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義記》六 ▪第4页
光宅寺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有叁段。今者不頌第一唯頌二階。上第一句又以他日明見子之時今不頌也。二者言于窓牖中明見子之處。今者初句正頌此第二階。下有叁句頌第叁階正見子也。于是長者著弊垢衣此一偈頌上第叁受賤人之服。上受賤人服中自有叁階。今不頌第二。唯頌兩階。上半偈頌上第一明無有相好。下半行頌上第叁無智也。方便附近以下有兩行半頌上第二正教作。上正教作中本有四段。今具足頌。半行頌第一。一句頌第二。一行一句頌第叁。半行頌第四。方便附近語令勤作今此初半行即頌第一階領第叁勸取叁車。則是勸精進也。上言語諸作人汝等勤作也。既益汝價此一句即是頌第二領第二示叁車處。上言後複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複余去也。並塗足油此一行一句頌上第叁歎作具領第一贊歎叁車。上言汝等所須甕器米面今以塗足油以代上老弊使人。老弊使人者只是神通。今塗足油代者外國用塗足油能履水如地飲以代上面食以代上米。是故論文言揣食有二者。一粗二細。飯等名粗飲等名細。薦席以代上甕器盛物明或如薦席。又以軟語若如我子此半行頌上第四領上第四必與不虛。上言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即是保與不虛之義。長者有智漸令入出此一行是第叁即是頌上第叁作人稱可長者之意。上稱可中本有四段。即領上叁乘受行中四段。今唯頌第叁段。余者皆不頌也。一者汝常作時無有五種之惡即譬領心各勇銳義。今者不頌也。二者自今已後如所生子領內凡相似聖人。今者亦不頌。唯頌第叁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糞。見谛思惟治道修行故言二十年。不頌第四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得阿羅漢果也
示其金銀此下兩行頌上第六付財物譬。上譬中有二。一者父付二者子受。就父付中有叁階。今者悉不頌也。唯頌子受。子受中又有叁。唯頌第二第叁不頌第一一往奉命也。示其金銀此一行即頌第二正受。上言領知衆物也。猶處門外一行即頌第叁而無悕取一飡之意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也
父知子心漸已廣大此半行是第七即頌上第七見子志大譬也
欲與財物此下四行半偈是第八即頌第八付家業譬。上譬中本有四段。唯不頌第一臨欲終時付家業之時。自余叁段皆頌。欲與財物一行頌第二集證明之衆。于此大衆說是我子此兩行半頌第叁會父子天性。二十年者人天受道器也。凡我所有一行頌上第四正付家業也
子念昔貧志意下劣此下兩行頌上第九諸子歡喜譬也
佛亦如是自此下有叁十行半偈是第二。頌上合九譬而成八段。佛亦如是一句頌合第一父子相失譬。次知我樂小法有一句頌合第二父子相見譬。次未曾說言汝等作佛下半行頌合第叁呼子不得譬。次而說我等得諸無漏下半行頌合第四喚子得譬。次成就小乘聲聞弟子下半行頌合第五教作人譬。次佛敕我等下有十八行半頌合第六付財物譬。次如富長者下有叁行並頌合第七第八兩譬。次我等今日得未曾有下有七行頌合第九子歡喜譬也。更道八階。一句頌第一。一句頌第二。半行頌第叁。半行頌第四。半行頌第五。十八行半頌第六。叁行並頌第七第八。次七行頌第九子歡喜譬也。今言佛亦如是此一句頌合第一父子相失譬。就中本有二句。今只得頌大富長者即是如來。略不頌我等皆似佛子也。知我樂小此一句頌合第二父子相見。上合譬言如來常說我等爲子是始終爲語。今言知我樂小者當照機時爲論也。未曾說言汝等作佛此半行即頌合第叁呼子不得譬。上合譬中本有二。無有大機有小機今者唯頌無大機也。上言我等以叁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既無大機故言未曾說言汝等作佛。略不頌樂于小法小機之義也。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此半行即是頌合第四喚子得譬。上得譬中本有二段。一者父喚二者子受喚。就父喚子中自有四段。上合譬中唯合第四階時二使人即求窮子句。上合譬言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今者不頌也。子受喚中本有四段唯合第叁段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上合譬文言我等于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今者只頌此句故言而說我等得諸無漏也。成就小乘聲聞弟子半行即是頌合第五教作人譬。前開譬中本有叁。第一教作緣由。第二正教作。第叁明作人稱可長者意。叁段上合譬中皆合阙略而已。今者唯頌第叁段中第四階余者不頌。何者上教作緣由中有叁。上合譬唯合第叁不合余二。上合第叁階言先知我等深著蔽欲下訖不爲分別寶藏之分。今者都不頌也。第二正教作譬中有四段。合中唯合第二第叁階。上合文言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即是合當加汝價亦得合諸有所須。今者亦都不頌也。第叁作人稱可長者之意中有四段。上唯合第四階言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出入無難羅漢果。