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义记》五 ▪第3页
光宅沙门法云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子下有四行偈即颂诫家拟宜。即是我当为说怖畏之事下是也。诸子无知下二句是第二。即并颂两家无机。有二者。初言诸子无知一句即劝家无机。上无机中本有二。今不颂第一大乘教于其无用。即是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唯颂有小无大。今此诸子无知一句总颂上有小无大。即是诸子幼稚未有所识也。二虽闻父诲一句即颂诫家无机即是父虽怜愍善言诱喻也。第三两句颂两家息化自有二者。初句即颂劝家息化即是恋着戏处也。二嬉戏不已一句即颂诫家息化。上言东西走戏视父而已也。又解言。不颂劝家三段唯颂诫家二段。前五行颂拟宜后一行颂无机不颂息化。上拟宜中有二。第一思惟救子方法。第二正拟宜。此中亦分为二。初一行颂思惟方法。第二告喻诸子下四行正颂拟宜
是时长者而作是念此下有七行半偈。颂上第四长者以三车救子得譬。但上譬中本有四段。第一以三车拟宜二者见子有宿好之心。三者为说三车四者诸子受行。今此中略不颂第二见子宿好。上言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奇异之物情必乐着也。今七行半中分为三段颂上三段初三行先颂第一三车拟宜。次三行超颂第三为说三车。次一行半颂第四诸子受行也。今尔时长者而作是念下三行颂第一三车拟宜。即是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下是也。告诸子等此下三行即是超颂第三为说三车。上说三车中本有四阶。今三行具足颂之。一行颂第一三句颂第二。又三句颂第三。半行颂第四也。今告诸子等一行即颂第一赞叹三车。上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也。次羊车鹿车此下三句即颂第二阶示三车处。上言如此种种羊鹿牛车今在门外也。汝等出来又有三句。即颂上第三劝取三车。上言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也。次随意所乐可以游戏。此半行即颂上第四保与不虚。上言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也。诸子闻说如此诸车此下一行半颂第四诸子受行。上受行中本有四阶。今唯颂三阶略不颂第二互相推排也。初诸子闻说如此诸车此半行。先颂心各勇锐外凡夫行也。即时奔竞驰走此六字。即颂竞共驰走见谛思惟修道行也。而出下半行二字。即颂诤出火宅得无学果也。又解云。略不颂前二唯颂后二也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此下有三句。即颂第五见子出难譬也。上譬中有二。一者先明断惑出三界得无学果。二者正明大乘机发初二句先颂无学果也。住于四衢一句正颂大乘机发也
坐师子座此下有四行一句颂上第六长者欢喜。今就此四行一句中自有三段。初三句正颂欢喜踊跃也。此诸子等此下三行释致喜所由。由脱难故所以欢喜也。是故诸人我今快乐此半行是第三结欢喜也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此下有三行偈。颂第七诸子索车明三乘人索果也。就此三行中自有四阶。半行明索车时。一行正颂索车。一行明颂如来于时许车之辞。半行即结颂索车也。今者尔时诸子知父安坐下此半行。是第一先明索车时只是知父安坐之时。内合明如来见众生大乘机发称如来本意。故言安坐也。皆诣父所此下一行是第二正颂上索车也。如前所许一行是第三即颂如来于时许车之辞也。今正是时下半行是第四即结颂索车也
长者大富此下有七行半颂第八赐大车譬。即是说法华。上譬中本有两段。第一先双开两章门第二双广释两章门。今七行半亦分为二。初有七行先颂上第二广章门。第二余半行追颂开两章门。又此颂广之中唯颂广一大车不颂广心平等。但广大车本有二。一者正广二者释广。今初有一行半颂先颂释广大车即是。所以者何是长者财富无量也庄校严饰。此下五行半即追颂上正广大车。上言其车高广众宝庄校也。以是妙车此下半行是第二即追颂上开两章门。此一句先颂一大车章门也。次等赐诸子一句即追颂心平等章门也
诸子是时欢喜踊跃此下有一行半偈即颂第九诸子得大车故欢喜譬。上言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也。略不颂第十不虚也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此下有三十四行半偈是第二即颂长行中第二合譬段也。又上合譬中唯合七譬不合第六第七第九也。虽合七譬并合第五与第八譬。故文句成六段。今此中亦颂合七譬文便成七段。但七名虽同意致有异。上长行不合第六第七。今亦不颂。上合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十譬。今亦颂之。上并合第五第八譬。今偏颂第八譬。上合第五不合第九。今此中义颂合第九略不颂第五也。今就三十四行半中。亦分为七段。第一有四行颂合第一宅主总譬。第二如来已离三界火宅下有两行颂合第二见火譬。第三而今此处多诸患难下亦有两行颂合第三救子不得譬。第四是以方便为说三乘下有四行颂合第四救子得譬。第五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下亦有四行颂合第八赐大车譬。第六得如是乘令诸子等下有三行义颂合第九诸子得车欢喜譬。第七告舍利弗汝诸人等下有十五行半颂合第十不虚妄譬也。四行偈颂合第一。两行偈颂合第二。两行偈颂合第三。四行偈颂合第四。四行偈颂合第八。三行偈义颂合第九。十五行半偈颂合第十。上合第一宅主总譬中唯正合一长者义。义中复得兼合余五义。今此四行偈得颂兼合五义唯略不颂合一门也。今言我亦如是一行先颂合长者上言如来亦复如是也。世间之父一句即颂合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也。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此一切即得颂合两义。初言一切众生即得颂合五百人也。皆是吾子下三句即得颂合三十子也。三界无安下一句偈即得颂合有一大宅义也。常有生老下此一行即是颂合宅中有火义也
