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義記》

「經疏部」經文1715卷33頁碼:P0572
梁 法雲撰

  《法華經義記》六 ▪第3页

  光宅寺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四言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複憂慮即領上保與不虛今不合也。是故言正教作中有四不合第一與第四。唯合第二與第叁。所以言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者。只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家之因持作我等叁乘人異果也。我等從佛涅槃一日之價以爲大得于此大乘無有志求。即是合教作人譬中第叁段作人就作稱可長者意。上稱可中本有四階。即是領上諸子受行中四階。今唯合第四階。一者言汝常作時下即領心各勇銳義今者不合。第二言自今以後如所生子下領上內凡夫中修行互相推排今者亦不合。第叁爾時窮子雖欣此遇下領上競共馳走見谛思惟治道修行今者亦不合。第四言過是以後心相體信出入無難即領上诤出火宅得羅漢果。今者唯合此第四階。從佛得涅槃只是昔日羅漢果一日之價以爲大得。故如荒年賃作百日只得一千。今日一日作得一千。是爲今日歒。昔日百日作得千止與今一日作相歒。當于昔日以自言大有所得。無異昔日得羅漢果有諸功德智慧。由自不敵今日佛果一切功德智慧。故言一日之價也

  我等又因如來智慧此下叁句合第六付財物譬。上譬中本有二。一者父付二者子受。父付中有叁階今者不合也。子受中又有叁階今具足合之。今言我等又因如來智慧此即合上第一爾時窮子即受教敕也。爲諸菩薩開示顯說此下即合上第二階領知衆物及諸庫藏也。而自于此無有志願下訖隨我等說即合上第叁階而無悕取一飡之意也。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此一句即合上第七見子志大譬。上言複經少時父知子心漸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有叁。今唯合第二。所以言我等不知真是佛子者我等于時有大乘機發。唯如來知。然我等迳竟自不知。舉我不知形出如來知。故言不知真是佛子也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無所吝惜此下二句合上第八付家業譬。上譬中本有四段。第一付家業時今者不合。第二集證明之衆今者亦不合。第叁明會父子天性今亦不合。唯合第四正付家業。上正付言今吾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但此中有正合有釋合也

  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竟長行合上第九諸子得家業故歡喜。上言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等也

  重宣其意而說偈言第二正領解之辭中本有二段。第一從而白佛言下訖七十叁行半偈。是正領解開叁顯一同歸之義。此解不空來來必有所由。是故第二從世尊大恩以下十叁行偈歎佛恩深難報。以結領解行。前又解言。兩段之中各開爲二。正領中有二者。第一是長行自此下有七十叁行半偈。是第二偈頌。但長行正領解中本有叁。一者略領解。第二將欲廣領解先咨審如來。第叁正廣領。今者唯頌第一略領解。複頌第叁廣領解不頌第二咨審如來。今就此七十叁行半偈自分爲二。初有兩行偈頌上第一略領解。第二余有七十一行半偈頌上第叁廣領解也。又上略領解中本有二。一者法說二者譬說。今兩行亦分爲二。初一行半頌法說余半行頌譬說。但上法說中本有二段。一者明昔日不求二者明今日自得。此一行半偈不頌不求唯頌自得。上自得言聞未曾有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也。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此半偈頌上第二譬說。頌上譬說中本有二段。一者言無上寶聚不求爲昔日不求作譬。二者言自得爲今日自得作譬。今此半行具頌此兩階。初言無量珍寶不求此頌上不求譬。自得兩字即頌上今日自得作譬。但言語還與上相似故知頌也

