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六
光宅寺沙门法云撰
信解品之余
第二尔时使者疾走往捉此是领用大乘教拟宜。此则领上火宅中当以衣裓机案从舍出之句也。第二领劝无机有二者。穷子惊愕此是第一明有小乘人天等机。上火宅譬明无机中本有二。第一言此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明大教于其无用。今不领此唯领正明无机本有二。初明有小次明无大。今此一句领有小机即是诸子幼稚句大乘教拟。非意所期故言惊愕也。称怨大唤以下第二领无大机即是上未有所识句。我若有大乘机往犯汝大乘教。可得大乘教来见捉。我既无大何为见捉。是故称怨大唤也
使者执之此下是第二名为再呼不来段。上领诫宜与无机。就中亦有二。第一先领诫教拟宜。第二于时穷子以下领无机。又就此二段中各有二重。诫教拟宜中有二者。即是领譬说两段。使者执之逾急此是第一。领上思惟作诫教则是火宅中我当为说怖畏之事。大乘诫教疾故言急也。第二强牵将还正领诫教拟宜。即火宅中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明于时小机与大教不相从故言强牵也。第二于时穷子自念无罪下是领诫无机。就中亦有二。即是领譬说两段。第一言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此先领无大机。即是火宅中第二正明无大机。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意下是也。我既无有大机汝强用诫教逼我。或起诽谤断善根慧命也。转更惶怖闷绝躄地此是第二追领有小机。即是火宅中第一有人天小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也。小机不堪受大教如躄地也
父遥见之此下是第三放舍儿譬。则并领两家息化。此则领火宅中劝息化。言或当堕落为火所烧诫息化。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也。亦远领方便品中我即自思惟下乃至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句。就此息化中亦有二。第一思惟欲放舍儿内合欲息化。第二从使者语之以下正明放儿内合正明息化。又就此两段中各有二。思惟息化中有二者。第一思惟欲息化。第二从所以者何下释欲息化意。此两段各有二意。一者思惟欲息化。二者先明有小后明无大也。今先明有小父遥者。小机望大教相去殊远故言遥也。将教作使于时欲息化。如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人天机如面人天等教如冷水。人天等教称会根性。故言洒面令醒悟也。莫复与语者此明无大机。由无大机故勿复与语无大机也。所以者何。此下是第二释上两种欲息化之意。只由有小无大故息化便成两段。志意下劣者此即是有小。此即释上冷水洒面句。自知豪贵为子所难此下释明无大。此即释上莫复与语句也。亦言释上勿强将来句也。审知是昔日二万亿佛大乘所化之子。只自不语诸菩萨道。是失大乘解之子故言不语他人也。使者语之下领息化中本有二段。此下是第二正明息化。就中亦有二。第一言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此是正息化。佛复不用大乘教拟宜故言放也。即是火宅中劝教息化言恋着戏处或当堕落等。诫教息化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即是方便品中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义也。第二言穷子欢喜此明息化得宜。含有二义。故喜一者少机既不为大教所逼故言欢喜。二从地而起者向被大乘教拟宜之时如躄地。今既不复被大乘教所拟宜故如从地而起。人天教如贫里。其中人天果报如衣食。则是人天小教称会人天小机故喜也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自此下是第四唤子得譬。此则是第四譬及第五譬共领上第四譬也。今此第四譬领上第四譬中前两段拟宜与见三乘机。就此譬中自有二段。第一明父唤子。第二从既已得之以下明见子受唤也。内合为论。先领佛用三乘教拟宜后见三乘人能受。就此两段中各有四阶。第一父唤子中有四阶者。且就外譬为语。第一先觅可使之人。第二即得可使之人。第三与使之人语。第四使人受命唤之也。今言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者此是第一觅可使之人。内合明如来觅三乘教。此则领火宅中我今当设方便也。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此是第二得可使之人。内合明如来得二乘教在法身之地。于时未说二乘教只是法身地拟宜故言密遣。形色憔悴者以理来名教。若用大乘教诠大乘理名形色晖华。今二乘教不能诠大乘因果之理故言憔悴也。无威德者二乘教不说声闻辟支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无畏等德。故言无威德也。向者言三乘方便今何故言二乘也。解释者言。今止道声闻辟支二人领解故仍道二乘也。汝可诣彼此下是第三与使人语。内合明佛作二乘教方法也。四谛如此十二因缘如彼也。二乘教非正直化物入大乘解义奢故言徐语也。倍与汝直者。二乘教拟宜为说二乘家尽无生智胜天等果故倍直也。将来使作者二乘人若受教应令修行。故言将来使作也。雇汝除粪者二乘人若受教之后望见修治道断九十八使烦恼。如雇汝除粪也。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言此二乘教有为众生诠理。作修道外缘即是共作义也。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此是父唤子中第四阶。正明使人奉命唤子。内合如来正用二乘教拟宜也。此则领火宅中令诸子等得免斯害。亦则领方便品中我今所得法亦应说三乘也