如来已离此下两行即颂合第二见火譬。上言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但上合譬中且合三种。一者合能见。二者合所见。三者合起悲愍之心。今此两行唯得颂合能见所见不颂合悲愍之心也。虽然犹成三段。何以知然。正犹长出如来见众生之处故也。今言如来已离三界火宅下一行。先出见众生之处。次半行颂合第一能见。次半行颂合第二所见也。今第一一行明见众生之处。如来久绝三界之累故言已离也。怕然在法身之地言寂然间居也。林者无漏法林也。栖神在法身之地。纵任居累碍之表故言安处林野也。然法华经所明法身者不同常住也。解有二种。一云延金刚心久住世者以为法身。又云正明总十方诸佛更互相望。故知无量寿即时在西方教化未来此间。此间望彼彼即是法身。然应身本有形有像。法身本无形像。佛既未来此间于此间即无形无像。即是法身。若来应此间即于应此间是应身。他方望此间即持此间作法身也。今此三界皆是我有此半行是此中第二即颂合上第一能见也。其中众生悉是吾子此半行是此中第三即颂合上第二所见也
而今此处此下有两行即颂合上第三救子不得譬。但上开譬中本有诫劝两段亦各有三。及至合譬之中分为三段。即叠合诫劝拟宜叠合两家无机又叠合两家息化。今此两偈唯颂合诫边。但诫中本有三。今此中略不颂合诫息化。唯颂合诫拟宜与无机。今言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此一行正颂合诫拟宜。上言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也。虽复教诏而不信受此一行即颂合上诫无机。上言若我但以神力下是。今言虽复教诏而不信受显无机。若以神力通之无有信受。下即释言于诸欲染贪着深故也
是以方便此下有四行即颂合第四救子得譬。上合第四譬。中本有三段。第一先牒举三种外譬。今者不颂也。第二言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即帖合第三外譬。今者亦不颂也。唯颂第三段正合第四譬。但上合第四譬中本有四段。今此中略不颂合第二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见机之义。今此四行中有二重。第一三行正颂上合三段。第二一行合三以为一结成上义。此是义出不颂上也。今就三行中初一句颂合第一以三乘拟宜。次一行一句颂合第三为说三乘。次一行半颂合第四诸子受行也。今言以是方便一句是颂合第一用三乘拟宜。上言但以智慧方便也。为说三乘此下一行一句是偈中之第二。即颂合上第三为说三乘。上说三乘中本有四阶。今此一行一句唯得颂合一阶即是示三果处。上言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示三乘人果处也。自余三阶略不颂合也。是诸子等若心决定此下一行半是偈中之第三即颂合上第四诸子受行。但上合譬中历别。就三乘人各作四阶。今者亦就三乘颂合。但不尽合四阶唯各得颂合三人第四阶。今一行半自有二。初总后别今言是诸子等若心决定。此半行总明三乘人皆得无学果并是决定之义也。下一行别明三乘人得无学果。初言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此半行即是声闻决定果正颂合上是名声闻乘。即是开譬中诤出火宅也。有得缘觉一句即是颂合上是名辟支佛乘。缘觉无学果即是开譬中诤出火宅也。不退菩萨一句即是颂合上是名菩萨乘。即是得无学果。亦是开譬中诤出火宅也。汝舍利弗我为众生下一行。第二合三以为一结成上义也。此一行是义出不颂上今犹属上也
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成得佛道。此下有四行即颂合第八赐大车譬。但上正合第八譬中追开作六阶。唯合五阶不合第六阶也。今此四行分作两段。第一此一行偈中得颂合两阶。即是上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即是心平等及所赐物等之义也。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下三行颂合上广大车。上言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也。故此四行唯得颂三阶也
得如是乘令诸佛子下三行即义颂合第九诸子得大车故欢喜譬。上长行中本不合此第九。今者义颂合也。然此三行中初二行正义颂上明行一因得一果故定喜也。第二以是因缘下一行明无异因也。今第一乘是宝乘直至道场者。明如来既为三乘人受记未来得佛。于时时众相与标心买当来佛果之上修习进行。即是乘是宝乘是境界乘也。直至道场者万行皆是至道场。但其金刚心时剩得佛最近修行至金刚。此是直至道场之义也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此下有十五行半偈。并颂合第十不虚妄譬。上合譬中本有四段。第一先牒上三种外譬来第二正合。第三释合。第四结合也。今唯颂第二正合余者悉不颂也。上第二正合不虚妄中自有二。初言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此则总明不虚。今者亦不颂合也。今唯颂合三种别明不虚以重夺轻。不虚称本…
《法华经义记五》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