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六 ▪第4页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有三段。今者不颂第一唯颂二阶。上第一句又以他日明见子之时今不颂也。二者言于窓牖中明见子之处。今者初句正颂此第二阶。下有三句颂第三阶正见子也。于是长者着弊垢衣此一偈颂上第三受贱人之服。上受贱人服中自有三阶。今不颂第二。唯颂两阶。上半偈颂上第一明无有相好。下半行颂上第三无智也。方便附近以下有两行半颂上第二正教作。上正教作中本有四段。今具足颂。半行颂第一。一句颂第二。一行一句颂第三。半行颂第四。方便附近语令勤作今此初半行即颂第一阶领第三劝取三车。则是劝精进也。上言语诸作人汝等勤作也。既益汝价此一句即是颂第二领第二示三车处。上言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也。并涂足油此一行一句颂上第三叹作具领第一赞叹三车。上言汝等所须瓮器米面今以涂足油以代上老弊使人。老弊使人者只是神通。今涂足油代者外国用涂足油能履水如地饮以代上面食以代上米。是故论文言揣食有二者。一粗二细。饭等名粗饮等名细。荐席以代上瓮器盛物明或如荐席。又以软语若如我子此半行颂上第四领上第四必与不虚。上言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即是保与不虚之义。长者有智渐令入出此一行是第三即是颂上第三作人称可长者之意。上称可中本有四段。即领上三乘受行中四段。今唯颂第三段。余者皆不颂也。一者汝常作时无有五种之恶即譬领心各勇锐义。今者不颂也。二者自今已后如所生子领内凡相似圣人。今者亦不颂。唯颂第三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见谛思惟治道修行故言二十年。不颂第四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得阿罗汉果也
示其金银此下两行颂上第六付财物譬。上譬中有二。一者父付二者子受。就父付中有三阶。今者悉不颂也。唯颂子受。子受中又有三。唯颂第二第三不颂第一一往奉命也。示其金银此一行即颂第二正受。上言领知众物也。犹处门外一行即颂第三而无悕取一飡之意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也
父知子心渐已广大此半行是第七即颂上第七见子志大譬也
欲与财物此下四行半偈是第八即颂第八付家业譬。上譬中本有四段。唯不颂第一临欲终时付家业之时。自余三段皆颂。欲与财物一行颂第二集证明之众。于此大众说是我子此两行半颂第三会父子天性。二十年者人天受道器也。凡我所有一行颂上第四正付家业也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此下两行颂上第九诸子欢喜譬也
佛亦如是自此下有三十行半偈是第二。颂上合九譬而成八段。佛亦如是一句颂合第一父子相失譬。次知我乐小法有一句颂合第二父子相见譬。次未曾说言汝等作佛下半行颂合第三呼子不得譬。次而说我等得诸无漏下半行颂合第四唤子得譬。次成就小乘声闻弟子下半行颂合第五教作人譬。次佛敕我等下有十八行半颂合第六付财物譬。次如富长者下有三行并颂合第七第八两譬。次我等今日得未曾有下有七行颂合第九子欢喜譬也。更道八阶。一句颂第一。一句颂第二。半行颂第三。半行颂第四。半行颂第五。十八行半颂第六。三行并颂第七第八。次七行颂第九子欢喜譬也。今言佛亦如是此一句颂合第一父子相失譬。就中本有二句。今只得颂大富长者即是如来。略不颂我等皆似佛子也。知我乐小此一句颂合第二父子相见。上合譬言如来常说我等为子是始终为语。今言知我乐小者当照机时为论也。未曾说言汝等作佛此半行即颂合第三呼子不得譬。上合譬中本有二。无有大机有小机今者唯颂无大机也。上言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既无大机故言未曾说言汝等作佛。略不颂乐于小法小机之义也。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此半行即是颂合第四唤子得譬。上得譬中本有二段。一者父唤二者子受唤。就父唤子中自有四段。上合譬中唯合第四阶时二使人即求穷子句。上合譬言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今者不颂也。子受唤中本有四段唯合第三段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上合譬文言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今者只颂此句故言而说我等得诸无漏也。成就小乘声闻弟子半行即是颂合第五教作人譬。前开譬中本有三。第一教作缘由。第二正教作。第三明作人称可长者意。三段上合譬中皆合阙略而已。今者唯颂第三段中第四阶余者不颂。何者上教作缘由中有三。上合譬唯合第三不合余二。上合第三阶言先知我等深着蔽欲下讫不为分别宝藏之分。今者都不颂也。第二正教作譬中有四段。合中唯合第二第三阶。上合文言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即是合当加汝价亦得合诸有所须。今者亦都不颂也。第三作人称可长者之意中有四段。上唯合第四阶言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出入无难罗汉果。上合譬文言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今言成就小乘声闻弟子正颂合此也。佛敕我等自此下十八行半颂合第六付财物譬。上开譬中有二。一者父付二者子受。就父付中有三段。上不合今亦不颂。合子受中亦有三段上备合三段。故今此颂合中亦备颂合子受三段。今十八行半偈中一行颂合第一。次五行颂合第二。次十二行半颂合。第三也。初一行言佛敕我等此颂子受。开譬中第一言尔时穷子即受教敕合譬言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也。