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義記》五 ▪第4页
光宅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心。不虛與過望不虛。今就此十五行半偈中大分爲叁段。初有一行偈是第一先明父子相關以開不虛之端。內合明如來昔日已曾二萬億佛所化此衆生。于時衆生生大乘解即是子義。然解不孤生生由于佛。如來有生物解之能。即是父義也。第二有十叁行半正頌合上叁種不虛也。第叁余一行即舉法王。結明不虛之意也。又此叁段前一後一並皆不開。中間一段自有叁段別也。初有兩行半先略頌合叁種不虛。第二有二行將欲廣頌合先引證勸信也。第叁有九行正廣頌上第一略頌合不虛也。今言兩行半略頌合者。初一行頌第一。次一行頌第二。次半行頌第叁也。今者第一汝等累劫一行即頌合以重奪輕不虛。上合譬言初說叁乘只一句也。我雖先說此一行即頌合稱本心不虛。上合譬言引導衆生亦只一句也。但盡生死者但生死有二種。然分段中苦惱深重。是故叁乘方便引汝令離炎灼之苦。唯盡分段生死未盡變易生死。故言但也。複應進斷變易成無上道豈應止此灰身滅智。故言而實不滅也。今所應作唯佛智慧此半行即頌合與過望不虛。上合譬言然後但以大乘而脫度之也。若有菩薩此下兩行是第二引勝人。證如來不虛勸信。此兩行即成二意。初偈正引證。後即出證人之語也。若人小智此下有九行偈是第叁。即廣上第一略頌合叁種不虛也。今此九行自分爲叁段。初有六行即廣上。汝等累劫下一行略明以重奪輕不虛。就此六行中初二行明苦谛。二行明集谛。一行明滅谛。一行明道谛也。第二從是人于何而得解脫下有一行半即廣上。我雖先說一偈稱本心不虛也。第叁從佛說是人未實滅度下有一行半即廣上。今所應作唯佛智慧半行明與過所望不虛也。我意不欲令至滅度者此則取上語。其義可求。斯人若未得無上道之時我意。終不只令至昔日滅度也。我爲法王于法自在向言十五行半大分爲叁段。此下一行是第叁舉法王結明不虛。然不自在人出言多虛。佛是法中之王實不虛也
從汝舍利弗我此法印又前判雲正譬說開叁顯一化中根人中本有兩段。第一是舍利弗請其中自有叁段已訖也。第二是如來答亦有叁段。第一是譬說緣起其中有二。初呵後許也。第二正譬說開叁顯一其中有二。即是長行與偈亦已訖也。中根之人既解同歸之理先叁後一之意。故自此下盡品有六十五行偈是第叁即[將/廾]勸中根人受行。然獎勸之意祗明弘經益物自行化他。種同歸之因感圓極妙果也。菩薩萬行乃備衆德皆修。若的明要者不出自行化他。自行則如說修行化他則弘經益物。兼除老病菩薩之謂也。但慕果之心易生行因之意難立。是故此中單勸慕果。既願行因貧福自顯。此意已具如前述。不複細解。又解所以不勸慕果者與授記品相近故不勸慕果也。此中祗以弘經益人以爲行因亦有兩段。兩段之者第一一行偈先出所弘之經。第二從在所遊方下有六十四行偈正示其弘經益物之方也。今第一言我法印者即是所弘之經。印者故如此人名字印此函書送與所與之人。莫與所不與之人。然法華經猶如函書。但經中所明因果猶如書中所表之事也。如來言教題此經名字猶如印也。弘經菩薩如送書人也法印深意其義如此
從在所遊方勿妄宣傳此下六十四行是第二正示其弘經益物之方獎勸行因之意。此中自有叁段。初有半行據總略勸弘經益物。第二若有聞者下有十行偈據別略勸弘經之方。第叁若有不信毀謗此經下有五十叁行半偈廣示弘經方法表行行因之相
今言在所遊方勿妄宣傳者是第一。然勿妄之言其意難了。今且作四句明之。一言惡人莫爲說此亦是勿妄。二者惡人亦爲說善人亦爲說此亦是勿妄。叁者惡人應爲說善人莫爲說。四者善人應爲說惡者莫爲說。今不同前叁句。何故前叁句太甚通漫故。的取第四句正惡人莫爲說善人應爲說。問者言如來慈父等視如子且又放光普照有識皆蒙。今複言善人應爲說惡人莫爲說非唯生分別之心。亦違慈父之意。解者言放光普照表慈悲平等。今明善人應爲說惡人莫爲說。此則示身子弘經益物之方。善人應爲說即是勸善惡人莫爲說即是誡惡。且又強爲惡人說者非唯直生不信之心。亦複增長誹謗之罪。是故涅槃言諸佛聖人不爲衆生作煩惱因緣。又欲斥彼惡人令改惡行善也
若有聞者此下十行偈是第二據別略勸弘經之方。此第二段望上總則成別。望下廣故稱略也。今就此十行偈中自有兩段。第一有四行先勸善人應爲說。第二斯法華經下有六行偈誡令莫爲惡人說也。此兩段中各有叁。今且就前四行善人應爲說中自有叁種善人。初一行先明不退轉人應爲說。阿者言無鞞跋致言退。無退之人應爲說也。第二若有信受下一行半明過去久種善根之人應爲此人說也。第叁若人有能下有一行半偈。則明未來世中常值善知識人應爲此人說也。此叁種人即成叁世初明不退之人。即是現在次明久種善根人。即是過去後明常值善知識人。即明過去久種善根人即此人未來世中當得相值。但互舉一邊爲義也。斯法華經此下有六行是第二誡令莫爲惡人說。此六行中亦有叁種者。初一行先明淺識之人莫爲說。第二一切聲聞下叁行舉有信之人。況出不信之人。及取即得不信之人也。第叁又舍利弗下兩行更出惡人總結莫爲說。初偈明我見之人不應說。後偈多愛染之人勿爲說。問者言。上言宿習強者雖有叁種五濁不能爲障。今何故言莫爲此人說耶。解釋者言。此有二意。一者正爲勸獎中根人弘經方法。二者亦爲斥即時衆中有懈怠之者也
