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五 ▪第4页
光宅沙门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心。不虚与过望不虚。今就此十五行半偈中大分为三段。初有一行偈是第一先明父子相关以开不虚之端。内合明如来昔日已曾二万亿佛所化此众生。于时众生生大乘解即是子义。然解不孤生生由于佛。如来有生物解之能。即是父义也。第二有十三行半正颂合上三种不虚也。第三余一行即举法王。结明不虚之意也。又此三段前一后一并皆不开。中间一段自有三段别也。初有两行半先略颂合三种不虚。第二有二行将欲广颂合先引证劝信也。第三有九行正广颂上第一略颂合不虚也。今言两行半略颂合者。初一行颂第一。次一行颂第二。次半行颂第三也。今者第一汝等累劫一行即颂合以重夺轻不虚。上合譬言初说三乘只一句也。我虽先说此一行即颂合称本心不虚。上合譬言引导众生亦只一句也。但尽生死者但生死有二种。然分段中苦恼深重。是故三乘方便引汝令离炎灼之苦。唯尽分段生死未尽变易生死。故言但也。复应进断变易成无上道岂应止此灰身灭智。故言而实不灭也。今所应作唯佛智慧此半行即颂合与过望不虚。上合譬言然后但以大乘而脱度之也。若有菩萨此下两行是第二引胜人。证如来不虚劝信。此两行即成二意。初偈正引证。后即出证人之语也。若人小智此下有九行偈是第三。即广上第一略颂合三种不虚也。今此九行自分为三段。初有六行即广上。汝等累劫下一行略明以重夺轻不虚。就此六行中初二行明苦谛。二行明集谛。一行明灭谛。一行明道谛也。第二从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下有一行半即广上。我虽先说一偈称本心不虚也。第三从佛说是人未实灭度下有一行半即广上。今所应作唯佛智慧半行明与过所望不虚也。我意不欲令至灭度者此则取上语。其义可求。斯人若未得无上道之时我意。终不只令至昔日灭度也。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向言十五行半大分为三段。此下一行是第三举法王结明不虚。然不自在人出言多虚。佛是法中之王实不虚也
从汝舍利弗我此法印又前判云正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中本有两段。第一是舍利弗请其中自有三段已讫也。第二是如来答亦有三段。第一是譬说缘起其中有二。初呵后许也。第二正譬说开三显一其中有二。即是长行与偈亦已讫也。中根之人既解同归之理先三后一之意。故自此下尽品有六十五行偈是第三即[将/廾]劝中根人受行。然奖劝之意祗明弘经益物自行化他。种同归之因感圆极妙果也。菩萨万行乃备众德皆修。若的明要者不出自行化他。自行则如说修行化他则弘经益物。兼除老病菩萨之谓也。但慕果之心易生行因之意难立。是故此中单劝慕果。既愿行因贫福自显。此意已具如前述。不复细解。又解所以不劝慕果者与授记品相近故不劝慕果也。此中祗以弘经益人以为行因亦有两段。两段之者第一一行偈先出所弘之经。第二从在所游方下有六十四行偈正示其弘经益物之方也。今第一言我法印者即是所弘之经。印者故如此人名字印此函书送与所与之人。莫与所不与之人。然法华经犹如函书。但经中所明因果犹如书中所表之事也。如来言教题此经名字犹如印也。弘经菩萨如送书人也法印深意其义如此
从在所游方勿妄宣传此下六十四行是第二正示其弘经益物之方奖劝行因之意。此中自有三段。初有半行据总略劝弘经益物。第二若有闻者下有十行偈据别略劝弘经之方。第三若有不信毁谤此经下有五十三行半偈广示弘经方法表行行因之相
今言在所游方勿妄宣传者是第一。然勿妄之言其意难了。今且作四句明之。一言恶人莫为说此亦是勿妄。二者恶人亦为说善人亦为说此亦是勿妄。三者恶人应为说善人莫为说。四者善人应为说恶者莫为说。今不同前三句。何故前三句太甚通漫故。的取第四句正恶人莫为说善人应为说。问者言如来慈父等视如子且又放光普照有识皆蒙。今复言善人应为说恶人莫为说非唯生分别之心。亦违慈父之意。解者言放光普照表慈悲平等。今明善人应为说恶人莫为说。此则示身子弘经益物之方。善人应为说即是劝善恶人莫为说即是诫恶。且又强为恶人说者非唯直生不信之心。亦复增长诽谤之罪。是故涅槃言诸佛圣人不为众生作烦恼因缘。又欲斥彼恶人令改恶行善也
若有闻者此下十行偈是第二据别略劝弘经之方。此第二段望上总则成别。望下广故称略也。今就此十行偈中自有两段。第一有四行先劝善人应为说。第二斯法华经下有六行偈诫令莫为恶人说也。此两段中各有三。今且就前四行善人应为说中自有三种善人。初一行先明不退转人应为说。阿者言无鞞跋致言退。无退之人应为说也。第二若有信受下一行半明过去久种善根之人应为此人说也。第三若人有能下有一行半偈。则明未来世中常值善知识人应为此人说也。此三种人即成三世初明不退之人。即是现在次明久种善根人。即是过去后明常值善知识人。即明过去久种善根人即此人未来世中当得相值。但互举一边为义也。斯法华经此下有六行是第二诫令莫为恶人说。此六行中亦有三种者。初一行先明浅识之人莫为说。第二一切声闻下三行举有信之人。况出不信之人。及取即得不信之人也。第三又舍利弗下两行更出恶人总结莫为说。初偈明我见之人不应说。后偈多爱染之人勿为说。问者言。上言宿习强者虽有三种五浊不能为障。今何故言莫为此人说耶。解释者言。此有二意。一者正为劝奖中根人弘经方法。二者亦为斥即时众中有懈怠之者也
