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經疏部」經文1736卷36頁碼:P0001
唐 澄觀述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十七 ▪第3页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犯戒故。余並可知

  疏。又上來互嚴下。第二收成四句。于中二。先總標。後初相資四句下。別釋

  疏。無不從此法界流者。即從本起末證行從理發。無不還證此法身者。攝末歸本證理由修顯

  疏。叁理行俱融不二而二下。此句有叁節。一此上正釋以互融故不二。不壞兩相故而二

  疏。非真流之行下。第二反成上義。上句反上成行融理。次非起行之真。不從行顯者。反上成理融行

  疏。良以體融行下。叁正成前義。言體融行而因圓者。行即是因。以體融行故因行圓滿。行該真而果滿者。正成上行融理也。行不該真。何由行得果耶

  疏。四理行俱泯。此句易了。然上互融。行融理而行在。理融行而理存。故不二而二。今理行相奪。故雲二而不二疏。相即四句下。但例前釋。若力用交徹。即說相資。有體無體。即言相即。若具作者。一者唯理。無不真故。二者唯行。理廢己故。叁者俱融。即行即理。爲一味故。四者俱泯。理即行故非理。行即理故非行。故雙絕也。言法喻交映者。如人以華嚴像爲喻。喻以因行嚴佛故

  疏。七釋經十義。言雜心五義。已見上文者。即藏攝中。謂一出生。二顯示。叁湧泉。四繩墨。五結鬘。余可知

  疏。第四別釋得名等者。此中得名。各取前七字別義例。皆二義釋之。類前可知。此中釋名。即前對辯開合中。五對之中。但除法喻一對。用余四對。以法喻一對華之一字已屬因門。故略無之。四對之中望前有二異。一前則從寬至狹故。先明教義。今從狹至寬故。先明體用。又前從下釋上故。先明教義。今從上釋下故。後明教義。而前五對中。後明人中因果者。以因是華字。借喻中華故在後明。前從寬至狹義已盡故

  疏。四教義相對亦通二釋者。以易知故不出。若具釋者。應雲大方廣佛華嚴之經。揀非涅槃等經。故經之大方廣佛華嚴。揀非論中之所明故。而四對皆具二釋者。約行布則依主。約圓融則持業

  疏。教望于義下。謂四對之中。後二對中通于叁釋。謂經中有大方廣佛華嚴故。如對法藏論。全取他名以目經故。佛華嚴有大方廣故。故雲可思

  疏。第五展演無窮等者。然此下四門。皆關中意。然此門中彼有二義。一展一爲多。二類結成本。類結成本。不異前第七部類品會中本部故。故此不明。又此展中並皆略示。而有十重。一展法界爲理智二門。理即大方廣。是所證法界爲涅槃。智即佛華嚴爲能證即菩提。雖有六字但是二法。二又展理智爲題目。即大是體性包含。方廣是業用周遍。故雲理開體用。佛即是果。華嚴是因。故雲智開因果。叁又展此目爲初會。于中自有二重。一但世界成就品。初牒問許說中。已具題目。二通就一會以示品目

  疏。十海之中含于體用者。即初會也。十海者。一一切世界海。二一切衆生海。叁一切諸佛海。四一切法界海。五一切衆生業海。六一切衆生根海。七一切諸佛法輪海。八一切叁世海。九一切如來願力海。十一切如來神變海。七九與十。此叁是用。余皆是體。此十本具皆是所證。故名爲理。十之相差是事法界。十之真性是理法界。理事相融。並爲所證之理。故雲十海是理

  疏。智分因果者。上言十智者。知上十海即是十智。而名小開合。經雲。佛子。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清淨智不可思議(一)知一切衆生業海智不可思議(二)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叁)說一切無邊佛海智(四)入一切欲解根海智(五)一念普知叁世海智(六)顯示一切如來無量願海智(七)示現一切佛神變海智(八)轉法輪海智(九)建立演說海智(十)此上皆有不可思議之言。唯願海是因。余皆是果。若約所知。一叁四八九十皆果。余叁爲因。叁世通因果

  疏。又華藏世界下。二通就一會。以示品目。則題目該于一會。言遮那遍中者。非唯遍于華藏。亦遍法界。以世界成就品。亦說毗盧遍嚴淨故。彼偈雲。所說無邊衆刹海。毗盧遮那悉嚴淨。世尊境界不思議。智慧神通亦如是。況第六經雲。毗盧遮那佛願力。周法界一切國土中。恒轉無上輪。第五經雲。佛所莊嚴廣大刹。等于一切微塵數。清淨佛子悉滿中。雨不思議最妙法。又華藏品雲。華藏世界海。法界無差別。又雲。一一塵中見法界皆普遍義。故遮那遍中之言。亦已攝于世界成就品矣

  疏。彼二所證所觀。即大方廣者。果證法界大方廣。因觀法界大方廣

  疏。又展此會以成後八者。即第四節。展成一部

  疏。又展九會周遍十方者。即第五節。言如第二會光明覺品者。舉一會文以爲體式。謂光明覺品。總有二十六箭放光。最後遍周法界虛空界。皆雲彼一一世界。皆有百億閻浮提。乃至百億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現彼一一閻浮提中。悉見如來坐蓮華藏師子之座。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所共圍繞。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刹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等。釋曰。此即遍十方文。既周百億閻浮等。故是一類世界。言余會亦爾者。下之七會及第一會。皆遍十方。如第二會。故諸會末多結周遍

