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經義記》

「經疏部」經文1715卷33頁碼:P0572
梁 法雲撰

  《法華經義記》八 ▪第6页

  光宅寺沙門法雲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付囑正明流通。就中有正有釋也

  說是藥王品時此下是品之第叁段。即是經家敘說品得利益也

  多寶如來此下是第四段明多寶如來仍贊歎宿王華能問也

  妙音品第二十叁

  此品中述此菩薩普現色身神力之事仍以此菩薩爲品名也。此下兩品是示物通經軌則中第二明此二大士普現色身弘經益物。此意已如前述也。今就此品中大分爲六段。第一先明如來放光召妙音令來。第二即白淨華智佛下明彼菩薩被命發東方來此土。第叁爾時華德菩薩白佛下正明妙音普現色身通經之軌。第四說是妙音品時下明東西二處人天有利益。第五爾時妙音菩薩供養釋迦下明此菩薩見普現色身既竟仍辭此間佛還東方。第六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下明經家述時衆說品有利益也

  今第一如來放光召中自有叁階。第一先明此光傍照余國也。第二過是數已下明此光的照此菩薩國也。第叁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下明如來光的照此妙音身也

  即白淨華下是品中第二段明此妙音受命而來。此中自有五段。第一先明妙音辭佛而來。第二明彼佛仍誡敕此妙音。第叁妙音奉受誡敕之旨。第四明此妙音示從彼來相。第五正明妙音發彼而來也。今先有四行許是第一明妙音辭彼佛而來也。爾時淨華智佛此下是第二明彼佛誡敕之也。妙音白佛言此下是第叁奉如來誡敕之旨也。于是妙音此下是第四段示從彼來相。只就此第四段中自複六階。第一明現寶蓮華于此間也。第二從爾時文殊下文殊問佛此瑞相之意也。第叁爾時釋迦下明如來答文殊。第四文殊白佛下明文殊仍願見此妙音。第五爾時釋迦下明釋迦答道多寶如來自當爲汝喚。第六時多寶佛下明多寶佛即爲文殊喚此妙音

  從于時妙音以下是第五段正明妙音發來至此。就此第五段自有九階。第一先明妙音與眷屬而來。第二所迳諸國以下妙音于路現神力之相。第叁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下明經家敘此人形。第四入七寶臺下明妙音乘寶座而來至。第五到已以下明既至此間設供養。第六而白佛言下明妙音傳彼佛相問訊。第七世尊我今欲見下明妙音白佛道願欲見多寶佛。第八爾時釋迦下明釋迦即爲白多寶佛。第九爾時多寶佛下明多寶佛于寶塔中遙命妙音也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此下是品中第叁段正明妙音普現色身弘經。此中自有兩番問答爲二段也。今明初番問答中問唯一也。佛答中自有四階。第一正答妙音往昔行妙因今日得果。第二華德于汝意雲何下仍會通古今。第叁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下廣明此妙音普現色身弘經。第四華德妙音成就下結答也。爾時華德菩薩白佛此下是第二番問答。明叁昧名也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此下是品中第四段明東西二國得益即得此叁昧也

  爾時妙音菩薩供養釋迦此下是品中第五段明妙音既說普現色身竟仍辭還國。此中自有叁階。第一先明辭如來也。第二從所迳諸國下明妙音去時于路現神力也。第叁既到本國下明至彼恭敬彼佛也

  從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下品去第六段明經家敘時衆得利益也

  觀世音品第二十四

  觀世音者可有四名。一名觀世音正言觀世間音聲而度脫之也。二名觀世音身即是觀衆生身業而度脫之。叁言觀世意即是觀衆生意業而度脫之也。四者名觀世業此則通前叁種。問曰。若爾何故只詺爲觀世音耶。解釋者言。但行口業則易身意兩業行善則難也。且娑婆世界多以音聲爲佛事。是故從觀世音受名也。今就此品中亦有六段。第一先稱歎此菩薩也。第二從雲何遊于娑婆世界此下則正明普現通經也。第叁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以下仍勸人供養此菩薩也。第四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以下結歎此菩薩也。第五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下明持地菩薩寄也。第寄此品末仍歎觀世音之德也。第六臨品末佛說普門品時以下明說此品時得利益也

  今且明第一歎中有二。即問答爲二也。今明佛答中自有兩段。第一先依名歎。第二從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下名爲格量歎也。依名歎中有四。第一先歎觀世音。第二若有衆生多于淫欲下歎觀世意。第叁若有女人設欲求男下歎觀世身。第四是故衆生皆應受持下結勸受持也。就第一觀世音中自有叁。第一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受諸苦惱下總明觀世苦聲。第二若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者下別明觀世音救七種難。第叁無盡意觀世音菩薩威神之力下總結歎也。第二救七種難者第一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下一行半救火難。第二若爲大水所漂下鹹一行救水難。第叁若有百千萬億衆生下五行半明救風難。此中雖通羅刹未明羅刹也。風本無色正明此風吹起黑色故言黑也。第四若複有人臨當被害下鹹兩行救刀杖難。第五若叁千大千下兩行半救羅刹難。第六說複有人若有罪下兩行救枷鎖難。第七若叁千大千國土下六行余救盜賊難也。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竟巍巍如是是第叁總結歎觀世音也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此下是第二歎觀世意。就中自有二。第一正歎也。第二從無盡意下竟是故衆生常應心念結勸也。若有女人此下是第叁歎觀世身。就中亦有二。第一正身業禮拜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亦第二從無盡意下竟福不唐捐結勸也。是故衆生此下是第一依名歎中第四總結歎也。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此下是第二格量歎。此中亦有四階。第一佛先作格量功德問無盡意也。第二答佛甚多世尊也。第叁佛言若複有人下明如來結會。第四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下總結歎也

