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義記》六 ▪第5页
光宅寺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未盡之法。只言自汝十叁行偈歎佛恩深難報之外更有無量功德不可說不可數。第二言汝等若于無量億劫說不能盡此明說不盡。此一雙合是第二明已說所未盡。亦是釋物疑情。疑如前釋也。第叁明不虛中有二者。第一從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王。此先舉法王以爲不虛之端。第二言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此正明不虛此一雙合。是第叁明不虛亦釋疑情疑如前述
從于一切法以智方便以下是第二追述成第一正領解如來開叁顯一之義。就此第二段中有叁者。第一從一切法以智方便竟示諸衆生一切智慧將欲述成。先出已上所領之法即是權實二智開叁顯一之義也。第二從譬如叁千大千世界以下訖是故不即爲說一切智慧以來將明今日得解。先噵四大聲聞昔日不解叁一之義。執叁乘定別迷同歸之理。如草木禀乎天澤增長。各不自知得潤增長差別之相。此即明昔日不解成今日得解之相。第叁從汝等迦葉甚爲希有下竟長行。正述成已今日得解開叁顯一義也。就此叁段之中各有二。第一出所領之法中有二者。第一雙開兩章門。第二雙廣兩章門。兩章門者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此是權智章門。其所說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此是實智章門也。今釋權智章門義。于一切法者是佛果佛智知一切法即是一切種智萬善是一切智家因以智方便而演說之者。此明如來于一切智家因法上以善巧智持作叁乘之法。故言以智方便而演說之也。其所說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此是釋實智章門。其所說者其權智昔所說萬善之法也。此萬善理中能感得一切智故言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也
如來觀知此下是第二廣上兩章門。先廣權智章門自有二。一者識藥。二者知病。今言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此是第一明如來識法藥之義。即是權智所照之境。亦知一切衆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是知病之義。知一切衆生深心所行者明如來知叁乘人根性所宜。故如聲聞根性宜行四谛。緣覺根性宜行十二因緣。菩薩根性宜行六度也。通達者通是無壅義。達是到義。明叁乘人根性所宜行必斷煩惱無壅。是通義也。明叁乘人根性所宜行必到叁界外盡無生智。是達義也。無礙者明如來知叁乘人根性盡。是無礙也。今者舉所宜行通達表明如來知叁乘根性盡。故雲知一切衆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也
又于諸法究盡明了下是第二廣上實智章門。就中亦有二。一者識藥。二者知病。今言又于諸法諸法究盡明了此是第一識法藥之義。此明識實智所照之境。如來實智于一因一果中悉知故言究盡明了也。示諸衆生一切智慧此是第二知病。知病之義只知衆生有大乘機。即爲受記未來皆得佛故言示諸衆生一切智慧也。是則識藥如前。知病如後。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迦葉譬如叁千大千世界此下訖是故不即爲說一切種智。是第二將欲述已今日得解。先噵已昔日不解叁一之義。如草木無情禀天澤。增長而不自知增長差別。此中亦有兩段者。第一是開譬。第二是合譬。此兩段各有二。開譬中有二者。第一譬如叁千大千世界以下訖華菓敷實以來。詺爲禀澤增長譬。第二從雖一地衆生下訖各有差別。詺爲不自知譬。明叁草兩木終日禀乎天澤。增長各不自知增長差別之相。內合明四大聲聞昔日親禀受叁乘之教。修行而不自知所行只是一乘始終同歸得一佛果。又就第一禀澤增長譬中自開爲叁譬。第一從譬如叁千大千以下訖名色各異以來先出能禀。能禀即是草木。第二從密雲彌布以下訖其澤普洽以來又出所禀。所禀者是密雲。第叁卉木叢林及諸藥草以下訖華果數實正明禀澤增長也。前明能禀是草木。次明所禀是雲雨。後正明禀澤增長也。內合能禀受教者是四大聲聞。所禀之者是如來形聲利益也。正明禀澤增長者正明四大聲聞禀教修行也。就此叁譬之中各有二階。能禀譬中有二者。即是有本有末。但正明草木是其末。此草木應有本。本是土地也。從譬如叁千訖山川溪谷土地以來此五種是第一能禀家之本也。第二從所生卉木叢林訖名色各異正出能禀。即是叁草二木也。內合爲論。能禀家本即是衆生過去習因善根。能禀之草木即是今日善習果所成衆生。今者欲取草木不取其本。是故下合譬中唯合草木不合其本也。問者言衆生有多種自有惡習因所成衆生。自有惡報因所成衆生。自有善習因所成衆生。自有善報因所成衆生。今者爲取何因所成衆生。解釋者言。不取兩惡因所成衆生以爲能禀。但兩種善因所成衆生中唯善習因所成衆生爲能禀。不取善報因所成衆生爲能禀也。何以故爾。善報因無有增長之義故不取也。