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五
光宅沙门法云撰
譬喻品之余
见诸众生此下是第二。即合上第二长者见火譬。明如来见众生为五浊所惛也。譬中本有三段。第一是能见第二是所见第三起悲愍之心。今合此三段。见诸众生此一句即合上第一能见。上言长者见。为生老病死此下即合第二所见。上言是大火从四面起但方便品法说中备明五浊。上开譬中止言大火从四面起此语是总。今此合譬中备明八苦。然五浊八苦等皆是烦累之法今合譬中备明八苦者。生老病死即是四苦。五欲财利即是爱别离苦。何以知之。正由五欲财货离必生苦也。贪着追求即是求不得苦。凡有二种。一者物昔属我今日忽失为追求。亦是求不得苦。二者昔来未有今求不得亦是求不得苦也。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此是怨憎会苦。若生天上此下更举前苦明五盛阴苦也。众生没在其中下是第三即合上起悲愍之心。上言即大惊怖乃至无求出意。今此中言虽遭大苦不以为患。若以苦为患便求出苦既不以苦为患。故知无求出意。此中言东西者非上东西但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一切众生皆横理用心喻若东西也。终日自劳然失避苦之方故言驰走也
舍利弗佛见此已此下是第三即合上第三长者救子不得譬。明用大乘化众生不得也。上法说中有三。第一拟宜第二无机第三息化也。但上开譬中有两段。第一据劝教作三重第二据诫教作三重。今此中合譬还作三段但方法不同。第一并叠合诫劝两家拟宜。第二叠合诫劝两家无机。第三并合诫劝两家息化也。今言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者。牒合拟宜有二。此是第一。然拔苦是大悲之力此即先合第二诫教拟宜。上言我当为说怖畏之事乃至具告诸子也。第二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此是追合劝教拟宜。上言身手有力此明不见劝教。今不合也。当以衣裓若以机案从舍出之。此明正拟宜今正合也。但上言衣裓明大乘因机案譬大乘果。今此合中正合机案也合衣裓也。亦远拟方便品中我所得智慧微妙最一。明如来总用大乘因果拟宜众生也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此下是第二。即合上诫劝两家无机。亦有二。第一合言若我但以神力先合诫家无机。上言父虽怜愍善言诱喻也。第二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以下追合劝家无机。就中自有二。此句正合无机。第二所以者何下释无机之意。上言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也。又见一家解有二重。第一若我但以神力以下竟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正并合诫劝两家无机。第二所以者何下并释两家无机之意也。何由能解佛之智慧但此一句即是第三并合诫劝中两家息化。上劝息化言恋着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上诫息化言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下是第四段即合上第四长者以三车救子得譬。明用三乘化得众生也。今就此合譬中大分为三段。第一先牒三种外譬来。第二帖合第三譬。第三正合第四譬也。今者第一牒三种譬者。初言身手有力而不用之此即牒上第三外譬。次但以殷勤方便下正牒上第四外譬。次然后各与珍宝大车此下牒上第八外譬。言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此即第二帖合上第三外譬也。但以智慧方便下第三正合第四譬也。今四重料简将欲合第四。所以牒第三譬来者。为欲示圣人出世之意。意在大乘。所以复牒第四譬来者。为示如来施权道意。但众生无有堪受大乘之机。然事不获已用三乘化。是故牒第四譬意在于此。所以复牒第八外譬来者。为示善始令终之意。虽复中间施小意存于大。是故牒第八来显与大之意。所以帖合第三者。上已合竟既被牒持。是故帖合第三令属上也。所以不帖合第八者。下文自合何须帖合也。今第三段正合第四救子得譬。但上譬中本有四种。一者用三车拟宜。二者见子有宿好之心。三者为说三车。四者诸子受行。此中亦具合四段。今言但以智慧方便一句此即合第一长者用三车拟宜。上言是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火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也。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此一句是第二合上第二见子有宿好之心。上言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奇异之物情必乐着为说三乘。此下是第三即合上第三为说三车。但上说三车中有四阶。一者赞叹三车。二者示三车处。三者劝取三车。四者保与不虚。今者亦具足此合四阶。但不次第。先合第二示三车处。第二仍超合第四保与不虚。还合第三劝取三车。第四追合第一赞叹三车也。今言为说三乘此下四行半。先合上第二示三车处。即是示三乘人尽智无生智在三界外。上言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也。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一句。此即超合上第四保与三车不虚。即保与三乘人尽智无生智。上言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也。从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此二句。退还合第三劝取三车。上言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即是劝三乘人修行取三乘果也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此下三行半即追合上第一赞叹三车。