  譬如童子此下有七十一行半是第二頌上第叁廣領解。但上廣領解中本有二段。第一開譬第二合譬。今者七十一行半偈亦分爲二。初有四十一行偈頌開譬。第二佛亦如是下有叁十行半偈頌合譬也。上開譬中本有九譬。今就四十一行偈亦分爲九段。初有十叁行偈頌第一父子相失譬。第二傭賃展轉下有七行半偈頌第二父子相見譬。第叁即敕使者下有叁行偈頌第叁喚子不得譬。第四即以方便下有叁行偈頌第四喚子得譬。第五長者于牖下五行半偈頌第五教作兒譬。第六示其金銀下有兩行偈即頌第六付財物譬。第七父知子心漸已廣大下半行偈頌第七見子志大譬。第八欲與財物下有四行半偈頌第八付家業譬。第九子念昔貧志意下劣兩行偈頌第九子歡喜也。今更道十叁行頌第一。七行半頌第二。叁行頌第叁。複有叁行頌第四。五行偈半頌第五。兩行頌第六。半行頌第七。四行半頌第八。兩行頌第九也。上第一父子相失譬中本有四。一者子離父二者父覓子叁者子還近父四者父憂念轉深。今者十叁行亦具足頌此四段但不次第複有阙略。今者一行半頌第一。次有六行半頌第二。次有兩行半超頌第四。次有兩行半追頌第叁也。譬如童子幼稚無識一行半先頌第一子離父。但上子離父中本有二段。一者言背父而去。二者言向國而歸。今此一行半唯頌背父而去不頌向國而歸也。其父憂念此下六行半頌上第二父覓子。上父覓子中本有二階。一者覓子不得。二者言不以失一子之苦廢于家業大事。今者具足頌。言其父憂念四方推求此半行頌覓子不得。上言其父先來求之不得也。求之既疲以下有六行正頌上第二段不失家業大事也。豪貴如是有大力勢此下有兩行半偈。超頌第四父憂念轉深。上本有二階。一者失子之苦。二者假使作念得子之樂。今不頌假使作念得子之樂。唯頌念失子之苦。上言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余年也。爾時窮子求索衣食此下兩行半偈追頌上第叁子近父。上子近父亦有二段。一者近父之緣由。二者正明近父。今者亦具足頌初兩行頌近父之由。次半行頌正明近父也。上近父緣由言時貧窮子遊諸聚落迳曆國邑等。從五戒至五戒故言從邑至邑。從十善至十善故言從國至國也。或有所得或無所得者今身修五戒十善遷此身得報名有所得。感生後報者名無所得也。又一解雲。成就業感一期名有所得。不成就者感于寄受名無所得也。善法資身恒不足故言羸瘦。非唯無善法亦備有九十八使。故言體生瘡癬也。漸次經曆到父住城。此半行頌上正明近父。上言遇到其父所止之城也。傭賃展轉遂至父舍此下七行半偈頌第二父子相見譬。上譬中本有二段。第一明子見父第二明父見子。今初有六行半頌第一子見父。長者是時下一行頌父見子也。上子見父中本有四階。一者見父緣由。二者見父處。叁者正明見父。四者生畏避之心。今者亦具足頌。初一句頌第一。次一句頌第二。次兩行半頌第叁。次叁行半頌第四也。傭賃展轉此一句頌第一見父之緣由也。遂至父舍此一句頌第二見父之處。上言遂至父舍住立門側。今者唯道父舍不道門側義自顯也。爾時長者于其門內此下兩行半頌第叁正見父。上言遙見其父踞師子床等。或有計算金銀寶物者有廣說有略說故言計算。說與前人故言出化功歸已故言內。注記券疏者明因辨果。受記之事故故言注記券疏也。窮子見父豪貴尊嚴以下叁行半頌上第四階生畏避之心。上言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也。長者是時此一偈頌上父見子中有四段。今唯頌第一第二。上半行頌第一階見子處。上言時富長者于師子座也。遙見其子默而識之此半行頌第二正明見子。上言見子便識。略不頌第叁心大歡喜。亦略不頌第四開暢之念也

  即敕使者此下叁行偈頌第叁喚子不得譬。上譬中本有叁段。第一領勸擬宜與無機。第二領誡擬宜與無機。第叁兩息化。今此叁行亦頌叁段。初叁句頌第一。次一行一句頌第二。次一行頌第叁也。今叁句頌第一勸擬宜無機者半行頌勸擬宜。次一句領無機。上擬宜中有二段。一者領作勸教。二者正領擬宜。今此半行唯頌領作勸教。上言即遣傍人急追將還也。不頌正領擬宜上言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喚此一句頌第二領勸無機。上無機中有二者。一有小二無大。今言窮子驚叁字此即頌上有小機。上言窮子驚愕也。喚此一字頌無大機。上言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爲見捉明無大機也。迷悶躄地此下一行一句頌上第二領誡擬宜與無機。上誡擬宜與無機中有二。一者正明擬宜。二者無機。今不頌領擬宜。唯頌領誡之無機。上無機中有二段。一者無大二者有小。今者先頌有小後頌無大。迷悶躄地此一句頌有小機。上言轉更惶怖悶絕躄地也。是人執我必當見殺此一行正頌上無大機。上言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長者知子愚癡狹劣此一行頌第叁並領息化。上息化中本有二。一者欲息化。二者正息化。今不頌第二正息化唯頌第一欲息化。上欲息化中亦有二階。一者明欲息化。二者釋欲息化。上言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下思惟欲息化。今不頌也。唯頌第二釋欲息化之意。上言所以者何父知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爲子所難也

  即以方便此下叁行偈頌第四喚子得譬。上譬中有二。第一父喚子第二子受喚。初兩行頌第一父喚子。後一行頌子受喚。但上父喚中本有四段。今者盡頌一句頌第一。叁句頌第二。次叁句頌第叁。次一句頌第四也。即以方便此一句頌覓可使之人。即是覓方便教。上言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也。更遣余人此下叁句頌第二得可使之人。即是得方便教。上言密遣二人也。眇目者不正之相。欲明二乘教非是真正之教故名眇目。二乘教不備說威德相好故言無威德也。汝可語之此下叁句即頌第叁與使人之語即是作方便教方法。上言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也。倍與汝價此一句即頌第四使人正奉命喚子。正明如來用方便擬宜衆生。上言時二使人即求窮子也。窮子聞之此一行頌第二子受喚。上受喚中亦有四階。今不頌叁階唯頌第叁階。上第一既已得之有堪聞之機。第二具陳上事能受之機。第四其父見子愍而怪之不頌也。上第叁階言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淨諸房舍。今唯頌此。言淨諸房舍者六塵如房。于此六塵中無染故雲淨諸房舍也

  長者于牖此下有五行半偈頌上第五教作人譬。上譬中本有叁段。第一教作緣由。第二正教作。第叁作人。就作稱可長者之意。初兩行頌教作緣由。次兩行半頌正教作。後余一行頌作人稱可長者意也。上教作緣由中本有叁段。一者明長者見子。二者舍貴人服飾。叁者著賤人衣服。今此兩行只頌第一第叁不頌第二舍貴人服飾舍法身之義。初偈頌第一見子後偈頌第叁著賤人衣服。但上父見子中本複…

《法華經義記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