若人不信毁谤此下五十三行半偈是第三广示弘经益物行因之方。今就此五十三行半偈中大分为两段。第一有三十四行半广示恶人莫为说。此即广上第二六行略明恶人莫为说。第二从若有利根以下尽品有十九行偈。广明善人应为说。此则广上第一四行略明善人应为说。为广之意其意如此。今且前明恶人中自有三。第一有四行半偈据行恶因明恶人。第二从其人命终下有二十八行偈据得恶果明恶人。第三佛告舍利弗谤斯经者下二行。第三总结恶人之相也。今且就前四行半明行恶因中自有三种恶因。初一行偈先明谤法之人莫为说。第二一行有疑惑人莫为说。第三两行半谤弘经人莫为说也。今第一一行偈明谤法人。既谤毁此经云何可说。即断一切世间佛种者。今此经说众生有佛种然诸听法之人既毁谤此经不得宣说。故言断佛种也。或复频蹙一行是第二明疑惑之人莫为说也。若佛在世下有两行半第三明谤弘经之人者亦不应为说也。其人命终此下二十八行是第二据得恶果明恶人。即是向者三种行恶因之人得此恶果。就中有二重。初二十二行偈正明恶果报。第二常处地狱下六行偈总结恶果之相也。又就此两段之中各有二别。今且就正明恶果中有二者。初有十二行据正报明恶果。第二若得为人下十行偈据余残报明恶果也。死被瓦石者此是世流布语。正言祗此人死后斩截之相。亦可是此人死后得宿命智见。人取其死尸屠割。于时缘此即生苦受即自知由谤经之罪也
又释此人死时终不好死死必为刀杖所加也。若得为人此下有十行是第二据余残报明得恶果。即是向者是正报者今得残报也。常处地狱此下六行是第二总结恶果之相亦有二者即结上两段。初有两行总结上第一据正报明得恶果也。第二从若得为人下有四行总结上第二据余报名得恶果也。告舍利弗谤斯经者向言三十四行半广示恶人莫为说中本有三。初有四行偈据行恶因明恶人。第二二十八行据得恶果明恶人也。已竟此下两行是第三总结恶人之相也
若有利根此下有十九行是第二广明善人应为说广上。第一四行略明善人应为说也。就中有二。第一有十七行偈正明善人应为说。第二又舍利弗我说是相下有两行总结劝善人应为说也。就前十七行偈中凡有十种乃可为说。今以义相对以为五双。第一双明现在明聪明利智过去则深种功德。此是功德智慧相对也。第二双言俯则慈愍下流仰则恭敬尊长。此是俯仰相对也。第三双言外则舍远恶缘内则奉戒清净。此是内外相对也。第四双言自行则质直柔和化他则清净说法。此是自行化他相对也。第五双言始得专念求经终则纯心顶戴。此是始终相对也。告舍利弗我说是相此下两行是第二总结劝善人应为说
信解品第四
但解有两种。一者自以智慧明见法相此则法行人呼为见解。二者不自见理凭师谓尔此则是信行人名为信解也。今此品中明四大声闻领开三显一之义信同归莫二之理。从信得解仍詺为信解品。问只有此四人领。更有余人。解释者言但使是中根之徒得解者亦无量。但略举四人为端首耳。譬说开三显一化中根人本有四品即为四段。此一品是第二明中根人领解。又言四段之中各开为二。今此领解中有二者。第一是经家序中根人得解之相第二从而白佛言以下竟品正是中根人领解之辞。又就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经家序中有二者。第一从尔时慧命须菩提下讫欢喜踊跃是经家序中根人内心欢喜。第二列外形恭敬也。就第一明内心欢喜中有三。初列出欢喜人名须菩提等四人。二者明欢喜所由由闻未曾有法故。三者正明欢喜也
第一所以言慧命须菩提者凡有二种解。一者言昔日未解开三显一同归之理。愚痴之人心相续为命。今日既得解权实之宗慧心相续为命。若尔亦应言慧命迦旃延乃至慧命目犍连。所以单道须菩提者此则互举为论。二者须菩提解空第一空慧为命。大品座席之时已为诸菩萨转说般若。以此呼为慧命须菩提。此即从本受名。问者言。从解空得名亦应言论义迦旃延乃至言神通目连耶。解释者言。此亦互举。若必也相兼时亦应言摩诃须菩提。何以故下三人皆有摩诃之名。而须菩提独无。故知此互举两义双明。就第二明欢喜所由中有二。初明闻未曾有法者正由闻譬说开三显一解一义故。二者明得解之资。由为上根人法说开三显一。与舍利弗授记故也
从发希有心下第三正明欢喜也。即从座起讫瞻仰尊颜是第二经家列外形恭敬。第二正领之辞中有二。第一从而白佛言以下尽七十三行半偈正领解上火宅乃至方便品中开三显一之义。第二从世尊大恩以下有十三行偈明此解由佛来。是故叹佛恩深难报以结领解。又就此两段之中各开为二。且置叹佛恩深难报…
《法华经义记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