  疏。又展此諸會各有主伴者。即第六節也。上來但明主經之遍。今辯伴經之遍。而引第叁會文。則前遍法界之會。各有重重主伴者。此言例上遍法界之九會也

  疏。乃至遍于塵刹者。即第七節也。上但遍國。今則遍塵

  疏。異類界等者。即第八第九節也。上來七節。但遍同類。八遍異類樹形刹等。而疏言等者。等取第九節異類刹塵。謂異類之刹亦以塵成塵。亦有刹。于中說經尤更多矣

  疏。無盡時會者。即第十節。謂上同類異類若刹若塵。皆悉重重猶如帝網。時會與法。皆無盡也

  疏。皆不出大方廣佛華嚴。舉題總收也清淨法界。舉本總收也。明從一法界無名無相中。展成無盡

  疏。第六卷攝相盡者。相字去聲呼。乃至無字法界之相亦不存故。然但解上展。則解此卷。故雲從後漸卷。言乃至不出九會者。乃至二字略後五重。不出九會。是第四節耳。若具應雲。一卷無盡時處。歸異類界塵。二卷異類界塵。歸異類界。叁卷異類界。不出同類界塵。四卷同類界塵。不出同類刹主伴經。五卷主伴不出主經。結遍十方。六卷遍十方不出九會。七歸初會。八歸總題。九歸理智。十歸清淨法界

  疏。非理不智下。是第十節。卷理智歸法界。而有二意。一者理智之中隨舉其一。即攝于二。但成一味。二者以智爲用。以理爲體。但攝智歸理。不攝理歸智。初攝二爲一。唯一理字。理體性離。一亦不存。故雲無字。又准前展。亦合雲總題。不出體用因果。因果雖殊。不出一智。體用雖異。不出一理。然後方融理智。但不異前故略示耳。若從七字倒收者。攝教從義。但有大方廣佛華嚴。攝人從法。但有大方廣。攝用歸體。不離于大。古人雲。一言無不略盡。殊說更無異盈又大體性離言。言思斯絕。唯證相應耳

  疏。第七展卷無礙者。謂說有前後實在一時。隨門不同。故有叁門耳

  疏。無量無邊法門海。即展時也。一言演說盡無余。即卷時也。如來于一語言中。即卷時也。演說無邊契經海。即展時也

  疏。第八以義圓收者。疏文有二。先以法攝後以人攝前。中又二。先指前不出總題。後或以教義下。重釋攝義。疏文略舉。若具說者。應增數明。謂或于無字中一字攝盡。謂或教或義。或性或心。或二字攝盡。疏有叁節。亦更應言。或法界字攝盡。或叁字攝盡。疏又有一義。順于後段表叁聖。故亦應雲入法界攝盡理行果攝盡。從所诠故。或四字攝盡。謂教理行果。教即經字。理即大方廣。行即華嚴。果即佛也。或教義成處攝盡。謂文雖浩瀚。唯一教字。即題中經字。觀雖無量。但一緣起。義攝題中大方廣叁字。成謂行解因果德相用等。雖各緣起不同。據其成立。唯一成字攝盡。即題中佛華嚴也。處謂一切重重無盡同類異類。重重塵刹唯一處字故總卷之。義唯一性。教唯一文。成唯一念。處唯一塵。此一即是一切之一故。或信解行證攝盡。經有四分。初會是信。次六明解。八約成行。九唯證故。如下當知。或五字攝盡。謂加理字。成信解行證。理是所信所解所行所證故。或六字攝盡。即題中除經上之六字。是所诠故。或理信解行願證。理即所信等。解行願叁即是叁賢。證通地上及極果故。或七字攝盡。即全取一題。一題通目無盡法故。或八字攝盡。即法界緣起理實因果故。或九字攝盡。謂無障礙法界緣起因果故。或十字攝盡。謂體相智用因果教義及境業故

  疏。或唯普賢文殊下。第二以人攝也。然有二重。前約人法對辯二聖。後于人法中。各有二聖。佛字當中。兩重總收可思。第九攝歸一心者。于中二。先指前總明。謂上八門已是一心上說。故雲上來諸門不離一心。而諸禅流皆欲棄文而修觀行。故複接之以辯此門

  疏。心體即大下。後正約觀心以釋。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豈非大耶。心之本智。即方廣者。上大是即智之寂。方廣乃即寂之智。故雲寂照。運無涯之照即心。體相用叁。融爲所觀也。觀心起行即華嚴者。觀體照而即寂。止也。觀用寂而常照。觀也。一心六度萬行。皆起覺心性相。即是佛者。一念相應覺也。故經雲。佛心豈有他正覺。覺世間。覺性無覺。即根本智。覺相曆然。即後得智。此二不二。是無障礙智

  疏。覺非外來全同所覺下。上明安立六字。今明卷攝相空。此上融成一味。此下互奪雙亡。則一不爲一。如斯觀行未曾一念不契華嚴

  疏。第十泯同平等者。此門總融前九。八是法師所知。九即禅師所尚。故今會之。于中叁。初法說。二余曾瑩兩面鏡下喻明。即借帝網之喻。以喻心境。叁見夫心境互照下。合喻。意唯一而文有四節。初取兩鏡及燈合之。一鏡喻境一鏡喻心。燈喻本智。但取明了之義。言本智雙入者。智性色性本無二故。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故此智性入心入境。言心境重重者。合兩面鏡互照。智照斯在。即合一燈雙入。是則以本智爲能照。心境二法皆爲所照。由斯本智令心境互融

  疏。又即心了境界之佛下。第二取兩鏡及一尊容。以合尊容喻真佛。故今學人。只解即心即佛是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十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