善習因所成衆生有增長義是故取爲能禀也。問者又言。今取善習因所成衆生以爲能禀。爲當止取善習因有增長義耶。所成衆生亦有增長義。解釋又言。衆生是假名假名無別體以法爲體。今習因善是實法。此法成衆生。但習因善有增長。衆生是假名不當增長。不增長但有名用而已也。問者又言。衆生無別體只用習因善爲體。習因既增長衆生那得不增長。若言衆生不增長則不應言以習因爲體。解釋又言言。我本言假名法無體以習因善爲體。若責今衆生別增長者便應假名法別有體。雲何言以他爲體。此中大意片對四大聲聞。今涅槃及五乘故借叁草二木以譬能禀。草有叁種上中下也。木有二種有大木有小木。下經又言大樹小樹。但草木自有衆多今唯取堪爲藥者。內合衆生雖複凡聖衆多。止取五乘之人堪修行者爲藥之用。人乘天乘此二人以譬小藥草。聲聞緣覺此二人以譬中藥草。叁乘中菩薩以譬上藥草。今大乘中明內凡夫菩薩以譬小樹。初地以上菩薩以譬大樹。所以人天二乘合譬小草聲聞緣覺複合譬中草者。今欲偏片對此人。道其昔日雖禀如來經教不知權實之用同歸之理。是故合人天二乘取譬小草如勝鬘所明名爲無聞非法衆生。此則鄙其昔日不知之義也。複合聲聞緣覺者義亦如是也。問者言菩薩等自知如來權實之教同歸之義。何故言鄙之。釋者言。已如前釋但止片對四大聲聞緣覺等涅槃及菩薩。若同取聞佛說法增長善根之義。大乘人與小乘人皆有增長。取喻叁草二木皆禀天澤增長。若取知與不知之義大意止片四大聲聞故涅槃及余人也。問者又言。汝若使菩薩有增長之義以譬二木者。我聲聞亦有增長之義以譬藥草不言不知之義以譬藥草也。解者複言。此品本爲述成四大聲聞今日得解先噵其昔日不解。故以草爲譬。噵其禀澤不知故。聲聞等存不知之邊。菩薩存增長之邊。第二所禀譬之中有二。一者是所禀家之本。二者正出所禀也
密雲彌布遍覆叁千大千世界此是第一所禀家之本。本是雲也。內合用如來身形及聲教譬雲。一時等澍其澤普洽此是第二正出所禀。所禀者是雨以譬如來聲教所宣之法。即是雨等被衆生如天等雨草木。但明此草木同禀天雨生長有升降。如衆生同聽佛說法增長善根有升降之殊也
卉木叢林此下是第叁正明禀澤增長譬亦有二者。第一從卉木叢林下訖各有所受以來名爲受潤譬。第二從一雲所雨下訖華果敷實名爲增長譬。前明受潤後明增長。內合明衆生初始聞佛說法皆歡喜領受。如草木禀天雨一往受潤。後明增長者。明衆生昔日聞佛說法後相與增長善根。下合譬雖道後生善處以道受樂。此明報因得報果。非不有報因。但今日辨增長之義止取習因習果。明其增長之義。此兩譬中各有二階。受潤譬中有二者。第一從卉木叢林及諸藥草下訖隨上中下以下此牒受潤之法。即是叁草二木根莖枝葉者喻前所述五種人信戒定慧也。第二言各有所受此一句正明受潤之義。內合明衆生昔日聞佛說教各各受持。故言各有所受也。第二增長譬中有二階者。第一言一雲所雨先牒增長所由。所由者是雲雨。內合衆生所以得習善增長者由有如來形聲。第二言稱其種姓下叁句正明增長。此叁句亦次第相生。初言稱其種性此先舉增長之類。喻五乘人根性各有種類而得生長。此正明增長。華果敷實此釋成增長之相。若不增長雲何言有華果之實也
雖一地所生此下是第二明不自知譬。叁草二木終日禀乎天澤不知增長差別之相。明四大聲聞昔日親自禀受如來叁乘教執叁乘定別。迷同歸之理而不自知叁乘所行始終只是一乘同趣一果。又就不自知譬中亦有二階者。第一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者。先舉不自知所由。第二言而諸草木各有差別此正明不自知。雖複有差別之相而不自知。所以有此差別內合四大聲聞昔日禀如來叁乘別教各得別果。于時叁乘自言彼此各異而自不知始終同歸俱至極果也
迦葉當知如來亦複如是自此下是第二合譬。但上開譬中本有二。一者是禀澤增長譬。二者不自知譬。今此合譬中亦有二段者。第一從如來亦複如是下竟具足蒙潤各得生長合禀澤增長譬。第二從如來說法一相一味以下合不自知譬也。就第一段中有二。第一曆別正合。第二舉外譬帖合也。曆別合者但上禀澤譬本有叁。叁中各有二。今者合之爲體。宜開爲五。所以不六者上開能禀譬中有二。一者本二者末。今但合末不合其本。所以成五段。又不次第。今先合雲。二合草木。叁合雨。四合受潤。五合增長。但上草木本是第一。今者在第二。上作次第者先有草木然後興雲注雨則受潤增長。今此中則先興雲蔭草木然後注雨令草木受潤增長也。就合雲譬中有二重。一者舉佛形合雲。二者舉如來聲教合雲。佛形聲普周皆譬于雲。但第一舉如來形合雲中自有二階。第一正舉如來形合。第二言如大雲起舉外譬帖合也。以大音聲此下是第二舉如來聲教合雲亦有二重。第一舉總合雲。第二舉別合雲。此兩段各有二。舉總合雲二者。第一言以大音聲普遍天人阿修羅此正舉總聲教合雲。第二言如彼大雲下竟大千國土此舉外譬帖合。從于大衆中而唱是言以下第二舉別聲教合雲。就此第二亦有二亦有二者。第一正舉別聲教合。第二獎勸時衆來聽法也。就第一舉別聲教合中自有六種別聲教。第一從于大衆中而唱是言以下先明如來有十號之德。第二從未度者令度下明四弘誓之德。第叁從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此明叁達之德。今世即是現在世後世即是過去世。亦是未來世。若據現在追望過去此即後世。若背未來向過去此未來即是後世之義也。第四言我是一切知者此明種智。知一切法故…
《法華經義記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