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經疏部」經文1736卷36頁碼:P0001
唐 澄觀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八 ▪第4页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文耳

  疏。若法性宗下。疏文亦二。先標所宗。後法華下。引證成立。長分十段。一引法華。雙明一乘一性。二引涅槃。明乘性相成。叁重引法華。明無趣寂。四引涅槃第九。明無無性。五引經釋論。結成正義。六廣引諸經。遮救定性。七引涅槃。遮救無性。八引法華。遮救趣寂。九釋勝鬘。會一乘方便。十以法華。結成破立。今初分二。先正立一乘。後立一性釋成一乘。今初。十方佛土中等者。即第一方便品偈。上叁句正立第四句釋疑。言無二亦無叁者。古有多說。大乘法師雲。二即第二。叁即第叁。以菩薩乘勝故爲第一。此即生公意。而未盡其旨。生公雲。二者第二乘。叁者第叁乘。亦應無第一。第一不乖所以大故不無之。既無二叁。一亦去矣。意雲。今日一乘深有玄致。所以稱大。所以大者。義理深也。昔叁乘中大乘既未融。余二則立爲權。若約悲智。萬行不乖今日之一。故雲不乖所以大故不無之。言既無二叁一亦去者。昔說有叁。二既不立。大豈獨存。以不收二乘故。又權指故。亦同羊鹿。俱不得故。如光宅四乘中說。若天臺等意無二者。無有聲聞緣覺之二乘。無叁者。總無昔日叁乘。以皆非實故。宗說不同。任情去取。若望經意。但立一實爲真趣。舉二叁皆悉不許。不論大小。如說世間此人獨立。更無與比。非要別指張王二人。下句釋疑。疑雲。若唯有一。昔何說叁。又華嚴經雲。或有國土說一乘。或二或叁或四五。如是乃至無有量。故今釋雲。若以如來方便。則多少皆得。十方國土及昔說有叁。是方便耳。非真實也。又次下經雲。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疏。又雲初以叁乘等者。此引第二經。重成叁皆是權。若具引者。經雲。如彼長者初以叁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複如是。無有虛妄。初說叁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釋曰。此文皆明先叁是權。後一爲實。縱饒會二歸一。亦是叁爲方便。唯一爲實耳

  疏。以性唯一下。引其二文。明唯一性證成一乘。此句總以一性成一乘。若有多性容有多乘。既唯一性並同作佛故。唯一乘耳。疏。故雲諸佛兩足尊下。引證。初引第一未來佛章。故彼偈雲。未來世諸佛。雖說百千億。無數諸法門。其實爲一乘。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于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今但引兩句。顯諸法無性。成一性義耳。然上叁偈。諸釋不同。今直解經文。初一偈明當佛開權終歸一實。故雲其實爲一乘。次偈釋說一乘所以。以唯一性故。謂若有二性容有二乘。既唯一性故說一乘耳。知法常無性者。知即能證知。法謂所證知。法即色心等一切法也。常無性者。所證理也。即是真如無性之理。覺諸法故。雲何常無性。謂色心等。從本已來性相空寂。非自非他。非即非離。湛然常寂。故曰無性。而言常者。謂本來即無。非推之使無。故曰常無性耳。佛種從緣起者。然有二義。一約因種。因種即正因佛性。故涅槃雲。佛性者。即是無上菩提中道種子。此種即前常無性理。故涅槃雲。佛性者。即是第一義空。無性即空義也。緣即六度萬行。是緣因佛性。起彼正因。令得成佛。是故說一乘者。唯以佛性起于佛性。更無余性故說一乘。稱理說也。體同曰性。相似名種。故關中雲。如稻自生稻不生余谷。此屬性也。萌幹花粒其類無差。此屬種也。二果種性。關中雲。佛報唯佛其理不差。即性義也。說法度人類。皆相似此種義也。果之種性。緣真理生。故雲從緣。故釋此偈雲。佛緣理生。理既無二。是故說一乘耳。意雲。證理成佛。稱理說一。此中知法常無性偈。全同出現。出現品雲。如來成正覺時。于其身中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衆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乃至雲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衆生。謂知無性。佛性同故。准于下經。以知無性。尚得一成一切皆成。況無不說一乘而度脫之。後偈又雲。是法住法位等者。重釋前偈。言是法者。即前所知之法。所以常無性者。由住真如正位故。由緣無性。緣起即真。由即真故。故上雲無性。言法位者。即真如正位。故智論說。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異名。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謂因乖常理。成叁界無常。若解無常之實即無常而成常矣。則常與無常二理不偏。故涅槃經況之二鳥。今于道場證知一切世間無常即真常理。猶懸鏡高堂萬像斯鑒。二而不二不可言宣。以方便力假以言說。一尚假說況有二叁。故知前偈即一性之文。疏中略要但引一句耳。疏。又第叁下。此引藥草喻品證一性義。故彼經雲。衆生住于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今但略引二句。以此證知。則明叁乘之人不知差別即一。唯佛究之無叁無二。言解脫者。真解脫也。故第二經偈雲。爲滅谛故修行于道。離諸苦縛名得解脫。是人于何而得解脫。但離虛妄名爲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釋曰。一切解脫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一解脫味。故無二味安有叁乘。故又雲。常寂滅相。即性淨涅槃。是上世間相常住也。故皆一性

  疏。涅槃亦雲下。第二引涅槃明乘性相成。非但唯一性。故說一乘。經明一性即一乘也。即第二十七經雲。善男子。畢竟有二種。一者莊嚴畢竟。二者究竟畢竟。一者世間畢竟。二者出世間畢竟。莊嚴畢竟者。六波羅蜜。究竟畢竟者。一切衆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一切衆生實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自見。釋曰。以皆有佛性故唯一乘。又佛性者。即是第一義空之理。理能運載。即是乘義耳。疏。師子吼者名決定說者。亦即第二十七經。師子吼品。釋曰。若不宣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則是野幹鳴。設千萬年在于佛法。終不能作師子吼也。疏。叁十叁又雲下。引證佛性即是一乘。非但因同果亦同也。亦師子吼品。彼明海有八德。下具合之。此合第叁一味之義。經中但加標雲叁者一味。釋如疏文。一甘露者。正顯一味。甘露以喻涅槃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8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