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下五行颂合第二正转教领知众物金银珍宝也。即是上合譬中言为大菩萨开示宣说也。从如彼穷子下有十二行半偈颂合第三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明不求之义。但上有正合有释合。今此十二行半分为二。初十一行半颂正合不求。二言导师见舍一偈颂上释句。就十一行半偈中自有三段。第一言如彼穷子一偈先牒不求外譬。第二言我等虽说佛法宝藏一偈内合不求之义。第三从我等内灭下有九行半偈正颂不求。即广上品初三不求即自成三段。初我等内灭有四行广上第一居僧之首故不求。第二我等长夜有四行偈广上第二自谓已得涅槃故不求。第三言我等虽为诸佛子等一偈半广上第三年朽迈故不求。导师见舍此一行是第二颂上释不求之句。言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下是也。如富长者此下三行是第七并颂合第七见子志大譬。亦并颂合第八付家业譬。就中自分为二。第一一行半牒四种外譬。第二一行半帖合譬也。如富长者知子志劣此牒第四唤子得譬。以方便力此牒第五教作人譬。柔伏其心此牒第七志大譬。然后乃付一切财宝此牒第八付家业譬。来佛亦如是此一行半是第二帖合四种外譬。初二句帖合第四。知乐小者下二句帖合第五。调伏其心即帖合第七。乃教大智即帖合第八也。我等今日得未曾有此下七行偈是第八颂合第九子欢喜。就中有三。第一一得正明欢喜。第二半行举外譬帖合。第三五行半广明欢喜相也
世尊大恩此下十三行偈是正领解中第二解。从佛来故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前。正领解中有三。即是长行与偈为二。今此中有二者。第一有六行半偈正叹佛恩深难报。第二诸佛希有有六行半叙出佛恩之相。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二。初段中二者。初有一行先明佛恩即是开三显一也。从无量亿劫下五行半明无能报者。就此第二自有三。初半行总明无能报者。第二手足供给下四行别明世间供养无能报。第三如斯等事下一行总结无能报也。诸佛希有此下有六行半明叙佛恩之相。亦有二者。第一有两行明身业利益。第二有四行半明口业利益即是权实二智开三显一义也
药草喻品第五
此品中借三草两木为喻。但从多受名故言药草喻品。第二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中本有四段。第一譬喻一品正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第二信解品是中根人领解。今此药草喻品是第三明如来述成中根人得解之义。第四授记也。但四段之中例开为二正譬说中有二者。第一是舍利弗请。第二如来答。领解有二者。第一经家叙四大声闻得解之相。第二正是四大声闻领解之辞。今此品述成中根人得领解之义中有二者。第一是长行第二是偈颂也。但上四大声闻正领解之辞中本有三段。一者略领解二者将欲广领解先咨审如来。三者广领解。今如来唯述成广领解略不述前二段也。然第三广领解中本有二。第一从譬若有人下入偈尽七十三行半偈作九譬。领如来明开三显一同归之义。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有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今就此长行亦分为两段即述成向者两段。第一从品初讫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以来。先超述成第二佛恩深难报。第二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竟长行。追述成第一正作九譬领如来七意开三显一之义。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三段。述成叹佛恩深难报中有三者。第一正述成。第二明说所未尽。第三举法王明如来所言不虚也。何者从品初讫诚如所言此是第一正述成已上叹佛恩深难报。汝上言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于恒沙劫犹自难报此实自如汝所叹也。但物情起疑见如来述成四大声闻叹佛恩深难报。谓言如来德行深恩体尽如四大声闻浅智所叹。是故第二从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下讫说不能尽詺为出说所未尽。但汝上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正叹小分一方所说直言如来有权实之智益物之恩。自汝所不叹者复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数深恩重德无方益物。此即释疑情也。但物情于此第二重中仍复起疑。疑言如来体尽只自有权智无方益物。实智说理度人。佛虽备有众德若以权实往收则不出此两途。云何复言更有无量阿僧祇功德。此则前后自相鉾鍎难可取信。既有此疑是故第三从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下竟皆不虚也举法王明如来所言不虚。不自在人有所畏惧吐言陈教率多不实。王之为体居宗体极住自在之地。何容有虚唱之敕。欲明如来是法中之王吐言陈教无有虚唱之说
是故有此第三段。但第一正是述成已叹佛恩深难报。后两段释疑也。就此三段之中各有二阶。第一正述叹佛恩深难报有二者。第一从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以下竟真实功德此述赞四大声闻。理上之言巧善哉之言甚善甚善。及诸大弟子者即是须菩提大目犍连迦栴延等。第二诚如所言。此则述已言下之理实。前明理上之言巧。后明言下理实。此一双合是第一正述四大声闻以十三行偈叹佛恩深难报也。第二明说所未尽中有二者。第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此正出说所…
《法华经义记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