上合譬文言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爲大得。今言成就小乘聲聞弟子正頌合此也。佛敕我等自此下十八行半頌合第六付財物譬。上開譬中有二。一者父付二者子受。就父付中有叁段。上不合今亦不頌。合子受中亦有叁段上備合叁段。故今此頌合中亦備頌合子受叁段。今十八行半偈中一行頌合第一。次五行頌合第二。次十二行半頌合。第叁也。初一行言佛敕我等此頌子受。開譬中第一言爾時窮子即受教敕合譬言我等又因如來智慧也。我承佛教爲大菩薩下五行頌合第二正轉教領知衆物金銀珍寶也。即是上合譬中言爲大菩薩開示宣說也。從如彼窮子下有十二行半偈頌合第叁而自于此無有志願明不求之義。但上有正合有釋合。今此十二行半分爲二。初十一行半頌正合不求。二言導師見舍一偈頌上釋句。就十一行半偈中自有叁段。第一言如彼窮子一偈先牒不求外譬。第二言我等雖說佛法寶藏一偈內合不求之義。第叁從我等內滅下有九行半偈正頌不求。即廣上品初叁不求即自成叁段。初我等內滅有四行廣上第一居僧之首故不求。第二我等長夜有四行偈廣上第二自謂已得涅槃故不求。第叁言我等雖爲諸佛子等一偈半廣上第叁年朽邁故不求。導師見舍此一行是第二頌上釋不求之句。言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下是也。如富長者此下叁行是第七並頌合第七見子志大譬。亦並頌合第八付家業譬。就中自分爲二。第一一行半牒四種外譬。第二一行半帖合譬也。如富長者知子志劣此牒第四喚子得譬。以方便力此牒第五教作人譬。柔伏其心此牒第七志大譬。然後乃付一切財寶此牒第八付家業譬。來佛亦如是此一行半是第二帖合四種外譬。初二句帖合第四。知樂小者下二句帖合第五。調伏其心即帖合第七。乃教大智即帖合第八也。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此下七行偈是第八頌合第九子歡喜。就中有叁。第一一得正明歡喜。第二半行舉外譬帖合。第叁五行半廣明歡喜相也
世尊大恩此下十叁行偈是正領解中第二解。從佛來故歎佛恩深難報以結領解前。正領解中有叁。即是長行與偈爲二。今此中有二者。第一有六行半偈正歎佛恩深難報。第二諸佛希有有六行半敘出佛恩之相。又就此兩段之中各有二。初段中二者。初有一行先明佛恩即是開叁顯一也。從無量億劫下五行半明無能報者。就此第二自有叁。初半行總明無能報者。第二手足供給下四行別明世間供養無能報。第叁如斯等事下一行總結無能報也。諸佛希有此下有六行半明敘佛恩之相。亦有二者。第一有兩行明身業利益。第二有四行半明口業利益即是權實二智開叁顯一義也
藥草喻品第五
此品中借叁草兩木爲喻。但從多受名故言藥草喻品。第二譬說開叁顯一化中根人中本有四段。第一譬喻一品正譬說開叁顯一化中根人。第二信解品是中根人領解。今此藥草喻品是第叁明如來述成中根人得解之義。第四授記也。但四段之中例開爲二正譬說中有二者。第一是舍利弗請。第二如來答。領解有二者。第一經家敘四大聲聞得解之相。第二正是四大聲聞領解之辭。今此品述成中根人得領解之義中有二者。第一是長行第二是偈頌也。但上四大聲聞正領解之辭中本有叁段。一者略領解二者將欲廣領解先咨審如來。叁者廣領解。今如來唯述成廣領解略不述前二段也。然第叁廣領解中本有二。第一從譬若有人下入偈盡七十叁行半偈作九譬。領如來明開叁顯一同歸之義。第二從世尊大恩以下有十叁行偈歎佛恩深難報以結領解。今就此長行亦分爲兩段即述成向者兩段。第一從品初訖若有所說皆不虛也以來。先超述成第二佛恩深難報。第二從于一切法以智方便竟長行。追述成第一正作九譬領如來七意開叁顯一之義。又就此兩段之中各有叁段。述成歎佛恩深難報中有叁者。第一正述成。第二明說所未盡。第叁舉法王明如來所言不虛也。何者從品初訖誠如所言此是第一正述成已上歎佛恩深難報。汝上言手足供給頭頂禮敬于恒沙劫猶自難報此實自如汝所歎也。但物情起疑見如來述成四大聲聞歎佛恩深難報。謂言如來德行深恩體盡如四大聲聞淺智所歎。是故第二從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下訖說不能盡詺爲出說所未盡。但汝上十叁行偈歎佛恩深難報。正歎小分一方所說直言如來有權實之智益物之恩。自汝所不歎者複有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數深恩重德無方益物。此即釋疑情也。但物情于此第二重中仍複起疑。疑言如來體盡只自有權智無方益物。實智說理度人。佛雖備有衆德若以權實往收則不出此兩途。雲何複言更有無量阿僧祇功德。此則前後自相鉾鍎難可取信。既有此疑是故第叁從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下竟皆不虛也舉法王明如來所言不虛。不自在人有所畏懼吐言陳教率多不實。王之爲體居宗體極住自在之地。何容有虛唱之敕。欲明如來是法中之王吐言陳教無有虛唱之說
是故有此第叁段。但第一正是述成已歎佛恩深難報。後兩段釋疑也。就此叁段之中各有二階。第一正述歎佛恩深難報有二者。第一從爾時世尊告摩诃迦葉以下竟真實功德此述贊四大聲聞。理上之言巧善哉之言甚善甚善。及諸大弟子者即是須菩提大目犍連迦栴延等。第二誠如所言。此則述已言下之理實。前明理上之言巧。後明言下理實。此一雙合是第一正述四大聲聞以十叁行偈歎佛恩深難報也。第二明說所未盡中有二者。第一言如來複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此正出說所…
《法華經義記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