从既已得之此下是第二明见子受唤也。内合众生有二乘机可受二乘之教。此则领火宅中第二父知其子先心各有所好也。亦即是方便品中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见三乘人机也。就此见子受唤中亦有四阶者。今言既已得之此是第一明众生有堪闻之机。后亦为说必生外凡夫善根。即是心各勇锐义也。具陈上事者此是第二阶。明众生有能堪受之机。后亦为说必生内凡善根。互相推排也。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此是第三阶。见众生有能行之机。后亦为说必生无相行已上见谛思惟治道断结之能即是竞共驰走义也。所以言先取其价者。即是三界外尽无生智。二乘人要先标心三界外有尽无生智。然后只修行断烦恼。即此是取其价义也。其父见子愍而怪之者此是第四阶。明长者起愍伤之念。内合如来见众生只有修行得罗汉果之机。起慈愍之心念其取小不取大意。此是即诤出火宅义亦犹在法身地也
又以他日此下是第五教作人譬。此则领火宅第四譬中后两阶。初如此羊鹿牛车今在门外句。又领诸子闻所说心各勇锐等句。亦远领方便品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捺说三乘教乃至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今就此譬中大分为三段。第一从又以他日下讫状有所畏名教作缘由也。第二从语诸作人以下正教作也。第三从汝常作时以下竟犹在本处名为作人就作称可长者意。内合为义则如来将欲说三乘教。先舍法身受应身。此则是教作缘由义也。既受应身然后造鹿苑转三乘教化[牛*句]邻等。即是正教作义也。既说三乘教三人受行即是称可长者意也。后两阶正是领上譬。前一阶但四大声闻今深取佛意探明未说教之前舍本现迹。是故名长者教作缘由也。只就第一教作缘由中自有三段。第一从又以他日讫污秽不净明长者见穷子。内合明如来以道眼见众生为五浊所壅。二从即脱璎珞以下即明长者舍贵人服饰。内合明如来舍法身智慧功德相好也。第三从更着粗弊以下讫状有所畏。即明长者受贱人之服。内合明如来示受应身同凡夫之体。作太子之形。又就此三段中各有三阶。第一有三者。一者明见子时。二者明见子之处。三者正明见子之相。又以他日此是第一明长者见子之时。内合佛临说三乘教照机之时。所以言他日者。上已明见者则是领用三乘拟宜之时见机也。此中言见者即是说教时见。欲别此见异于前见故言他日。然两见只是一时义得作前后也。于窓牖中此是第二见子之处。所以不道于户中而道窓牖者。表明如来方便智中见众生。此机非是实智如牖也。遥见子身此是第三正明见子之相。内合明如来正照小乘机。自有二。第一明有善。第二明有恶表明纯善不感圣也。今者第一小乘机无善自资如羸瘦也。无威德故言憔悴也。第二明有恶者备有九十八使故言粪土尘坌污秽不净也。即脱璎珞下是第二明舍贵人服饰。内合舍法身。就中亦有三。此一句是第一先明如来舍种智也。细软上服此一句是第二明如来又除功德也。严身之具此一句是第三明如来又舍相好也。此中明法身即是他方净土分身诸佛以为法身也。更着粗弊此下是第三明如来受应身。亦有三阶。更着粗弊垢腻之衣此一句对第三严身之具示无有相好。悉达太子凡夫之体。尘土坌身是第二对第二除细软上服。右手执持以下是第三明如来示无智慧。此即对第一即脱璎珞句。此明如来示修智慧。用智慧之手执二谛境。断除烦恼示同厌生死。故言状有所畏也
语诸作人此下是第二正教作。就此正教作中有四阶。一者劝令勤作。二者明加汝价。三者赞叹作具。四者安慰作人也。此则领上为说三乘之四阶也。语诸作人汝等勤作者是第一但语不次第。先领第三语作人。汝等勤作者是第一领火宅中第三劝诸子。往取三车汝等宜速出来合譬。又言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句也。后复告言此下是第二非唯直劝作而已。亦复加与汝价此则领上第二示三车处。上言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今此中加汝价者昔但人天果报今加价。只是尽无生智也。诸有所须乃至老弊使人须者相给是第三阶赞叹作具。此则领譬中第一赞叹三车。上言如此种种希有难得。合譬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也。戒能盛物如瓮器。米如智慧面如禅定盐酢者。以苦酢味无常碱味作无常苦空无我行观智。故言盐酢之属也。老弊使人者本以代手足运动。明罗汉备有六通隐显游方。此六通不及如来神通故言老弊也。此自是罗汉神通何故言佛给。解释者言。则是佛为众生说得罗汉果必得此六通。既由佛说故言相与也。好自安意此下竟言而汝少壮是第四阶。安慰作人。此则领上譬中第四必与不虚。上言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合譬言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化彼众生来久故言我年老大。众生善根劣弱故言而汝少壮也
汝常作时此下教作人譬中是第三。明作人就作称长者之意。内合明三乘人受行称佛施三之意。此即领上譬中诸子受行义。上诸子受行有四阶。穷子今者亦具领四。汝常作时下竟如余作人是第一。此则领上心各勇锐句。外凡善也。无有欺怠嗔恨怨言五种之过。如余作人者不如诸新学轻毛位人也。自今以后…
《法华经义记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