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義記》

「經疏部」經文1715卷33頁碼:P0572
梁 法雲撰

  《法華經義記》五 ▪第3页

  光宅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子下有四行偈即頌誡家擬宜。即是我當爲說怖畏之事下是也。諸子無知下二句是第二。即並頌兩家無機。有二者。初言諸子無知一句即勸家無機。上無機中本有二。今不頌第一大乘教于其無用。即是是舍唯有一門而複狹小唯頌有小無大。今此諸子無知一句總頌上有小無大。即是諸子幼稚未有所識也。二雖聞父誨一句即頌誡家無機即是父雖憐愍善言誘喻也。第叁兩句頌兩家息化自有二者。初句即頌勸家息化即是戀著戲處也。二嬉戲不已一句即頌誡家息化。上言東西走戲視父而已也。又解言。不頌勸家叁段唯頌誡家二段。前五行頌擬宜後一行頌無機不頌息化。上擬宜中有二。第一思惟救子方法。第二正擬宜。此中亦分爲二。初一行頌思惟方法。第二告喻諸子下四行正頌擬宜

  是時長者而作是念此下有七行半偈。頌上第四長者以叁車救子得譬。但上譬中本有四段。第一以叁車擬宜二者見子有宿好之心。叁者爲說叁車四者諸子受行。今此中略不頌第二見子宿好。上言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奇異之物情必樂著也。今七行半中分爲叁段頌上叁段初叁行先頌第一叁車擬宜。次叁行超頌第叁爲說叁車。次一行半頌第四諸子受行也。今爾時長者而作是念下叁行頌第一叁車擬宜。即是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爲大火所燒下是也。告諸子等此下叁行即是超頌第叁爲說叁車。上說叁車中本有四階。今叁行具足頌之。一行頌第一叁句頌第二。又叁句頌第叁。半行頌第四也。今告諸子等一行即頌第一贊歎叁車。上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也。次羊車鹿車此下叁句即頌第二階示叁車處。上言如此種種羊鹿牛車今在門外也。汝等出來又有叁句。即頌上第叁勸取叁車。上言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也。次隨意所樂可以遊戲。此半行即頌上第四保與不虛。上言隨汝所欲皆當與汝也。諸子聞說如此諸車此下一行半頌第四諸子受行。上受行中本有四階。今唯頌叁階略不頌第二互相推排也。初諸子聞說如此諸車此半行。先頌心各勇銳外凡夫行也。即時奔競馳走此六字。即頌競共馳走見谛思惟修道行也。而出下半行二字。即頌诤出火宅得無學果也。又解雲。略不頌前二唯頌後二也

  長者見子得出火宅此下有叁句。即頌第五見子出難譬也。上譬中有二。一者先明斷惑出叁界得無學果。二者正明大乘機發初二句先頌無學果也。住于四衢一句正頌大乘機發也

  坐師子座此下有四行一句頌上第六長者歡喜。今就此四行一句中自有叁段。初叁句正頌歡喜踴躍也。此諸子等此下叁行釋致喜所由。由脫難故所以歡喜也。是故諸人我今快樂此半行是第叁結歡喜也

  爾時諸子知父安坐此下有叁行偈。頌第七諸子索車明叁乘人索果也。就此叁行中自有四階。半行明索車時。一行正頌索車。一行明頌如來于時許車之辭。半行即結頌索車也。今者爾時諸子知父安坐下此半行。是第一先明索車時只是知父安坐之時。內合明如來見衆生大乘機發稱如來本意。故言安坐也。皆詣父所此下一行是第二正頌上索車也。如前所許一行是第叁即頌如來于時許車之辭也。今正是時下半行是第四即結頌索車也

  長者大富此下有七行半頌第八賜大車譬。即是說法華。上譬中本有兩段。第一先雙開兩章門第二雙廣釋兩章門。今七行半亦分爲二。初有七行先頌上第二廣章門。第二余半行追頌開兩章門。又此頌廣之中唯頌廣一大車不頌廣心平等。但廣大車本有二。一者正廣二者釋廣。今初有一行半頌先頌釋廣大車即是。所以者何是長者財富無量也莊校嚴飾。此下五行半即追頌上正廣大車。上言其車高廣衆寶莊校也。以是妙車此下半行是第二即追頌上開兩章門。此一句先頌一大車章門也。次等賜諸子一句即追頌心平等章門也

  諸子是時歡喜踴躍此下有一行半偈即頌第九諸子得大車故歡喜譬。上言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也。略不頌第十不虛也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此下有叁十四行半偈是第二即頌長行中第二合譬段也。又上合譬中唯合七譬不合第六第七第九也。雖合七譬並合第五與第八譬。故文句成六段。今此中亦頌合七譬文便成七段。但七名雖同意致有異。上長行不合第六第七。今亦不頌。上合第一第二第叁第四第十譬。今亦頌之。上並合第五第八譬。今偏頌第八譬。上合第五不合第九。今此中義頌合第九略不頌第五也。今就叁十四行半中。亦分爲七段。第一有四行頌合第一宅主總譬。第二如來已離叁界火宅下有兩行頌合第二見火譬。第叁而今此處多諸患難下亦有兩行頌合第叁救子不得譬。第四是以方便爲說叁乘下有四行頌合第四救子得譬。第五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下亦有四行頌合第八賜大車譬。第六得如是乘令諸子等下有叁行義頌合第九諸子得車歡喜譬。第七告舍利弗汝諸人等下有十五行半頌合第十不虛妄譬也。四行偈頌合第一。兩行偈頌合第二。兩行偈頌合第叁。四行偈頌合第四。四行偈頌合第八。叁行偈義頌合第九。十五行半偈頌合第十。上合第一宅主總譬中唯正合一長者義。義中複得兼合余五義。今此四行偈得頌兼合五義唯略不頌合一門也。今言我亦如是一行先頌合長者上言如來亦複如是也。世間之父一句即頌合則爲一切世間之父也。一切衆生皆是吾子此一切即得頌合兩義。初言一切衆生即得頌合五百人也。皆是吾子下叁句即得頌合叁十子也。叁界無安下一句偈即得頌合有一大宅義也。常有生老下此一行即是頌合宅中有火義也