若人不信毀謗此下五十叁行半偈是第叁廣示弘經益物行因之方。今就此五十叁行半偈中大分爲兩段。第一有叁十四行半廣示惡人莫爲說。此即廣上第二六行略明惡人莫爲說。第二從若有利根以下盡品有十九行偈。廣明善人應爲說。此則廣上第一四行略明善人應爲說。爲廣之意其意如此。今且前明惡人中自有叁。第一有四行半偈據行惡因明惡人。第二從其人命終下有二十八行偈據得惡果明惡人。第叁佛告舍利弗謗斯經者下二行。第叁總結惡人之相也。今且就前四行半明行惡因中自有叁種惡因。初一行偈先明謗法之人莫爲說。第二一行有疑惑人莫爲說。第叁兩行半謗弘經人莫爲說也。今第一一行偈明謗法人。既謗毀此經雲何可說。即斷一切世間佛種者。今此經說衆生有佛種然諸聽法之人既毀謗此經不得宣說。故言斷佛種也。或複頻蹙一行是第二明疑惑之人莫爲說也。若佛在世下有兩行半第叁明謗弘經之人者亦不應爲說也。其人命終此下二十八行是第二據得惡果明惡人。即是向者叁種行惡因之人得此惡果。就中有二重。初二十二行偈正明惡果報。第二常處地獄下六行偈總結惡果之相也。又就此兩段之中各有二別。今且就正明惡果中有二者。初有十二行據正報明惡果。第二若得爲人下十行偈據余殘報明惡果也。死被瓦石者此是世流布語。正言祗此人死後斬截之相。亦可是此人死後得宿命智見。人取其死屍屠割。于時緣此即生苦受即自知由謗經之罪也
又釋此人死時終不好死死必爲刀杖所加也。若得爲人此下有十行是第二據余殘報明得惡果。即是向者是正報者今得殘報也。常處地獄此下六行是第二總結惡果之相亦有二者即結上兩段。初有兩行總結上第一據正報明得惡果也。第二從若得爲人下有四行總結上第二據余報名得惡果也。告舍利弗謗斯經者向言叁十四行半廣示惡人莫爲說中本有叁。初有四行偈據行惡因明惡人。第二二十八行據得惡果明惡人也。已竟此下兩行是第叁總結惡人之相也
若有利根此下有十九行是第二廣明善人應爲說廣上。第一四行略明善人應爲說也。就中有二。第一有十七行偈正明善人應爲說。第二又舍利弗我說是相下有兩行總結勸善人應爲說也。就前十七行偈中凡有十種乃可爲說。今以義相對以爲五雙。第一雙明現在明聰明利智過去則深種功德。此是功德智慧相對也。第二雙言俯則慈愍下流仰則恭敬尊長。此是俯仰相對也。第叁雙言外則舍遠惡緣內則奉戒清淨。此是內外相對也。第四雙言自行則質直柔和化他則清淨說法。此是自行化他相對也。第五雙言始得專念求經終則純心頂戴。此是始終相對也。告舍利弗我說是相此下兩行是第二總結勸善人應爲說
信解品第四
但解有兩種。一者自以智慧明見法相此則法行人呼爲見解。二者不自見理憑師謂爾此則是信行人名爲信解也。今此品中明四大聲聞領開叁顯一之義信同歸莫二之理。從信得解仍詺爲信解品。問只有此四人領。更有余人。解釋者言但使是中根之徒得解者亦無量。但略舉四人爲端首耳。譬說開叁顯一化中根人本有四品即爲四段。此一品是第二明中根人領解。又言四段之中各開爲二。今此領解中有二者。第一是經家序中根人得解之相第二從而白佛言以下竟品正是中根人領解之辭。又就此兩段之中各開爲二。經家序中有二者。第一從爾時慧命須菩提下訖歡喜踴躍是經家序中根人內心歡喜。第二列外形恭敬也。就第一明內心歡喜中有叁。初列出歡喜人名須菩提等四人。二者明歡喜所由由聞未曾有法故。叁者正明歡喜也
第一所以言慧命須菩提者凡有二種解。一者言昔日未解開叁顯一同歸之理。愚癡之人心相續爲命。今日既得解權實之宗慧心相續爲命。若爾亦應言慧命迦旃延乃至慧命目犍連。所以單道須菩提者此則互舉爲論。二者須菩提解空第一空慧爲命。大品座席之時已爲諸菩薩轉說般若。以此呼爲慧命須菩提。此即從本受名。問者言。從解空得名亦應言論義迦旃延乃至言神通目連耶。解釋者言。此亦互舉。若必也相兼時亦應言摩诃須菩提。何以故下叁人皆有摩诃之名。而須菩提獨無。故知此互舉兩義雙明。就第二明歡喜所由中有二。初明聞未曾有法者正由聞譬說開叁顯一解一義故。二者明得解之資。由爲上根人法說開叁顯一。與舍利弗授記故也
從發希有心下第叁正明歡喜也。即從座起訖瞻仰尊顔是第二經家列外形恭敬。第二正領之辭中有二。第一從而白佛言以下盡七十叁行半偈正領解上火宅乃至方便品中開叁顯一之義。第二從世尊大恩以下有十叁行偈明此解由佛來。是故歎佛恩深難報以結領解。又就此兩段之中各開爲二。且置歎佛恩深難報…
《法華經義記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