理。作修道外緣即是共作義也。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此是父喚子中第四階。正明使人奉命喚子。內合如來正用二乘教擬宜也。此則領火宅中令諸子等得免斯害。亦則領方便品中我今所得法亦應說叁乘也
從既已得之此下是第二明見子受喚也。內合衆生有二乘機可受二乘之教。此則領火宅中第二父知其子先心各有所好也。亦即是方便品中複作如是念我出濁惡世如諸佛所說我亦隨順行見叁乘人機也。就此見子受喚中亦有四階者。今言既已得之此是第一明衆生有堪聞之機。後亦爲說必生外凡夫善根。即是心各勇銳義也。具陳上事者此是第二階。明衆生有能堪受之機。後亦爲說必生內凡善根。互相推排也。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此是第叁階。見衆生有能行之機。後亦爲說必生無相行已上見谛思惟治道斷結之能即是競共馳走義也。所以言先取其價者。即是叁界外盡無生智。二乘人要先標心叁界外有盡無生智。然後只修行斷煩惱。即此是取其價義也。其父見子愍而怪之者此是第四階。明長者起愍傷之念。內合如來見衆生只有修行得羅漢果之機。起慈愍之心念其取小不取大意。此是即诤出火宅義亦猶在法身地也
又以他日此下是第五教作人譬。此則領火宅第四譬中後兩階。初如此羊鹿牛車今在門外句。又領諸子聞所說心各勇銳等句。亦遠領方便品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羅捺說叁乘教乃至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今就此譬中大分爲叁段。第一從又以他日下訖狀有所畏名教作緣由也。第二從語諸作人以下正教作也。第叁從汝常作時以下竟猶在本處名爲作人就作稱可長者意。內合爲義則如來將欲說叁乘教。先舍法身受應身。此則是教作緣由義也。既受應身然後造鹿苑轉叁乘教化[牛*句]鄰等。即是正教作義也。既說叁乘教叁人受行即是稱可長者意也。後兩階正是領上譬。前一階但四大聲聞今深取佛意探明未說教之前舍本現迹。是故名長者教作緣由也。只就第一教作緣由中自有叁段。第一從又以他日訖汙穢不淨明長者見窮子。內合明如來以道眼見衆生爲五濁所壅。二從即脫璎珞以下即明長者舍貴人服飾。內合明如來舍法身智慧功德相好也。第叁從更著粗弊以下訖狀有所畏。即明長者受賤人之服。內合明如來示受應身同凡夫之體。作太子之形。又就此叁段中各有叁階。第一有叁者。一者明見子時。二者明見子之處。叁者正明見子之相。又以他日此是第一明長者見子之時。內合佛臨說叁乘教照機之時。所以言他日者。上已明見者則是領用叁乘擬宜之時見機也。此中言見者即是說教時見。欲別此見異于前見故言他日。然兩見只是一時義得作前後也。于窓牖中此是第二見子之處。所以不道于戶中而道窓牖者。表明如來方便智中見衆生。此機非是實智如牖也。遙見子身此是第叁正明見子之相。內合明如來正照小乘機。自有二。第一明有善。第二明有惡表明純善不感聖也。今者第一小乘機無善自資如羸瘦也。無威德故言憔悴也。第二明有惡者備有九十八使故言糞土塵坌汙穢不淨也。即脫璎珞下是第二明舍貴人服飾。內合舍法身。就中亦有叁。此一句是第一先明如來舍種智也。細軟上服此一句是第二明如來又除功德也。嚴身之具此一句是第叁明如來又舍相好也。此中明法身即是他方淨土分身諸佛以爲法身也。更著粗弊此下是第叁明如來受應身。亦有叁階。更著粗弊垢膩之衣此一句對第叁嚴身之具示無有相好。悉達太子凡夫之體。塵土坌身是第二對第二除細軟上服。右手執持以下是第叁明如來示無智慧。此即對第一即脫璎珞句。此明如來示修智慧。用智慧之手執二谛境。斷除煩惱示同厭生死。故言狀有所畏也
語諸作人此下是第二正教作。就此正教作中有四階。一者勸令勤作。二者明加汝價。叁者贊歎作具。四者安慰作人也。此則領上爲說叁乘之四階也。語諸作人汝等勤作者是第一但語不次第。先領第叁語作人。汝等勤作者是第一領火宅中第叁勸諸子。往取叁車汝等宜速出來合譬。又言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句也。後複告言此下是第二非唯直勸作而已。亦複加與汝價此則領上第二示叁車處。上言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今此中加汝價者昔但人天果報今加價。只是盡無生智也。諸有所須乃至老弊使人須者相給是第叁階贊歎作具。此則領譬中第一贊歎叁車。上言如此種種希有難得。合譬言汝等當知此叁乘法皆是聖所稱歎也。戒能盛物如甕器。米如智慧面如禅定鹽酢者。以苦酢味無常堿味作無常苦空無我行觀智。故言鹽酢之屬也。老弊使人者本以代手足運動。明羅漢備有六通隱顯遊方。此六通不及如來神通故言老弊也。此自是羅漢神通何故言佛給。解釋者言。則是佛爲衆生說得羅漢果必得此六通。既由佛說故言相與也。好自安意此下竟言而汝少壯是第四階。安慰作人。此則領上譬中第四必與不虛。上言隨汝所欲皆當與汝。合譬言我今爲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化彼衆生來久故言我年老大。衆生善根劣弱故言而汝少壯也
汝常作時此下教作人譬中是第叁。明作人就作稱長者之意。內合明叁乘人受行稱佛施叁之意。此即領上譬中諸子受行義。上諸子受行有四階。窮子今者亦具領四。汝常作時下竟如余作人是第一。此則領上心各勇銳句。外凡善也。無有欺怠嗔恨怨言五種之過。如余作人者不如諸新學輕毛位人也。自今以後…
《法華經義記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