  如來已離此下兩行即頌合第二見火譬。上言見諸衆生爲生老病死。但上合譬中且合叁種。一者合能見。二者合所見。叁者合起悲愍之心。今此兩行唯得頌合能見所見不頌合悲愍之心也。雖然猶成叁段。何以知然。正猶長出如來見衆生之處故也。今言如來已離叁界火宅下一行。先出見衆生之處。次半行頌合第一能見。次半行頌合第二所見也。今第一一行明見衆生之處。如來久絕叁界之累故言已離也。怕然在法身之地言寂然間居也。林者無漏法林也。棲神在法身之地。縱任居累礙之表故言安處林野也。然法華經所明法身者不同常住也。解有二種。一雲延金剛心久住世者以爲法身。又雲正明總十方諸佛更互相望。故知無量壽即時在西方教化未來此間。此間望彼彼即是法身。然應身本有形有像。法身本無形像。佛既未來此間于此間即無形無像。即是法身。若來應此間即于應此間是應身。他方望此間即持此間作法身也。今此叁界皆是我有此半行是此中第二即頌合上第一能見也。其中衆生悉是吾子此半行是此中第叁即頌合上第二所見也

  而今此處此下有兩行即頌合上第叁救子不得譬。但上開譬中本有誡勸兩段亦各有叁。及至合譬之中分爲叁段。即疊合誡勸擬宜疊合兩家無機又疊合兩家息化。今此兩偈唯頌合誡邊。但誡中本有叁。今此中略不頌合誡息化。唯頌合誡擬宜與無機。今言而今此處多諸患難唯我一人能爲救護此一行正頌合誡擬宜。上言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爲衆生之父應拔其苦難也。雖複教诏而不信受此一行即頌合上誡無機。上言若我但以神力下是。今言雖複教诏而不信受顯無機。若以神力通之無有信受。下即釋言于諸欲染貪著深故也

  是以方便此下有四行即頌合第四救子得譬。上合第四譬。中本有叁段。第一先牒舉叁種外譬。今者不頌也。第二言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即帖合第叁外譬。今者亦不頌也。唯頌第叁段正合第四譬。但上合第四譬中本有四段。今此中略不頌合第二于叁界火宅拔濟衆生見機之義。今此四行中有二重。第一叁行正頌上合叁段。第二一行合叁以爲一結成上義。此是義出不頌上也。今就叁行中初一句頌合第一以叁乘擬宜。次一行一句頌合第叁爲說叁乘。次一行半頌合第四諸子受行也。今言以是方便一句是頌合第一用叁乘擬宜。上言但以智慧方便也。爲說叁乘此下一行一句是偈中之第二。即頌合上第叁爲說叁乘。上說叁乘中本有四階。今此一行一句唯得頌合一階即是示叁果處。上言汝速出叁界當得叁乘聲聞辟支佛佛乘示叁乘人果處也。自余叁階略不頌合也。是諸子等若心決定此下一行半是偈中之第叁即頌合上第四諸子受行。但上合譬中曆別。就叁乘人各作四階。今者亦就叁乘頌合。但不盡合四階唯各得頌合叁人第四階。今一行半自有二。初總後別今言是諸子等若心決定。此半行總明叁乘人皆得無學果並是決定之義也。下一行別明叁乘人得無學果。初言具足叁明及六神通此半行即是聲聞決定果正頌合上是名聲聞乘。即是開譬中诤出火宅也。有得緣覺一句即是頌合上是名辟支佛乘。緣覺無學果即是開譬中诤出火宅也。不退菩薩一句即是頌合上是名菩薩乘。即是得無學果。亦是開譬中诤出火宅也。汝舍利弗我爲衆生下一行。第二合叁以爲一結成上義也。此一行是義出不頌上今猶屬上也

  汝等若能信受是語一切皆當成得佛道。此下有四行即頌合第八賜大車譬。但上正合第八譬中追開作六階。唯合五階不合第六階也。今此四行分作兩段。第一此一行偈中得頌合兩階。即是上是諸衆生脫叁界者悉與諸佛禅定解脫等即是心平等及所賜物等之義也。是乘微妙清淨第一下叁行頌合上廣大車。上言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也。故此四行唯得頌叁階也

  得如是乘令諸佛子下叁行即義頌合第九諸子得大車故歡喜譬。上長行中本不合此第九。今者義頌合也。然此叁行中初二行正義頌上明行一因得一果故定喜也。第二以是因緣下一行明無異因也。今第一乘是寶乘直至道場者。明如來既爲叁乘人受記未來得佛。于時時衆相與標心買當來佛果之上修習進行。即是乘是寶乘是境界乘也。直至道場者萬行皆是至道場。但其金剛心時剩得佛最近修行至金剛。此是直至道場之義也

  告舍利弗汝諸人等此下有十五行半偈。並頌合第十不虛妄譬。上合譬中本有四段。第一先牒上叁種外譬來第二正合。第叁釋合。第四結合也。今唯頌第二正合余者悉不頌也。上第二正合不虛妄中自有二。初言如來亦複如是無有虛妄此則總明不虛。今者亦不頌合也。今唯頌合叁種別明不虛以重奪輕。不虛稱本…

《法華經義記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