  無盡意白佛言此下是品中第二段正明普現色身弘經。自有二。第一問第二佛答也。今且明問中自有二意叁文。一問言雲何遊于娑婆此問形也。第二問言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此問教也。方便之力其事雲何此是第叁總結前問。形教兩法都是方便之力也。佛答中有二。第一正答第二結答也。就正答中凡有十九應以。一一中皆答上兩問。現形即答前問形而爲說法即答後問教。今初句若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明衆生根性。後句例皆如是。經文略無衆生也。無盡意是觀世音下是第二結答也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此下是品中第叁段勸人供養觀世音自有七階。第一明如來正勸供養。第二明無盡意即受佛教舍璎珞供養也。第叁時觀世音菩薩下明觀音不受。第四明無盡意請受也。第五爾時佛告下明如來自命觀世音令受。第六時觀世音下明觀世即受。第七分作二分下明此菩薩既受之後仍行回施也

  無盡意以下是品之第四總結歎觀世音也

  爾時持地菩薩此下是品中第五段明持地總歎此觀世音之德也

  佛說是普門品時此下是品中第六段明經家敘說品得利益也

  陀羅尼品第二十五

  此品中明陀羅尼神咒仍爲品目也。明示物軌則中本有叁。前叁品正明以人爲通經軌則也。今此一品是第二意則明如來說大神咒獎勸弘經擁護通法大士。今就此品中大判爲叁段。第一有一番問答先格量通經人功德。第二爾時藥王下又有一番問答正明五人說神咒擁護弘經人也。第叁說是陀羅尼品下一行明時衆得利益也。五人者第一藥王第二勇施第叁毗沙門天王第四持國天王第五羅刹女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六

  若依藥王菩薩本事品者應言淨藏淨眼品。但此正是往古國王邪見熾盛不信叁寶。然淨眼二子是大菩薩而應生此家。轉王邪見之心得正見之解。從所化受品名故爲品目也。今就此品中大判有六段。第一先明事本。第二仍稱歎二子有深德美行。第叁明雲雷音王佛爲說法華。第四正明二子化父本事。此是品之來意。第五段仍會通古今。第六段明經家敘說此品時衆得利益也

  今先明事本國劫名字如來之號也

  從有二子此下是第二先稱歎二子有深德美行也

  爾時複彼佛此下是第叁段彼佛爲二子說法華經也

  時淨藏淨眼二子此下是第四段正明二子化父之本事。就此中自有叁段。第一先明化父緣起。第二于是二子下正明化父。第叁時父見子神力如是下明父王朋二子白母往佛所也。第二母告子言下明其母告子導父王邪見。第叁淨藏二子下明二子生怨歎之念。第四從母告子言下明勸子化父也。于是以下第二正明二子作十八變化父王也。時父見子此下是第叁明父王受化。就此中凡有十四階。第一先明父王與子問答也。第二于是二子下二子與母問答也。第叁于是二子下明二子勸父母往佛所也。第四彼時妙莊嚴王下明王眷屬堪受法正化也。第五二子如是下歎二子化父王之德。第六于是妙莊嚴王下明王及眷屬往佛所也。第七爾時彼佛爲王說法下此二句明如來爲王說法也。第八王大歡悅下明王聞法得利益仍供養。第九時雲雷音下明佛爲授記也。第十其王即時下明王出家修道也。第十一即升虛空下明王既得解之後述報子恩也。第十二爾時下明如來述此二王子實是善知識也。第十叁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明王稱歎佛德也。第十四說是語已禮佛而退此兩句明辭佛還國也

  佛告大衆此下是品中第五會通古今也

  佛說下是品之第六段。明經家敘說品時得利益也

  普賢勸發品第二十七

  此品中明普賢從東方來勸人自發聞經之因。故爲品名也。但經有叁段。第叁段流通中本有二。第一有十品半是化他流通。今此一品是第二自行流通。若不受持者此經于此人則不流通。若自受持者此經于此人則有流通之義也。本言兩段之中各有叁。今此中有叁者。第一先明此菩薩從東方來。是勸發之由也。第二白佛下正明勸發聞經。第叁臨品末是經家敘說品得利益

  今且明初段中自有四階。第一正明普賢從東方來。第二所迳諸國土下明神通之相。第叁又與下明普賢眷屬之相也。第四到娑婆下明至佛所致敬也

  白佛言此下是品之第二段正明勸發之義。就中賓主相簡有四階。第一普賢先問如來勸發之行。第二佛告智賢下明如來即答勸發之行。第叁爾時普賢白佛下正明普賢菩薩獎勸也。第四爾時釋迦贊言下明如來述成獎勸。又此四段之中各有叁別。初有叁者。第一先道爲此經故來也。第二唯願下明請答也。第叁從若善男子下正問也。佛告此下是第二佛答明勸發之行也。此中亦有叁者。第一總唱有四法之數也。第二一者下別出四法之名也。第叁善男子下結答也。爾時普賢此下是第叁段普賢正勸人行此四行。就中亦有叁者。第一總勸也。第二別勸第叁結勸也。是人若行若立下是第二別勸。就中自有四種勸。第一先明靈瑞勸。正言若能受持者我當乘白象護之也。第二從亦複與其下明神咒護。第叁若有受持下明佛神力護。若能受持此經者諸佛神力護之。第四若但書寫下舉果報勸。若能通此經者得好果報也。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此下第叁結勸明普賢自誓發弘經之志引物之情。即結也。爾時釋迦此下是第四如來述其獎勸。就中亦有叁者。第一先述其靈瑞及神咒兩護勸也。第二當以神力下即述成上佛護勸。第叁從普賢若如來下即述成舉上果報勸。番取即得也

  佛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此下是品第叁段。明經家敘說此品時得利益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