即是赞叹三乘。上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罗汉断三界结尽不复为惑所制故言自在也。若有烦恼可系三界。烦恼既亡故言无系也。昔日未得无学之时有依有求。既证无学德之极果故言无所依求也。乘是三乘者罗汉于时尽智无生智此二智为果。所以言乘者。然入无余涅槃之时因尽无生智自运入无余涅槃。是故有果乘之义便得无量安稳快乐者即无余涅槃乐也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此下即合上第四段诸子受行。上言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具适其愿故。但上诸子受行中本有四阶。今具足合上四阶但法用不同。上譬中直总就三乘人作四阶。今此中历别就三乘人各作四阶正合。后举外譬帖合。即作三重四阶。正合后帖合也。今先就声闻乘作四阶正合者。初言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此则合上第一心各勇锐生外凡夫善根也。殷勤精进此一句。即合上第二互相推排生内凡夫善根也。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第三阶。即合上第三竞共驰走声闻乘人。闻佛说法进入无相行。见谛思惟治道断结也。是名声闻乘。是第四阶即合上第四阶诤出火宅得罗汉果也。如彼诸子下即举外譬帖合也
若有众生此下是第二就辟支佛乘又作四阶正合之。初言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此即合第一心各勇锐缘觉乘人闻佛说法生外凡夫善根也。殷勤精进此即合第二互相推排生内凡夫善根也。求自然慧此下即合上第三竞共驰走。明中乘人闻佛说法。进入无相行见谛思惟治道断结也。所以言自然者二谛境是自然。今慧从境受名呼慧为自然也。是名辟支佛乘。此即合第四诤出火宅证无学果也。如彼诸子下即举外譬帖合之也
若有众生此下是第三菩萨乘人又作四阶正合之。初言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此即合第一阶心各勇锐生外凡夫善根也。殷勤精进此是第二。即合互相推排明菩萨闻佛说法。生内凡夫善根也。求一切智此下第三。即合上竞共驰走菩萨闻佛说法。进入无相行见谛思惟断结也。佛智者即是三乘中佛果也。自然智犹如前释也。无师智者正明断习气尽成无学果。呼无学智为无师智也。是名大乘此是第四。即合上诤出火宅证无学果。如彼诸子下即举外譬帖合也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此下是第五段。即并叠第五第八两譬。所以并合两譬者。既不合第六第七。故两譬相并。正由见大乘机发即为说大乘也。今就此中自分为两段。第一先牒两家外譬来第二正合两譬也。初先牒第五外譬。次从自惟财富下即牒第八外譬也。如来亦复如是下第二正合两譬。今先合第五见子出难譬明大乘机发也。上开譬中本有二。第一先明断惑出三界外登无学果。二者正明大乘机发。今具合两重。如来亦复如是竟出三界苦怖畏崄道。即合上第一见诸子等安稳得出句也。得涅槃乐此即合第二正明大乘机发。上言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今言得涅槃乐。此涅槃乐是大乘善机家果。今举果目因亦可因中说果也。若使理中为论既度二种生死。应是常住涅槃。而今此教未明此理故名复倍上数以为涅槃
如来尔时此下是正合第八长者赐子大车譬。明为说法华经。但上开譬中本有两段。第一双开两章门。第二双广释两章门。但上开譬中逐文句起尽宜合为两段。今此合譬之中有合不合有不次第。宜追开为六段。何者心平等章门一也。一大车章门二也。广一大车三也。释广大车四也。广心平等五也。释广心平等六也。今此中唯不合第六释广心平等。上言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今不合此也。虽合余五阶又不次第。第一先合第四仍势合第五。然后追还合第一第二第三也。今言如来尔时便作是念竟诸佛法藏即合第四释广一大车。上言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也。此义具如上释也。是诸众生皆是我子此下竟而灭度之。即是合上第五广心平等。上言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也。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此。即追还合第一心平等章门。上言各赐诸子等。今言悉与。悉与只是平等之义也。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此即合第二所赐物章门。上言一大车也。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此即合第三广一大车。上言其车高广等句也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此下是第六段。即合上第十不虚妄譬。但上开譬中本有三段。第一明如来作不虚譬问舍利弗。今不合也。第三明如来述成舍利弗。今而不合也。唯名第二舍利弗答佛正明不虚。今合此譬中宜分为四。第一先更牒上三种譬来第二正合第三释合第四结合也。第一先牒上三种譬者。舍利弗如彼长者牒第一譬。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牒第四譬。然后但与大车以下牒第八譬也。如来亦复如是此下是第二正合。上身子仰答佛明不虚。但上答中本有二。初总答明不虚。第二别答明不虚。今言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此即合上不也。世尊总明不虚也。初说三乘此下即合上别明不虚。就中本有三种。今次第合之。初说三乘此即合上第一以与重夺轻不虚也。次言引导众生即合第二称本心不虚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此即合第三与过…
《法华经义记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